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剪头发(宋英富)

剪 头 发

宋英富

八四年,我十五岁,初中毕业了,没有考上更高等的学校。
由于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大家也才只是能填饱肚子,父母受“为人不学艺,挑断冤篼系”的传统理念,既然不能靠读书走出农村,那就学一门手艺为生。于是就送我去学理发。成了一名走村串户的待诏。
“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是最初受的启蒙教育。虽然理发在旧社会是下九流的行当,但当时年龄小,而且受命于父母,肯定不能违背父母意愿了。而且理发也是一门永久行业,任何年代都少不了,又不用下体力,甚至下乡理发还无须自带伙食,走哪里吃哪里,父母也是用心良苦,因此也就欣然前往。
理发俗话叫做剪脑壳,剃头或者剪头发,今天才叫理发或美发。现在的理发已经延伸到吹染烫拉等多方面,已经不仅仅是头发修剪了。

查阅了相关资料,据《晋书·谢安传》:解释“ 温后诣安,值其理发。” 唐一孟郊 《长安羁旅行》:“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清汪懋麟《张烈妇传》:“ 涂出詒其小婢曰:'汝往侍姑。’及夕理发整衣,中夜焚香于庭。”可见古时的理发和整衣等是同一件事。
理发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用高端术语可以说成是:人体无用副组织集体切除手术。通俗点就是头发修理。“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意思是:栉是一种理发器。此时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理发师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宋代时,私家理发业已形成了规模。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而且也有了行会,理发行会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有道是穿绸绔缎,没有剃头好看的民间说法。
那个时候学习理发,工具没有很多,一个手推剪,一把剪刀,一块围布,一把修面刀子,一把梳子和一个毛发刷子,配套工具就是胡子刷和坯刀皮。然后用帆布包一背,就走村窜户,上门服务,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待诏了。
当然对于农村剪头发的技术也不一定要很好,因为农村人没那么多穷讲究。但是态度要好,剪子刀子必须锋利,不拉头发,那么小孩子的问题就好解决,至于样式这些没现在人那么讲究,当然年轻人要适当讲究点,老年人就无所谓,但是刀子一定要锋利,胡子要刮得干净,最好能打打倒刀,伸手去摸摸也试不到胡茬子,那么,老年人就会夸你手艺好。如果胡子刮得不干净,头式剪得再好,也不会有好的评价。如果讲究点的老年人最多也就理个中山头而已。多数都是剪平头或大圆头、剃光头的也有,剃光头就和剃胡子差不多的手艺。年轻人要适当讲究点,剪的头式就多一点,矮脚子、青脚子,平头、方头等一般根据头型或者顾客的喜好而定。
我们农村人都很客气的,每到一户人家,主人一般都是装烟倒茶,烟茶过后才开始干活,如果家里需要理发的男性比较多,那就一个个挨着来,先是用剪子剪掉长发,然后是他自己去洗,我就给下一个理,理完第二个,第一个的就洗好了,就开始给予第一个修面,修面是一个比较细致的活路,一定要小心,特别是胡子密而且硬的,一不小心就会划破皮肤,一旦出血了,就很尴尬,面修好了再适当修理一下就算完成一个。就这样循环往复,理完一家再到下一家。当然午饭就在适当的家里吃,当然多数时候要先去靠实的人家交涉好。也有挨饿的时候,但很少。

那个年代的经济欠发达,当然理发也很便宜,全年按十二个月计,每月一次,每次一角钱,一共一块二。当然用粮食也是可以的,也就十斤稻谷或玉米。一般都是每年冬腊月才收工资,也可预约明年是否继续承包。有时一年也剪不齐十二次的,但根据约定,如果上门两次都没会到人的,那也得算一次,彼此之间也基本默认,很少有年底扯皮的,当然偶尔也有那么三二个会说上几句,但也不影响钱粮的支付。
就这样一干就是两年,后来由于参加了工作,就很少有时间接触理发行业了,但是就是现在
闲来无事,也常顺着河边走到理发摊旁,欣赏那些街边老待诏们理发,顺便和他们聊聊天,谈一些理发的话题。回忆一下年轻时候从事过的老本行。

文字:宋英富

图片:网  络

编辑:采桑

投稿、进群,请加微信:gltxh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剃头匠
危险的打赌
把烦恼剪掉
农村80岁老汉36年首次洗头,家人用3包洗衣粉,洗了5个小时
中国100万个Tony老师,我只想念不用办卡的那个
享读|6把椅子7个师傅 在这里感受最纯正的老昆明“味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