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陶|那山那水千寻忆,乡亲乡情四月天

那山那水千寻忆,乡亲乡情四月天

文中信

 国庆长假,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踏上回乡之路,渐近故乡时,昔日满是水稻、高粱的水田、坡地已经被高低错落的房屋替代了,一直延伸到以前街道之外一两公里的黄毛洞,乡村的田野牧歌已被商业气息冲击得散散淡淡,远处的山川田野逐渐模糊在雨雾中,诸多往事慢慢地浮现在脑海,历历在目,宛如昨天。

复陶街鸟瞰图

故乡在二郎镇复陶街上,小地名为核桃坝,是处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川黔交界的一个商贸集市,东连雷家沟,南望卢家山,西接新庄李家寨,北靠楠林双顶凹,地势较高,襟带川黔。狭长的街道依山而建、梯次而上,逢农历二五八赶场,场上针头麻线、烟酒茶叶等小商品和刀叉犁耙、瓜果蔬菜等农贸产品应有尽有,周边土城、大村、二郎、李家寨和贵州二郎庙、马桑坪、沙滩等地赶集的人络绎不绝。天色微明,猪儿站街道拐角李二姑婆的米粑早就端上外面的柜台,腾腾的冒着热气。本地的菜农早早就来到街上,把自家种的蔬菜整齐的堆在地下的塑料布上,等候买主的挑选。外地的商贩也在租定的位置上摆开摊子,清点码齐货物,准备一天的买卖。其他卖东西的、买东西的逐渐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汇集于此;正午时分,街上的人渐渐多起来,摆了摊子的街道显得愈发狭窄,一眼望去人头攒动,格外拥挤,小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呼朋引伴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晌午过后,集市的交易已经差不多了,蘸着口水、数着零钞的卖家,牵着猪儿、背着东西的买家纷纷走进小食店,打二两烧酒,点两个小菜对付完一天的生活,一脸满意地各自散去;接近傍晚,三两个残客从酒馆里钻出来,你搀我扶、踉踉跄跄作别而去,转角处羊肉汤锅华三爷一声悠长的吆喝——“钓鲢巴浪喽”,又给小街平添了一丝别样的韵味。

这条狭长的街上,除了几户吃国家商品粮的居民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因为农民居多,农活、农忙自然是街上最熟悉的情景。清晨,当天边的鱼肚还未发白,那些担着粪水、背着种子、扛着犁耙的农家子弟早已在狭长的街道上、周围的田地里来来回回往返了无数趟。枝头叽叽喳喳的鸟语、扁担嘎吱嘎吱的声响,在晨光薄雾中交织,演绎出一曲天籁人和的乡村协奏曲;傍晚,当落日的余晖洒在乡间小路上,一篓篓红通的高粱、一袋袋金黄的苞谷、一张张黝黑的笑脸,绘制出一幅物埠人丰的山野画,袅娜的炊烟混和着泥土的芬芳,在乡间田野酝酿,飘散在苍茫的暮色中;繁星满天的时候,从卢山回望,街道像一条光带,砌在群山之间,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繁星上下相称,交相辉映,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月光如洗的夜晚,劳动一天的邻居们纷纷在屋檐坎下的板凳上背街而坐,端着饭碗、抽着旱烟、摇着蒲扇凑在一起,谈收成,扯古今,摆龙门阵,与现在城市居民“躲进小楼一统,彼此不相往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人闲聊之余,街头、巷尾、院坝全都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场所,抓特务、打拐子、藏猫猫往往是男孩子最热衷的游戏,跳皮筋、跳街坊常常是女孩子最拿手的节目。一时之间,追逐声、打闹声此起彼伏。待到夜色渐深,睡意渐浓,劳累了一天又要早起的大人们陆陆续续回到屋里,街中间三岔路的坝子显得愈发空旷明亮起来,意犹未尽的我们又圈在一起吹牛讲故事。鬼故事是大家最期待的,一到这个时候,小伙伴们不由自主地你挤我、我挤你缩紧圈子、尖起耳朵,生怕漏掉了最精彩的情节,又怕哪儿钻出个鬼怪。随着低沉、缓慢的讲述,大家越挤越紧,空气越来越重,最紧张的关头,伴随着讲述者“哇”的一声,倾听者全都惊叫起来,几欲先走,紧绷的神经瞬间松散开来,抖落一地的鸡皮疙瘩。于是,笑骂声、父母的呼喊声伴随着“鸡蛋开花各人回家,鸡蛋鸭蛋各人解散”的儿歌又一次响起,热闹的街中间一会儿就陷入了沉寂,只留下天空的皎月、参差的街影和连绵的远山。

街道场口空心石山

依山之人厚重,傍水之人灵动。于复陶而言,依山眺水,自然有一种别样的山水情缘。

远望卢山,其连绵的山势就像蜿蜒的巨龙,自西向东绵延起伏,遇赤水河戛然而止,至峰岩顶陡然右转,蛇行斗折、绝壁林立,与赤水河东岸峭壁夹道相对,形成了川黔交界绝无仅有的“美酒河·小三峡”风光。除了卢山的巍峨、峰岩顶的险峻,复陶附近石笋场的石山也颇为独特,旷野之上,怪石嶙峋,卓尔不群,整体规模不及石林,傲然风骨却无不及。对街上的孩子来说,对面的卢山太高,石笋场的石笋又远,街道周边的缝纫社、山背后自然成了我们游戏的主战场。十多个孩子挥着竹刀木剑,骑着竹竿木马,从街头逐到巷尾,从这个山坡追到那个山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直到领头的“将军、司令”被揪着耳朵扯回家里,方才平息。有一回,几个伙伴砍了又直又长的漆树当武器,第二天一个个肿成了包子脸、眯缝眼,不得已又挂了几天免战牌。除了打仗,茶山坡也是我们的竞技场,掰一枝茶树丫,坐在上面,从坡顶一直梭到坡底,急速的滑行、飞扬的尘土和偶尔的人仰马翻,往往惹来一阵阵哄叫,只是有时免不了裤子上添两个窟窿,屁股上挨两顿篾片。除此之外,下场口的空心岩,更是我们攀援馋嘴的藏身所,出场口不远,一高一矮两座石山在一片平地突兀而生,相对而立。矮者蕨苔丰茂、灌木丛生;高者山体裸露,顶覆荆棘,山体中空,能容数人。丰收时节,我们往往就地取材,攫取红薯、洋芋、包谷之类,攀援而上,藏身于内,烧烤而食,乐在其中。

石笋场石笋石山

复陶位置高又缺水,虽能够远眺赤水河谷,但远水难解近渴,只能通过筑坝拦水、凿井取水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街道旁边的小井、大井,学校旁边的赵家寨、龙井坝的龙井等都是街道居民饮用水源之地。其中,小井、大井对我印象尤为深刻。井分大小,更多源于深浅和水质,小井就近,矿洞出水,质沉味涩;大井稍远,石壁浸水,水清甘冽,于是泡茶煮饭常取水于大井,洗衣喂猪常取水于大小井。早晨下午,中年、青年、少年挑水之人络绎不绝,木桶、铁桶、胶桶各种水具联袂成行。夏天干旱缺水时,大井、小井往往人满为患,无水可挑,我们只好等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挑着水桶、打着哈欠,到距街角五六百米的小井守水,井深水少,需把人用水担吊到井底,等水慢慢浸满洼地,再一瓢一瓢舀到桶里挑回家,如此往返直到缸满为止。家里最小的我理所当然变成“井底之蛙”。独处井内,井里滴水的声音、草丛蛐蛐的叫声、树林风吹的声音、树上偶尔的鸟叫,凭空给夜色增添了几分恐怖,紧张之余只好关了电筒,呆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出,直到听到脚步声由远及近,才如释重负。这种经历,一直到从黑苗沟母猪龙抽水上街,通了自来水才结束。

黑苗沟,顾名思义是两山之间的沟壑,中间拦坝建成水库,史称文化水库,但是大家仍然习惯叫它黑苗沟。黑苗沟的水狭长而清澈,是周边孩子们夏天戏水的乐园,每年野泳溺亡、乐极生悲的事情时有发生,恐惧的心理、戏水的天性往往在我们幼小的心理争斗不休,但调皮始终能战胜恐惧,稍趁父母不注意,就顺着街道到池塘的小路,一路撒欢奔向心中的乐园,回来只要手臂上、脚杆上被大人指甲刮出一道一道被水泡过的白印子,自然少不了挨打和罚跪。可是,天性使然,伙伴们经常好了伤疤忘了痛,荡漾的碧水、狗刨的诱惑一直是少年时吸引我们的魔咒!

母猪龙是文化水库的水源地,传说一只母猪带着十二个猪崽在卢山脚下戏水,突然被一口大锅倒扣于山下,母猪以死抗争,泪如泉涌,护犊之心感天动地,身化为龙,泪化为泉,从此山脚下水流汩汩,冷冽清澈,终年不绝。

仁者乐山,山顶之上的复陶和很多祖祖辈辈没有走出大山的人,与山的情分更厚一些,勤劳朴实善良也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的标志。这其中,引水入户的功勋人物——周崇田就是其中之一。记忆中,周崇田瘦高肤黑,常年戴一顶军绿色帽子,从黑苗沟建泵站、架水管、造水池,他自始至终全程参与,白天守在工地上,晚上睡在泵站旁,一直到通自来水。当年街中心人头颤动、排队接水、欢呼雀跃的场景犹在眼前,如今斯人已逝多年,虽不比李冰父子之功,但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将永远铭记!我的邻居汉贤二舅、二舅娘也是极具这种品质和情怀的。从小到大,印象中他们言语不多、一脸笑容,总是忙忙碌碌,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劳动,有时我还在睡梦中,就已经听见他们挑水做饭、担粪劳作的声音。我外出工作每次回乡,他们依然忙碌,凌晨四五点,压面机嗡嗡嗡嗡的声音就已经响起。他们除了劳动,很少与人发生争执,可惜正值颐养天年的时候,由于积劳成疾,已经先后离开人世。现在每次回老家,傍晚时分,仿佛还看到汉贤二舅劳动归来坐在门口小板凳上一边抽旱烟、一边给我打招呼的情景,凌晨醒来,嗡嗡嗡的压面声响犹在耳畔。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那么,朴实善良就是周崇田、汉贤二舅以及千千百百像他们一样的人的标签和注脚了。

水,是生命之源;文,是兴邦之本。复陶,历来就不乏尊师重教的传统,开明开放的人士,除了享有盛誉、兴学立本建二中的雷绍清,很多的人和事也长存于我的记忆之中!其中,杨志辉老师给我的记忆尤其深刻,其渊博的学识,出色的文彩,出众的文艺受人称道,诗词随笔信手拈来,唱歌编剧样样皆能,公正善良的处世风格,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扶危济弱的家国情怀颇受地方和学生敬重。如今,他抑扬顿挫的讲课还记忆犹新,正直善良的品格影响我到现在。远离故土、支边教育富顺籍老师钟平的夫妇很受敬重,他们扎根复陶几十年,用爱和心血教育浸润了复陶及周边的几代人。除此之外,慈祥善教的胡国仪老师、朴素温良的彭学尧老师、儒雅正直的范俊英老师、诗情勃发的邓平远老师……一批批外来者和本地人,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复陶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在斑驳的文化记忆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他们虽然不比梅贻琦、张伯苓、陶行知这些大家的学问和成就,但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给复陶、献身教育,为教化乡民、开启民智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本来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哲学追求与人生理想,但在复陶朴素的乡亲乡情中又或多或少有所体现。杨大金作为复陶走出的人,是值得记叙的,尽管我和他由于年龄的差异交集不多,但从他艰苦奋斗、励志成长的经历,对郎酒事业发展的贡献,对桑梓乡亲就业致富的带动可见一斑,谦和之风比起当下那些得势则横行乡里,发达则飞扬跋扈者要温润得多。卢山脚下小地名“鱼塘”的罗二爷,这个长须飘飘、慈善长者的医者仁心也众口相传,祖传的接骨手法、悲悯的济世情怀、慷慨的善行义举让川黔两地的人慕名而来、趋之若鹜。而今,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留下一包祖传的草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大山培植了淳朴,同时也封闭了外界的信息,阻碍了发展的眼光,禁锢了改革的思想,无形中形成了自给自足、小富即满、小进即安的生活观念。正是这种观念,让我的邻居“一把手”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一把手”不是行政领导,是我家对面的一个长辈,年轻时候在渡口工作,因为炸鱼不小心炸掉了左手腕,便留下了这个戏称。他年轻时水性很好,在二郎滩小有名气,曾经跟随别人跑合江、下泸州外出闯荡,在当时可谓见多识广,我们也常常在他眉飞色舞的讲述中窥见其当年的影子。由于长年在渡口工作,除了手上残疾之外,身体倒也强健,背、挑很是得力,但他一直与母亲相依,靠着出租双顶凹老家的几亩薄地生活,一直蜗居在简陋狭小的房里,始终没有成家。去年,听说他孤零零一个人死在蜗居的小屋,我心里竟然涌起一种莫名的悲凉,为我们曾经相处的日子,也为他自己!人,生如夏花,璀璨是一种生活;既为小草,平凡也不失一种境界!只是,哪怕我们身处在废墟中,也应该拼尽全力揪着头发把自己扯出来。

故土难离,乡音不改。现在,我虽已过不惑之年,但面临的困惑仍然很多,闲暇之余,只好偶尔回望来时的路,记录曾经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的力量,驱散心中的迷雾,继续前行!

有古蔺人的地方就有古蔺同乡会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读故乡——沙田
近乡情更怯
于其伟 :那山 那水 那人
最热情的乡亲,最熟悉的乡音,最浓烈的乡情!一曲八婺欢歌送给侬!
井是老井 月是故月
夜宿石笋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