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蔺二中,我那抹不去的记忆

抹不去的记忆

范俊英

在古蔺二中读初中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初中的生活学习等在我心中留下的记忆却永远挥之不去.

我的家坐落在大山之中,到古蔺二中三十多华里.先走下坡路十多华里到盐井河,过了盐井河爬十多华里的坡才能到古蔺二中.

我们读初中时,每个学生都有必备的劳动工具一一背篼,背篼的用处可大着呢,从家里背着被盖和装衣服的箱子(箱子是保管餐票和钱的地方)到学校.在学校背煤背米,放假了除了留在学校的东西外,又背着东西回家.背篼,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背篼成了与我们相依为伴的特殊的伙伴.在古蔺二中读书的两年半中,背篼和我不知在这从家到学校三十多华里的路上走了多少个来回.背篼,为我服务的同时我也不知为背它流了多少汗水.我家与古蔺二中被盐井河隔断,来去必过盐井河.

过盐井河有两种选择,一是从铁索桥上过盐井河.铁索桥是由十多根铁链子固定在河两岸的大石岩上,上面铺上木板,人从木板上走过,第一次从上面过桥时有一种害怕的感觉,胆小的人从上面过是过一次惊吓一次,因为人在上面走时木板在左右摇摆,桥下河水因落差大而发出振耳欲聋的流水声,桥面到河面的距离有十多米,初次过桥时任何人都有一种担惊受怕的感觉.

从我家到盐井河这十多华里的山路完全是下坡,大约还有两华里到盐井河时的山路坡度达到七十五度到八十度之间,初次走这条路时站在坡顶,看着这一级一级的台价,随着眼光的向下移动,听着盐井河桥下传来的水流声,心里的畏惧油燃而生,脚不由自主的打闪闪.最好的办法是眼看着脚下的台阶,一步一步慢慢往下走,心里的畏惧感会逐渐减轻些.另一种是直接赤脚从河里过.选择那一种完全由天气情况和心情所决定,直接赤脚从河里过要近几里路,但在寒冷的冬天或者盐井河涨水时,只有操远道从铁索桥上过了.走盐井河河里过要走一座山岩,避开了走铁索桥的陡坡,路从岩的半山腰穿过.有一次路过山岩,由于时间充足,太阳又大,天气很热,几个同学不约而同都想休息一下,大家刚坐下,可能是当年生态好的原因,一条锄把粗细的蛇从草丛中窜出来,虽然没有正对着我们,但还是把我们吓了一大跳,似乎在告诉我们打扰了它的领地,叫我们离开.我们没有马上离开,但把我们想停下休息的念头一扫而净.

从铁索桥过了盐井河,沿着河床上行走约三四华里又开始爬坡,这个坡坡度大约三十度左右,一直到学校为止,坡度虽然不陡,但因有十多华里,走起来还是挺吃力的,如果中途不休息,就是寒冷的冬天也会出一身汗.

我们第一次背着箱子被盖行李碗筷等到古蔺二中报到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是第一次走这条路,所以边走边问,当走到近一半时碰到一个中年人问他到中学还有多远?这个中年人看了看我们似乎很认真的对我们说:"还有二里大点."我们心里暗暗高兴.二里大点最多三里,看来很快就到了.但大家又走了好一阵至少超过三里路还没有到学校,大家像泄了气的皮球全部坐下来休息,心想被人骗了.后来这个"二里大点"成了我们到古蔺二中报到读书时的永远的记忆. 

学校放星期假都是星期六吃了中午饭后,基本每个星期都回家,回家可感受家的温暖也能带上一些诸如海椒类的食物替代品,为在学校食物的不足和口味上的调整作一些补充.

到东新二中读书时,我们对沟两岸的两个生产队就有十多个姓范的,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名字是根据范姓族谱上的排行来取,名字的第三个字都是"英",在学校半年以后,老师和大部分同学才弄清楚我们的名字和人对上号,曾经闹出些张冠李戴的笑话. 

当年读初中时,由于供应学生的粮油,都是到粮站凭证购买,粮站在李家寨离学校大约十里路左右,学生每个月要到李家寨背一次米,去时下坡,回学校时爬坡,一个下午都在运米过程中.每两个周要到离学校十多里路的地方石山子去背煤,每期每个学生都有四百斤左右的任务,虽然没有像到李家寨那样直下直上,但十多里路的来回,还要背几十斤煤,回校时已精疲力竭,有时回校后坐下去就不想再站起来.当年正是轰轰烈烈贯彻五.七指示的非常时期,除学习外,劳动也属于学生的任务之一,学校组织硬把一座青山叫做岩鹰山的当荒山,把灌木丛去掉后开垦出熟地来,种上农作物裁上果树等.虽然可以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苦了读书的的学生.山上到学校一公里多路,学生是挑着水或糞,上山栽树或者给农作物施肥的.有时一劳动就是一个星期.

今年八月份几个同学冒着暑热来到了四十四年前我们流过汗水付出辛勤劳动的岩鹰山,可说是感慨万千,酸甜苦辣湧上心来......

值得欣慰的是这座山已划归为古蔺二中校产,由我们初中同学姜启明与学校签订合同承包,放眼望去满山遍野脆红李树,树上挂满脆红李,复杂的心情得到了一些安慰.

我们是七二年春天进校的,进校不久可以说地皮都没踩熟,同班同学学生间面熟但还叫不出名字来.这时一个让我难堪尴尬的任务落在我的头上,让我上台表演舞蹈节目.

学校为了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十周年,每个班都要有节目,按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们班的节目歌曲就是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并且要以舞蹈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对于我这样一个山里娃来说从来没有想过上台表演舞蹈,怎么办?找老师换人,在老师面前横说顺说,结果老师叫我找同学替代,等于没找老师.我分析如果老师答应一个,下一个又要求换人怎么办?老师实际上把换人的问题回交给学生.我们班男生都是农村来的,没有人学过舞蹈.

后来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体育课和卫生大扫除时间全部占用,还加上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训练节目上,好的是大多数时间都在原厨房旁边的饭堂里进行练习,墙壁的遮挡让没有更多人看到我,使我的窘态表情和难受的心情稍微好受一些,到现在为止参加的同学是哪些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个周兴容同学,因为周兴容同学当时舞蹈跳得好,她不是农村户口,是教师子女,平时训练就由周兴容同学负责.

我们读初中时,每个月5.70元的生活费,每个月供应三十二斤粮,粮含有大米,玉米,灰面等.当时居民只供应二十五斤,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的关心.但由于当年其他方面物质的不足,如肉,油等,每个月三十二斤吃了以后,经常还是处于饥饿状态,当时是一个周还是两个周吃一次肉我都记不清了,在记忆里好像很久很久才吃一次肉.由于当时粮站按比例供应玉米,所以学校伙食团就煮玉米供学生,每个学生舀在饭碗里的玉米粒可能100多一点就当一顿饭,玉米粒是用水煮的,煮熟后放点盐就算吃一顿饭,吃玉米粒时也没有菜,舀在碗里的玉米粒边走边数着吃,还没走到寝室就吃完了.每年的三四月份属于没有任何新鲜蔬菜的月份,伙食团供应的菜,我们称它为玻璃汤,汤里表面漂浮着星点菜叶,运气不好连小小的油珠都看不到,菜叶是冬天的青菜晾干后储存,放在汤里完全是避水的味道,同时也表示汤里有菜.刚进校时一幢土墙房子左边作厨房,右边作饭堂,后来右边的饭堂又改作它用,学生吃饭的地方就在土墙房子的前面一条较宽的路上,路的一边是土墙房子厨房,另一边是学校菜园,有时菜园施了肥或者打了农药,学生吃饭时是闻着粪臭和农药味吃饭的.学生吃饭是八个人一桌,吃饭时站轮子端饭端菜,饭是盆蒸饭,饭端来后用筷子按厨房事先印好的纹路分开,每个人挑一砣.有时端饭来后要把最上面一层弄掉,因为上面有一层黑乎乎的,不知是水的原因还是米的原因造成的,也许两种情况都存在.如果吃饭时下雨,就需一个同学站轮子端饭,另一个拿着伞在一边等着,和端饭的同学一同找遮雨的地方把饭分了后,再拿饭盆去打菜.由于是计划经济年代,食堂有时想加饭都没有,好的是出校门不远有一家姓袁的,背后都称袁抓抓儿的人,他那里可以说是饭店,也可以说是当铺,又可以说是一个市场.在袁抓抓儿那里可以用钱,用米,用学校餐票可换饭吃;如果需用钱可以用米,用学校餐票去兑换......,总之学生需要的袁抓抓儿那里都有,而袁抓抓儿那里的东西都是学生需要的.不过一切都按袁抓抓儿的规定进行交易,学生是一碗米调碗饭图解燃眉之急,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我们还是要感谢袁抓抓儿,不管早迟能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与李家寨有的同学摆谈聊天时,问他们为什么该住校而不住校,有的住一个月就不住了,原来是学校的生活太艰苦他们受不了,不仅饭吃不饱,住宿也差,干脆早起晚归跑通学. 

在古蔺二中两年半的初中生活和学习,劳动的强度和生活的艰辛(晚上没有电,上晚自习用煤气灯)没有影响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更增添了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民子女的学习热情,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在我们读初中时有一句顺口溜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没有偏科思想,在初中时期各科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自初中毕业后就没有系统学习过语文,后来读师范(学校安排在数理班),七十年代末函授时都与数学打交道,直至取得数学大学文凭.参加工作直到退休都是初中语文知识为基础作为我人生经历中一切文字活动的支撑.这里应该感谢我们读初中时遇上了一批好老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等,当时没有外语这个学科,这些老师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心,他们个个都是学生心目中的藤野先生.在初中这个人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时期为我们夯实了基础.如果说我能叙述清楚一件事情,能写通一个句子与初中语文老师文自新老师分不开,直到现在在我心里文老师讲述鲁迅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时给我留下的影响还记忆犹新,他对文章抽丝剥茧的分析,对文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对作者从遇现象到心理活动的一系列表述,对我后来遇到的每一件事情能否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好像是一面镜子在起着作用.在读初中期间,也有极少数学生不努力,有考数学考零分的,有个学生在考地理时,只做对了一个填空题,一百分的题得了一分.这个填空题的正确答案是"高山族",是祖国宝岛台湾的一个民族.后来大家知道这个得一分的同学后,开玩笑没有喊他名字,直接喊他"高山族".

在古蔺二中读初中时,学习之余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看课外书籍上,对于我这种在青少年时期看书到嗜好的地步的人来讲得了极大的满足.学校书店可以借书,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老师那里也可以借书.有一次在班主任文老师家里耍,看到一本书叫《九三年》,在起身时我说老师这本书借我看可以吗?文老师说你拿去吗.当时数学老师童老师也在文老师处闲聊,童老师听见后说,学生最好不要看这些书......我还没等童老师把后面的话说完,我已经拿着书走出门.我猜童老师肯定是关心学生,怕学生看书成瘾影响学习,就好像现在的学生玩手机上瘾影响学习一样,也许还有其他,这只有童老师本人才知道.

《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是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在二中读书期间,农村题材的书在学校图书馆也借来看了一些,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是浩然的作品《艳阳天》.

我是农村农民出身,对农村情况不是了如指掌但也了解许多,所以对农村为素材的小说故事书兴趣浓.作家浩然在小说《艳阳天》描写农村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我在农村似乎感受到了一些,用现代的话来讲正能量更多.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分表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永远是艳阳天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赞美似乎深深的坚定了我对农村的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对书的爱好,初中毕业时都在图书馆借了书带回家里看,后来是请读高中的同学帮我还给学校图书室的.这里要感谢管图书的李陶老师,这么相信一个学生,我都毕业了还把书借给我.

我们每一个人都看过很多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书连书名都记不清了,就好像我们小时吃过很多东西记不清了一样,但它却长成了我们的肉和骨头,而我们读过的书却溶进了我们的大脑和骨髓,成了我们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东西,励志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成了我们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勇气和力量一样.

我们在古蔺二中读书时,教室是砖木结构,教师住房有砖木结构,有木制结构.厨房和食堂是土墙房子.学生寝室都是木制结构旧教室改造的.好的是都在楼上.用楼栔从进门处两米把五八教室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约一米为走道,两边就是学生床铺,一间教室可以睡二十多个学生.当时开玩笑的说法睡在床铺上再怎样滚也滚不下床铺,还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每个周一次卫生检查,同学们被盖折叠好,同学们的背篼统一重合放在一起,每个学生的箱子放在每个床铺的床尾,箱子上放涮口杯牙膏牙刷碗筷,鞋子统一放整齐.洗脸帕晾在走道上方的晾衣绳上,看起来还是给人一种舒适整洁的感觉.但管不了多久,一切都变了样,被盖成各自的形状在各自的床铺上,被盖的颜色不同不样,在其他东西乱摆乱放,晾衣绳上晾的东西横七竖八的衬托下,站在门口朝里一看,整个寝室活像一间杂货铺,或者是一个小小的跳蚤市场. 

古蔺二中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由于经常下雨,就很少做早操.好多时候都是临上课时才起床,如果有一个同学起床早一点打来洗脸水,刚端进寝室还没放下,十几个或者全寝室的人呼啦一下拿来自己的洗脸帕全往脸盆里放,稍迟一点的还没打湿洗脸帕,盆里已经没有水了.有时口不刷脸不洗到食堂买个馒头就进教室. 

在二中读书的两年半里,由于天旱的原因和二中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到井里端井水到开水房换热水用,哪怕是劳动后都端冷水换热水用.最后一个学年我们的寝室搬到教师寝室的楼上,形成了教师学生互相制约的局势.由于当时住宿紧张,我们的寝室属于旧式的农村楼层比较高的房子,属于农村比较富裕的人修的,按农村的习俗是楼下住人.楼上作为储存粮食堆放杂物摆放瓶瓶罐罐的地方,我们住的寝室听说是地主的房子,是从地主手里没收充公作为校产的.老师与学生成为楼上楼下邻居后,双方的自由度都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午回寝室拿碗吃饭上楼梯脚步声,在楼上的走步声,下楼梯脚步声等,不亚于小小的房震,如果老师在楼下的话.晚上熄灯铃声响后,学生会很快安静下来,不然的话谁讲话老师都非常熟悉,因为楼下住的是任课老师,师生已经相处一年多了.老师在楼下也不大声说话,只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或者到其他没有师生楼上楼下作邻居老师家去喝茶聊天. 

冬天来了了,晚上睡在寝室里别有一翻情趣.古蔺二中属高山地带,加上位置处于高山风口上,只听见西北风呼呼而来,又呼呼而去,由于风受到房顶和瓦片的阻力,冷风从瓦片间窜进寝室,室内过多的二氧化碳空气虽然得到了净化,但冷气似乎骤然增加,大家都不约而同把被盖似乎在自己的身上又裹紧了一些.若遇晚上下大雨,睡在铺上是听着瓦沟里的水流声和下雨声进入梦乡,有时又被下雨声和瓦沟里的水流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四十多年前的古蔺二中夏天特别是晚上还是令人想往的,在七十年代没有电的情况下,白天哪怕骄阳似火,但太阳落山后,山风就来了,熄灯钟响了以后,由于特殊的环境给我们创造了特殊的空间,有的床铺人睡在铺上,伸手就可把瓦片挪开,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璀璨星空,时大时小的月亮,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情和景会浮现眼前: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有时真想约几个同学走出寝室,享受月光,享受山风带来的凉意,在这星疏月朗的夜晚希望看到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但纪律的约束,只能伴随着遐想进入梦乡.借意李白的《夜宿山寺》来喻我们四十多年前的夏天晚上睡在床上的心情吧: 

学生住二层,铺上看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楼下人.

在学校期间我和其他同学的关系算是处得来,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学习上生活中能互相帮助.直到现在许多同学保持着联系.由于特殊原因(我的原因)有的同学几十年没有联系,但她从很远的地方来古蔺后问路走进我家里,见面都不敢相认,真让我无地自容,由此我专门以《美篇》这种形式写了《我的同学》算是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同学表示歉意.我相信伴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不断发展,相信联系的同学会增多,同学间友谊会增强.

在学校读书时为了节约开支,我们多数男同学不会到街上理发,班上统一买了理发用的推剪,我与刘体恒同学经常是他给我理发我给他理发,如果有同学需要我们理发,我们也乐意服务.

看着上面的这张照片,从照片背后教室的墙上贴着的标语,就知道学校在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学生作为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工具也被卷入这个运动中,受害的是学生,该学知识的黄金时间被白白浪费掉,每天写大字报,或上岩鹰山劳动,开批判会等.时间进入一九七四年,随着运动的所谓深入,反对孔孟之道的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与工农相结合成为当时的主流,初七四级卷起被盖卷,拿起纸笔墨从学校出发到农村到工厂接受教心.初中七四级曾经到石屏磺厂,永乐龙井倒流水水库等地接受工农教育.在过永乐河时有一个学生不小心差一点儿淹死在永乐河.在古蔺二中读初中的最后半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混过去,一直到毕业.我的初中就这样结束了!

但初中在我心里留下的记忆却永远挥之不去.

有古蔺人的地方就有古蔺同乡会

一个温暖的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生秀 | 童双燕:我的初中年华
爆笑:55个超雷人的校园口误
我的初中时光
徐大峰,汪欣怡
最炫开学风,盘点校园里的那些囧人糗事,囧囧更健康!
黄小秋 || 宜春师范毕业后,无悔从教二十八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