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蔺|此城已待成追忆 梦里依稀叹逝川

此城已待成追忆  梦里依稀叹逝川


文中信

题记:

城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既是个人人生的经历,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


少年不识城滋味

对城市的概念,最初是从儿时听陈焕生进城的龙门阵中开始,父辈们描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憧憬、城里人戴墨镜、穿喇叭裤的时尚在我年幼的心里埋下了懵懂的种子。

初次到古蔺县城,是1989年初三毕业闯过会考进入升考的时候,连续“四年光”让学校、家长对我们这届学生进城会试极为重视,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家长,浩浩荡荡一批人组团陪考,场面比古时秀才进京赶考要壮观得多。从复陶到古蔺,要途经李家寨、煌家沟、石亮河、太平、永乐,路途虽不遥远,但在当时道路泥泞、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往往要从早上坐到下午,历经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更不凑巧的是,路上的山体塌方又让我们绕行了很久。到达县城时,早已花华灯初放,车窗外来来往往的车流、花花绿绿的广告给颠簸得七荤八素的我们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大家顾不得头晕脑胀和一肚皮的酸水,纷纷把脑袋伸出车窗外,东瞅西望,满怀好奇。乡村的宁静和县城的喧嚣形成的巨大反差,在儿时的脑海中久久难忘。

紧张的考试,让我们几乎与古蔺县城隔绝了联系。直到考完那天下午,大家才有了到街上溜达的机会。六角板的街道异常热闹,鳞次栉比的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震耳欲聋的音响让第一次出远门的农村孩子既兴奋又拘谨,想停下来多看看,又怕跟不上同学的脚步,找不到回旅馆的路,只好亦步亦趋跟在后面,东张西望的浏览着眼前的繁华。县城宽阔的马路、来往的车流、刺眼的霓虹灯、喧嚣的街道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的尘封在儿时的记忆中!

小街窄巷一座城

参加了工作,进城的次数自然多了。每年暑假都要到县城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这对于只有师范学历的我来说,当然求之不得。学习地点在县城边上墨宝寺的教师进修校,教师进修的地点选择在这个地方,我想应该是有所含义的。寺名“墨宝”,足见建造者对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视,教师进修于此,更见对教育的期待。这让我想起古蔺文化记忆中的一种石塔,古代文人为了体现对文化的尊重,专门建造用来焚烧字帖书稿,称之为“惜字塔”,建塔建寺、惜字重文可见一斑。“墨宝晨钟”是原来古蔺胜景之一,遗憾的是,在进修校读了几年“三沟通”“专升本”,没有见到这个意义深远的“墨宝寺”,更没有听到雄浑悠长的钟声,倒是进校门石壁上那几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大字记忆深刻。学校在“墨宝寺”的山顶,几栋砖木结构的教学楼掩映在几棵古老的槐树中,浓荫蔽日间,衬托出几分校园里特有的宁静。为了节约钱,我选择住在进修校的学生宿舍里,同住的是几个其他学校的代课教师。白天,人来熙往,热热闹闹;晚上,鸟叫虫鸣,格外安静。山顶的空旷幽暗、县城的灯火通明,折射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边是繁华,一边是孤独。这让我陡然想起昔日的墨宝寺,现在的进修校选址于此的初衷,修行和读书都是需要远避尘世、静远修心的,只是甘愿在这样的孤独中读书修行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我同样承受不住山顶的冷清与寂寞,拒绝不了山下的繁华和诱惑,和其他人一样,选择了逃离,住到了县城的宾馆里。

从宾馆到学校,需要穿越当时的大半个县城。三星客栈步行,经过居民点和胜蔺街,低矮的瓦房顺着老旧的街道一字延伸,两边立材的、砖木的老旧门脸稍一装点,就是一个新兴的店铺。一大早,街道两边一家挨着一家的小食店、小商铺已经张罗开来,炸油条的、做包子的、卖麻辣鸡的忙前忙后,包子、油条、麻辣鸡的香味在狭窄的街道中弥漫,商铺的货物也打理得整整齐齐,井井有条的摆在店里、挂在店外。旭日的晨光、挨家挨户的商铺、来来往往的人们让这条狭窄的街道显得格外的热闹温馨。

街道的一头,有一家古蔺著名的“北平相馆”,相馆门脸不大,进深很长,跨过几道门槛,一个摆满了植物和盆景的天井呈现眼前,古色古香,很有韵味。相馆的技术是当时县城最好的,橱窗、门口的相架上经常摆放着各种靓丽的照片,路过的时候免不了对照片上神态各异的美女瞅上两眼。还没等扯回目光,转个弯,一座古朴的石拱桥突然呈现眼前,名曰“上桥”。“上桥”,与“下桥”相对,顾名思义在县城古蔺河上游,桥不大,一头连着胜蔺街,一头接着菜市场,桥上的人流、桥下的溪流纵横交错、相互呼应。胜蔺街桥头,一棵高大的黄桷树遮天蔽日,发达的根系顽强的攀附包裹着石桥的桥墩和旁边的房屋,稠密的树冠遮挡住半边桥面和屋顶,树荫爽快的洒落一地,正好给转角处的剃头匠提供了方便的摊位,一镜、一椅、一挂毡,一墙、一桥、一老树,装饰了一种极为清简的生活

烟墩巷子,是我们每天要走的通道。一间挨一间、密密麻麻的瓦房顺着山势往上建,谈不上规划,更谈不上设计,只要一有个空儿,便顺势生长出一间房屋来。一条蜿蜒狭窄的巷道忽明忽暗的延伸在房屋的缝隙间,不同材质的石板,并不整齐的铺在巷道里。晴天,丝丝缕缕的阳光从高高矮矮的房屋间射过去,参差不齐的撒在巷道开阔处、挨邻比近的墙壁上;雨天,滴滴答答的雨水从高高矮矮的屋檐上落下来,慌不择路的溜到石缝中,浸在泥土里。因为随意而建、阳光不足,零乱潮湿的小巷自然没有安微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没有戴望舒雨巷浪漫,没有成都宽窄巷子的热闹,但是雨天从珠帘雨幕后面大门探出来的小脑袋,晴天从巷子深处款款而来的花折伞,又让这条弯曲狭窄的巷子别有一番味道!

古蔺城老旧的街道、古朴的石桥、狭窄的巷子,深深烙在我无数次来去往返的印象中。

也许,每一个文人都有一种寄情山水的情怀、都有一个浪迹天涯的梦想。我算不得文人,倒或多或少沾了一些书生之气,读书、从教都向往李白的仗剑江湖、陶潜的种豆南山、东坡的泛舟赤壁、摩诘的幽篁清音,但真正的内心深处仍然挣不脱世俗的藩篱和欲望的诱惑......

 

漂浮在城市的边缘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学校借调到镇上,从教师考转到行政,从二郎转战到东新,离开了鏖战十五年的讲台。

踏上东新的土地,恰逢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一晃就去了大半年。国庆节收假,突然接到通知,借调县委办公室,试用期半年。毫无准备的我只好简单收拾行囊,仓促赴县城应试。

应试的日子,宾馆是长住不起的,仓促之间又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只好暂住在一个朋友租住的房子里。清晨,朋友的母亲祝嬢嬢早早的把面条煮好,我和朋友一嗞溜的吃了,急急忙忙赶往单位;傍晚回去,热腾腾的饭菜已经摆在饭桌上,温情和幸福一时间溢满那间暂住的小屋,让我倍受感动。为了不至于考不过关成“回锅肉”,加班加点、自我鞭策成了常态,吃饭的问题最便捷的就是方便面和府前街的快餐店了,只是吃得久了,嘴里虽没有淡出个鸟来,却引起一阵阵的翻胃。有时加班忘记了给祝嬢嬢说,又让她们老等半天,几次下来,心里的愧疚与日俱增。

终于,我在三星街十字路口租到一个住处,到上班的地方也不远,只是沿路要经过大巷子、车站出口、三星街十字路,车堵、人怒是常有的事,加上四周的商铺、路口的摩的、马达的轰鸣,这儿往往成为县城最“闹热”的地方。我租住的房子四楼有两层在路面下,需要小心翼翼的穿过十字路口,从街面下到楼底再爬上四楼临街的卧室,颇费一番周折。住处没有热水,也没有天然气,加班回来,在冰凉的冷水中默念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飞快洗完,钻进被窝,裹紧被子睡觉,外面的车流声、喇叭声、嘈杂声统统被浓浓的倦意挡在窗外。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的考验在夜以继日的学习、加班加点的材料中顺利通过,我留在了古蔺县委办公室。

县委办公室的时光

县委、政府都在府前街,“府前街”的名字估计是因为政府所在地而被各地通用吧,无形中就有一种气势!政府大理石材质的大门建在几级台阶上,正对旧城轴线和火星山,宽大而气派。T型的街道沿着石梯逐层向下延伸,两边的几家面坊不时将刚压的面条挂在街道两旁的面架上,流泻成一道道瀑布,溢满麦芽的清香。县委大院斜对着武装部,一段七八十年代的砖墙、两扇铁栅栏围砌的大门简朴得多,只是院子里的几栋60年代的旧楼、十几棵老树让这个中枢机关显得古朴而宁静。

县委办公室,在县委的三楼。这对教了十多年书,但刚刚走上行政岗位的生毛桃儿来说,是高大上的。不说平日里只在电视里才见得到的县领导,单是单位上那种凝重的氛围就跟学校、乡镇大不一样。一进大院,大楼两旁的两颗黄桷树哨兵一样,一丝不苟的挺立在大门两边,行色匆匆的人们、微笑示意的颔首,一切都在静默的气氛中按部就班的运行着。

办公室的领导,各不相同,或博学、或精细、或豪放、或兼而有之。其中,雪林先生是学者型的人物,一副黑框眼镜架在胖胖的脸上,藏青色的西服、一丝不苟的头发、油光铮亮的皮鞋,儒雅而很有风度。从“教委”转任“常委”的他是非常博学的,文学自不必说,缘于心生的诗词散文、洋洋洒洒的官样文章概不在话下。对音乐的追求也同样如此,通俗的、古典的、民族的,一一论来,头头是道。在古蔺这样的小县城来说,他是才华横溢、身居高位的,却从来没有官架子,也不在普通人和我们这些虾兵蟹将面前摆架子,有的是彼此的尊重、老师对学生的严格与宽爱。办公室是辛苦的,写稿子熬夜加班是常事,特别是全委会报告起草的时间,往往通宵达旦。报告写完,他一定召集大家在小餐馆一聚,举杯致辞:“兄弟们辛苦了,喝酒如同写文章,需要一气呵成!”说完,二两的杯子一饮而尽。大家异常感动之余,再多的疲惫也都烟消云散。教师节教师代表聚餐请他参加,他除了礼节性的往来,还分别敬了乡村代课教师每人满满一杯酒。在见惯了“领导随意我先干”的场合中,这份浓浓的深情与尊重流溢在酒杯的边缘,让人心醉。敬人者,人恒敬之!遗憾的是,当他正值重奏华彩的时候,生命的旋律遽然而逝,永远定格在太多人的记忆中。

办公室的工作,苦中有乐。其中,文稿起草是很辛苦的,当别人下班的时候,在加班;别人团聚的时候,在加班;别人休假的时候,仍然在加班.....灯火通明的斗室、哒哒敲响的键盘、绞尽脑汁的苦想,太多的时光在白加黑、5+2中悄悄流逝。但苦的是生活,乐的是收获,当思路随着头发的稀疏逐步拓展,视野随着镜片的加厚渐渐开阔,文字随着腰背的佝偻日臻成熟,一切都在默默付出、自我激励中破茧成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有人情世故。成儿哥就是这个江湖中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成儿哥姓赵,中间一个“柱”字,因为年龄比我们大,大家习惯用最后一个字称呼他“成儿哥”。“成儿哥”人如其名,墩实得像一根柱子,喜欢单碗,性格直爽豪放。我和他说是战友,没有扛过枪,却一起打过仗,不是战场,而在球场。彼时的我们在不同的学校,差不多的身高,同样的位置,让我们成为球场上的对手。从对手到战友到挚友,除了性格相投,脾味相近,工作时的默契配合,闲暇时的倾心畅谈,一步一步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每每谈及身份的限制,才华出众、敢作敢当的成儿哥颇为苦恼,以至于有次竟然让这位曾经救助学生不惧歹徒的汉子泪流满面,让我想起龚自珍当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境是何等的悲怆。幸而,成哥终于在我之前走出了办公室,在那条赤波荡漾的河边开辟着自己的江湖!

有人说机关冷暖、江湖散淡,但办公室这个江湖却浸润了太多的情怀,痛快时彼此分享、失意时相互安慰、急难时心手相援、离别时泪眼相牵,一场篮球让疲惫的小伙生龙活虎,几杯小酒让委屈的面容喜笑颜开,三言两语让纠结的心情豁然开朗,所有的兄弟情深、姊妹友爱、同行相怜凝聚成办公室难舍难忘的情缘。只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2014年底,我告别了县城,告别了大院,告别了办公室,将伙伴们相互帮忖的默契、年会上美丽大脚的反串、会议室全员作业的场景,统统留在了生活了六年的大院,留在了灯火依旧的三楼,转战到了云端上的石宝寨。

山外的世界山里的城

上下白沙坡、来去小水河,一年时光很快在石宝和古蔺的往返中溜走。离开古蔺,做一次说走就走的决定,让我真正体会了“世事无常”,就像最初承诺过热爱教育却告别了学校、立志于奉献桑梓却离开了故土一样,去留之间,把任性的背影、深深的歉意,留给了高山上的石宝,留给对我充分信任、给予厚望的老朱校长、老协主席和朴实善良的人们,带着未尽的遗憾,到了泸州。

两江交汇的泸州与大山深处的古蔺略有相似,又大不一样,二者有山有水、山水相连,因酒而名、依水而兴,只是“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的泸州更具有博大情怀。长江、沱江的雄浑铸就了江阳郡“枕带双流”的特色,古蔺河、小水河的涓秀赋予了蔺州城“一水护城”的风情。滨江路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演绎着现代都市的繁华;落鸿河畔,简陋破旧的吊脚楼台,诉说着历史岁月的沧桑。现而今忠山公园、张坝园子花团锦簇、古树参天的美景,记录了酒城子弟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创建的历程;往昔里火星山上、半山腰里凿窝浇水、种树为林的艰辛,抒写了蔺州儿女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的豪情。泥巴路、水泥路、沥青路、高速路的演变,一步步拉近了古蔺和泸州的距离;金兰大道、奢香广场、体育中心、新城新区的建成,一点点改变了本地人和外地人对古蔺的印象,“上桥一支烟,走完下桥燃半天”的谚语永久定格在许多老古蔺人的记忆中。

城市有情,岁月无声。再回古蔺,在箭竹坪汪家岩隧道的时空光圈中旅行,现实中陶醉于“区域中心、现代酒城”的美景,梦境里仍迷恋“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的精神,感喟此情、此景、此生,遥祝那山、那水、那城!

2018年12月

原创:文中信

图片:文中信、赵中国

有古蔺人的地方就有古蔺同乡会

一个温暖的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泸州:古蔺第一届运动会开幕 酒城宫景区独家冠名
今日墨宝寺
将军故里:三穗县城今胜昔
【刘先敏整理】罗继绪口述淅川县城的规划及迁建
淅川县城的选址及原规划
小城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