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永康《人文三泸》连载:序

李锡炎先生序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赵永康先生寄来《人文三泸》(讲稿),约请我为之作序。我感到自己不是作序的恰当人选,有些为难,但又觉得却之不恭。赵永康先生是我的文友和老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泸州市委工作时,永康先生给我送了一本由四川省社科院陈世松教授、喻亨仁先生和他合著的《宋元之际的泸州》,以后又送我若干有关泸州历史的书籍资料与文章,使我受益匪浅。我调离泸州到成都工作后,永康先生先后托人捎来他的几本专著,对我进一步认识泸州、关注泸州,起到不小的帮助作用。与永康先生二三十年的交往和深厚的泸州情结,促使我写一点自已的读后感。

《人文三泸》(讲稿)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我一口气读完,深深感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知识性可读性颇强。全书从历史名城到风物时令,再到传承文明,用了五十二讲,对泸州的自然地理、战略地位、历史沿革、地域文化、商业贸易、名酒酿造、风土人情、名人佚事等进行了全方位覆盖。篇幅虽然不短,但作者采取一事一叙,一事一论,一文一题,一文一理的写法,又分类整理成卷,使人觉得既又短,自然流畅,读起来不累,令人自然融入其中,受到启迪。

《人文三泸》,好就好在以人文为主题和主线,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勾勒出了泸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大图像。《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指人事条理,有教化、内化、风化之内涵。《人文三泸》的社会意义,就在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泸州坐落四川盆地南缘,地当盆地河谷平原、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居民“五方杂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少数民族的夜郎文化在这里相汇,相互渗透交融。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土产方物与人口构成,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于民情风俗等等,无不打上这种“过渡”和“五方”的烙印。”泸州是一方文化交流交融的热土,博采众长,聚集优势,酿造出具有泸州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

《人文三泸》(讲稿),讲的是泸州好故事,传输的是泸州好声音。在书中有战略争夺“沱汇合、三省通衢”的历史故,有“天生重庆、铁打泸州”的经典故事,有朱德“除暴安良、救民水火”的传世故事,有“腊酿蒸鬻(zhōu)、酿制名酒”的酒城故事,也有“泸顺起义、四渡赤水”的传奇故事,还有“名流寓泸、吟诗作赋”的名人故事……,阅读《人文三泸》全书,深深地感到泸州人文的精髓是:三种文化,即诗酒文化,宋城文化,红色文化;三种精神,即敢打敢拼、为国而战的老泸州精神,智创名牌、引领风流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容人之的包容精神。泸州人文的精髓,是泸州的,也是巴蜀的,乃至中华的,具有久远的传承性。让我们从《人文三泸》中领略泸州人文精神,以自已的努力去传承弘扬泸州文明和中华文明吧!

                      二零一五年六月于成都

何开四先生序

读赵永康先生的《人文三泸》,我想起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在我看来,“知行合一”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道德命题。“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这是治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学人的思想境界。永康先生于此身体力行,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永康先生致力于四川地方史之学和泸州文化研究。我读过的就有《宋元之际的泸州》、《泸州地方史论稿》、《当代四川丛书·泸州卷》、《立雪留痕》、《我家江水初发源》、《诗酒风流传》、《泸州诗三百首》、《万慎子楹联注疏》、四川省中学教师进修教科书《巴蜀古文选解·泸州、资阳、内江卷》等多种著作,以及《杨慎题苏轼潇湘竹石图卷考》、《张船山万里长江最上头》、《四川的龙舟竞渡》、《探索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遗踪》等多篇论文。而且老而弥坚,迭有新作问世。这固然有其兴趣所在,但更有其担当,那就是致力于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和发扬光大,也即是永康先生“致良知”的生动体现。没有这种精神,就很难有这种学术坚守,特别是在时风浮躁、物欲横流的商业大潮中,尤为难能可贵。子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永康先生则是始终如一,初亦精进,老亦精专,永葆活力,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人文三泸》重在人文,凡五十二讲,经史子集无不扫而包之。可谓博赡精核,洋洋大观。其精神也可以用“知行合一”作一概括。兹拈出三点,以概其余。

纵观永康先生的治学生涯,他重知也重行,从不把二者分离。王阳明云,“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又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永康先生深知个中三昧,对其中的辩证思维了然于心。他每有所发,必是言必有征,语无虚发,又能进一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做知识的整合和提升。他学海泳舟,同时也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他也从不做空头文章,总能把文史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收到经世致用之效。此书卷一的“历史名城”,是永康先生多年研究泸州的成果结晶。不仅对于我们认识泸州,宣传泸州,热爱泸州功莫大焉,同时为地方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大家所共知的。

永康先生的知行合一的另一表现是,他的突破窠臼,惟陈言之务去。他强调有所创见,有所发明,有所驳正,读一读他的《泸州语文一百年》《姚州·蔺州·归徕州——宋王朝与扯勒乌蛮的战争》《冬至文化话古今——天文时令·周易阴阳·民俗与歌诗》《儒家的荣辱观与价值取向》《天下泸商》等篇什,无不新意迭出,益人神智。对前贤的一些论述,他不仅爬梳理董,又能有所增益,使之完善。譬如对任乃强先生认定江阳、苻县为秦县的说法,永康先生又史海钩沉,发掘出新的证据加以补充,使这一观点更能令人信服。学术的创新是学术的生命,这在《人文三泸》中一以贯之,新知新行,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钱钟书先生有云:哀乐虽为私情,文章则是公器。意思是说,人因哀乐而生文,但文章一旦问世就成为社会共有的财富。永康先生从不认为文章私有,藏之名山,传诸其人。他做了大量的文化传播普及工作。《人文三泸》五十讲,也是他知行合一的反映。这些年来,永康先生不惮劬劳,深入机关、学校、区县作了大量的学术演讲,收到了大家的好评。其中他关于读书和治学的经验之谈,如读书明理,文理共通,可谓金针度人,对后学尤有指导意义。我在网上就看到了很多网友对他的尊崇和感激之情,可见影响之大。

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赵永康先生已年届七十。但其心理年龄还是青春风华。至今生机勃郁,充满活力,学术成果如源头活水不绝而来。《人文三泸》的问世不惟泸州读者之福,也是广大文史爱好者研习中华文化值得一读的著作,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零一五年七月十六日 

尹杰霖先生序

永康老师将近年于泸州各地、各界《酒城讲坛》巡讲座讲稿集成《人文三泸》一书出版,因我是当年泸州《酒城讲坛》力倡主谋者和开讲人,永康老师则是《酒城讲座》持之以恒并广受赞誉的主讲名师,近日特邀我为新书作序,既感  荣幸“沾光”,又觉惶恐“吃力”,搜寻点滴,爰书为序。

人文者,礼教文化;三泸者,因历史上泸州治所迁过三处,即江阳旧城、神臂山、茜草坝,故“三泸”即指泸州。《人文三泸》五十讲,涵盖泸州地方文史方方面面,均为近年来讲稿集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永康老师年逾古稀而体健思敏,治学精深而传承播扬,做人做事做学问,堪称楷模;爱国爱文爱家乡,值得效仿。

我与永康老师认识较晚,但渊缘不浅,志趣相投,情谊淳厚,历久弥香。我们相识于泸州高中,彼时我们的儿子都在一个班,在家长会上见面相识。那时,永康老师已是遐迩闻名的泸州知名文史专家,一介布衣,文士装束,举止儒雅,不卑不亢,使我顿时想起《论语》里子夏所说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君子高贤形象。后又因一起申办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同登《酒城讲坛》各展所长,同访泸县太伏省文物保护单位—尹家祠堂,同游“鸡鸣三省”之叙永水潦之彝家名流余家旧址,多年君子之交中对永康老师有了更多了解:他还是五十年代泸州医士校即将毕业而因故未毕业的老校友,是我尊敬的前辈和师兄。后又入高校正规修历史科班出身,淡泊不慕荣利,乐观豁达清贫,有几点令我大为佩服:一是积数十年勤勉艰劬而厚积薄发,既致广大又尽精微,其:《万慎子楹联注疏》、《立雪留痕》、《我家江水初发源》等书均旁征博引,释典繁多,阐幽发微,使人豁然,读后如饮甘泉,受益良多,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二是既有谦谦君子湿润敦厚之高贤雅士风度,又具谔谔之士弘毅正直的知识分子风骨,读他网上义正辞严的《严正声明》,百子图文化长廊诗文匡谬勘误,便能一目了然;三是淡泊名利,广交朋友,关心党国大事,专攻地方文史,奉献社会发展。永康老师粗茶淡饭,自在布衣,考察寻访,健脑强身。他不沾烟酒,心态平和,文史养生,著述不辍。唯如是,人如其名:永康;后学者,勤学修身:思齐。

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于成都翛亸

伍松乔先生序

我本川南人,生于泸州,长于富顺,两地皆有浓浓的乡愁。乡愁所系,是由一个个乡情故事承载的。知晓千古泸州的悠悠岁月,从永康先生那里受益良多。

永康先生著述颇丰,我最早读到的,是三十年前他的《泸州地方史论稿》和与人合著的《宋元之际的泸州》。这之后来往渐多,与泸州文化尤其是文史有关的场合,总能听到他滔滔不绝的发言与慷慨激昂的呼吁。

今年夏天,参加《酒城新报》发起的南方丝绸之路夜郎道考察小结会,会间偷闲,独自赶到自家祖辈参建过的钟鼓楼去拍照。在天一广场梯步旁,发现那溜曲折蜿蜒的汉白玉栏干墙上,竟镌刻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49幅浅浮雕《千古泸州图》。欣喜之余,逐一拍下,当时就想,这部大众广庭的泸州历史读本,也该与永康先生有关吧?果不其然,临街屹立的《泸州图记》碑,正是由他撰写的。会中去问,果然——由有识之士刘林先生捐建、段文汉美术师绘图的这桩善举,其创意设计,全是他担纲的。

实际上,泸州文史的事,都是永康先生的事。半世纪心血,举步芬芳,这部30多万字的《人文三泸》,即是他坚持多年、几十次讲座的结晶,也是他多方位“介入”泸州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我以为,地方文史学者与高堂大院研究者的路数应该有所不同,前者更接地气,更具综合性与针对性,乃至实用性。或许因此会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到它的某种纯粹性,但作为人文学界的一线耕耘者,经世须致用,使命所系,岂能退守书斋、“躲进小楼成一统”?

永康先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作为,从这部书得以一窥,堪称典范。其人其事,让读者收益匪浅,给同道者启发多多。

永康先生早年受业王德宗先生、李耀仙先生门下,是梁漱溟先生的再传弟子,语必求真,学术内容丰富,涵盖了四川特别是泸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民风民俗演进,山川、风物变迁的众多方面。形式也多样,不仅包括公开出版的《酒城泸州——当代四川丛书泸州卷》、《立雪留痕》、《我家江水初发源》、《永乐大典泸字韵笺证》、《诗酒风流传》、《万慎子楹联注疏》、《千古泸州图》与行将公开出版的《川黔边彝族历史文化研究》、《长江的人文地理考察——以俞陛云蜀诗记为线索展开》、《张船山扁舟集笺识》等10多部学术专著以及海内外诸多高层次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更有田野考察、课堂授业、媒体传播、大众讲座、参与成果转化等等。这些并非规定项目的自选动作,他乐此不疲,充满热情与享受,此番境界,常人难以企及。

永康先生的史识自有高见。他从泸州“坐落四川盆地南缘,地当盆地河谷平原、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地理形势着眼,聚焦由此碰撞交汇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少数民族的夜郎文化,将这种“过渡”和“五方杂处”作为剖析本土历史的钥匙,可谓纲举目张。而且对此加以延伸,放眼于相关区域与流域,比如川南板块、川滇黔边境地区、长江上游流域地区,呈现更多的精彩。

永康先生所长不仅在历史,国学、文学也是所好所强。本书附录的《历代泸州建置沿革大要》和16篇碑文、题记、序言,其记述、评说、描绘、抒情,挥洒自如,妙语连连。这样文、史兼备的中国书生风姿,如今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永康先生年事渐高,却不固步自封,用电脑,开博客,主动与互联网+。而他正在重新编选、校笺的《新编泸州诗三百首》,是在他主编和选注的《泸州诗三百首》问世20年后另起炉灶重选,正误、加注、配图修订的,这种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难能可贵。

当前的文化状态日见活跃,有人欢呼为大繁荣、大发展,作为一个为留住一方文化绿洲长期挣扎而收效甚微的媒体文化人,我觉得言“大”为时尚早。眼下所为,应该说是“退耕还林”,是把曾经以“革命”的名义被打倒,后来又在变态金钱大潮扫荡下被边缘、被贬斥、被扭曲的民族精气神重新树立而已。准确地讲,是文化的回归,任重而道远,“同志仍须努力”。

在文化回归的进程中,文化落地是关键。

中国地大人多,在文化推进的实践中,时间维度有着强大的惯性,人们习惯了在此基础上动不动就高大上的宏观叙事,严重缺乏空间维度的意识,不关注极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不关注地方人文地理,这很不科学。

空间问题、地域文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文化领域中新的学术标杆与精神取向,这并非空穴来风。

地域文化是综合性、原生态的根与源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谱系的基础,它包含了在特定区域一方水土与人文环境中,不同类型的地方环境、社会、家族、人物群体的历史演变,闪耀着特殊的生命形态光芒。它以地域要素、文化风貌和乡土认同为纽带,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大众发挥着潜隐而深刻的巨大影响,并由此带领人们走向探索人类命运的广阔天地。

吾国吾民曾经是很在乎地方文化的。千百年来,举例而言,几乎每一个县城,都有自己的文庙(如今基本已经灰飞烟灭,四川幸存的几处,都成为“国保”文物了),文庙不仅仅用来供奉孔夫子,它也是年轻人读书的学宫,而且,大成殿两侧都有乡贤祠、名宦祠两座规定建筑,直接以本土历史上的精英,作为激励后人的一部教科书。

地方文史的教化、感召之功显而易见,而且难以替代。

在长期隶属泸州的富顺县,戊戌君子刘光第之墓就在沱江边上的赵化镇,20世纪中国青年运动最初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恽代英,他在泸州师范任教的时候,曾经带领学生专程徒步前往拜谒。薪火相传,那些在君子墓前肃立默哀、心灵激荡的莘莘学子,很多成为大志有成的栋梁之才。小而言之,我个人对中国近代史的关切,也是在1980年头一次来到刘光第墓前,才真切开始的,当年的《君子遗踪何处寻》,成为自己文史写作的第一篇。

作为文本性的地方文化基础之一,历史比起文学、新闻来,作者、“粉丝”似乎要少得多。这是一个问题,它表明我们的地方历史传播也有问题,几千年祖祖辈辈波澜壮阔的的“那些事”,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悲可叹、可恨可怜,怎么可能会不吸引人呢?

扩大史态类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有待于更多社会有识之士尤其是年轻人的加入。泸州媒体圈、文学界是很活跃的,其中不少人是我的朋友,记者、作家里面,如果有相当的人喜欢上自己家园的访古探幽、寻根问底,绝对是一件效益倍增、相得益彰的多赢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在神臂城、夜郎道考察时,看到《酒城新报》晓东、夏艳与他们率领的年轻记者、文人志愿者一个个虽汗流浃背,却兴致勃勃找到感觉、神采飞扬很在状态的样子,不禁深感欣慰。

人类的任何经历与知识,最终都归结于历史。一城一地在时间长河的沉浮起落,最终都归结于地方历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

在光阴长河中能够“淘”出《泸州图记》碑文所言,“览之,前者可考;鉴之,后者可因”的朵朵浪花,何其珍贵!在这个意义上,我和永康先生一样,“更盼来者览之鉴之,弘扬吾乡历史,更续文采风流”。

喜欢本文请转发朋友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感受潍坊历史人文的温度——《潍坊的爱》读者分享会
一曲兰溪棹歌写尽钱塘风雅,独成千古绝唱
(分享)【名家之言】《寐前微语》序
许衡、许衡文化与神州大地(概略)(七)
王阳明在滁州,看完才知道他为何影响中国500年
追随圣人足迹,在水韵古街邂逅“阳明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