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蔺磺厂原厂长潘兴彬回忆录

磺厂雾景(黄其均摄)

致所有的磺厂人
——潘兴彬厂长回忆录
整理 吴成

磺厂

编者按

致所有的古蔺磺厂人》借“古蔺同乡会”这一平台发表后,引起了很多关心磺厂的人士的关注,更引发了每一代磺厂人的共鸣。大家在评论区纷纷留言,表达对磺厂的眷恋之情,对文中提到的人与事提出了补充,此文真正起到了砖头的作用。

抛砖引玉,就是要让更多的磺厂人或者在磺厂发展奋斗过的人一同来回忆磺厂,追忆时光,留住过去与现在美好的东西,更要将一代代在磺厂奋斗过的人永远记住。今天,将对磺厂唯一还健在的厂级领导潘兴彬老厂长的回忆记录如下,让我们随潘厂长的回忆一同梦回磺厂。

此文由88岁高龄的潘兴彬老厂长亲笔撰写,由吴成整理,老厂长的回忆如有欠缺的地方,也请大家一同在评论区补充。老厂长能在高龄状态下在酷暑中亲笔书写了十几页的回忆,真的十分珍贵。

潘老给编者的来信▲

01


望合磺厂(老厂)的历史


抗日战争期间,望合磺厂由重庆销磺局主管,并在二郎滩设分局,由军队看管,收购私营磺厂硫磺,经赤水河运重庆生产军火。1950年初土匪猖獗,所有磺厂关闭。
1951年3月县生产救灾委员会恢复硫磺生产,派第一任厂长马良騠(乐山人,后调市工商局,已故)接收了贵州习水、马砱一批炼磺工人,有胡炳安、罗四顺、吴绍清、段云开、倪吉成、王成美、胡明清等,古蔺本地的有王体道、王绍光、王伦君、王从龙、李永香、李永初、刘明安、刘明科、马良平、杨连海、邱天仁、邱天长、邱天成、邱学常等,开始硫磺生产。1951年4月11日,投产“天地罐”窑沟土法炼磺出磺率低,每吨硫磺耗矿石近40吨,煤炭9吨,每吨硫磺成本340万元(旧人民币)。
1952年第二任厂长王兴仁,当时干部有赖廷玉、刘学益、罗世康、张元安、成凤祥、罗世林(后三人先后调走),相继建兴隆湾、尖山子、冷家厂、天生桥、高炉坡、葫芦寨六个炼磺点。
1953年,王兴仁厂长到泸州干校学习,调王珊任副厂长,干部有刘学益、罗世康、潘兴彬(1954调太平办事处)、朱远强、张绍轩。1953年建立党支部,曾泽辉任支部书记。
1955年“五一”劳动节,皇华小学校师生到磺厂演出,逢“五一”放假,抽水工休息,未派人加班抽水。造成井下水上涨把矿井出风口堵塞,节后上班的工作邱国彬、罗吉儒等五人下井后中毒死亡。这一重大事故发生后,厂长王兴仁被降职为副厂长,王珊副厂长降职为车间主任。
因条件差、成本高,为降低成本,经泸州地区组建的勘查小组到石屏地区勘查后,确认有石屏地区有开采价值,因此望合磺厂迁到石屏,建立石屏磺厂。当时随望合磺厂迁到石屏磺厂的干部工作共126人,现在还健在的只有16人了。名单如下:
干部:王兴仁、王珊、刘学益、朱运强、罗世康、张绍轩、曾泽辉、赖廷玉、王伦君、罗文均、李明全
工人:胡炳安、胡三兴、胡德宣、胡明清、胡礼贤、何泽云、罗四顺、罗吉昌、罗吉松、罗吉刚、罗吉虎、罗吉模、罗吉潘、罗安贵、韩第前、罗安邦、罗安发、罗安书、罗长安、罗利华、吴少清、吴润生、吴永昌、熊祥仲、王体道、王邦道、王润道、王润强、王道松、王道邦、王道昌、王碧辉、熊明哲、王从龙、王从容、王昆弟、王尔丰、王谦、王清道、王友道、王超恒、曹海舟、王守仁、王成美、王道宽、王友思、王艮舟、王从德、王守培、钟昭江、邱国良、邱学常、邱学术、邱正昌、邱正楼、邱天仁、邱天长、邱天成、邱天义、邱正才、邱天玉、邱天斌、李永香、李永初、李邱贵、李德安、李正良、李良元、徐光前、徐永昌、张俊尧、张中顶、刘明安、刘明科、黄利成、黄成龙、赖绍恒、赖伯华、赖正均、付之海、付之坤、袁光图、袁朋远、杨西尧、杨高魁、杨德全、杨俊才、赵小三、梅泽伦、刘仕友、刘八子、兰元太、朱海深、戚世常、冯文满、廖开满、段云开、倪吉成、张兴武、张兴文、黎相尧、薛治刚、姜现文、曾正香、蔺其昌、余胜朝、肖正刚、马良文、马得尧、马德辉、吕良成、吕洪江、胡忠义、陈少林。

02


石屏磺厂历史



1955年,古蔺县人民政府秘书朱义元出具政府介绍信,由企业公司经理刘永正带领刘少文、杨秀珍、潘兴彬等四人到石屏乡政府,找到乡政府书记黄维继德接洽建厂工作。当时住石屏街赵本生家里,启动磺厂建设筹备工作。随后王兴仁厂长率领望合磺厂一批职工来石屏,先在石屏老街街场口王基家旁边打响采矿第一炮。当时有文相云等工人用钢钎手锤打眼,在庆沟头等处架窑沟开始炼磺。1955年底,职工达462人,为古蔺县第一大厂,次年实验和推广山西樊李小炉炼磺法成功,结束“窑沟”炼磺史。
1956年,省化工厅在叙永大树磺厂举办全省硫磺工业学习班,由潘兴彬带领工人王碧辉、王体道一同学习。回厂后炼磺炉由土炉改为砂石炉,炼磺工艺改为热卸热装,上炉燃烧,卸下炉渣留底火加煤逐渐加料一层煤一层矿,操作上做到了四平装料,中松外塞使燃烧均匀,提高了出磺率。每吨磺成本由340元降为125元,比上年降低了51.8%。
1956年,万寿铁厂、兰木铁厂、黑坭肖铁厂下马后,干部工作都调往石屏磺厂,工人达1325人,基本是单身职工。为解决青年工人的婚姻问题,磺厂破格接收一批单身女工进厂,如杨孝勤、杨传会、曾祥书等。
1956年,采矿基本是明山采矿,工人上下班,统一以鸣锣为号,厂部通讯员蔺其昌负责打锣。当时吃饭统一,八人一桌,三菜一汤,在古蔺率先进入大集体生活!当时粮食未统购,大甑子蒸起,工人自由添饭。工人采用月薪制,月底在伙食团团长余本仕处计算领工资扣伙食费。当时还出了一个笑话,有个揹过山矿的临时工混在伙食团吃饭,月底跟着工人在余本仕那里去领钱,名册上没有名字才被发现。因当时是计件,每百斤0.2元,由过磅员计量开票至财务处领钱。 
1956年,分三大车间,矿山、高炉、锤矿,当时青年人多,每星期都在大礼堂(现一工区后面,1959年垮塌后拆除了)球场举行篮球比赛。矿山取名爆破队,高炉取名化硫队,锤矿取名粉碎队,厂部行政取名化工队,四支球队非常活跃。磺厂篮球体育一直很好,每逢五一、十一重大节日,太平、大村、龙山、石宝、观文五个区的球队都要在磺厂开展一次得比赛活动。后来县代表队的朱克强、成凤武、余胜强、余四轩、彭家伟、陈栋等都调磺厂来了,磺厂篮球队在当时成了古蔺一霸!
1957年,石屏磺厂职工达1325人,产磺4276吨,创利70.8万元,是古蔺县财政大支柱,当时县级机关干部和老师工资都指望磺厂利润,所以全县有“吃磺饭”之称。
1958年国家投资16.5万元,扩大磺厂生产规模,产磺5344吨,比上年增长25%,实现利润90.74万元。
1959年国家再投资110万元,除扩建石屏磺厂外,还新建复陶磺厂。“大战钢铁”时期,合江、富顺支援古蔺,磺厂职工增加上千人。1960年,工人达3000多人,产磺6468吨。
1961年起,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压缩了合江、富顺支援“大战钢铁”的大批工人,保留了工人700多人,同时压缩生产规模。1963年,产磺2121吨。1964年起,生产又逐步回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项制度被打乱,生产不正常。1969年,因武斗影响,停产半年以上,经济损失达263万元。1970年,中央125号文件下达后,恢复生产。1972年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生产回到正轨。粉碎“四人帮”后,生产恢复并取得发展,产磺4739吨。
1981年,四川硫酸厂以贸易补偿方式,在磺厂三工区建成一万吨硫精砂车间。1982年,化工部投资160万元,改造为年产3万吨硫精砂车间。
同年,为解决厂区生产生活用水的老大难问题(磺厂区域因为地下水污染问题,饮用水质量非常差,从峡谷对面引过来的水,不能满足全厂人民需求),组织力量从一工区庆沟头打穿石屏后街隧道,将沙木河河水引到厂区,从此解决了一工区、二工区、三工区、厂部、机修车间、子弟校等区域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周边村民的生活和农用水也受到利益,这是对当地人民有历史的贡献。
1985年,硫精砂产量达5935吨。
1983年,中央煤炭部投资600万元,在二工区改建煤硫综合开采,并兴建硫精砂车间,目标年生产硫精砂8.5万吨。但由于生产工艺问题,二工区硫精砂车间初步建成后还未生产出正常产品就夭折了。
磺厂从80年代中期起,逐步走到没落。

03


磺厂职工艰苦奋斗的情况

1955年前的望合磺厂(老厂),工人住草房窝棚,作业从天亮到天黑,只讲任务,不计时间报酬。井下是小煤窑式操作,先采煤后采矿,运输是人力背吊篼,就是吊篼挂在屁股后面,靠腰力朝着弯腰将矿石拖出矿井,照明是自制的大亮油壶(约半斤),用油作燃料,烟熏火燎,一脸熏得黢黑,冒着井下瓦斯爆炸的风险,条件十分艰苦。

1955年石屏磺厂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厂,在大家的艰苦奋斗下逐渐发展。多年来,住房问题非常困难,工人都是住民房,特别是“大战钢铁”期间,合江、富顺大批工人到磺厂后,均住民房睡地铺,10多人住一间。1961年精简压缩后,虽然只保留了700多人,但由于基础条件还是差,很多干部职工的住房仍未能解决。特别是双职工的住房仍有干打垒(自制修建)的情况。
生产作业1956年前采矿基本是明山作业,先把泥土挖开,打眼放炮炸出矿石,放炮用的是自制的黑火药引线,1956年后,逐渐转入井下开采。当时工作只讲任务,不计时间条件报酬,为完成计划,送饭到井下吃。井下照明多年都是煤油壶灯,工人出井后鼻孔都被熏得黢黑。1957年后,逐渐改为自制的土电瓶后来发展到电灯。采矿作业,也是钢钎二锤打眼发展为手搬钻打眼,再逐步到风钻打眼,放炮由黑火药皮纸引线改为炸药导火绳,井下作业条件逐步改善。由于井下条件差,设备落后,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所以许多磺厂老工人得了矽肺病和风湿病,也经常发生工伤事故。高炉工人也非常辛苦,夏天上有炎热太阳晒,下有八九百度的炉火烤,还有磺烟和硫化氢的毒害,所以高炉工大多有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职业病。凡在磺厂工作过的职工和生活过的子女都十分清楚,上述环境状况的恶劣。但尽管如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之下,磺厂工人们有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不计时间、不讲报酬,坚决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的奉献精神,为国家建设和古蔺经济做出卓越贡献。
五十年代,石屏磺厂工人大多由农民进工厂当工人,当时工人是领导阶级,当了工人感到非常和自豪,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爱厂的精神。如高炉工人赵发熊,下班在路上看见洒落在地上的几颗矿石都要捡起用衣服兜起送到炼磺炉上。
还有当时磺厂到太平公路未通,生产的硫磺是用人力,经石屏、走马坝运到太平,然后装船水运到重庆,每逢星期日,干部工人都要自愿背硫磺到太平。这还曾经出了一个笑话,厂长韩继先是外地人,不会用拐扒子,歇气时将拐扒子倒起撑起背兜,大家都笑开了。
1957年厂里购买了第一台柴油发电机,因石亮河到磺厂公路未通,只有毛路刚竣工,运不进来。厂里组织行政人员,利用晚上运矿石的大板车,从石亮河把柴油发电机拖运到厂里。从此利用柴油发电给电瓶充电,解决了井下的照明问题。
磺厂人艰苦创业的点点滴滴还非常多,一代代磺厂人就是在交通不便,设备设施不便的情况下,用双手和汗水甚至于生命将磺厂打造成古蔺县的财政支柱。

04


石屏磺厂发展到1985年后的总体概况

1985年,磺厂设有硫磺生产、硫精砂生产、水泥厂、机修车间、曲酒厂、水电站等10余个车间,设九科(财会、统计、劳资、安全、技术、总务、供销、人保、政工)两室(行政、党委办公室)两院(医院、疗养院)一校(子弟校)。职工1770人,其中固定工1107人、工程技术人员10人。占地面积20.8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3632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10263平方米,职工住房29059平方米。
1985年,查明硫铁矿保有储量为10944万吨,可采量为6542万吨,无烟煤保有储量为21418万吨。1951-1985年共生产硫磺12.57万吨,水泥2075吨,硫精吵5935吨,曲酒23吨,上交国家税金389.67万元,利润378万元。
 

05


86年后磺厂衰退的种种原因


1.技术设备老化
从51年到85年三十多年的时间,磺厂设备陈旧,技改没跟上,矿井越挖越深,矿层变化大,开采时消耗大,成本高。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硫磺也不再被国际禁运,价格降低。磺厂生产出的硫磺销售困难,产品积压,流动资金缺乏,只能靠贷款维持生存,结果日积月累,资不抵债,只有走上破产之路。
2.磺厂老残工人多,负担重
1961年贯彻中央八字方针时,县属小堡铁厂、中城铁厂、石亮河铁厂、黑庆沟煤厂等下马后,伤残人员都安置到石屏磺厂,加上磺厂自己的矽肺和伤残人员几百人,每月的工资(退休金)都要由厂里解决。因当时劳动保险政策,是以收代支,就是厂里要向县保险局交纳保险费,然后保险局按上交比例返回厂里进行分配发给退休人员,曾经出现退休人员九个月一分未发(破产时才补发)的现象,当时职工情绪不安,很不稳定,许多人员只能流浪社会。
3.领导不力
厂主要领导书记、厂长调动频繁,三年换两次。
幸好党中央的英明政策,近十五年为磺厂退休职工增加了养老金,又能按月领取,病保也按政策解决当时的各类职业病的待遇。现在大家都过着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真是党中央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远处的山是张家岩▲

 

06


历任领导


望合磺厂
1951年
第一任厂长 马良騠,乐山人,后调市工商局,已故
1952-1955年
第二任厂长   王兴仁,1958年调工业局任冶金股长,1962年回磺厂任副厂长至退休,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已病故
副厂长 王珊,后调石屏矿山车间主任,72年病故

石屏磺厂
1955-1958年  
第一任厂长  陈宇林(地下党员),后调德跃区府,已故    
副厂长  王兴仁 
第二任厂长  韩继光(团参谋长),泸州调来,后调宜宾地区机械局局长,已病故
 副厂长   王兴仁
副厂长 宋克影(南下干部),泸州调来,后调县工业局局长,后调任宜宾地区轻化局局长,已病故
党总支书记  孙洪维(南下干部),后调县二轻局局长,已病故
1958-1961年
厂长 杨兴忠(南下干部),1959年病故
副厂长  胡建彬(正营级干部),后因违纪处理被撤职,已病故
 副厂长  罗原远,从大村区副区书调来,后因违纪下放劳动跑回家,已故
党委书记  周茂清,后调县商业局局长,文革中死亡
 副书记  王俊,后调青龙嘴煤矿任党委书记
1961-1970年
厂长  杨兴中,兼任党委副书记
副厂长   潘兴彬(代厂长职务)
王兴仁(主管生产)
 胡建彬(主管后勤)
党委书记  王玉(中城铁厂党委书记调整来,约任职一年后调县统战部)
1962-1977年
党委书记  窦玉志(小普铁厂调来,后调县公交部部长),已病故
 副书记  杨兴忠
矿长  穆廷均,1972年调县人民法院任院长
党委书记  魏清源,1977年病故
1972-1985年
厂长  潘兴彬  全面管理(人、财、物、产、供销)
副厂长  王兴仁  主管生产
副厂长  曾泽辉  主管后勤、供销,已病故
副厂长  颜永东  主管技术安全,后调兴文县工业局,已病故
1977-1985年
党委副书记  刘伦贤,后调县车队任党支部书记,已病故
副书记  张从建 后调县公交部,已病故
潘兴彬曾任一届党委书记,王兴仁厂长因生病,故调其任厂长。
1985年  
矿长  高维君  后调县工业局
副矿长  颜永东
党委书记  王勇,后任矿长,后调县扶贫办
党委书记  杨泽西,从太平区委书记调来,后调回太平区委,已故
调研员  潘兴彬(1986年退休)

07


大中专生在磺厂的情况



1955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除了工人队伍在磺厂奉献青春,为国奋斗外,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大中专生投身在边远山区的矿山建设中,无论是井下,还是高炉,特别是技术岗位,都留下了他们辛勤劳碌的身影。他们的事迹虽然我们没有详细记录,但我们还是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贡献。

1962年:

泸州化专:甘居才,1971年调磷肥厂,后任泸州市副市长离休

周开俊,1971年调宜宾673厂,后不详

王良琳,1964年调整泸州天然气研究所,已故

陈府灿,兴文县人,文革期间在永乐溺水身亡

1965年:

重庆煤校:罗中祥,1985年调兴文县工业局

重庆医学院:孟凡普,重庆人,曾任厂医院院长,后调县人民医院、重庆钢花医院,现居重庆

李建渝,重庆人,后调县人民医院、重庆钢花医院,现居重庆

喻克宇,上海人,后调回上海

泸州水电校:谭宁,后调县工业局副局长,后升为副县长

冯天权,后调泸州煤冶局

刘昌平,后调县劳动局

华明政,后调县委,后任县政协副主席

邓文光,后调县车队,已故

陈西槐,后调县电力公司

喻中  ,后调县电力公司

李宽亮,后调县百货公司,后不详

南充师院:王克华,后调蔺阳中学,曾任校长

周华安,后调古蔺中学,后调泸州

岳彬文,后调古蔺中学,后调泸州

谭术美,后调古蔺中学,后调泸州

王国银,后调县教科局局长,党组书记退休

骆恩义,后调县工业局,后调重庆

重庆药剂校:万九云,后调县人民医院

余明芳,后调县人民医院

刘其发,后调县防疫站

王长贵,后调县防疫站,后调重庆

王德华,后调泸州,后不详

龚世碧,后调泸州,后不详

(编者:按冯天泉叔叔的留言,当年还有一大批大中专学生在磺厂留下了青春的身影,有的还奉献了生命,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尽力按老一辈的记忆,写一写他们。)

老矿车(黄其均摄)

08


为磺厂奉献的中层干部



1955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在磺厂各条战线上,为磺厂奉献的中层干部,让我们记住他们。
1.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书记
孙洪维  魏清源  王  俊  谯景厚  潘兴彬  范休全 谯景明  吴文静  王定贵  陈敬中  陈寿才 张胜文  徐光前  施正强 郝金成  王碧辉   朱远强  邓治植  杨正杰 王柱仁  余朝虎  罗国清  黄泽刚  黄世良  王帝伟  雷正启
2.车间主任、副主任:
唐富坤  王  珊  谭孝联  王启宽 焦友府  王明珠  王希治 彭永和  王启文  姜现文  刘代玉  陈子明  胡贵贤  余仕尧 黎相尧  罗文君  王伦君  秦长清  薛兴成 何宣义  张国彬  罗正银  刘杨利
3.厂部机关科股室科股长及负责人
吴启元  胡哲伦  杨振基  张少卿  李  准  刘学益  成凤祥  成平举  冯华林  周炳兴  黄伦华  刘伦贤  杨位全  胡德府  陈惠明  罗中祥  李中强  邹文蓬  姚之政  杨亨文  徐  骏  邓伯祥  胡炳安  王守仁  王思华  胡跃艮  刘兴明  成奉祥  黄保安  黄思定  李超鹏  彭傅孝  

09


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


 
1955年至1985年,这三十年来,磺厂厂医院在一批批医务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下,以精湛的医术,仁慈的心灵,热情的服务,宽阔的胸怀,保证了全厂职工及子弟、周边农村人民的健康。在这里,向医务工作者们致敬!
他们是:李明全  杨德昭  蒋明德  母  亮  王希仁  杨彥伦  罗少华  罗延珍  彭云刚  孟凡普 李建渝  喻克宇 许世斋  孔祥友  林仲伯  徐明德  卿西位  罗吉虎  李家许  卿安华  杨  平  余四妹  杨建君

10


曾在磺厂子弟校任教的教育工作者


在《致所有的古蔺磺厂人》中,列了曾经在磺厂子弟校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在此很是佩服88岁的潘老,能记住他们的名字。
他们是:曾光源  王光贵  赵惠玲 孙正桥  李孝言  蒋大仁  陈恩惠  刘吉生 邵正芬  熊志芬  李醒民  苏世清 王超云  罗世恩  母德伟  徐关平  陈希全  肖昌杰  曾祥丽  姜昌义  万碧芳  潘旦菊  赵  莹  刘永康  余四宣  李  念  李家林  熊仕敏 骆恩义  胡  荔  郭绍珍  陈炳华
资料 | 潘兴彬
编著 | 吴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一次写报告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外协印刷厂
国营黄陂县印刷厂兴衰记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八 —— 张八岭印象(中)
【心弦一阕】我的丝织情 | 散文 兰玲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八尺皮带车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