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蔺东新二中的求学路

我的第二故乡之岁月(续)

东新二中的求学路

文 袁世玲

在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一九六二年,国家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我国的经济开始有所复苏,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好转。

此时我失学待业在家已有两年之久,成天无所事事,除了白天帮母亲做点家务事外,晚上就是小小的煤油灯伴着度过七百来天的黑夜,期间我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水浒传》《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结果把眼睛看近视了,但也初步认识到了价值观、人生观,领悟到“鸟欲飞翔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左思右想,成天这样碌碌无为地混下去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上学,我要读书,这才是我唯一的出路!恰逢此时东新二中要复课的消息传来,我激动万分,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将想继续读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非常支持。是啊!老大不小的做什么都没底气,一定要抓住这样的好机会。就这样在当年的八月,我和街上几个待业在家的同学不谋而合,踏上去东新的求学之路。

到了二中,教导主任王良壁老师对我们五位同学进行了一场摸底测试,结果数我考得最差,特别是求方程“x+y”都不认得了(在民中的时候就没有学好),王主任说那四个同学可以插班读三年级,我基础太差就从二年级开始读,此时虽然感觉有些羞愧,但想到学校能同意我读书就行,于是我就插进了六四一班。

东新二中原名叫兴本中学,原先是一所乡村的私立学校,它是继县蔺中校后的第二所初级中学,一九五九年十一月由二郎的留家沟迁至大村区的东新所在地,离县城约六十公里,招生范围主要是大村、太平、二郎、石屏等地的区乡学生。六二年复课时,由私立中学改为民办公助的形式办学,六三年才正式转为公办学校。

那时的东新是不通公路的,各区乡的学子都是走路上学,最远的要走五、六十里,最近的也有三、四十里,住在附近的同学每天走读上学,家远的就住校。我们从县城到东新去上学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坐车到石屏磺厂,然后步行三十里的小路到学校,这三十里的路较为平缓,但花的时间比较长。为了保证安全,我都是头一天下午坐车到石屏,在同学家里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再结伴而行去学校。另一条路是坐车到李家寨,然后直陡陡地顺着山沟往上爬,这条路五公里左右,路倒是近了些,但山高坡陡,每次一个人孤零零地行走在这寂静的山路上,除了累,就是恐惧、寂寞。内心却是欢喜,因为有书可读、有学可上,让我看到希望与未来。沿着前行的山路,除了听见自己的喘息声,几乎看不见一个行人,也找不到可以歇脚休息讨口水喝的人户,周围是那么的宁静,只有举头望山顶,低头踏阶梯,一步一步艰难而行。

六二年复课时全校只有五个班,初三两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一只有一个班,共有学生246人,教职工20余人,校长是王化东,教导主任王良壁。当时的东新二中办学条件差,设置简陋,校园里只有一栋两层楼高的红砖教学楼,楼上楼下共有教室十二间,楼下除了一间教室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外,余下五间刚好全校三个年级用。

校园边上有几间农民搬迁后的瓦房,楼下是财务室、总务室、医务室等,楼上就是学生们的寝室,这些老房子都是板壁墙,房顶呈人字形,屋顶没有吊顶,一抬头就看见一根根的房梁和透着丝丝光亮的青瓦,学生的木板床就顺着墙边摆放,如果是在房子的斜角边上,只能勾着腰上床。夏天还好些,床板上铺上草席就行了,到了冬天风雪交加特别寒冷,我们就去找附近的农家要点稻草铺在席子下面,可以暖和一点。最怕的是晚上去厕所,那时没有公厕,只能下楼穿过坝子到对面的猪圈里方便。每次上厕所都是黑灯瞎火的从摇摇晃晃的木楼梯摸下来,到了猪圈就会惊动到圈里熟睡的猪儿,它们听见响动就哼哼地爬起来,四肢不停地抓得猪圈围栏,把围栏拽得嘎嘎直响,那真是又急又怕。

那时没有电灯,每次下了晚自习后,各寝室的室长就到后勤室专负责发煤油灯的聂三爷那里领一盏煤油灯,九点半后就熄灯睡了。上晚自习每间教室用的是煤汽灯,每次上自习之前,各班就选两三个男生去总务室领煤汽灯,还要打好气才发亮照明,要是出了毛病,打不上气,那一晚上的自习课就没法上下去。

那时也没有自来水,吃水全靠挑,我们每天的洗脸水是先去井边打一盆冷水,再到食堂换两瓢热水。由于用热水相当困难,我们冬天不洗澡,只洗洗头发,夏天打盆热水抹抹汗。因此,夏天长痱子,冬天长虱子,是很正常不过了。

由于东新地区产煤,因此学校用的煤由全校同学利用每周的劳动课时间到离校七八公里叫“石山子”的小煤窑背回校,每学期每个人规定完成三百斤的任务,但我从来都是完不成的,快到期末,同学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来帮我。吃的口粮,农村户口的同学每两周放两天休息时回家背来交到学校,城镇户口的同学就每月到离东新三十华里的大村区粮站背,那时定量供应二十八斤粮食,一天一个来回,要是天晴还好,如果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我又缺乏锻炼,很走不来这样的山路,总是连滚带爬,狼狈不堪,这时都是男同学伸出援手帮我背。同学们就是这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快乐乐地度过两年的学习时光。

东新地处高寒地带,夏天倒还凉爽,可是到了冬天特别寒冷,有时候下大雪使整个校园银装素裹,从宿舍到教室都找不到哪里是路,哪里是菜园地。而同学们大都来自贫困家庭,缺吃少穿,到了冬天没有棉衣穿,只有把补丁摞补丁的几件单衣一起穿在身上,睡觉也不敢脱,有的同学一年四季光着脚穿着粗草鞋上学,就是这样也从没见哪个人沮丧叫苦。学校在每个教室生一大煤火炉给大家取暖,要不然冻僵的手连笔都握不住。住在附近的同学有时带点红苕来悄悄放在火炉下面烤着,一下课大家蜂拥而上抢烤熟的红苕,抢着的也不吃独食,大家分分,你一半我一半,那高兴劲儿真是难以言表。

说到吃,那时我们吃的也很简单,杂粮饭,盐菜汤,从没有净净的白米饭,要么包谷籽饭,要么麦米饭。每次就餐前,每桌八人选派一人去抬盆盆饭,就是用脸盆蒸的饭。每桌一盆饭,一盆汤,饭蒸熟以后用竹签做的十字交叉形的模具在饭上一按,一盆饭就成了八个三角形,再用筷子一划开,每人就顺着挑一份三角形的饭量就餐。一学期也会吃一两次肉,因为学校搞勤工俭学,每年都养一两只猪,到期末或节日师生们都打牙祭。吃回锅肉时,我们特别地兴奋,那香喷喷的味道真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吃肉是要分的,桌长抬来半盆回锅肉由他分配,你一勺我一勺分来分去菜都凉了,但大家还是把它消灭地一干二净。

讲完我们的吃住行,再重点讲讲我们的学习生活,东新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教育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校。这里的老师个个敬业爱业,教学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奋斗在这贫瘠的大山里,不计得失,不图名利,在这些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同学们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你追我赶,互相帮助,团结向上。教我们几何的张应辉老师以校为家,钻研教材,自制教具,带着我们走出教室到操场、沙包树下、田边地角去测量面积、树高……班主任刘衍琴老师对我们就像一个知心的大姐,既细心又有耐心地帮助和关心每一位同学,她总是把语文课讲得那么生动有趣,让我们学习起来总是那么轻松愉快。

学校虽然办学条件差、设施简陋,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校园生活依然丰富多彩,教导主任王良壁老师亲自组织师生编排演话剧《年轻的一代》,再校园和街上演出,受到全校师生和当地群众一致好评,他还教我们唱“长征组歌”“十送红军”等革命歌曲。刘衍琴老师在故事会上给我们讲“革命自有后来人”“芦荡火种”等激励和鼓舞我们的故事,我想我的自信和学习动力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校还经常组织文体活动,什么篮球赛、乒乓球赛以及拔河比赛等。我班男生多,篮球打得很好,每次比赛都稳拿第一。施雨老师组织作文竞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学海洋中自由遨游。节假日学校还组织歌咏比赛等文艺演出,记得在毕业典礼的晚会上,由我编排的民族舞蹈“逛新城”,因新颖、活泼的舞蹈受到大家的好评,至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同学们都还记忆犹新,当时还引起叙永师范来招生的老师关注,使我顺利地跨进了叙师的大门。

就这样在一九六四年八月我离开家乡,来到叙永师范校开始我的中师学习生涯,经过四年的学习和运动,六八年终于算毕业了,当年八月我回到古蔺,分配到德跃区柏坪小学,当上了一名公社小学的乡村教师。七二年因婚姻关系调到昆明铁路局东站小学,从此我离开家乡五十年,但我依然对家乡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它永远是我魂牵梦绕,无法割舍的故乡。

袁世玲

2020.9于昆明

图|作者 袁世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背馍上学的点滴记忆
石屏二中之乱现象
礼仪
乔永星:春 果(八)
难忘的时光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