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

 

        

 “境界”一词《辞源》中解释为境地。《辞海》中解释为㈠景象、境地,并引耶律楚材诗“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㈡指造诣;㈢指诗文、图画的意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词典上的解释总是那么客观而失去人情味,它尽可能搜罗万象以全概全,一般人将境界理解为莫测高深的东西,其实做事有做事的境界,做人有做人的境界,做学问有做学问的境界,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各有各的境界,境界有深浅高低之分,有纯乎天籁和刻意而为之别,“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既有天然也有人为的因素,“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则是执着追求之使然,“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乃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高境界。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

  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

  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 “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现实的人则在生物的人基础上,追求自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独尊,惟利是图,以自我的实用和提升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立;道德的人,自我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

佛曰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它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境是指涉世之初,天真烂漫,纯朴无瑕,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富有生意,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没有雕琢,没有粉饰,山水就是存在的山水,行云流水,自在自然。

    第二境是说,年龄渐长历事渐多,世事如棋变幻莫测,原来这个世界并不象第一境那么天真而单纯,它是复杂的、混乱的、虚伪的、颠倒的,好人无好报,祸害活千年,有理寸步难行,无理走遍天下。人一旦走到这个境界,人是忧虑的、愤激的、不平的、疑惑的,人心惟危,人在不断地设防,人不再是轻信和盲从,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山水之中融入了人的主观情绪,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攀登,那么执着那么争强好胜那么心高气傲,一心一意想活得比过去更好比别人更好,于是机关算尽还是不能满足,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吾生亦有涯,而知亦无涯”,一个极为有限的人生,怎么能与永恒的宇宙争奇斗艳呢?悲夫!

  然而太多的人只能沉浸在第二境,第二境就成了他们人生的终点。劳劳碌碌,孜孜以求,执迷不悟,至死无悔,自始至终没能抵达理想的彼岸,他们只能抱憾终生,在人世间销声匿迹。只有那些少数人,他们用超脱的思想通达的眼光,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第三重人生境界,清风明月,佛光朗朗,茅塞顿开,心胸豁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从执着而淡泊,从计较而随缘,从世俗而清雅,没有一切不了之事,没有一切不化之缘,此曰复归于自然,此境之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复是水了。

 

禅机三境界

  禅宗常说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追迹禅的本体而不得,所见迷离所思忽忽之情状;

  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悟道渐进的阶段,心灵已开悟,却未达顿悟之过渡;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顿悟的瞬间,刹那的永恒,触目菩提,水月相忘,珠光交映,见色明心,闻声悟道,自然界一切莫不显示着活泼的自性,“一声蛙鸣、一丛翠竹、一镰月色、一朵黄花”皆可以悟入大道。

世人由于迷己逐物,逐物迷己,导致了本来面目的失落,流浪他乡,漂泊沉沦。此时切要粉碎迷情妄念,回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不向外求,重视内在生命的禅悟状态,明心见性之时,则不复追逐外境,自然归于精神故里,得大休息、大自在、大逍遥,回光返照之际,“踏得故乡田地稳,本来面目露堂堂”。           

日本武士高夫野义在《禅与剑术》中描绘了到达“剑我一如”境界时说:“当此同一境性一旦到达时,身为剑和我,也就没有面对我并威胁要刺杀我的对手可见了,而他所做的每一个念头,也就像我自己的动作和念头一样地被我感到了,而我也就直觉地,甚至不知不觉地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去刺他了。所以这一切,似乎均皆自然而然,毫不勉强。”禅悟的观照,正产生于“自失”,空无所有,心无挂碍,“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当生命处于自得的、自由的状态,才能显示出个体的灿烂光辉。生活在现象里,而不为现象界的种种事相所拘限,存在而超越,充实而空灵。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他的治学经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路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第一境是情感的“激越”时期,作者在美好的人生召唤面前,有了艺术的冲动,踽踽独行,踌躇满志,做大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以“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是学问的“渐修”时期,在经历第一境之后,进行艰难的跋涉和辗转,要象渴望恋人那样专一而痴迷,心力交瘁,惨淡经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而穷年”,决然之行,毅然之行,铸就必然之成。

  第三境是思想的“顿悟”时期,在踏破铁鞋,捻断数须之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蓦然回首,豁然开朗,这正是“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可见,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是从“阅”与 “历”的双重体验中,皓首穷经,孜孜而成。境界不以大小分优劣,不以规模和地位见高低,艺术家“观物”时,只要确立自己独到的感觉和视野,心灵受到特有的感发,则所观之物不论是疾风劲草,还是微露娇花,不论是苍山含雪,还是野渡无人,都不失为好境界。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指出境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用语言写出境界的确不易,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可以想见苦吟之情状,“地僻苔生易,林疏鸟宿难。谁知苦吟者,坐听一灯残。” (南唐·李中《秋雨》),谁能想象“吟安一个字,捻断数径须。”在一个文士的心灵世界是怎样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

  醉酒四境界

  酒席初上,五颜六色之佳肴,志趣相投之好友,行色匆匆,兴致勃勃,觥筹交错之际,酒入豪肠,渐显其英雄本色,

四境界浑然天成:

第一境,甜言蜜语——乃酒席开场之语,乃礼节之套话,不显山不露水,说者出于感激之需要,听者喜形于色乐在其中,此境节奏舒缓,仿佛戏剧之开场;

第二境,豪言壮语——乃酒席行进之语,此时已避开客套直本主题,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说不尽当年豪举,显不尽英雄本色,豪气冲天,壮心不已,谁都是浪漫一路豪放之家,谁都不服输谁都不搪孬,此境乃高潮之过渡,节奏由弛而张,情绪渐入佳境;

第三境,胡言乱语——乃酒席高潮之语,此时客套情面早已抛在一边,得意而忘形,得象而忘言,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真情毕露,露而无遗,真情难得,真情可贵,东坡《饮酒》曰“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平时总是戴着面具以二元分别的眼光来观察世界,醉的时候往往能消泯物我的界限,挣脱理智的羁锁,不假雕饰,一言一行,流自肺腑,这是无心的状态,扬眉瞬目,举足投步,禅趣盎然,本色天然。这是酒席之高潮、情绪之高潮、节奏之高潮;

第四境,不言不语——这是酒席结束之境,酒入愁肠,该喝的已超额,该说的已说尽,刹那间永恒的寂静让张扬消失殆尽,似有从高峰跌入谷底的感觉,喧闹至极归于宁静,“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诚如苏轼在《前赤壁赋》的末尾写道:“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醉酒四境界仿佛人生之境界,它的过程充满着哲理。它告诉人们要抛开面具,自由任真地生活,自然而然地生活。禅诗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老庄的哲学境界

  老子、庄子的哲学境界其实就是道家的审美境界,它以超越现实超越功利为主要特征,以顺起自然回归自然为价值取向。《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至人无己”,无己便构不成对立面,或者说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吾丧我”的超然状态;“神人无功”,非无实际之功,实无意想之功,排除功利的纷纷扰扰,趋于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之境;“圣人无名”,从人生的角度看,即破除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洗刷内心的功名利禄。无己、无功、无名,即一切顺起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的精神层面获得极大的逍遥。庄周梦蝶的故事里,无论庄周梦为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都是物我融为一体的 “天人合一”境界,这种境界既不能竭力推崇,又不能断然否定,而是疑惑的状态,也就是隐隐喻指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状况,要摆脱这种“理想的不现实或现实的不理想”的生存和意义的矛盾,就必须从心为形役走向形为心役,从有待走向自适,从而超脱现世而逍遥。

觉悟智慧境界

  所谓觉悟智慧境界就是目光如炬,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最大的道就是遵道而行,也就是保持一颗率真的童心。不执着于任何人心和观念,不停留于任何迷惑人们的世间表象。

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相,却无法看见事物真正的本质。

  由真相演化出来的表象有千万种,要去追逐那表象,有什么意思?恐怕只会疲于奔命,到死都还只能看见假象。

    智慧,因其人心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而存在于一切之中,亦包容一切。让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执着,则外在的一切及真相自会开敞显现。不受任何知识的束缚,以婴儿般纯朴单纯的本性观察事物,真相自在其中。{紫气东来,万物复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
国馆丨成大事者必经的三种境界
人生三境界的多维解读
你想要的诗意生活和人生境界都在这本书里
如何提高人的境界
王国维: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人生经历三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