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桃花源记》的真情何在?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他描绘的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却写得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但最终终成无人能够找寻的幻景。这篇课文的真情何在?我以为是陶渊明抒写自己在现实与理想中挣扎的痛苦。       


     一、清晰推进的故事昭示陶渊明内心永远抹不去的痛苦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依次写了无意中发现桃花林,好奇地进入桃花源,访问做客桃花源,辞别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等事件。  因为陶渊明想要通过渔人(其实就是作者心中的那个“我”)的见闻感受来反映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或者我们称为那个时代作者的幻想——自然的美好、社会的和谐、民风的淳朴。这里应该是礼仁兼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客人到来,主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等。同时他还表现出不希望外人打扰,永葆宁静“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心理。可是现实的黑暗和苦难让陶渊明心痛。而这一桃花源的发现,纯属无意,说明作者理想的迷离和犹疑,甚至对这样的理想并不坚定。作者后来将桃花源中不单是民风淳朴,而且自然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外是一条桃花小溪和春来芳香四溢的桃花林这一心中追寻的那个梦想,描写的越美妙,就揭示他的现实生活越痛苦。现实生活的食不果腹,内乱连年,何来“怡然自乐”?因此,现实越苦难,陶渊明就越想去寻找这样的乐土,但是最终没有找着,更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二、真情虚构的桃源是陶渊明宣泄现实痛苦的一个出口  

    从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来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战乱频繁,加之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和压榨,造成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惨象。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且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东晋思想家)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五柳先生传》)。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这种理想越美,陶渊明的内心就越痛苦!  

    陶渊明用真情虚构这一桃花源的梦想中透出他的无奈,欲隐不能。他在文中所写的那神奇的桃花源,最终却再也寻不着。明明做了记号“处处志之”且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多么明显的标志。一条独流的小溪,一位“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一个狭小的洞口,就那么容易迷路。不,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成了虚无,被强烈的刘宋政权撞碎了美梦。面对现实,再也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宿和慰藉。虽不为形役,不为衣食所扰,但家中光景却强烈地冲击着他的双眼和心灵。一家七口,衣食无望,作为一家之主,他忧心忡忡,曾亲自耕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毕竟产出有限,竟至于“乞食”。他想改变这种现状,想过这桃花源般的生活,因此,也想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儒家的入世思想时刻冲击着他的灵魂。他就是这样在现实和理想中痛苦地挣扎。  

    于是,他就做官了。曾经的“误落尘网”也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但现实的残酷,使得他最终拂袖而去而终老田园。可以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一生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到最终破灭,而竟至于要逃避现实的全部体现。于是道家的出世思想驱使着他走向心灵的宁静,遁形于“车马喧”的尘世之中。桃花源只能是陶渊明心中虚构的、迷离的幻想。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陶渊明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所以作者心向往之,笔下虚构。这也是作者宣泄痛苦的一个出口。  

     三、离奇曲折的情节诠释陶渊明追寻理想的隐隐悲苦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设置的故事情节曲折,悬念扣人心弦。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就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可是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渔人和太守派的人能找到桃花源吗?找到了,渔人怎么和桃花源的人交待?最后“遂迷,不复得路”,留下更大的悬念,渔人做的标记为什么找不着了呢?按理说,他应该记得怎么去桃花源,为什么又迷路了呢?高尚士刘子骥计划前往桃花源,为什么“未果,寻病终”了呢?这是第五折。这曲曲折折的故事发展正是象征陶渊明追寻理想历程的困难,以及内心的隐隐悲苦。如果最后能找得到,那么他追寻的痛苦就会大大地减轻。这是陶渊明和我们都不愿意读到的结果。  

    其实,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心仪已久的思想家园。《桃花源记》所表现出来的“身居田园,关注民生”的文人情结,溢于言表的“自由、豁达、乐观”精神,开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尽管陶渊明只是虚构了一个与残酷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但是,它是一个和平安定、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这一崇高理想境界,比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早600多年,比19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大约早1300多年。陶渊明确是开创世界以人为本、和谐平等、幸福快乐价值观之先驱。这既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的蓝图,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心声。尤其是《桃花源记》中所推崇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完美统一”的生活方式,就像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于我们今天尊重和保护自然世界,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基于此,我想《桃花源记》的真情就是陶渊明在抒写自己痛苦的灵魂,大家恐怕不会反对吧。

yongjiangyouzi

一位致力于倡导生本语文课堂的呐喊者;

一位彻头彻尾的语文本色教育的追随者;

一位坚守“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信念的跋涉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体省净,笃意真古——《桃花源记》赏读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鉴赏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练习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