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去的年味( “金谷”杯春节征文9号作品)

远去的年味

朱金林

 对于什么是年味,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这很正常。我理解的年味很简单,就是大年三十吃年夜饭时,饭桌上有一大海碗母亲精心烹制的高汤“狮子头”。夹一个滑嫩、味鲜,入口即化的“狮子头”吃米饭,不知有多香。碗里吃完了,把小炉子铁锅里“养着”的“狮子头”添几个来,直吃到打嗝。酒足饭饱之后到南屋铺有麦草的床上,闻着草香,美美地睡个午觉,下午挑起水桶到圩河里挑水,把快要舀干的水缸装满。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1976年春节前,当兵的我们俩兄弟决定请假回家过年,因为可以享受2年一次20天(含路程)的探亲假。回家吃母亲做的可口的饭菜解馋是我们千里迢迢回家过年的最强劲的动力。我的母亲会做菜,在古镇渔沟是有名气的。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会做菜的母亲》先后发表在《淮阴语文》和《淮阴报》上。

 我们从汉口登上开往上海方向的“东方红”号大客轮,在早上到南京。我们背起沉重的旅行包,急匆匆地赶到中央门长途汽车站,能否买到当天到淮阴车票,心中忐忑不安。巧了,那天还真买到了当天到淮阴的汽车票,兴奋不已。我想,肯定是群众的呼声太强烈了,南京市政府增加了春节运送旅客的班次。下午到了淮阴车站,下车后又买到了到泗阳方向的车票,真是一顺百顺啊!车到渔沟,已是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小北门附近居住的堂弟们看到一身戎装的大哥二哥,立马大呼小叫围上来,前呼后拥地朝我们家走去,堂弟们实在可爱啊!

 回到家中,喜不自禁的父母连忙向我们介绍说,镇江丹徒的大姑爷被请到我家过年,我们连忙向他老人家请安。大姑爷到我家过年,令我有点意外,他姓吴,是无锡食品厂退休工人。1967年,我奉父母之命回丹徒相亲,去王巷公社勤余大队二队女方家,就是大姑爷陪我去的。九年后在渔沟重逢,真是高兴啦。大姑爷不善言辞,但我从他笑意盈盈的脸上可以知道,他很开心。父母为什么要请大姑爷来我家过年,我分析有两层意思。一是感谢他的一家多年对独居在丹徒乡下祖母的照顾(祖母于1973年去世);二是苏北的两个侄儿已经成长起来了,让他来看看我们的风采。我一直认为,子女犹如父母的作品,想展示一下,也属人之常情。我记得,有一年大哥着棕绿色夏常服,佩戴大校军衔回家,母亲把大哥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看了几遍,眼睛都喜眯了,她就是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母亲说,晚上你就和大姑爷睡一床。现在回想起来,这都是具有历史性的安排,因为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见过他老人家了。

 春节是农耕社会产物,非常重视人情往来,讲亲情,讲人情味。父母把大姑爷请到我家过年,还要我们年前到涟水红星公社小姨家拜早年。

 母亲说,前年你们回家过年,因时间紧,没去看小姨娘,今年再不去,她会生气的。我们带上礼品,借了两辆自行车,迎着东升的太阳,在淮泗路上骑行。骑到小营,转向涟水高沟方向,经五里,过棉花,直奔涟水而去。是在涟水的梁岔还是在左圩右转上一条土路到红星公社,我记不清了。渔沟到红星究竟有多远,至今我也不清楚,反正那天累得够呛,下午3点多钟到的。因路上出汗受凉,夜里我就发高烧,浑身冷得不行。第二天坚持了一天,第三天早上,我强忍着周身不适,咬牙骑行回渔沟,到家就倒在床上痛苦地呻吟起来。母亲一看我这副模样,吓得不轻,责怪自己不该让我跑那么远去走亲戚,在家就那么几天,弄病了怎么是好。我安慰母亲说,应该去,小姨娘可想我们了,她看到公路上军车上当兵的,就想到我们。我这是重感冒,喝一碗红糖生姜水发发汗,换身干净内衣就没事了。第二天各种不适症状果然减轻,尽管胃口差点,但是吃母亲做的饭菜仍然津津有味,因为在家时间有限,机会难得啊!

 在我看来,浓浓的年味,除了美食外,就要数大年三十下午写对联贴对联那个喜庆热闹劲了。那年的对联是大哥写的,他的毛笔字本来就写得不错,当兵后又在连队做文书,字练得更好了。大哥写对联,父亲和我们都在看。我说,大哥,写一副来表达我的心意。大哥问,你说写什么?我看了老父亲说:“多子多福就是好,每人每月拾块钱。”大家一听,顿时哈哈大笑,父亲更是开怀大笑,因为我简单朴素的语言,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他有7个子女,每月有70元收入,这70元在那个年代是很大一笔钱呢。大哥当然不能把它写成对联贴在门上,我也是逗大家开心。我这句话,被妺妹们当成经典笑话讲了许多年。

我们回家过年,父亲也不去到商店里值夜守店了,他要多陪陪我们。是啊,在那个年代,有两个在部队当干部的儿子,穿着军装与父母家人团聚,那场景就是人生最美的风景,我们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赞成幸福就是一种感觉的说法。那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包饺子,父亲擀皮,母亲调馅。前屋的电灯很明亮,桌边的小炉子火是旺的,大家七嘴八舌的话语是亲切的,街上不时传来鞭炮声,使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幸福满满,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年味,可惜这种令人难忘怀的年味已经远去了,远去的不仅是岁月,还有远去的长辈亲人们。没有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就谈不上年味啊!

 说年味远去了,其实它好像又没有远去,因为当年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仍然留在我的脑海里;带有母亲味道的年饭已融化在我的味蕾中;与兄妹聊起过去过年的事,依然亲切,仿佛就在昨天。

作者介绍,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颂一个两千年前的中国女人(黄千红)
朱氏宗谱: 不分卷:[江苏淮阴]
日军铁蹄踏入淮海大地 民众武装打响抗日第一枪
寻根,寻涟水高沟胡姓族人
雷池诗社 ||【散家随笔】儿时的年味
[今日头条]赵邦洪的散文《故乡的年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