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插秧(《农忙》之二)


插秧

《农忙》之二

                             文/薛银洪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麦子收完紧接着就是插秧,以前没有插秧机,全是人工,在我们那儿叫栽小秧。点豆子、种玉米都可以迟点,唯独插秧耽误不得。农村有句老话叫“芒种打火夜插秧”,到了芒种时节,插秧就如救火。

插秧,秧苗是必须要有的。秧苗的培育,在我们那叫落谷。春天布谷鸟叫的时候,水温还有点冷,农民就把冬天预留下没种的地深翻,然后平整,弄成一块块长方形的地块,每块之间留条尺把宽的小沟,便于淌水,使秧苗不致受淹。记得那时家里人提前几天把稻种泡在水里,等到发芽以后运到田里,光着脚先在平整好的田块施上肥,然后把发芽的稻种撒在上面,再用泥抹(一块长木板上钉个把手)刮平,主要是让稻种都被刮到泥土下面,最后在刮平的泥上撒上草木灰,这样落谷就算完成了。有的人家还会扎个稻草人在田里面,防止稻种或秧苗出来后被鸟吃光。开始几天水不能漫过稻种上面的土,只有等秧苗长出来以后才慢慢地把水加深,但也不能总把秧苗泡在水里,那样秧苗会因缺氧被淹死。过了两个月左右,麦子收完以后,秧苗长得有半尺来高,就可以运到大的田块去插了。

插秧之前要先整地。“深耕加一寸,等上一层粪”,农民用牛或手扶拖拉机把收完的麦田深耕一下,放上水,再用耙或旋耕机把大的土块打碎并使地块平整,就可以插秧了。大多人家往往男劳力在整地,老人和小孩在地里拔秧苗,熟练的人往往两手同时拔苗,而妇女和姑娘则主要负责插秧。拔秧苗的人把苗一棵棵拔起来,弄成一把一把的,放在水里把根部的泥漂洗干净,用浸过水的稻草从腰部扎起来,然后用独轮小车运到平整好的水田里,再按照需要均匀地抛撒到田中。

那时每家都是在趁早凉的时候,起早弄点吃的,全家出动去插秧。插秧也很讲究,要在家里先找一根芦苇杆(芦柴棒),用农村裁缝用的木尺(没有尺就用大拇指和中指大概拃一下)量好插秧需要的距离,也就是我们说的趟宽。一趟要多宽,那要根据稻的品种来定,有的水稻品种不能太稀,稀了不能抗风雨,厚了又不散气导致缺氧,不利于秧苗的生长。量好一趟的距离后,要用塑料细绳从田的这头拉到那头,再用砍好的小木棍固定在田头,为的是插得直而且不越线。

插秧的人光脚进入明镜似的水田里,在地头一字排开,每趟是六行,每人分开两腿,分别站在二、三行和四、六行的中间,用左手熟练匀称地捋秧苗,右手麻利稳准地并排插入两三株,直到退到田尾,就是一趟插完。往往一趟下来,腰都直不起来。秧苗没插之前,田里是白茫茫的一片,插好之后,绿油油的充满生机。“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就是人们常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写照。

     那时尤其痛恨的是在拔秧苗或插秧的时候常会有蚂蝗叮在腿上吸血。那东西你不能硬向外拽,要用手拍,然后才能松口掉下来,要是拽的话会越拽越紧。初次见到这东西往往会吓得尖叫不已,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使劲地拍几下就能从腿上等部位拽下来。

插秧有人插得快有人插得慢,熟练的人秧苗供应得上的话一天能插上一亩多,慢的人一天只能插上几分地,插秧能手会把其他人远远地甩在后面。“鹤叫六根绳,丢豆六棵秧”就是形容插秧的快手,丹顶鹤飞过头顶鸣叫几声,在秧田里就形成了六根绿色的绳子;抛一粒豆子落地,多不过两秒钟吧,簌簌簌……这六棵秧就栽好了。插得好的,整齐划一。新手插秧,一般都把秧苗插得东倒西歪的。那时不管插得好坏,男女老少基本都能插,但老年人一般是搬个小凳子坐在田里拔秧苗。我那时拔过秧苗,也插过秧。现在想想,当时虽然累点,但这也是人生阅历,最起码现在到农村能知道什么是麦苗什么是韭菜,什么是秧苗什么是水草,哪怕是最难分清的稻子和稗子(我们那叫 穇子)一眼也能识别出来。后来也有人家为了省事,直接从秧苗地里把秧苗连土铲走,再后来就更省事了,有的人家把稻种在麦子成熟前就洒到麦田里,割麦子的时候有的稻种都发芽了,收完麦子在田里放上水就可以了。现在的插秧机先进得更不用说,插的均匀而且效率高。

当时有的人家劳动力少或者比较懒的,就会远远落后在别人家后面,最后请全村先忙完人家的小媳妇或大姑娘到他家去帮忙。那样一块田就会有十几个人一字排开,每人一趟,边插还可以边聊天,聊聊谁家的姑娘又被媒人说给了谁家的小伙,也会一起说说笑话,田里充满着欢声笑语。时间不长,互相之间就会见出分晓,插秧熟练的很快插完一趟,又去赶第二趟了。有时也会因为秧苗抛洒不均匀,偶尔有地方少一两把秧苗,田头的小伙就会站在田埂上抛过去,插秧的人会被甩一个大花脸,弄得满脸污泥,逗得大家前俯后仰,这也算是苦中作乐吧!

那时农村不仅仅小媳妇、姑娘会插秧,有的小伙子壮汉插秧的技术、速度一点都不差,基本每家的男劳力里都有会插秧的,他们有的经常会把女同志比输,让人不得不佩服农村的男人什么都能学会,而且学会后还能成为自己的强项。前两天看网上的插秧方式又有了新的创新,用宽窄行栽培来代替以前的整行距退栽,专家说这种能提高插秧质量和水稻产量。但我认为这只能作为专家试验来用,在今天很少有人种田的情况下是很难推广的。

我小时村里有户人家,太可怜,男人去世,子女又小,家里田里都只靠她一人,她家总是靠村里其他人的帮忙才能最后把秧插完。村里人说她家当时的吃饭情况是:门口栽棵葱,早饭顶(到)天中,门口放块板,中饭顶天晚。这意思就是她家别说农忙,就是吃饭都不能按时准点,可想而知,她家当时是什么状况。即使请人把秧苗插下去,后期秧苗长得也是又黄又瘦,长满杂草,秋天的时候收成也是很差的。

秧苗插好以后就是管理了,那主要是要经常向田里放水,当然打药、施肥、除草也要跟得上,管理好的,看那整齐绿油油的稻子真正是喜在心里。但管理水稻并非易事,干旱没水,影响水稻生长,农药打迟了,会有病虫害,草长得多了,会影响水稻的成长发育。在夏天的时候我和家里人在水稻田里拔过草,一般都在早上或下午,中午天气太热人往往受不了会中暑。拔草以后膀子和腿上经常会划出一道道红红的印子,又疼又痒,要难受好多天。

稻子生长离不开水,无论是插秧、稻子拔节还是抽穗时都要让田里不能干旱。水从上游下来,如果不及时把自家的稻田放好水,让水错过自家的田地,那以后就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秋天稻子的产量。因为很多人家会在上游截流,夏天夜里,大人忙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会让我一个人到很远的稻田里去放水,选择夜里,主要是那时人少,不会每家都在田头截流。有时水流小,还要用独轮车推上家里的门板去拦截河里的水源,使水位升高,才能使水朝自家的稻田里淌。当时家里劳力少,没办法,小小的年纪就要帮家里做事,一个人在离家几里的地方,路边还有坟地,孤单恐惧,还有很多蚊虫叮咬,于是只能默默看着到处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飞。那时在夏天的野外常是虫叫、蛙鸣和萤火虫陪伴着寂寞幼小的我。

我工作以后就再没有到田里插过秧,不管小时怎样辛苦,但插秧以至后期秧苗管理的经历还是成了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薛银洪,涟水人,清江浦公安分局民警,工作之余喜爱阅读、收藏、雕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春荣‖又到一年插秧时
父母们可以收藏哦!
米是这么来的
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专辑(四) ‖ ​在禾下纳凉,闻着稻米香
从一颗种子到一粒干净的米有多远?
水稻生南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