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忆知青生活

忆知青生活

朱金林

196812月,我们弟兄俩响应毛主席关于“农村是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与镇上其他6667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二十多人,分三个组下放到本公社三个生产大队接受再教育。因为我们是农村小镇吃供应粮的知青,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青待遇截然不同,他们去远方还有诗的地方,我们就近下放在离家几里地的地方,我为我这个土知青没有到祖国边疆的生产建设兵团而失望。

 那年12月中旬,渔沟公社彭堆大队来人到公社接我们六个男知青下乡。我们带着极其简单的随身物品跟着来人去彭堆。彭堆大队在渔沟南边约七、八里地的地方,我并不陌生,曾去过六队姚华秋同学的家。中午,生产队热情招待我们一顿饭,队领导班子成员悉数到场表示欢迎,40多岁的雷洪湘队长讲了有关事项,特别指出,因你们来得太急,生产队没有空房子,你们的新房明年才能盖,现在就委屈一下住在雷书记家的锅屋里,先睡地铺,草和芦席都铺好了。晚上,锅屋亮起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丁点大的火头忽闪忽闪的飘动,昏黄的灯光照在我们已长青春痘的脸庞上,墙上晃动着似剪纸的黑影。六个知青只有大哥是66届高中生,另五个人,两人是66届初中生,三人是67届初中生。大哥是公社委任的组长。大家在学校是校友或同学,在家里是一条街的邻居,熟透了。那晚大家对新生活充满新奇,谈了很久。当时大家的心态很积极,决心好好表现,做个好知青,盼国家能给我们分配个工作。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我们跟生产队的人到三、四里地之外的一条小河沟里挖淤泥积肥。沟里的水快干涸了,我拿着一把长方形的铁锹,挽起裤腿,打着赤脚,咬紧牙关,踩进冰冷刺骨的淤泥里,不一会,双脚麻木了,不觉得冰人了,我甩开膀子大干,奋力把淤泥一锹一锹甩上岸边。因我在文革时对造反毫无兴趣,家里人口多,父母负担重,于是到工地找点抬砖头、挑水和泥浆的力气活干,挣点工钱,弥补家用。后来我又拉了一年板车,每天奋力前行,浑身用劲,经过如此艰苦锤练,练就了我一副好身板,身上有的是劲。第一天出色的表现,给生产队的老少爷们和大姑娘小媳妇留下良好印象,他们队就是缺强劳力,像我这样的好劳力,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那天中午饭是队里派人做好送来的。我们和农民兄弟姐妹坐在初冬的沟渠边吃上下放后第一顿野餐。举目望去,沟岸边堆满了黑色的淤泥,心想:这东西能有多大肥力?队长说,晒干用牛车拉到麦田里撒。

 那年冬天,我们基本都是干这种积肥的农活,有时也会修修田间的排水沟,这些农活都不在话下,有时干的比农民还在行呢。有时,我也会自嘲一下,像我这样的人还需要来锻练吗,早已锻炼好了!

 春耕开始了,生产队安排我和政治队长肖宝玉的弟弟负责山芋苗的浇水任务,每天每人至少要挑40担水,上午20担,下午20担。山芋育秧的地方在队场边上,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和小肖挑着粪桶,把裤子挽到大腿根,赤脚下河,双手一摁,桶满挺身爬坡上岸,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行走时,竹扁担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它像一首劳动的歌。正如王佑贵创作并演唱的《我们这一辈》:“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酸甜苦辣的酒不知喝过多少杯……”小肖的脸色青黄,体力明显不如我,我要他少挑点,多歇一会儿,我多挑点就够了。有一年,我从部队回家听说他不在了,身体有病走的。我深叹一口气,多么好的一个小伙子,那时晚上常到我们那里玩,说说笑笑多么开心。生产队因为我们知青的到来,给这个偏远的小村社带来了一些生气。生产队那些干活手脚麻利的姑娘们好像笑容也多了起来,劳动时爱和我们一起干活,主动教我们干农活的方法。我记得麦后栽山芋时,她们总和我边栽山芋边说话。同学董启元看上了杨家的姑娘杨翠兰,没多久竟成亲了。他们相恋的日子里,董启元几乎不与我们在一起吃饭了,他有人疼了。我们很开心,可以多吃点,吃好点。董启元恋爱结婚了,给我们枯燥又有点迷茫的知青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同时,也带来了思考和压力,毕竟老大不小的了,将来怎么办?

 春去夏来,忙完了夏收夏种就进入田间管理。生产队劳力不多,地有四百亩左右,水稻田约占一半,稻田拔稗子,施肥,打药。玉米地得松土、除草、施农家肥,叶子稠密要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打叶子。我们没有经验,穿背心去打叶子,身上露肉的地方被玉米叶捋得道道血口,沾上汗水疼痛难忍,通过这次教训,才知打玉米叶时要穿长褂和长裤。

 秋收未到之前,生产队张罗着为我们盖了三间草房。木料是国家批的指标,我们去几个人还带上队里杨木匠一起去淮阴木材场买回来的。在生产队的大力帮助下,196910月底我们终于搬进了自已的家一一知青房。每人一张洋槐树打的床,房内垒起一口矮灶锅。经过大半年的锻练,我们都学会了烧火。开始是吃了苦头的,弄得满屋子烟,呛得眼泪鼻涕齐下,苦不堪言,因为没经验。每当我们难堪之际,干净利落、慈祥可亲的雷奶奶就来为我们解围。住进新屋时,我们满怀喜悦的投入秋收,憧憬着年终能分多少粮,能分多少钱。因为一年期的国家供应没有了,新的一年我们真正与农民一样多劳多得了,完全融入这支队伍之中。那时,我也曾想过,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祖祖辈辈就像树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我会不会像他们一样呢,心中充满着疑问。也许同学在这里找个老婆成家是对的,就扎根在这里吧,老婆孩子热坑头,过小日子吧。

 改变命运的机会说到就到。因为当年中苏关系恶化,珍宝岛开战,全国响应毛主席准备打仗的号召,11月份又开始征兵了。因为3月份征过一次,一年之内两次征兵,实属罕见。我们报名参军,体检、政审一路过关,在公社陈书记的关照下,我们弟兄俩被批准一起入伍。从大队民兵营长手中拿到入伍通知书后,我就回家拉来闲置一年的板车,把分的稻谷、玉米、山芋和两张新床放到板车上拉回家了,能够分的几十块钱也不要了,为关心照顾我们的生产队乡亲们做点贡献吧。回家的路上,我拉着板车,带着希望,憧憬着即将进入军营的未来生活,觉得自己年方十九,血气方刚,浑身是劲,又有点知识,在军营里一定会大有作为。

一年的知青生活结束了,回忆这段生活,虽然很苦,但是却磨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这是我走向社会的起点,在劳动中我学会了很多农活,这在以后的生活劳动中都是宝贵的财富。这段知青生活让我终生受益,让我终生难忘!

作者介绍,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感谢您关注“淮阴语文”!“淮阴语文”旨在“普及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爱好写作的朋友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现有关注者8000余人。平台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对所有来稿一视同仁,择优录用。平台发表文学作品、教育类文章、大中小学生习作等。欢迎赐稿,投稿邮箱:278640024@qq.com 首次来稿请附作者简介(100字左右)及近照一张,并请加主编微信huaiyinyuwen(岁寒善友),以便红包返还读者打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蹉跎岁月 | 知青——先苦后甜的回味,毕生难忘的经历
生活散记|插队知青当记者 先苦后甜写三农,痛定思痛 永不忘“饥”
回忆知青的那些日子(一)
知青岁月轶事
我的知青生涯
关于1964至1979期间【知青】资料一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