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仁燕||岁月悠悠

作家走笔·公号专栏·文学芳草地

yanlinghewenxue

【NO·99期】

岁月悠悠

文|梁仁燕


站在考场监考台前,一阵独特的中招开考钟声响起:"铛铛,铛铛……"早已习惯了校园上课的语音铃声,这突然的“铛铛”声怎么听起来那么耳熟,那么亲切,这不是我初中时期的上课钟声吗?这久违的钟声勾起了我对少时初中生活的回忆。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距家十七里外的枣园初中度过的。那时,枣园初中考入中专中师的升学率在方圆十里八乡是响当当的,冲着名声我也舍近求远来到这里求学。当时入学要进行选拔考试,依据成绩进行录用。我们偌大一个村,有10多人参加考试,就我一个人被录用,如愿在那里学习。

当时我家很是贫穷,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七口人(爷爷、奶奶、父母和我们姊妹三个)的大家庭近乎二十亩的田地只有父母两个人耕种,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田间劳作。家里没有自行车,一周一次往返学校都是我一个人步行,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亦或飘雪落雨的日子里,路上只有我孤独瘦小的身影。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感叹当年有股劲头,周末一天(那时的星期只休息一天,不是现在的双休日)能往返几十里路,而且还是步行,真不简单。

当时吃饭条件很苦,不像现在的学生每星期都能从家拿钱来坐在宽敞明亮的大餐厅用餐。记得那时吃饭用的是饭票,是父亲用拉车把麦子交到学校的伙房部换来的,伙房部称好麦子重量扣除麸子和加工费后兑换成饭票,有一两二两四两不等。每日吃饭时就带上饭票,拿上洋瓷碗和一双用短绳拴在一起的筷子去打饭。伙房的饭是盛在一口大黑铁锅里,买饭的同学站着长长的"龙"形队,很是拥挤。也许是都心疼那用麦子换来的一二两的饭票,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端着盛满饭的碗,没见到有洒饭的。馍、饭是分开来卖,同学们往往自行结合分工合作。伙房东部自西向东是两排高大的杨树,打好饭后同学们就在树下找一个心仪的地方三三两两蹲下来吃饭。每当下雨或下雪时都凑在房檐下。那时伙房不卖菜,细心的妈妈为孩子准备了咸菜(自己腌制的萝卜丝、青椒丝),吃起来倍感珍惜。吃完饭要到校外西南五百米左右的黑河去洗碗,现在想想经常用河水刷碗也不见生病,反倒是现在注意卫生了一沾点生水就受不了了。

记忆中女寝是在学校的东北角,是两排相对着的起脊瓦房。窗户是装有玻璃的,比家中的木格子窗户高出了一个档次。大家从家里带来稿荐(一种用麦秸织成的铺垫)、苇子席一个个挨着直接铺在土地上。很奇怪那时冬季感觉不到冷,三十多人挤在三间通房中,夏季也没感到过热,可能这都是起脊房子和席地而眠的好处吧。每天晚自习下课后,大家回到寝室略做准备就躺下睡觉,不久就酣声四起了。曾听学姐们传过寝室遭贼的事,那时最怕遭贼了,所以睡觉前门一定是要确保关闭牢稳的,我们是用三根大木棍把门给顶上,这样做一方面防小偷,另一方面即便有小偷也会有响声惊醒大家。不过在我上学的几年里并未见小偷进入寝室那悚人的场面。

学校共有8个教学班,一年级有四个,二年级有两个,三年级也是两个,全部都集中在校园东南角的一栋两层红砖楼房里。课堂上,老师边讲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咛咛地写着板书,同学们在下边专注地边听边记。大家学习都比较认真,课后作业从来都不需要催交,同学们都能自觉按时完成。饭后时间你还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有学生在向老师请教,老师耐心地进行解疑释惑。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课间休息时教室内随处可见略显疲惫而又孜孜不倦勤学的学子。他们都是选拔来的尖子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铁饭碗(吃国家饭)而拼搏,坐得下来,钻得进去。记得秋期一个午后,一位学姐因学习卖力晚间熬夜加之营养跟不上突然晕倒在通往教室的路上,几位老师急得掐人中、找白糖拌开水灌服,学姐才悠悠醒来…

枣园初中这方沃土培育了不少的优秀人才,我们在那里孜孜不倦汲取着营养,茁壮地成长,我也有幸从这里考入了内乡师范学校。

回忆初中学习生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虽苦犹甜

图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丁一散文欣赏之《回望董阁》
719期B || 匡燮:《蛮荒时代》24校园纪事(三)/静华播读
胡清涛:难忘我的五年初中生活
隆师的饭票
30岁相亲遇上饭票女,每次只约饭不谈感情
恼人的饭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