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刘德华力挺的小众片,戳穿了13亿人的伪装

一直以来,死亡都是国人的忌讳。

唯一明确的只有,死亡不可避免。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做好标记。

因此,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只剩下一个月,你会和要离去的亲人怎样告别?

甚至如果对方已经不再记得你了,你又该怎么办?

带着答案,开始一场逆寻生命脉络的旅行——

脐带


监制姚晨,主创却是新人导演/编剧+素人演员

票房不及百万,却是一致好评

被刘德华、冯小刚、徐帆、咏梅等大咖力挺。


又一部观众“看不懂”的神作?

但有一条来自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属的高赞短评:

“满分5星,我想打6星。”


是的,这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母亲与儿子的故事。

与别的亲情片不同的是,它不展现病痛、不刻意煽情,也不歌颂母爱。

而是通过一场漫长的告别仪式,回到最开始的原点。


以新视角,重新看待亲与子的羁绊、生与死的交织。

不管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看电影,最终得到的只有一场让心绪归于平静的疗愈。

关于生死、关于离别,日后某一刻,便释然了。

(下文有剧透)



01
回家

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或者说,故事的开始,源自于对归家的渴望。

主角阿鲁斯,是北漂歌手。

特色是混杂着电音的蒙古曲调和独特的马头琴弹唱。


演出途中,阿鲁斯突然接到母亲的来电。当晚,阿鲁斯决定立刻回家。

是母亲想儿子了,还是家里突发变故?

都不是。


电话那头,母亲什么都没有说就挂断了电话。

原来母亲失忆了,渐渐地连儿子阿鲁斯都不记得了。

“你是谁啊?”
“我是阿鲁斯啊,妈妈。”
“阿鲁斯…是谁啊?”

母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常年都是大哥在照顾。

平日里,母亲不是在墙壁上涂抹乱画,就是吵嚷着要回家,闹得一家人不安生。

大哥不明白,母亲在这个家里生活了整整5年,怎么就不是母亲的家?


大哥的疑惑,正是电影抛出的问题。

家,是什么?

两个答案。第一个,生活的地方。


起初,阿鲁斯也不理解母亲,直到一个夜晚。

母亲用尿液沾染颜料在墙上画画,结果一下子就被大哥粗暴地拉扯到卫生间冲洗。

阿鲁斯不满大哥对待母亲的态度,但也忽然懂了:

这个家是大哥的家,并不是母亲和自己的。


还有一个细节。

阿鲁斯特意从北京带回来的百合花。

在这个经济拮据的家里,它被看作是毫无意义的“骗人玩意”。


于是,阿鲁斯决定带着母亲回草原老家。

尽管没了记忆,但一进门,母亲就顺手将旧水壶放回了原地,再利落地收拾好了床铺。

仿佛在这生活了几十年的点滴,都刻印在母亲的身体里。


老房子里有父亲的遗物、兄弟俩的童年照,还有小时候一家人的全家福。

阿鲁斯以为,这就是母亲想回的家了。

的确,回到草原后,母亲的状态越来越好,像是孩童一般轻松自在。

喂食蚂蚁、和迷路的老牛说话、在湖边跳舞…


母亲真的回家了?别急着下结论。

在老房子待了没多久,母亲又念叨着什么时候回家。

这一刻,阿鲁斯忍不住问:家,到底在哪?


答案,其实在开头就揭晓了。

母亲画在墙壁上的生死树,便是她心中家的所在。

它带出了第二个答案:生命的伊始。


那棵树象征着母亲潜意识里家最初的模样。

有爸爸、有妈妈,还有依偎在爸妈身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它是一段回不去的旧时光。

“沙尘暴那年,姥爷去找羊就再也没回来。
姥姥也是那年走的。”

母亲老了,遥远的过往反而复苏了。

而唯一的记忆者,恰恰是已经失忆了的母亲。

因此哪怕答案明明就在眼前,却依然没有任何人能够察觉。

何况家不是恒定的,它会随着生命的步履,不断地变化模样。

由一开始身体的住所,变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最后重置为一个人生命的来处和去处。

儿子们不理解母亲,是因为他们的家还在此地。

而母亲的家,却已经是在生命尽头的另一个世界。

▲大哥的家是破旧的楼房,有老婆和儿子
▲阿鲁斯的家是草原的老房子,有青春印迹

越是走向生命的尽头,人越是渴望回归纯粹。

回家,是回到生命之初,清洗掉所有身份干净轻盈地离去。

这是母亲的执着,也是她对家人做出最后的告别。



02
断脐

母亲的心意,儿子们真不知晓吗?

或许只是假装不明白,徒劳地紧紧抓住母亲的手。

一个具象的表达:阿鲁斯拴在母亲身上的那条鬃绳。

意义再明显不过,脐带


生理学上,脐带是母体与胎儿的连接部分。

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然伴随着断脐的过程。

而母亲和儿子却重新被绑上了一根临时维系的“脐带”。


随着剧情的推进,脐带有了不同的含义,也见证了阿鲁斯的情感变化。

首先,脐带是阿鲁斯害怕母亲再次走丢,偷偷拴上的“保险带”。

不足5米的长度,划定了专属于母亲和阿鲁斯的世界。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们的身旁都是彼此,仿佛回到了从前般的亲密无间。


但这种温情下,却也藏着不和谐的诡异感。

比如阿鲁斯拴住母亲的场景。

前一秒是母亲在湖边自由地起舞,仿佛与静谧的草原融为一体,那么自在、那么肆意。


下一秒美好被打破,母亲不情愿地被阿鲁斯拉走。

此时,脐带是阿鲁斯的私心


和大哥关住母亲的铁门一样,它是以爱为名的束缚,也是对母亲始终放不下的牵挂

有一个情节,阿鲁斯家被人撞坏的墙壁,暂时用透明薄膜堵住了。

其意指母体的子宫,也是胎儿生产(分离)的前兆。


某个夜晚,漆黑的窗外亮起火光。

一群手举着火把的人,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绕着房子四周载歌载舞。


就在那层膜的地方,母亲早已过世的爸爸妈妈,在呼唤着她。

她想跟上去,却发现动不了。


转过头,是阿鲁斯在牵着脐带的另一端。

阿鲁斯不愿意放手,母亲想走走不了,只好深深地凝视着远方。


就像短片《脐带男孩》一样,割不断的脐带只会是彼此的阻碍,是看不见的枷锁。

可是,母亲又何尝不知呢?

即使神志不清,但在内心深处,她也挂念着儿子们。


一个无意间的动作。

大哥临走前,母亲像孩子一样绕着兄弟俩不停地转圈。

兄弟俩不明所以,但镜头切过,母亲身上的脐带一圈一圈地缠绕着儿子们。

这一刻,脐带是亲与子之间斩不断的血缘


可太阳快下山了,几里外的地方也有人在等大哥回家。

望着大哥离去的身影,母亲忽然清醒了,喃喃地说:“我的小鸟们都飞走啦。”


是啊,再孱弱的小鸟终有离巢的一天,再亲密的家人终有离别的时刻。

母亲便是如此,始终热切地望着远方,一次次目送孩子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终于,她也想脱去母亲的身份,做回一个孩子

这一回,轮到孩子们来送别母亲。

阿鲁斯决定了,带母亲回家,那棵生死树所在的地方。

此时,脐带是作为儿子的成全

“我会送我的妈妈,
去她想去的地方。”

意料之中。

那群载歌载舞的人又一次出现了,母亲的爸爸妈妈在黑夜的深处呼唤她。

母亲情不自禁地走过去,依然被脐带绊住了脚步。


她回过头看向阿鲁斯。

眼神里没有任何埋怨和不舍,只如月色一般的宁静。

而之前始终看不见的阿鲁斯,在这一刻,终于看见了母亲所见的画面。


他掏出刀,割断了自己亲手系上去的脐带。

像曾经的母亲一样,阿鲁斯站在原地,凝望着母亲的身影消失在黑夜里。

母亲走了,脐带断了


但在生命深处,无形的脐带却在生长。

那是名为爱的纽带,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也是决计不可折断的。

或许是巧合。

最后一个镜头,阿鲁斯出神地凝望着天空。

蓝天白云,恰恰对照了母亲走时衣服和头巾的颜色。


冥冥之中,无形的纽带再次连接着亲与子(母亲与阿鲁斯)

此时此刻,它不再是束缚,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

是来处和归途。



03
告别

亲情+阿尔兹海默症的题材。

既容易拍,也难拍。

容易是选对情绪抒发点,就能触动观众;难是如何跳出既定的叙述套路。

歌颂母爱的伟大,或是浓墨重彩地宣泄母子情深?

▲电影《妈妈》剧照

《脐带》做了一个好的示范。

当然,这也是电影一直被诟病的地方。

举个例子,在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里,母亲尿床了。

手足无措的母亲,此时马上扑到儿子的怀里,抱着他的臂膀,喃喃地呼唤:

“爸爸、爸爸,你终于回来啦。”


省略了往常大哭大闹的场面,或是强烈的情绪宣泄。

近乎克制的,一个动作一句台词,交代了母亲与儿子身份的逆位

与此同时,它也确实消隐了病痛对人物的折磨,和家属面临的无助。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这样拍?大概是一种温柔。

当生命开始倒计时,借助儿子的视角,回望母亲一生的脉络,不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

而是那个还活着、却已经被忘却了的跳着舞的少女。

那一刻,儿子印象里无所不能的母亲消失了,而沉睡了许久的少女却重获新生。

于是,母亲的名字在电影里第一次正式出现

“娜仁左格,回家吧。”

其实关于怎么告别、怎么面对死亡,标准答案有:

让人有尊严、没有痛苦地死去。

但大部分时候,它是单向的,或者是短暂的。

大部分中国家庭,父母与孩子间始终有着一层隔阂。

明明本应是最亲密的人,却相互不了解、不理解,也不过问,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因此,当母亲与阿鲁斯的身份逆位时,是打开了个豁口,让彼此去感知对方的情感、去体验对方的处境。

毕竟,告别只是一瞬,但那一瞬的情感却是长久的


影片结尾,阿鲁斯终于找到了母亲魂牵梦萦的那棵生死树。

树犹其名,一半枯萎,一半繁茂,生与死都扎根在同一片土壤里。


这一幕戳破了大家对死亡的忌讳,或者说是长久以来的死亡焦虑。

死亡不是剥夺生的意义,而是赋予生以新意义

无需遮掩、无需避讳。


正如尘封在箱子里多年的父亲的遗物。

如今,它们重现穿戴在阿鲁斯与母亲的身上,作为出发前的新亮相,宛若新生一般。

某种程度上,父亲的遗物帮阿鲁斯缝合上了自己与家、与故土的那条裂痕。

你看,死亡并非生命的终止,在合适的时机,生命又会以一种新的形态作为延续。


但死亡未到时,告别依旧重要。

阿鲁斯与母亲最后一次告别,是在草原盛大的篝火晚会上。

悠扬的蒙古歌谣、飞舞的火星、闪烁的星光,温和又平静的夜幕下。


阿鲁斯吐露未曾表达过的心意:

“是哪个姑娘让你伤心了吗?
她不爱你吗?”
“爱,我相信她会永远爱我,
只是她想不起来了。”

换来母亲温柔地安慰:

“没事没事,
时间会一直向前,
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长青。”

所以,亲爱的人啊,不要吝啬诉说爱意,不要强撑留有遗憾。

哪怕对方已经将你忘记,但爱不会。

唯有爱,穿越时间,超越生死,在天地间永远长存。

资料来源:
吕彦妮 《那些被<脐带>记录的、碰触的与留不住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脐带》:一首寄给母亲的送别诗
《脐带》:当一个妈妈闹着要回家
电影《脐带》:一根绳子系起来的母子情
《脐带》——今生的母子情缘,只能在湿润的眼眸里落下帷幕
妈妈患“绝症”被儿子“抛弃”,全网泪崩,可她却笑了……
3月,终于等来了这样一部“良心”国产片,电影的结尾,太惊艳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