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温如华先生商榷《近百年京剧旦角之客观演化》
近日看到一篇《温如华:近百年京剧旦角之客观演化》的推文,仔细读来,发现文中有很多错误,就此做一下汇总。

首先说,京戏是否在辛亥革命后,遭到部分崇尚西洋文化界人士强烈抨击,我不清楚,也没找到具体的佐证资料,只知道当时由新文化运动引起的新剧旧剧之争,同时京剧也有了很多的改革创新,估计温先生提的就是这个吧?但这不是崇尚西洋文化界人士抨击京剧,这是历史时期,艺人们顺应时代的改革,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争论,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三十年代。

我关键注意到了温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遂后1926年左右,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在报界评选中诞生”,不清楚什么时候评选四大名旦了?

1923年秋,曹琨当了总统,内阁有高凌蔚、程克、吴毓麟等四心腹,被称为直系四大金刚,当时北京堂会很多,而应承最多的就是梅兰芳、尚小云、朱琴心和程砚秋,当时顺天时报称他们为伶界四大金刚,不久直系失败,朱琴心一蹶不起,皖系中梁士诒很欣赏荀慧生,很多捧朱琴心的人改捧荀慧生,顺其自然地荀慧生也替代了朱琴心,被称为新的伶界四大金刚。

1927年顺天时报搞了五大名伶新剧评选,分别是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徐碧云,这可不是评选四大或五大名旦。

其实当时在民间还有五大名旦、六大名旦之说,但比较默认的还是四大名旦。
1929年《戏剧月刊》上投石问路地搞了一个征文,苏少卿的一篇文章奠定了四大名旦的基础,但是很多人还不赞成,直到1932年长城唱片《四五花洞》灌制成功后,才被大家认可,由此而见,四大名旦也是约定俗成,并非投票选举出来的。

温先生在这里特别解释了“一般而言”。我觉得写点东西,有时可以“一般而言”,但仅仅是偶尔。总是“一般”,就成了十般百般千般啦!所以,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还是得严谨一些,就像某些人评论您“不仅仅文字上很流畅、严谨,对于好多历史性的纪实也是慎之又慎。”就这么慎之又慎的话,是不是辜负他人对您的期望啊?

这一大段的问题就更多了,首先一点,什么时候“清代文化主管部门禁止剧团内部有女性和男性一起参加演出之机会”了?清政府稳定政权后,完全禁止女戏,也就是说,不允许女性登台演出,由此才产生了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的局面,这段历史可以参考男旦发展史温先生如果说“禁止女性和男性一起演出”,意思就变了。
另外,对温先生多次提到的男旦一词,我觉得有必要普及一下,解放前没有称男旦或乾旦的,当时的演员都称名伶或名旦,有称女伶或坤伶的,也只是性别区分,带性别的从来没有在戏曲行当中应用。

解放后男旦这个词也很少用,没听说有称男旦梅兰芳的,更没有称梅派男旦艺术的。

文革后,宋长荣的《红娘》唱火了,开始出现了男旦一词,但也只是区别性别,没有其他的含义。

1981年的《人民戏剧》上,刊登了一篇巫丙禾《谈京剧的男旦问题》的文章,随后贯涌又发表了一篇《“发展男旦”质疑》的文章,算是在媒体上见到最早的“男旦”一词,而后男旦一词才逐渐在一些探讨性的文章中出现,这时同样也没有称男旦张君秋的。

1993年电影《霸王别姬》公映,男旦之风开始蔓延。2014年北京戏曲评论学会成立以后,加上一些专家教授们撇开历史的鼓吹宣传,特别是梅葆玖故去以后,男旦彻底成为专业名词,一些人开始以男旦标榜,什么最美男旦、唯一梅派单传、男旦艺术、男旦行当等等,层出不穷,可以说从专业到票友,从老到小,都开始兴风作浪。

温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辛亥革命之后,国家领导的文化机关,逐渐进行了对“男旦”之废止活动。”这又是啥情况?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清朝禁止女伶后,男乐占了主导地位,同时男伶又与相公堂子紧密相关。在北京闹义和团之后,慈禧太后离京避难未归,北京被八国联军统辖,洋人认为相公(也称像姑)是恶俗,遂令取缔,驻京统帅和住津都统衙门同时下令取缔,只是相公堂子消失,直到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4月29日国民政府颁布通告才彻底取缔了像姑。

并没有找到对男旦废止的活动,且民国时期科班培养的青衣花旦也很多,比如富连成培养的比较有名的就是李世芳、毛世来等,而中华戏校(全称: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也有张和铮(后来改行当了)、曹和雯等,荣春社还培养有孙荣蕙、杨荣环等人,而温先生只单提了陈永玲,严格说陈永玲并不算中华戏校培养。

陈永玲应该是1939年年末入的戏校,1940年7月随校到青岛演出时,《青岛新民报》上提到陈永绮的名字,并特别备注(小票友陈志坚)。1940年10月因经费艰窘戏校申请停办,手里有一套该校的历史文献资料,在学生成绩单及安置名单中,都没有找到陈永绮的名字。
戏校解散后,在光华社的演出广告中,才第一次出现陈永玲的艺名,陈永玲早年在北京演出不多,他是在天津唱红的。

中华民国之京剧女性艺人如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吴素秋女士仍是沿循旧制,学演男旦前辈之发声演唱方法。”温先生说的这句值得商榷。而“1964年全面吹响大演京剧现代戏之号角,逐渐改革京剧生旦唱腔结构,也就是进入了一个彻底结束了男旦演员的新时代。”这段就很有问题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男性旦角演员就实行了“不支持,不鼓励,不宣扬”的政策,戏校不再培养反性别演员,所以至今戏校没有再专门培养过任何一位男性旦角演员(专门培养是指从小培养,后来上大专班的不算),以张君秋为代表的,解放前培养的男性旦角演员,是公认的最后男旦。
五十年代,很多男性旦角演员或戏校教戏,或改行,活跃在舞台的只是几个有影响力的演员。64年之后,张君秋还唱过现代戏了,这怎么就彻底结束了呢?文革中很多男性旦角演员倒是都受到了冲击,文革后才复出。

1979年宋长荣一出《红娘》,红遍大江南北,当时的张君秋,梅葆玖等也陆续复排传统戏演出,但谁也抵不过宋长荣,于是,此时社会上便有了是否恢复男旦的声音,依然是反对声起着主导作用。

其实在票友中一直都有男性唱旦角的,在旦角流派里梅派、程派、张派、荀派一直是主流,相对来说学赵燕侠的难度比较大,而杜近芳、李丽芳更多应该是梅派,温先生拿她们跟主流比,是不是没有说服力?温先生说的“男旦唱法”,要跟学演黄桂秋、徐碧玉、朱琴心、甚至筱翠花的相比,是不是得超过99%呢?

对声乐我外行,男旦唱法我更不懂,是不是唱男旦那些人的唱法呢?留待我慢慢研究吧。

还有一点,拿李胜素拜梅葆玖,张火丁拜赵荣琛来印证温先生所推崇的男旦,更不合适,梅派、程派的二代女弟子们,不是同样收徒教学吗?张火丁可是最早跟李文敏学戏,温先生不可能不知道吧?


温先生也是小生改唱的旦角,如今也够老艺术家的年龄了,看过您的文章,总体来说还不错,但是总能找出很多问题来,比如这篇潦草地一看,就找到这么多的问题,恐怕不能拿一般来说打补丁吧。
我觉得温先生说话应该谨慎点,因为您也算名人了,影响力比我们大,不能因为老有所乐,这么随意一说,会误导别人的,也不要借着前辈的口气说事,有些并不靠谱,凡是应该多考证,多分析,多思考,不要让错误的历史继续传播放大。
本来早上写了篇,发布之后发现有错误,已无法改正了,为避免误传,删除后重新修改了一遍,并对朋友们深表歉意,同时如有言辞不周之处,还望温如华先生多多谅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由小生改为旦角,主攻张派 乾旦温如华京剧《大登殿》
一脉尚存的京剧男旦(5)
“四大名旦”男旦经典联唱,一张口,老外都惊呆了!
为何京剧的女性角色都是男人扮演?
在梅兰芳的时代,为什么“四大名旦”都是男旦?
男旦:中国戏曲的''反串艺术'',凝聚时代特色,形成典型艺术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