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越来越难以快乐的原因,是“太执着于收获快乐”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提前得知,自己的未来会充满不开心,你是否还会愿意朝着这样的未来前进呢?

在上周我遇到这样一位朋友,他在某平台的私信里给我讲了最近他状态很不好,每天都很悲观与低沉,睡眠和饮食也不怎么样,然后问我这是不是抑郁症。

私信里的三言两语又怎能当作评判的标准呢,所以我就按照一般的回答说,“如果有什么疑惑,我个人觉得还是到医院确诊一下的比较好。虽然在这里看起来有些抑郁倾向,但毕竟得到的信息还不够充分”。

而他简单应了一下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也知道该去医院,但我又怕真的是抑郁症”。

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得了抑郁症未来就会一片灰暗,所以为了避免未来变得黑暗,我还是别去医院了”。

“现在不去,有没有让你心情好点呢”,我问他。

“多少有一些吧。现在没确诊,至少觉得还是有那么点希望的,如果确诊了,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抑郁症确实在一些特例事件的影响下,被塑造出了一种“得了就不得了”的印象,但虽然身处抑郁中确实很辛苦,却不代表就没办法缓解,也不代表就真的不能走出来了。

当然,在这里我们主要想探讨的并不是和抑郁相关,而是刚刚故事里提到的“我不想未来变得黑暗,所以就不去医院了”这种模式。

而不知道你有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类似的情况呢,比如,担心不能继续做朋友,所以不敢表白、担心被自己说中,所以不敢表达内心的疑问、担心两个人就此离婚,所以把真实感受憋在心里。

我想你一定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当然,可能并不是我提到的这几种模式。

但不去医院,未来也可能因为别的事情而出现黑暗的时候、不敢表白,两个人也可能因为其他因素不能成为朋友、疑问始终藏着,该发生的也还是会发生、真实感受即便不讲,也不一定就能保证不离婚。

现实终究是现实,而想法永远就只是想法;现实只会按照现实规律发展,它不会因为我们内心有所期待,就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前进。

但也就像,明知道自己要控制体重,还是大吃大喝、明知道一些事情不能做,还是被内心一丝悸动驱使一样,明知道现实不会臣服于我们的想法,我们却不仅对此视而不见,还总是活在“人定胜天”、“我为世界中心”、“我的想法就是一切”的虚妄里,并总是按照自己内心所想,甚至不惜一意孤行,只为图一时之快、一时之安稳。

当然,这里没有什么对错,因为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在面对一个通向快乐、一个通向苦难的选择时,选择那个通往快乐的方向。

可为什么我们会大概率这么选,为什么我们只能选择“快乐”,就好像如烟瘾、酒瘾一般,对快乐成瘾,并不惜透支身体与金钱,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甚至不惜不断打破自己的下限呢?

这个问题其实我思考过很长时间。

因为平日里我是喝不了酒的,所以在饭局、KTV中我属于那个清醒之人。而至此人生迈过三十余载,也见证过很多人借酒浇愁、借酒袒露真心的情况。有时会在几天后询问他们,如果可以不用如此,就能从内心烦闷中走出来一些,并且不那么容易再次烦闷,你们是否愿意尝试呢。

但得到的答案,往往只是“你说的我都知道,但我不想做”、“我觉得现在挺好,挺开心的”、以及“那样太麻烦了,没有现在快乐”。而其实他们的意思都是“那条路太辛苦,我不想走”。

趋利避害是人“生的本能”,所以我们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看起来利于生存的选择”。而“快乐”不仅让我们感觉舒适、没多少压力,也会带给我们满足与动力,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的倾向于选择它。

这看起来是没有问题、非常正常的对吧?

在这里还是要区分一下的是,对我们有控制能力、影响我们选择与行为的力量有很多,比如潜意识、本能、欲望等。

虽然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真实的自我”在控制自己,但其实是其他力量在控制我们,而我们还误认为是“自己”在控制自己。

我们倾向于选择“利于生存”、倾向于选择“快乐”的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本能,是为了让我们在灵智未开、周围满是危险的曾经,可以通过规避风险,从而更好的存活下去。

可在现在我们有了浓烈的“自我意识”,能够根据自我意识做选择,并且生活在相对安全的城与镇中时,这种模式的持续存在,其实就当相遇,我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成长起来,还不能从本能的手中接过对我们身体、人生的控制权。

那么这时候控制我们的,到底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本能呢?

而在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不断的陷入“只选择‘快乐’”的模式里,想要吃好吃的就不断去吃、想要买什么,就花钱去买、想要做什么,就不考虑现实约束,立刻去做;并且,也会陷入烦闷无聊了,就立刻想要让自己充实愉悦起来、伤心难过了,就立刻想要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焦虑茫然了,就立刻想要让自己有一个答案。

“谁想呆在难受里呢”,我想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会有一些朋友想到这句话,并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没什么”。

当我们不断陷入“无意识的选择‘快乐’”这种模式里,不断选择“快乐”时,就等于不断的在告诉自己“不快乐是洪水猛兽我必须快速避开”、“我不能不快乐”、“我必须立刻从不快乐转到快乐”。

相应的,我们自然会为了贯彻这样的认知,而陷入耗空钱财,甚至不惜举债都要买醉、旅游、购买奢侈品的境况里、陷入不顾对方实际情况,甚至不顾现实约束要求对方必须陪自己、必须出现在眼前、必须满足自己要求的状况里、陷入一有不舒服,甚至稍有不舒服内心就如有万只蚂蚁爬来爬去焦躁的吃不好、睡不着、万事难以专心的状况里。

你说,这最后这般是不是像极了一些朋友“烟瘾没有被满足”时的表现呢?

基于“为了更好生存”的目的,我们倾向于选择“快乐”,这无可厚非。可当我们被“快乐”绑架,只能选择“快乐”的时候,本能对我们的掌控,要远远多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掌控。这样确实能获得快乐,但却总是会因生活不如我们所愿、人生中的意外、现实里的磕磕绊绊而陷入“快乐总是很短暂”、“快乐总是不堪一击”、“我需要频繁的让自己快乐”等状况里,并且也会因为“快乐”的诉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而不断的打破下限、寻求自己,只为获得“快乐”。

这时候的我们,虽然拥有“短暂的快乐”,但定心在镜子前自视时,却会发现镜子里的那个人早已失去了本来面貌,甚至外貌上已经不似常人。

我们如此痴缠所谓的“快乐”,并发展到“没有快乐就不行”时,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时候真的特别简单。

因为我们始终看不到这些、始终没有成长到可以从本能的手里接棒,所以只能不断重复这种模式。

而接着,在我们不断选择“快乐”的时候,就不断了的强化了对“不快乐”的逃避、强化了对“快乐”的执着,就让我们认为“快乐是应该存在的,不快乐是不能存在的”;

又因为对“不快乐”的逃避,而失去了产生“快乐”的能力;

没有产生“快乐”的能力,就只能不断外求、不断努力去让自己快乐,这反过来再次削弱了我们产生“快乐”的能力;

看起来我们通过很多尝试与努力,获得了“快乐”,但其实,在我们不断外求的时候,我们只是借到了“快乐”,待到时间到了借的东西自然也就回去了;

于是,我们没有获得“快乐”的能力,又耐受不了“不快乐”,就只能在面对选择时,选择那个“能带来快乐”的方向。

是不是觉得有些跟自己平时对“快乐”的理解,不一样呢?

其实,“快乐”本来就是活在平淡与“不快乐”里的。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当我们能够与平淡和谐相处、不被“不快乐”轻易影响的时候,我们会容易收获快乐,但这时候快乐是需要外界给我们的;

当我们能够从平淡与“不快乐”中看到、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才具备了“快乐”的能力,这时候“快乐”,才一定程度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如果在你看来,自己的人生中可能也存在不能与“不快乐”和谐相处、必须要“快乐”、必须很快就要“快乐”起来等问题,那也许是时候改变改变过往的某些模式和习惯了。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乐嘉性格色彩测试题
头条文章
放下与珍惜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家人的这种行为,会让抑郁症和心理问题,永远好不了,甚至自杀!
性爱十八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