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是不是也因为“害怕被抛弃”,而不敢活出真实的自己?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是我们,但其实我们是其他人。

有时候我确实会回顾自己的曾经,以及曾经的一些辅导经历,不过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希望从回忆中看到一些对现在有助力意义的东西,因为在我的认知中,每个人的过去都是一笔财富,运用得当的话会比书本带来更多帮助。

而在对过去的回顾中,我也确实找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在遇到的学生朋友里,存在一部分比较担心自己学业的朋友。当然了,这其实也是一种上进与责任心的表现,只是他们的担心也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示出“现在的成绩不是自己该有的水平,但是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回到曾经的状态”的意思;

在一些成年朋友里,也会遇到“我怎么可能会这样,这话肯定不是我说的”、“你开什么玩笑,我是那样的人嘛”这样的状况。

当然,生活总有起伏,而人也不可能一直稳定的保持某种状态,所以,虽然确实存在被误解的可能,但是更多的时候,这些年轻的朋友和这些年长的朋友,都是在极力否定跟自己确实有关的一些事实,即便其中一些真的是他们做的。

当然了,我想你对“疯狂甩锅”、“稍有意外就赶快撇清干系”的状况已经见怪不怪了,并且,你也知道他们,以及我们自己之所以会这么做是为了“避免遭受损失”;同时,我们也明白,虽然这个手段有些上不了台面,可相对于遭受损失、面对真实、承认错误、负起责任,这样做更能帮助我们“保护”一些东西。

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像极了曾经那些仅考虑一己私利的地主恶霸呢?

保护自己确实是没有什么大错的,可如果保护的并不是需要保护的东西,那其实就是在做无用功了。

“并不是需要保护的东西?可避免损失,这不就是在保护自己的财产吗,为什么是并不需要保护的?”

如果单纯的拘泥于某些事情,我们就难以看清楚问题所在,所以在这里遭受损失、面对现实与承认错误这些层面,还是不能仅看到它们各自代表了什么,因为它们背后统一的东西才是重要的、才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才是能带来价值和收获的。

在二元论的世界里,得与失是分开的,即只要我持续的获得,我就不会有失去,但其实即便每天都有收益,也失去了时间、青春、努力,甚至健康;

真实之所以太难面对,是因为我们活在“编织的美好”中太久了,所以真实所包含的一些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会让我们产生排斥与否定;

错误,自然伴随着对责任的承担、面子受损,亦或是牢狱之灾,那这便又回到了二元论里“只要我不去承担责任,我就不会有损失”;

对责任的逃避,其实也是在竭力维持“编织的美好”,就比如,担心被原配发现自己在外面还有别人、担心外面的这个人发现自己有婚约在身,所以编织各种借口为自己“没能在需要的时候陪在对方身边”开脱、为自己塑造一个“好”的形象。

你看,这是不是像一个循环呢?

我想你从这个循环中看到了很多侧面,但于我而言,我想要传递的意思是,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掩盖真实,保护虚假”而存在的。

可能我没有在经济上受损失,但是当我不去承担责任的时候,我其实失去了另外一些东西;可能我确实暂时逃避了真实,以及自己所犯错误对应的责任,可无论我怎么否认,真实就是真实,真实是不会改变的。

那这时候我们就相当于是“为自己塑造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美’的我,并且所有的努力和行为,都是在维持这样一个形象”。可既然这个“完美的我”是自己塑造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那么对它的强化与维持,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逃避”。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我们惯用的方法。

小时候我们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收获安全感与“生存”,所以会考虑父母的喜好与期待。这时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便不再是自己,而是父母觉得成绩重要,我们就多学习、父母希望我们听话,我们就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父母想让我们有礼貌,我们就见谁都打招呼,但这样的我们并不是真实的我们;

逐渐长大之后,我们也开始意识到有一些朋友确实更容易被他人接受、有一些人更容易被社会接纳,所以我们也努力的把礼貌、正能量、靠谱、善良、优秀等标签往自己身上贴,甚至不惜每天都给自己戴上面具,并且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卸下来。这时候我们是在扮演社会期待的我、他人期待的我,而这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人一些细微的批评就会让我们难受很久、一些细微的称赞就会让我们特别有动力,而这时候我们就会为了避免批评、收获称赞,而开始过分的讨好对方,并陷入他人希望我们是什么样,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状态。那这时候我们只是成为了他人眼中的我们,而不是去成为真实的自己。

虽然这些方面看起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实际的目的和意义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支持”,以及由支持产生的“我不会被抛弃”与“我的生存得到了保证”。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现在的自己,但如果你从这三个方面思考一下,也许能够看到一些“我为了满足别人、社会的标准,而逐渐诞生出的不属于真实自己的部分”,同时,也可能因为这些尝试而伴生出“这并不是我想要的,但我又不得不这么做”的悲哀。

不能诚实的做自己、不能成为自己、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只能活在他人与世界的要求中,我觉得这其实挺悲惨的。因为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这样来收获一些支持、包容、接纳与安全感,但最终别人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有价值”而给我们这些,而是因为“我们在投其所好”才如此。

这时候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不再是平等,而是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我们会为了获得对方的支持,而刻意的逢迎。这就好像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样子都由对方的喜好决定一样。

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呢?

大概是依旧活在小时候那种“必须依赖父母、必须通过满足父母,才能收获支持”的模式里,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展而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去成为一个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以及成为真正的自己。

当然了,这也必然包括了“我暂时难以突破父母、他人与社会对我的束缚”、“我暂时面对不了成为自己所需要承受的一些伤痛,以及束缚对我的阻碍”。就好比,你想要去大城市摸爬滚打个几年,可家里非得以“你要孝顺”、“你要听话”、“我们都上年纪了,得指望你照顾”等“绳索”把你捆在身边,半步都不得离开,而你夹在“孝顺”与“内心追求”之间,进不能进的心安理得、退不能退的心甘情愿,最终因为内心的力量太弱,被迫成为了“父母喜怒”的俘虏。

当然,也并不是说这样的选择就真的会让我们“再也成为不了自己”,而是成为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自我贯彻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会经历一些阻碍、失败、挫折和伤痛,而确实,满足他人与世界的要求会让我们走的轻松一些,但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希望他人看重的是我们自己、希望他人是因为我们有价值而和我们合作,而不是因为我们符合对方的标准,才稍微施舍一些善意的话,我们还是需要去锤炼自己、成为自己的。

当然,在这个时候可能你会疑惑,那我该怎么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是自己”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趣,但答案也非常简单。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他人与世界对我们有束缚”、“我们如果不满足这些束缚,就会失去一些东西”、“我们难以直面真实与责任”,那由此,如果有: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掌控力,总是得考虑别人、我必须利用别人来收获一些东西、稍微有一些风险就把我吓垮了、极力逃避该承担的责任,那基本上“现在展现出来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我不否认在有些时候我们确实要进行取舍,但是取舍与成为自己、成为真实的自己是不矛盾的。

毕竟,即便是面对意见不合的领导,你也可以在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之后,再去说“我只是提一提我的看法。决定,自然是由您来做”。

当然了,是否选择成为自己、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条路,也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但,我们不可能逃离自己,那逃避真实的样子这条路并不现实,而对真实自己的否定与不接纳也会因为“我们逃离不了自己”而如影随形,并变成内心深处的黑洞时刻消耗着我们,使我们难以成长起来、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难以收获他人真正的认可、难以与他人达成平等的合作;同时,也会因为他人的标准总在变、要满足的人太多,而总是被这些标准拉扯,时刻被“如果我没满足对方,我就会被抛弃”的风险绑架。那这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么?

来这人间一趟本就不容易,何苦让自己因为“不想吃一开始的苦”,而过的越来越苦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培养"爱的能力
两个已婚男人亲口告诉你:女人婚后能靠谁?不是老公,也不是父母
仇恨和报复就有很强的束缚力,而如果我们爱谁,谁就会还我们自由
“我前妻这种女人不能娶,不然就算离婚了,她也会祸害你一辈子”
请珍惜你身边,那些和你三观不同的人
卑微不是爱,这样“主动”才能遇到真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