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理时间”滋生懒惰,“管理自己”才真正带来高效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现在的你是否也有“想做的事情太多,可时间总是太少”的感觉呢?

如果有的话,我想你可能正在寻求关于“如何让自己高效起来”和“如何管理好时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希望通过答案,来让自己从效率太低和总是拖延诞生出的自我厌弃、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与对自己的怨恨中走出来。

我想,你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搜集了不少相关的资料,也可能已经向不少宣称能够帮到你、协助你脱离懒惰,开启高效人生的朋友有过深度的接触,并且我相信一些改变已经出现了。同时我也相信,虽然有了改变,但拖延与低效始终还存在于你的人生中,而我想,这个事实已经有些让丧失对自己和自己未来的信心。

其实出现这个结果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很多朋友努力的初衷就是错的,错的出发点,又如何带来对的结果呢?

当然,请不要因为我说“错的出发点不会带来对的结果”而否定自己的努力、觉得自己受到了打击,更不要因此丧失信心。

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我们的经历也都有意义。

而信心这个东西,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更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来获取吧。

我不知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有压力、开始想要让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变得高效,但如果你稍微回顾一下,可能就会发现在你想要高效的时候,其实深层次里存在着“对比”与“焦虑”两个元素。

就像曾经遇到过的不少学生,他们都会提到类似“自己最近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滑严重,感觉有些丢人,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和“我很想努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做不到”这样的话。

而将这些信息拼凑起来的意思就是:我希望自己成绩好,这样父母就能开心,我就不会被嫌弃,可我现在确实很想努力,但就是做不好、做不到,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到过去的学习状态。

之前的高效与现在的低效,这是一种对比;高效时如何被父母对待与低效时的对待,这是一种对比;过去的成绩与现在的成绩,这是一种对比;我想努力,但就是做不好、做不到,这带来了焦虑;“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到过去”,这同样也是焦虑。

那么,再稍微整合一下,意思就变成了:我很想找到一种办法,让自己能够回到过去,这样就能享受父母带来的关注和爱。

客观层面我们确实难以独立生存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去依附他人。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使自己通过依附收获安全感、保护、爱与支持,保证自己“可以活着”。

而如果,我通过过去的一些经历,发觉“只有在成绩好的时候,父母才会‘善待’我”,那我就会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绩,于是“成绩持续下滑,自己又无能为力”的状况,自然会让自己产生“我可能要失宠”的想法,内心深处的生存焦虑就会迸发。

那么,借着这个例子,我想你也发现了自己想要“高效”的时候,确实存在诸如“再一无所获,自己就要老了”、“父母都那么大了,我却还如此无能”、“同龄人都那么优秀,可自己却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焦虑,以及里面存在的一些对比。

为了保证生存我们确实是需要“赢得竞争”、“占有更多资源”,那么,如果在无论何种对比中,如果自己总是平或者负,那即便是基于推理,我们也知道“未来的日子会特别辛苦”。

所以,无论是基于什么而诞生出“想要高效”的欲望,我都觉得这是一个人敢于面对真实、愿意承担责任,并选择“努力变好”的表现。

但也就像一开始说的,如果初衷就是错的,那结果自然也不会对。

与“高效”紧密相连的自然是“时间”,而你也知道所谓的高效就是“做一件事做的越来越快”、“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多”,以及“想和做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

但在这个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在了“时间”身上,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时间”、“如何更好的规划时间”,以及“如何更好的管理时间”等问题。

“管理”这个词,它包含了控制的含义,但我们控制不了时间;“规划”,这我们确实能做到,但能不能变成现实,也不是“规划”说了算的;“利用”的前提是“时间本身确实对我们有不小的影响”,可自己停在原地,即便过了很多年,也还是在原地。

那你说,这都不成立干嘛要把目光放在“时间”身上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时间”这个概念,所以习惯性的将“时间”当成是存在的、是可以利用、规划和管理的。

但其实“时间”,只是我们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而创造的“概念”,它其实并不存在,或者说并不是以几分几秒、多少小时、滴滴答答这样的形式存在。

盯着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也难怪我们总是解决不了问题。

那么,合适的方向究竟在哪儿呢?

这时候,我希望你和我一起,从当下自己拥有的身份中跳脱出来,把自己想象成刚刚提到的那些“想要努力,但是越来越做不到、做不好,甚至连翻书都很辛苦”的学生。

“成绩下滑,始终没有起色”这个事实,带给了我们压力和内心的失衡;“努力了,但是基本没什么效果”,带给了我们压力、焦虑和自我怀疑;“担心失去父母的关注”,让我们陷入焦虑和不安中;压力、焦虑、自我怀疑等又互相影响,带来更多的压力、焦虑和自我否定。

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也会由挺有信心,变为还想坚持,然后是不甘心,接着最后是纠结与害怕,甚至害怕到联想到学习内心就十分难受。

当然,虽然可能看的并不清楚,但我们也深知自己现在的状态非常不好,所以想要解决问题。可是,正因为没有看清楚,所以寻得的“通过让自己高效,来让自己走出困境”的方法既不靠谱,还会因为不断的勉强自己高效,而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

那你说,当你联想到某样东西,内心就升起无限的压力时,你怎么可能会去做呢?

想要产生“做”这个行为,首先需要有目的,接着需要有充足的动力。

“想要让自己的成绩变好”这是目的;“成绩变好,父母会像往常一样爱自己”,这带来了动力。但是好巧不巧的,内心里放着的压力、焦虑、胡思乱想、自我怀疑等东西,不仅让我们不堪重负,还持续的消耗着我们,那这时候我们产生的动力就被它们消耗光了,自然就不会诞生“做”。

而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将其理解为“拖延”。

“拖延”,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是指“明明能去做,但就是不去做”。但实际上“拖延”代表的是“我正在解决内心里存在的问题、正在协调内心里的矛盾”这一“自然消化”、“自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是最终实现“做”的铺垫和基础,就像我准备跟心仪的人表白,但内心非常的忐忑与犹豫,在自己给自己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之后,才最终表白。

“做”是躯体层面的,但想要调动躯体完成“做”,是需要内在“指挥”的,而如果内在存在问题、不够统一,那自然完成不了“指挥”、自然不能驾驭躯体完成“做”。就好似,我们夹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什么时候做好了决定,什么时候才能将个人状态由“停在原地”变为“往选择的方向走”一样。

而只盯着管理时间,忽略了“自己内在需要准备好,才能产生足够动力,带来做”的事实、忽略了“有很多内在问题在拖累我们”,那该解决的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拖延”不产生才奇怪呢。

那么由此,“拖延”看似负面,但其实有它存在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的内在”、要做的不是“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而是“加速解决内在问题、变被动的自然解决为主动的积极解决”。

但终究人不可能绝对驾驭自己、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不受情感与欲望的束缚,所以,即便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我们确实实现过“高效”,但我们并不能做到“绝对高效”与“持续高效”。

那么,需要做的除了正视拖延,看到它代表的积极意义、识别出内在存在的诸如压力巨大、焦虑、不自信、缺乏经验、信息了解不完整、认知偏差等深层次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外,还要允许自己出现“低效”、允许自己做不到时时与事事高效,并接纳这样的自己。毕竟,持续的给自己增加压力、让自己在内在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追求“过高的目标”,只会让问题变得复杂。

有些问题是我们可以主动干预和解决的,所以找到问题是什么,用心解决就好;有一些问题我们不可能解决,所以我们需要接受它,这样就不会因为“不接受”而诞生出更多的问题。

而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是,万事万物皆是有始有终的过程,无论我们多想高效,也永远不可能超越过程直接到结果,所以该有的耐心请一定要有、所以也请多看到当下需要做的,而不是只盯着目标。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影响学习的最厉害的杀手不是玩,而是低效
十大高效、低效时间运用法
走向低效的第一步,使用学习,作为给自己的安慰
如何用逆向思维,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低效会议浪费太多时间?你需要的高效会议秘诀在这里(建议收藏)
“与自己对话”才是改进学习方式的最佳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