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的辛苦,大多是来源于“停在原地不肯动”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ta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老师啊,我跟他爸每天都很忙,您就别给我们安排这些事情了”、“我36岁了,只会收费”……

算算时间,自己也进入30岁这个档口有些岁月了,而伴随着体力、记忆力越来越大不如从前的,是越来越觉得“很多人之所以过的辛苦,都是有原因的,并且这原因还跟他们自己有非常直接的联系”。

当然了,虽然从无论哪个角度来说,遇到辛苦、经历辛苦都不是什么意料之外、即便我们再努力,未来也还会有一些辛苦存在,可如果所幸窥见所谓“命运”的一二,那也就能提早做一些准备,不至于在未来总是手足无措。

“既然有一些辛苦是必要经历的,也就是不能避免,那你说这些有何意义呢”,可能会有朋友这样想。

怎么说呢,我也觉得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保未来就一直都是平顺的,可因为“未来确实存在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就直接否定“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一些努力来规避风险”这个可能性,也是不合适的。

没错,它们俩呢,虽然看起来确实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也确实是同时存在的。

而这时候我们再看看刚刚那句话,你有没有嗅出一丝“既然不能避免,那我就顺其自然、不再努力”的意思呢?

其实这人生呢,是一条变幻多端、色彩各异的路,有人会说“你得认真学习,这样未来才能出人头地”、有人会说“趁你年轻,多潇洒潇洒,别等到进入社会就没机会了”。虽然他们说的也都对,可自己的人生呢,是凭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而非由他们怎么说决定。

那么在这里,其实又出现了一对看似矛盾,实则同时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自己走”和“他们说”。

在平时做辅导的时候,也确实会遇到一些比较“僵硬”的朋友,他们只信自己、只信自己的经历,并且连参考他人的意见都不愿意参考。

虽然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缺乏一些基础经历的支持、他在进行自我保护,但当这些朋友基于“我现在状态真的很不好”、“我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等因素选择找心理工作者聊聊的时候,其实一个确定的事实就已经浮出水面了。

心理工作者在协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时候,是不能使用药物手段的,所以多半采取的是认知、行为与习惯层面的调整,或与之相关的一些方式方法。

而之所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就像我们已经熟知的“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我即是原因,也是结果”、“世界上并没有其他人”等心理类相关的话语描述的一样,我之所以有当下的难受、辛苦、不适、烦躁等,便是因为我是我自己。

而这里的“我是我自己”,其实代表的就是我所沿用的认知习惯、我一直秉承的想法与态度、我判断问题的标准、我是怎么做与怎么处理的。

就像一位朋友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持“否定”态度,这样的习惯不仅给他增加了社交压力,还营造出了一种“世界上就没有能理解我的人”的假象。

那你说,这压力和这个假象,能让他生活得顺畅吗?

这时候我想你也会得出“人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确实会对自己有很大影响”这样的结论,并且也意识到“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想法和习惯确实是需要改变的”。

那在这里,我还是想要再澄清一下,因为在当下带来负面的影响因素,在一开始可能起到的是积极作用。

就比如,刚刚提到的习惯性的“否定”。

设想一下,现在的我们只有三、四岁,仍旧需要来自父母的关注与爱,可父母因为平时忙着赚钱养家,所以虽然把我们带在身边,可基本上都是让我们“自理”。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我们内心的不安就与日俱增,虽然一开始的哭闹确实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可渐渐地父母也习惯了,就没有给予更多关注。于是,我们就处于一种安全感匮乏的状态。

安全感的匮乏,又让我们变得特别敏感、特别容易害怕、特别容易担心他人会伤害我们,所以,长大之后为了不被伤害就刻意的推开所有的人、想法与接近。

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接着,因为连续的否定与拒绝,我们与自己、他人、生活本身的关系逐渐恶化,负面影响也就替代了积极影响,并伴着时间一路成长。

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由有利到不利的转变,其实就是因为,这样的方法在满足了我们的安全感缺失之后,我们有些享受这样的状态,于是开始裹足不前。

假如当下的你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做法与自己每天的状态、每天的遭遇之间的关系的话,你也会发现,自己现在的想法、做法,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而存在时间越久的,也往往越容易与“不利”联系在一起。

这时候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的不‘与时俱进’呢”。

其实说到这儿,我们也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在之前:

我们确实缺乏相应的能力去实现精神与心理层面的自给自足,所以才会选择一些奇奇怪怪的方式去维持当时的稳定;

我们也确实没有多少分辨能力,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不知道究竟什么能带给我们助力,所以看到什么就学什么、看到什么就直接拿来用;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被强调“要好好学习”外,也基本上没有被深度关注过内心的感受、没有被传授过“如何更好的应对,并提高自己”,所以能做到“维稳”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可随着能力的提高,我们也不能一直都活在“现在就挺好,干嘛要折腾自己”的状态里。

你看,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长大后继续沿用,不就像之前说的一样,这大概率只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这时候,我们再回到中间提到的“自己走”与“他们说”。

我知道一些朋友会倾向于选择“自己走”,并因为觉得这两者存在矛盾,所以排斥“他们说”。

但其实呢,这两者不仅不矛盾,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就比如:

“他们说”带来的只是参考,最终我们要根据他人的参考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产生自己的“如何走”,其本质还是“自己走”;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历,在我们陈述自己对某段经历的感受时,他人如果没有类似的经历,那交流就难以进行、难以达成互相理解,于是,丰富的“自己走”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们说”,并从“他们说”中看到更多含义;

“自己走”再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而沉溺在“自己走”中,就会让我们忽略除“自己走”之外的那部分,让我们在相对不合适、不完整的认知下走歪走偏,而“他们说”其实能弥补这部分不足。

人总是要往前走的,而这个走,不只是生活向前,也包括了要经常去更新自己。不然,时代在进步,我们自己却依旧陈旧,那生活想不辛苦都难,你觉得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自我反思能力,能预测你是否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拆散你们的并不是小三,而是这7个敌人
欺辱、打击你的父母永远都在欺辱和打击你,因为他们本来愚昧无知
0~3岁没有建立好安全感、经历过恐惧对人生的影响和调整方法
心理学:小时候有过这3种经历的人,长大后骨子里自卑且软弱
人为什么渴望“被爱”,却又难以获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