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读|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呈现——试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当代价值

文:宋明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0年4月 ----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呈现——试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当代价值

摘要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哲学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潮中的呈现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都在古典艺术精神当中体现出来,是众多劳动人民和艺术家的智慧结晶。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历久弥新,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文化体系。同样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艺术精神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为当代艺术家的绘画实践和创作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协调统一,是对内外兼修的崇高品质的注重,是对高尚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具体物象与抽象表达之间的绘画意象表现,通过对具体的客观物象的描绘,表达绘画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中华民族将艺术看成道德、情操、智慧的来源,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最佳途径,所以这就是礼乐文化产生和始终受重视的原因所在。

从总体上来说,绘画的艺术追求在于神韵和气韵的表现,并不拘泥于外形的相似,追求的是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注重描绘物象和其内在特征,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用画笔将独特的艺术审美描绘出来。中国画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强调艺术作品的意境,注重神韵,以其古韵和内涵的,让人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一)“天人合一”——神遇而不以目视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最为璀璨绚丽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文化艺术中绽放无限的光芒。古时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其中庄子提出的“物化”思想使后期的艺术家受到较大的启发。“物化”就是“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观点,是道家思想的总结,主张将审美的主体幻化成客体。人与大自然是水乳相融的,要用心灵去感知物象,与其融合,将从自然中发现的内在规律加以主观能动性地改变,从而顺应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进一步引发与观者之间的共鸣。

清代的著名画家郑燮,尤善画竹,他常对自然界中各种竹子的形态进行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再为其注入自身的艺术理念与感悟,因此他将画竹分为三个阶段,以供后人学习参悟。第一个阶段被称为“眼中之竹”,是对物象最初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画家仔细观察自然界中竹子的形象特点;第二个阶段是“胸中之竹”,画家在观察竹子的形象特点后,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和艺术构思,使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对造型进行进一步加工;第三个阶段为“手中之竹”,是最后“物化”的结果,是艺术家对大自然中的竹子进行提炼加工,并将自身情感融入之后的最终表现。郑板桥画竹之所以能够到达师法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境界,是因为他将竹子与人的思想境界高度统一,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体现,正是因为画家不断赋予竹子自身的情感,才使观者感受到竹子虚心正直的高尚品格。

(二)“有无相生”——妙在似与不似间

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提倡“有无相生”,老子是用“有”“无”来说明宇宙本源的第一人,道是“有”“无”的统一,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比“有”更为真实,是事物的根本,因此他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我国传统绘画而言,虚实相生,似与不似,都是画家通过绘画表现出的对“道”的感悟体会。古代画家在描绘物象时不会看一笔画一笔,而是似与不似之间追求万物“道”的本源。因此在他们笔下的自然万物,不是自然界中单纯的客体,而是承载着画家内心丰富情感的事物。

我国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虾的腿,十对、八对、六对……最后变为五对时,才发觉这样的虾更为传神。白石老人不仅注重描绘物象和其内在特征,在创作过程中还不断融入自身的思想和情感,用画笔将独特的艺术审美物象描绘出来,表达意境深远之感。在传统绘画中,画家创作的目的不是描绘客观物象,如何让笔下的物象更好地体现“有无相生”的意境才是画家的着力点。

客观世界的变化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

二、当代中国古典绘画的发展现状

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感受美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自然美育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之所以能占据重要位置,是因为儒、道、佛三家哲学,无一不主张与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作为自然美育的理论基础,满足了文人志士、骚人墨客对自然美的追求,这对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此,自然美育才得以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时代的开放进步使得中国画家开始将西方的美术理论、技法引入中国画的创作中。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术大师,代表人物是徐悲鸿。徐悲鸿自小学习绘画,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后在日本、法国以及欧洲各国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明显的中西融合的特点。他对于造型、光源和结构的深刻认识,都源于西方绘画对他的启发。他笔下的动物被赋予了人格化、民族化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如徐悲鸿的代表作《八骏图》,以周穆王的八匹骏马为题材,八匹马没有被缰绳束缚,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构图和结构方面有浓重的西方绘画的特点,画作兼用工笔和写意技法,将马的形态通过水墨渲染表现出来。

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艺术的交流也越发频繁。艺术家们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各国优秀的绘画技法及绘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

三、结语

在当今时代,美术交流愈发频繁,而中国传统绘画也要探索现代转型之路。保留中国传统绘画中完善的技法以及写实写意的平衡,是转型的基本要求。而在此基础之上,要对国外的绘画理念以及手法做选择性地吸收借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新时代的绘画作品,必然是能描绘出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意识 古典情怀——陈川的人物画
花鸟画家的必备良册,你不来一本吗?
西方绘画
无色
试析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
中国画笔墨语言创新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母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