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成武接到紧急电话,直奔中南海见毛主席,3杯酒下肚后一夜无眠

好一位白袍小将!

这句话,出自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之口。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生曾到晋察冀根据地考察,偶然遇到了一位我军小将。只见对方眉清目秀、英姿勃发,怎么看都像古戏文里讲的少年将军。于是,文采斐然的李先生脱口而出:“好一位白袍小将”。

岁月匆匆。昔日的少年小将,终成一代名将。此人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杨成武

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率部驻守天津。这一年,他刚刚满35岁。与战时成长起来的诸多解放军将领一样,他身上自有一身傲骨。

杨成武

1951年5月,兵团司令部。

37岁的杨成武接到紧急电话,要求他与政治部主任张南生,速速赶到中南海,面见毛主席。

许久不见毛主席,杨成武激动极了。他理了理衣服,叫上警卫和司机就往外走,比他年长9岁的张南生在后面一个劲地叫:“要不要带些文件去汇报!”

杨成武笑了笑,摆了摆手。对他来说,见毛主席,什么都不用带。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正是发生在开国上将杨成武和毛主席之间的传奇往事:

毛主席为何会急召杨成武入中南海相见?

见面当天,毛主席为何会连敬杨成武三杯?

见面当晚,杨成武为何一夜无眠?

应该说,发生在他们之间的这些事,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相识20余载,毛泽东此前曾多次急召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对待自己手下的名将,都有一个特点:用了,就抱以极大的信任。因为信任,所以他多数时候都没有把将领们叫到身边来当面下达命令的习惯。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1948年4月,粟裕从濮阳赶到西柏坡参加中央会议,毛主席一见到他,就说:“17年了啊,有17年没见面了吧!”

当时,在场的警卫员们都不敢相信:粟裕,这位手握重兵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在过去的17年里仅仅是靠着发电报等方式,在与统帅不曾见面的情况下,完成了此前所有的战略部署。

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应该算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事。为何毛泽东和部下能互信至此?这是习惯对部下“耳提面命”的蒋介石,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正因为毛泽东不轻易召见部下,因此他对杨成武的几次急召,就显得非常特殊。

杨成武是福建客家人,1914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县里读书时,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5岁那年参加闽西农民暴动,自此参军。

杨成武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29年3月份。当时,他只是闽西农会的一个小伢子,长期跟着大人们躲在闽西绵延的林海中革命,活成了“野人模样”,直到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军打了过来。

毛泽东

那年,36岁的毛泽东看着眼前这个穿着麻草鞋的少年,用湖南口音问:“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杨成武!”

“这个名字好哇,多大啦?”

“15岁!”

“缴过枪没有?”

“我们一起缴过民团的两次枪!”

现场的人都乐了,毛泽东也乐了。

这是少年杨成武第一次跟红军里的“大人物”说上话,他知道问话的是毛泽东,只是还不能理解为何在众多人里,他偏偏和自己说话。

让杨成武没想到的是,此后的数年里,毛泽东又曾两次急召他。而且,两次都是有重任相托。

第一次急召,是在1935年8月份。

这一年,21岁杨成武已经是军中名将,数月前,他刚刚率领红四军参与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此次,军团首长通知他:“你迅速赶到毛儿盖,直接到毛泽东那里去领任务!”

杨成武纳闷:“为何我的任务是大首长亲自下?”随后,他带上骑兵侦察排,飞奔而去,在一间小木楼里见到了眉头紧锁的毛泽东。

来不及寒暄,毛泽东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地图,对眼前这位21岁小将说:“草地是阴雾腾腾 、水草丛生、方向莫辨的一片泽国, 你们必须从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行军路线来!”原来,是要杨成武试着过草地。

此前,毛泽东已经让红六团试过了,结果并不理想。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毛泽东当时已经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杨成武的红四团。在他看来,若不成功,掉头南下就是逃跑,会断送一切。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选择是对的,相信杨成武是对的。在山石、沼泽里整整滚爬了6天后,杨成武率部完成了任务。

毛泽东第二次急召杨成武,是在1948年的解放战场上。

当时,杨成武已经是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一天,他接到通知:迅速赶到华北军区面见聂荣臻。一见面,聂荣臻便告诉他:“毛主席找你!”随后,二人骑马前往西柏坡。

下午三点,在西柏坡的办公室,杨成武见到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毛泽东非常客气地给大家装了一盘子糖果,又亲自给大家倒了水。

随后,毛泽东说出了自己关于华北的布局,并要求杨成武:“你们第三兵团准备进军绥远!”

毛泽东

绥远是傅作义的老窝,他在那里经营了20多年。解放军在当地没有群众基础,征粮、吃饭都将十分困难。毛泽东当着众人的面,非常正式地问杨成武:“有没有困难?有什么要求?”

34岁的杨成武脱口而出:“没有!”

毛泽东笑了笑,他知道不可能没有困难。事后,实在放心不下的他让周恩来转告,给杨成武的第三兵团支10万现大洋。如果真到了揭不开锅的时候,好拿钱买粮食吃。这笔钱,后来发挥了大作用。

历史又一次证明,毛泽东没有看错人。到10月底,整个绥远除了归绥、五原地区外,全部解放!中央军委发贺电。

青年将领,就是这样“磨”出来的。

多年戎马后,昔日李公朴先生见过的那位“白袍小将”,已经成长为让日军、蒋军都闻风丧胆的名将(遗憾的是,李先生在1946年7月份死在了特务手里,未曾看到后面的一切)。

二、1951年,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召见杨成武的

相识20余载,数次在关键时候被用上,毛泽东对杨成武的信任可见一斑。

到1951年5月份,又是毛泽东一个急电,37岁的杨成武从天津出发直奔中南海。他明白,在这个节骨眼上急召,只可能是因为一件事:抗美援朝。

对于中南海的布局,杨成武和张南生都不太熟悉。最后,还是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们才在丰泽园的颐年堂见到了毛泽东。

再见面,毛泽东满脸笑容。坐定后,杨成武打算把20兵团的情况讲一讲,希望能让首长对自己建国后这一年多的工作放心。

不曾想,未等他开口,毛泽东却先说话:“成武啊,我听恩来、荣臻说你们的兵团已经做好了入朝的准备,这很好啊!”

因为相交多年,所以了解。单凭这句话,杨成武就看出了毛泽东内心的忧虑。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类人,轻易不愿意把忧虑释放出来的那一类人。

那么,此时的朝鲜战场,到底处于怎样一种局面?又或者说,此时的彭德怀,处于一种怎样的境况中?

彭德怀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还是那句话:

如果不能正视美军的水平,如果不能正视志愿军在整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包括部分战斗的失败),就无法让我们的年轻人明白,在那场发生在70多年前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多少。

事实上,在前几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遇到了诸多困难:

其一,对手的“升级”。

一开始,彭德怀的直接对手是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这位傲慢指数和名气一样大的世界名将,在彭德怀手上经历了人生至暗时刻。

而后,另一个后来被中国军迷称为“毒蛇”的美军将领出现在朝鲜,此人就是:李奇微。这位身上挂着手榴弹的美军将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使用各种“诈术”上面也毫无心理负担。

1951年1月4日,志愿军拿下汉城时,彭德怀在李奇微部发现一行字,上写:“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向中共军指挥官致敬!”这一刻,彭德怀已经明白:自己遇到了一个比麦克阿瑟更强大、更冷静的对手。

彭德怀面临的第二个困难,是来自国内国外的种种压力。

当战争进入战略对峙阶段,志愿军不再进行猛攻后,彭德怀需要承受的首先是朝鲜方面的不理解。比如,朝方曾质问:“世上哪有打了胜仗不追的总司令!”

同时,苏联安排在朝鲜的顾问拉佐瓦耶夫,因为看不懂彭德怀的操作,非得去斯大林那里告状。不过,最后斯大林不但猛夸了彭德怀的正确决策,还严厉地批评了拉佐瓦耶夫。斯大林的原话是:

“彭德怀按照毛泽东的方针,在朝鲜打得十分出色,彭德怀是少见的军事家。但是,我们这个拉佐瓦耶夫却在彭德怀面前指手划脚,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斯大林

大家仔细理解一下这个话,应该就能理解此时彭德怀和毛泽东面对的国际压力。

而在国内,彭德怀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小。善良的中国百姓,为了这场战场节衣缩食,捐钱捐物,眉头都不皱一下。他们想看到什么?

他们想看到,志愿军又前进了多少公里,又夺下了哪个城市!每一场胜利,都能让他们为之欢呼。

这当然是一种动力。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压力。向这些善良的百姓解释“战略发生了变化,猛打猛追只会落入敌人的圈套”,显然是需要时间的。

彭德怀此时面临的第三个困难,是对手越来越了解志愿军。

我们必须承认,在前几次战役的胜利中,“奇袭”是我军的一个法宝。当我军25万大军已经秘密入朝后,信息滞后的美国人还在记者面前叫嚣“中国人不敢过江与我们较量”。这样的状况,为我们赢得了一定时间。

然而,经过数月接触,美军对志愿军进入了全面研究,甚至已经搞清楚我军补给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胜利自然将变得更加艰难。

事实上,多年后,不少从朝鲜回来的将士都提到:对志愿军真正的考验,恰恰是从战略对峙阶段开始的。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召见了杨成武。

三、三杯酒下肚,杨将军一夜未眠

在这次交谈中,得知杨成武的20兵团已经做好了入朝准备,毛泽东显然轻松了一些。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喝着茶,和杨成武、张南生谈起20兵团入朝后的规划来。

这时,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进来,在毛泽东耳边低语了几句。毛泽东这才意识到:已经到了中午,是吃饭的时间了。于是,他立刻站了起来,对杨成武说:“吃饭,我们一起吃饭去!”

杨成武

该怎么形容这场“饭局”呢?有6个字或许是合适的:“高规格”的便饭。

为什么说是“高规格”?

因为,席间坐着的3人,一位是新中国主席,一位是后来的开国上将,一位是后来的开国中将(张南生)。

为什么是“便饭”?

因为饭桌就搭在院子里的一个凉棚下。四方的木质桌子,几个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席间,唯一值点钱的是一瓶红葡萄酒,这是早前一位民主人士送的,毛泽东一直舍不得喝。

这就是新中国主席,给他即将出征的将军们办的饯行宴。就是这样的规格,只是这样的规格。

席间,毛泽东敬了二位将军3杯酒。

第一杯酒,原本是杨成武先端起来的。他站起身,对毛主席说:“主席,我们俩敬您一杯!”毛泽东连连摆手,说:“该我敬你们!”随后,毛泽东说出了第一句饯行词:“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反侵略的,是为了保卫东北和世界的和平!”杨成武和张南生,一饮而尽。

第二杯酒,是毛泽东先端起来的。这一次,他说了很多,反复交代杨、张两位将军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下去。杨、张二位将军连连点头,一饮而尽。

最后一杯酒,毛泽东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说了句:“你们是京津卫戍部队,京津卫戍兵团啊!来,干了这杯!”杨、张二位当然明白这句话的份量,一饮而尽。

三杯酒下肚,杨成武和张南生起身告别。毛泽东把他们送到院口,挥了挥手……

一场统帅与将军之间的饯行宴,就这样结束了。

当晚,杨成武一夜未眠,种种思绪化为了这样一段文字:

如火电令催东征,领袖召见紫禁城。一席妙语明方略,三杯美酒寄深情。

热血滚滚翻激浪,豪气漫漫贯长虹。不负主席不负党,此去誓将敌虏平。

将军自幼家贫,书读得不算多。然,这首诗细品下来,自有一股别样的豪情。

后来的事,我们就都知道了。1951年6月,将军出征,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第六十七军、第六十八军出征!

中国人民志愿军

此后,这两支英雄的部队,把战绩写进了中国军史:

68军,创下与敌激战10天,歼敌7000余人的战绩;

67军,在10月份的战斗中创下了朝鲜战场敌军一天内伤亡最高纪录。

10月25日,美军不得不重回谈判桌。

此后,杨成武在朝鲜一直待到1952年7月。因为是干部轮换制,需要让更多的将领都得到锻炼,他才奉命回国。

历史又一次证明,毛泽东没有看错杨成武。此后,他与杨勇将军、杨得志并称为:朝鲜战场上的“三杨开泰”!

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将军病逝,举国同悲!

尾声: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立国之战。1958年10月26日,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回国,毛主席第一句话问的是:“都回来了吗?”众将士落泪。

毛泽东

我们很难想象,当日的将士们听到这句话时,是何等心情。正如,我们也很难想象,那天一夜无眠的杨成武将军,到底想到了些什么:是1929年的初次相见,还是过草地前、征绥远前……

我们能知道的是,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有大量军史学者(特别是美国)在研究着朝鲜战争。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推演和分析,以搞清楚: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底用了哪些奇招,才能把仗打成这样?

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答案,从战术上、从战略上。然而,当他们研究了多场“不可能胜利的战役”后,都会得到一个结论:人,唯有人,才是最重要的。有那样的统帅、有那样的将领、有那样的兵,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7年,毛主席在武汉散步时,特意问杨成武:陈再道现在在哪里?
抗美援朝:杨成武硬刚美军,彭总让后撤遭拒,只因毛主席一句嘱托
53年李承晚无理扣留志愿军,周恩来提议:让杨勇去,三“杨”开泰
毛主席请5位志愿军将军吃饭,8个人仅4菜1汤
在延安学习了4年的李寿轩多次提出上前线,毛泽东:那得到东北去
67年毛主席接见有关人员,郑维山迟迟未到,毛主席:他不来不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