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孤苦伶仃的李清照登上高楼,写霸气之作,胆识气度非一般文人能比

在很多诗词迷心里,两宋词坛,一半的光辉属于男人,还有一半属于李清照。历代才女,虽然也不乏蔡文姬、薛涛这样的大气诗人,但论及作品最牛、最有名气的,似乎只有李易安一人。

事实上,词坛也还有朱淑真这样的断肠女词人,但与李清照相比,总感觉欠缺一点什么。究竟缺什么?李清照为什么在古代文坛,能够拥有其她女子无法媲美的地位呢?关于这个问题,李清照有一首霸气之作,或许可以予以解答。这首作品就是《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此豪迈霸气之作,纵观千百年来的文坛,大约只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诸如此类的诗句才可媲美。

然而,上面几句诗,全部都是出自民族英雄或民族脊梁之口,文天祥、谭嗣同、鲁迅,都是数百年才出一个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李清照不过是一个女子,而且常常被认为是一个柔弱女子,却能写出这样的霸气之作,确实令人赞叹。

如果说这首《夏日绝句》是因为被丈夫气着了,那么下面这首《题八咏楼》就是李清照家国情怀的体现: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首诗创作于南渡之后,当时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只留下她这位弱女子在乱世中颠沛流离。为了避难,李清照投奔了赵明诚的妹婿李擢,在金华生活。在此期间,李清照写了很多作品来感叹自己的漂泊无依,也写了很多作品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愁苦。当时她时常登临八咏楼,某次,孤苦伶仃的李清照再次登上这座高楼,眼看着眼前的大好河山,不由悲从中来,于是便提笔写下了这首《题八咏楼》,胆识气度非一般文人能比。

这首诗首句描写了八咏楼的不凡,可谓是千古风流。八咏楼原本是叫作玄畅楼,后来改名为元畅楼,是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于公元494年建造。沈约在八咏楼建造好之后,先后多次登临此楼赋诗,留下了很多传于后世的诗篇,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其中八首,称为《八咏》诗,广为传唱。到了唐朝,由于沈约的诗名,元畅楼也正式改名为八咏楼。一直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写诗赞美八咏楼,所以李清照所谓“千古风流八咏楼”可谓是将八咏楼的风采写尽,虽不是实写,却写出了八咏楼的风骨。

八咏楼自修建之日起,便是东南名胜,一直以来给世人的印象都是波澜壮阔,是壮丽的风景。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已改变,南宋朝廷羸弱,中原已经陷落,八咏楼所在之地会不会也步了中原的后尘?每每思及此,诗人便止不住忧愁,而且这种忧愁并不是诗人的个人忧愁,而是当时每个人都会有的家国之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两句是化用了唐代诗僧贯休《献钱尚书》中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而这两句其实主要是着力在写八咏楼所在之地的广博,“遥遥三千里,浩瀚十四州”,可见此地的重要性。而且李清照的诗句,气势更是比贯休的更为宏大,让人读之很难相信这是这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而且还是在同一地点写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女子。

而且李清照借用贯休的“十四州”也是对当时的朝廷有讽刺的意味。当年贯休将《献钱尚书》一诗进献的时候,钱尚书大为赞赏,不过却觉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两句不够气势,不能体现他的远大志向,便要求贯休将其中的“十四州”改了“四十州”,但贯休却不愿意,飘然远去。不管是“十四州”还是“四十州”,其实都是诗中的土地,但贯休连这诗中的土地都不愿割让,但南宋朝廷呢?却是轻易便将自己的土地拱手相让,这样的对比不可谓不讽刺。

不得不说,李清照虽然是婉约一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她并不是只有小女儿姿态,也有了不起的家国情怀。她这首《题八咏楼》虽然仅仅28个字,却令世间多少男儿汗颜,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对于李清照的《题八咏楼》,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阳读诗】其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独自飘零,登上一座高楼,写下一首很霸气的诗
唐宋两位第一才女登楼作诗,雄浑壮阔、忧国忧民,气概不输男儿
简析李清照诗:题八咏楼
李清照(易安)詩《題八詠樓》
第一才女的咏楼诗,历时八百年余韵犹在,仍然撼动人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