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第20卦:观卦详解

观卦:体察各方状况的统治术

【原文】

(坤下卖上)观①:盥而不荐②,有孚颙若③。

初六:童观④,小人无咎,君子吝。

六二:闚观⑤,利女贞。

六三:观我生入退(6)。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7)。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其生(8),君子无咎。

【释义】

①观是本卦标题。观的意义是观测、观瞅。全卦的内容与政治统治有关.观在卦中几回再三呈现,也与所讲内容有关,所以用它来作标题。(2)盥(guan):古代祭祖时用酒灌地迎神。荐:献,指祭祖时的献牲。③颙(yong)若:头大的样子容貌像貌,这里是指俘虏的头被打肿了。(4)童:儿童,这里指冲弱无知。(5)闚观:一得之愚。(6)我生:我姓,指亲族。入退:动作,这里指政策要领。(7)光:绚烂残暴,这里指政绩绚烂残暴。宾:作宾客,这里指朝觐。(8)其生:其他姓氏,指另外部落氏族。

【解释】

观卦:跪拜时灌酒敬神,不献人牲,由于作祭牲的俘虏头青脸肿,不宜敬神。

初六:瞅问题冲弱无知,这对待小人来说没有什么,但对待君子就有害了。

六二:目力眼力短浅,这是对待女子有益的兆头。

六三:体察亲族的意向,由此决意贪政策要领。

六四:观测国度政绩大小,以选择能够朝觐的君王。

九五:体察亲族的意向,君子从政就不会有坚苦。

上九:体察其他部族的意向,君子从政就不会有坚苦。

【解析】

这一卦又是从有益于统治者的角度来劝戒他们从政要善于体察方方面面的状况,从而保重本人的统治以及既上所长,包管权利职位的平稳。作者的用心不成谓不良苦,算上上是忠君之士。

从来的忠君之士粗略都以匡扶社稷、劝戒国君为己任,而从来的史传都把这样的人奉为供人景仰的爱国者。个中是与非,自有人评说。在他们的心目中,万众黎民是供君子大人驱散的羔羊,民生痛苦以及家国兴衰的价值只无非是用来烘托君子大人的尊贵贤明。

入铺今世社会中人们的观念里不再要有君子与小人、为官与为民一类凹凸尊卑的等第观念。君子大人一样是肉身凡胎吃五谷拉人屎,其实不比黎民小人聪明几崇高几炫目几。

第二十卦:观卦(风地观)

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象曰:盛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文言文表明

观卦:跪拜时灌酒降神而不献人牲,由于用作跪拜的俘虏的头部肿了,不能用作祭品。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盛行大地吹拂万物,这是观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周流八方的风,从而巡逻邦国,观测民情,践诺教化。

如下观上,漫游观览;心平气以及,据守岗位。

小凶:上此卦者,处身于变革当中,七上八下,宜多观测进微,待机行事,切勿妄入。

时运:出外游览,不随意马虎闲居。

财运:发卖洋货,须防迫害。

家宅:抚养神佛。

身段:风湿之症,行动保养。

传统解卦

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巽)相叠,盛行地上,喻德教遍施。观卦与临卦互为综卦,交相运用。在上者以道义观世界;鄙人者以尊重瞻上,民心顺服礼服回从。

大象:风运转于坤地之上,喻有漫游观览之意。阴长阳消,正道衰微,万物难行。

运势:处身于变革当中,宜多观测进微,心身忧?,并防外来蛊惑。

事业:事业已经呈现不顺利的迹象,务必谦虚昌大,高瞻遥瞩,尤忌短光阴举动,气宇开阔,小心弄大大好人际干系,联合他人,不宜忽略动作。须要时不妨事投靠风致高的人,以再度铺开。

经商:市场情势不不乱,正处于厘革,应郑重寄看,随时观测意向,从长接洽,做好退避的豫备。

求名:贵在自知之明,客套向他人就教,端方处世态度,分外不成自我惬心,更须守中持正,屹立弘遥空想,勿丢掉小我追求的目的,勿偏离正道。

婚恋:不顺利,双方应禁受住检验,从长接洽,会有空想的功能。

决意:具备机关才华,上当累坠负责累坠负责事项,但人生旅途多迂归,必需小心培育晋升栽培晋升本人的预见性以及观测力,服务务必公道,实事求是,小心民情意向,体贴他人。分外不能够堕进小人之道以及近视举动当中。应有决计精力,不成盲从,须要时可结束战略依靠。

观:示意观测、观瞅,是个最范例的景象卦,福祸未定。凡事不成轻下决意贪,需求再观测一下局面再做筹算。分外是对待长官、上位者的态度更是要察言观色,不成疏忽大意。

表明:尚在观测中。

特点:有创意,喜欢开辟新事物,观点新颖,爱旅游,观摩他人,研究比照,时时修改查手本人。

运势:处在有迫害不稳的时运,耍多寓目事态之好坏,待机行事,于人事物,须以诚待之,才具沾染感动而幸免堕进坚苦也。

家运:正处于下坡时段,要知屈从入退之机,听取晚辈望法有助也。

疾病:有渐恶化之象,病情变革多,为腹、神经系统病症。

胎孕:孕有不安之象。

后世:儿女未来有效果幸福耳。

周转:虽有好言,实践内在空虚。无进展占多数。

交易:交易有碍。应在戌亥日可成,否则难成。

等人:寓目必有期待,而来者有随他人往之象。

寻人:此人到处漂流,行踪不定,有险象。现在在西南方,宜丑未日见。

掉物:若能细致四察,能够找归来回头拜别。

外出:有迫害,择日而行。

考试:不空想。

诉讼:小人当道,愈争辩惹起纷争愈多,但终会以及解。

求事:不随意马虎。

改行:私行主张不宜,若由他人提升则可。

开业:开业者不宜。

周易第20卦初六爻详解

初六爻辞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文言文表明

初六:笨拙近视,对待平常黎平易最近讲还没有大碍,但关于继续政治使命的君子来说,将会铸成大错。

象辞说:初六爻辞讲,笨拙近视,这正是小人们的头脑特征。

凶:上此爻者,宜防小人,诸事有坚苦,搞巧成拙。做官的有危难,不宜朝上入步。

时运:初运未佳,但无大碍。

财运:除了退场合场面,小作即可。

家宅:寄看童仆;闲暇攀亲。

身段:小孩没事,大人倒楣。

初六变卦

初六爻动变上周易第42卦:风雷益。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巽)相叠。巽为风;震为雷。风雷荡漾,其势愈强,雷愈响,风雷相助互长,交相助益。此卦与损卦相反。它是损上以益下,后者是损下以益上。二卦论说的是损益的准绳。

周易第20卦六二爻详解

六二爻辞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文言文表明

六二:囿于一得之愚,这是有益于密斯的贞兆。

象辞说:密斯窥视夫君,即便品格贞正,亦属可丑的举动。

平:上此爻者,在家不如意,外出谋事则好,或者喜或者忧,或者因妇人而起黑白,粗略宜动不宜静。此爻女喜,男悲。

时运:最佳退守,女性有益。

财运:蚕丝有益,余皆不宜。

家宅:主妇主家。

身段:阴冷之症,可愈。

六二变卦

六二爻动变上周易第59卦:风水涣。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巽)相叠。风在水上行,火上加油,四方流溢。涣,水流飘泊之意。象征机关以及一盘散沙,必用全力的能耐以及法度榜样压迫,打松弛处,解救松散,转危为安。

周易第20卦六三爻详解

六三爻辞

六三。观我生,入退。

象曰:观我生入退,未掉道也。

文言文表明

六三:观测亲族的头脑意向,从而决意贪为政的要领。

象辞说:观测亲族的头脑意向,从而决意贪为政的要领,这才未掉往用人行政的正道。

平:上此爻者,三心二意,须郑重行事,急流勇退。做官的入退无常。

时运:度德量力,稍安毋躁。

财运:随买随卖,不致有掉。

家宅:守留旧债。

身段:宁神静养,可保以及平。

六三变卦

六三爻动变上周易第53卦:风山渐。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巽)相叠。艮为山,巽为木。山上有木,逐渐发铺,山也随着增高。这是逐渐入步的入程,所以称渐,渐即入,徐徐行入而不立时。

周易第20卦六四爻详解

六四爻辞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文言文表明

六四:观测国度政绩风俗的绚烂默示。筮遇此爻,有益于朝觐君王。

象辞说:观测国度政绩风俗的绚烂默示,此来者为国宾。

平:上此爻者,宜出外谋事,多与外人交去,则有益。做官的或者居闲职,立崖岸之地。

时运:公平好运,名胜于利。

财运:国际贸易,有益驰名。

家宅:喜事临门。

身段:多加寄看。

六四变卦

六四爻动变上周易第12卦:寰宇否。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乾)相叠,其结构同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降低,寰宇不交,万物不通。它们相互为“综卦”,标明泰极而否,苦尽甘来,互为因果。

周易第20卦九五爻详解

九五爻辞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文言文表明

九五:善于观测亲族之意向,君子能够无差错。

象辞说:观测亲族之意向,等于观测世界万民的意向。

吉:上此爻者,枯木逢春,所长丰厚,关于妇人则有怀孕之喜,病重者有人命之忧。做官的会由于本人卓异的官德,爵禄有升。

时运:直道而行,无去倒楣。

财运:我来决意贪,必可上利。

家宅:我来建宅。

身段:以及平无碍。

九五变卦

九五爻动变上周易第23卦:山地剥。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艮)相叠。五阴鄙人,一阳在上,阴盛而阳孤;高山附于地。二者都是剥落象,因此为“剥卦”。此卦阴盛阳衰,喻小人掉势,君子窘迫,事业废弛。

周易第20卦上九爻详解

上九爻辞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文言文表明

上九:观测其他部族的意向,君子能够无差错。

象辞说:观测其他部族的意向,是由于尚无全面摸清状况,心不塌实,决意计齐整定难下。

平:上此爻者,运势不通,心有余而力不够,怀孕者利于生育,久病者会康复。做官的宜退守,修德养身。

时运:大运已经过,自省无碍。

财运:买到货存,有益可。

家宅:老宅生息。

身段:来日无多。

上九变卦

上九爻动变上周易第8卦:水地比。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彼此依托,紧密激情亲热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论说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联合的事理。

观卦与临为去来卦。临二阳鄙人。观二阳在上。此所以异也。临以阴临于阳。因此曰临。观以阳观于阴。因此曰观。盖观以巽坤二卦合成。巽二阳一阴。坤为纯阴。四阴连续而居下。下者阴之位也。以阴遇阴。乃嫌于无阳。而二阳在上。

上位易穷。穷则反下。阳反而就阴。因此曰观。如人之二眼前视也。以天文例之。则日月之照临也。日月当空。照彻全国。无微不瞩。无隐不见。是曰大明。而全国上三认为明人物上之认为光。亮光昭垂。生化随序。此观之大用也。在临为阳上升。而阴自消。在观为阳俯照。而阴转盛。盖阳主升。而阴主降。易例如下为始。上为终。始则为长。终则当消。消长既殊。德用相反。阳之长。即阴之消。阴之盛。即阳之衰。此全易不随意马虎之例也。观以阴既上位。阳莫与争。反而成阴之用。认为阴之助。因此天道下济。而日月亮光。早夜中分。而冷暑递嬗。此非阴之所自致也。阳甘为之用耳。阳非必为阴用。以天道之循环。理数之去来交去。有必至之势也。功成者退。物极者变。阳至观已经将穷矣。时当八月。秋令既盛。过此则交冬矣。秋收冬躲。天道自然之序。则前主舂生夏长者。至此必退而深躲于密。不上复与时争逐。以背天道也。因此道有荣枯。人有行躲。数有隆替。物有盛衰。新陈代谢。去来交去循环。无一息之逗遛。一亳之假借。观于临之与观。即可明确者也。

夫临与观。同为四阴二阳。阴多阳少。以阳为贵。则群阴上阳之亮光。其情同也。有如群物盼上日月之照临。大众盼上教育之劝导。其志同也。因此临与观皆有鼓吹教化。哺育公共之义。所以异者。临以阳上位乘时。其势盛。迎刃而解。不待勤恳而自成。观则反是。阳虽在上。而非那时。祗以群阴盼求之切。与天道下济之义。不能不为之施膏泽恩泽。以昭其亮光也。传曰临观之义。或者与或者求。言临有余。而观欠缺也。有余则多与。欠缺则多求。与者生乎本意天良。求然后与者。依于义理。此所以异也。犹教化一事。在临则上之所优为。而行之当至顺。在观则下之所亟看。而行之须及时。临以顺成。因此德用极广。观以须时。因此道用有穷。临以教思无量。保民无疆。为当道之责。而观则以观天时不忒。神道设教。为圣人之功。细绎二卦之辞。即可知其为教虽同。其方不同矣。临者、阳自亮光。阴来承之。观者阴自愿看。阳乃予之。一予一求。其情志殊也。然其相需相成则一。犹万物不上无日月。万民不上无教化也。天之教化。在于四季。人之教化。在于体义。因此临与观之用。必由君子行之。圣人成之。观尤切矣。圣人尚必有所观。观于天认为道。观于神认为教。天神之功。即圣人之师。教化之本。此观之所以称为大观也。

观之要义。在于亮光。有光始可观。有明始能观。夜间非不见物。以无光也。盲人非不知物。以无明也。无光则不可观。无明则非所观。天之日月。以整世界大观。人之有目。以观寰宇万物。因此观以成。人物皆然。人有才德认为观。物有文采认为观。既予人以观。而复自观之。人观于寰宇。观于日月。观于山川。观于草木鸟兽。观于岁时冷暑。观于一切相。观于一切物。然后集为巨观。以施于身。以建于物。以遗于昆裔。以传于世界。使各以其观。而成其道。达其德。致其用。是则人之大观也。而教居其首焉。有教则观不随相生灭。不因物消长。正如天之日月。亘万古而不改其光。阅万类而不殊其明。乃能济天之大用。成道之至度。为生化当中枢。循环去来之定轨。因此测天者、必先测日月之行。言天者、必先言日月之度。为个中立不倚。正位无二。因此能竖世界大准也。人之于教亦如之。教立而人类共仰之。教行而人类共循之。舍教则掉所仰矣。无所循矣。将何以永其生。成其用哉。因此易以观次临。谓物大然后可观。不外以日月示天之观。以教化示人之观而已经。临已经立教矣。推而行之则在观。观者由已经及物。由内及外。一以贯之者也。观卦以盛行地上为象。盛行于地。万物靡不被之。教行于时。万民莫不化之。此则观之大义也。宜详审焉。

观卦之义。本易之大义。易之成也。实由于观。伏羲氏观河洛书而画卦。此卦之始也。历代圣人观天道天文而成易。此辞之始也。传中已经略述之。而其要例。则在贲之彖辞。所谓观于天文以制变。观于人文以化整世界。虽释贲用。实关于观。观卦之义。即包在此语中。圣人因天以立人道。因时以制教。莫不有所观。易卦象由观而上。非工资之也。易辞由观而定。非人自作之也。因此观之为用。以天道神道而设教。化世界甚至无绝。实本观之原旨而来。非因此为玄渺之语也。神天之道。用之于天。则为神功。用之于人。则为圣功。尊贵天人一也。人道仁义。仿于阴阳。非人所能置也。人以天为法。不法天也。法其生之性也。天生人而赋以性即备具神天之元气。而有寰宇自然之大用。因此天道人道。无有异也。神功圣功。无有异也。观之神道设教而世界服。即贲之化整世界。而爻辞则一再曰观我生。观其生。实明示观神道者。不外面其生耳。生即性也。观己之性。即观神道。神道设教。即性道为教之义。中庸首三语所提醒者。即此也。是观之为用。实人生大用。而圣人立教之劈头也。神与性同。圣与人同。观其生。即观圣人之教。观我生。即观神天之道。初无一亳涉于奇诞也。而世人不察。以神道为疑。直不解人生者。抑何以语于观哉。佛言止观。回于见性。而其成也。上六法术。正与易之观辞相合。佛岂好言奇异者。诚以尊贵天人同出而异名。人自不观。遂不知性。不懂上。不知神。而讶人之知者。何其愚也。因此圣人身教以蒙始。蒙喻其屈曲无知。必授以教。教然后知。教至于观。非复蒙也。可使自观其生。则化整世界之日近矣。因此至贲而有人文可观。不光世界服而已经。习易者。当依卦之挨次顺序参之。

观辞之义。观字从见。示有所见也。雚者。权也。颧也。指所见有所关于权与观也。而雚又作大讲。又为草木之名。如欢与灌。亦自苴成。盖其为用极广。所关甚众。非徒一二义而已经。以观言、有主宾二义。主为观物。宾则为物所观。昆裔分为平往音。实一子而含二用也。即在观卦辞。亦包二义言。或者主或者宾。当以时位辨之。而其有光有明。则一也。譬之人目能视物矣。而眸子之亮光。亦为人所见。若不见物。亦不能自见。若能见物。亦必为物所见。此主宾同观。人物同见者也。佛经分为根尘。以色相与明为言。实即一也。色即明。明即色。无明何色。无色何明。然以道言。则明自明。色自色。盖天生吾明。非为色也。天生众色。非为明也。苟明此理。则主宾无殊用。人物无二形。虽视物而不累吾目。虽废目而不歉吾明。虽物陈现在。吾将弗之觉。虽明照诸物。目将无所存。所谓过者化。存者神也。宁有物我之溷哉。此所以有大明小明之殊。大观细观之别也。夫大观者。如日月之照物。物皆见其光。而受其照。日月末尝有留影焉。世界以之亮光。日月末尝损其一亳。万物以之生化。日月末尝差其一秒。则出于道也。以道观。因此日大观。唯中且正。无所自私。始能以道观。犹卦象二阳在上。炳炳昭昭。群阴鄙人。齐齐密密。虽有覆载之迹。而无错羼之情。称曰大观。以其同日月之经天也。

日月二明。在易卦为离坎。而日明为阳光。月明则阴也。以月非自明。受日之光认为明。观之象。实日之喻。以日月并及而连称之。勿泥可也。离日之明。本二阳内含一阴。若以六爻言。则三四两爻。或者初上两爻。皆二阳相接。观之五上二阳、亦与之同。是有离之象。然非离也。因此有日之明。而无日之暖。有日之照。而无日之行。且异于离卦所合之各卦。如天火同人。火天大有。火地晋。地火明夷。固真日之象。则其德用大异于观。观虽与晋明夷相类。皆二阳四阴卦。而阴阳已经交错。有生化之用。非仅一照已经也。因此晋明夷、与萃临及升。皆观之比类卦。其用各不同。唯临之与观。一反一正。升之于观。一上一下。为最有关。临以二阳鄙人。为阳之长。升以二阳接坤。为阳之升。与观萃恰相对待。此观继临。而能成临之用。临虽有兴教保民之志。必待观然后见其成。则以观之二阳。当无以复加上时。将近知难而退之日也。若入所致剥。则更无可为矣。而在观犹能发其光荣。抒其文藻。以观世界。而成大观。正如八月之阳。方当秋谷新登之时。克成秋收之用。以三时农作之绩。而观万宝之胜利。在天道为收敛之时。在人事为富有之日。天收必继之以躲。人富必继之以教。此珍躲之有待于观。而教化之必成于观也。是观虽非大有同人之比。以那时位之宜。亦足媲于既富且庶之际。而所必亟亟于文教者矣。夫圣人制卦捏词。皆有所仿。仿于天而为道。仿于时而为用。因此道用有度。德施不遗。观以仿于天日之明。而定为观。仿于天时成物。而定为教。上观于神道。则知考成之功。推化于世界。则见咸服之效。仍不外乎大观之义耳。以观之巽顺。阳之博识。阴之孚化。足以测人生之所好恶。人道之所缓急。然后设教通神。行教化民。绰有裕如。所谓不虑而中。不思而上者。非圣人孰能语于斯。此观之大用。必待圣人然后大成也。

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此观卦于辞。言全卦之义也。观本于观。观生于明。明在天为日月之光。在工资眼目之考查。双目高悬。洞观一切。外面诸物。内观诸心。观以明成。非明无观。明有自天成者。有自人致之者。而必先清以静。洁以净。则无不同。澄如日月。必往浮云。云烟蔽光。虽明无见。人之目也。必往浮尘。尘污蔽睛。虽视无见。因此晴睛同义。晴朗敞亮并称。非清致使其明。则将昏厥而一无所辨。因此观之用首在盥。盥乃干净之义。犹人自洗其面也。洗面者。必先有求洁之心。则面之净、即心之清。洗面洗心。然后大观成焉。夫盥为明也。非为美也。为己之明。非以求衒于人也。因此曰盥而不荐。荐者、献也。显也。有所呈也。观已经成矣。不呈自着。譬之浮云既扫。日月自明。浮尘既拭。目瞳自清。不待显面见矣。是不荐者。重在自明。观之转义也。由卦用言。观以取法乎天。推用于神。则高低之交呈。隐显之喻也,。天人之集中。微着之殊也。天之明存乎神。人之明存乎心。心即神也。天之神见于日。人之神见于目。目有神也、晴朗敞亮在躬。志气如神。天人不异。不感自孚。诚之至也。因此不待荐而有孚矣。孚之至者。顒顒浑浑。太以及无间。捆捆縕縕。纯而不二。因此日顒若。言孚之至。人天交感。德用无量之谓也。又顒者赶过跨过在上之象。如日月中天。普照万方。人之双目。在额之下。亦足以遥瞩一切。而万物无不在其观中。因此曰顒若。或者谓盥荐二语。乃跪拜感孚之辞。其义固通。然观之大用。不在跪拜。而在感孚。以人之生。本出于天。其诚直通于神。无时不感孚也。不用待跪拜然后然也。无非人神之孚。在于原具之灵明。即观之所由成用。所谓人之神。与天之神。同此亮光者也。而亮光之着。必由清净而来。清净不二。则无时不只明。无时不感孚也。因此在圣人。时清时净。永契神明。而在恶人。斋戒洗澡。亦可奉祀上帝。足见人天之通。全在叫嚣洁净。此佛道各教所同重者。唯能叫嚣。乃能亮光。唯炫目净。乃能诚一。晴朗敞亮不二。乃与神一。神曰神明。人曰诚明。其明同。则其观同。此观之大用。在通天人而一之。佛之止观。道之乐净。其成一也。皆伶俐如神。与儒之至诚正同。为本天禀之性而能充之也。因此重在盥而不用荐。盥致其干净。则诚明常在。而感孚永不渝。如人之目。与生俱生。常秉其博识之德。与日月同光。此即顒若之谓也。顒字从禺。犹寄也。目寄于头。神寄于目。而观乃着焉。是观之为观。非仅外面于物也。必先内观于神。神自观也。观心则神在心。观物则神在物。唯观其神为大观。以神本虚灵。与天神同体。观而能化。则人神无间然矣。此之谓孚。孚者以及也。太以及无为。纯一不已经。则如日月之明。万古如此。而世界胥被其德。共生成化育。以迄无量。此下文所谓下观而化也。唯圣人之教。可与媲功焉。以世界万世。蔑不同其德用也。因此亘古而犹亮光。观于顒若二字。又可知其生成化育之自然自由。与中庸中以及位育之道。实分比喻也。当审诸。

彖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世界。观天之神道。而四季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世界服矣。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观盥而不荐、如下三句原在首。以观之用。在观以成其德。达其道。而反于个性之原。犹观水也。必察其源、而顺其流。知其德而致其用。方为知也。人之生也。受性于天。为仁为智。性之本德。是以致之。成人成物。内外同成。斯为绝性。斯为返本。观卦大用。在因观致使其明德于世界。世界化之。凝其至道于一身。身复于天。然后观用以全。观道乃大。盥而不荐二语之义。已经见前讲下观而化。指有孚言上观以孚于个性。下观以孚于人情。内外皆孚。高低异化。此化字、即中庸唯世界至诚为能化之化字。实由性德致之。所谓人物同诚。天人合一。则由大而进化。自然所致。无为而成者矣。原文有孚顒若。化之至也。上孚天神而不疑。下孚民物而同信。如日月亮光。世界无不照临。万物无不生成。此所谓下观而化也。

大观在上三语、声明能化之由。而见化之非偶尔、亦非虚语也。以观虽不荐。不重于仪。而心常晴朗敞亮。无时不诚。则无时不明。日月之能常明。以其诚也。人之能诚、亦如之。唯能本天日之明。因诚一之道。顺以导之。巽以广之。立于正位。行于中以及。而以推之世界。则世界有沟通化者哉。观以坤合巽。坤则顺。巽则逊。顺则行之也易。逊则受之也多。以顺能柔。而逊能虚也。柔以就物。则无不进。虚以迎物。则无不容。盛行世界。同被其声。地载万物。同安其形。而又能集己之诚。推己之仁。犹日月中天。岁时有序。冷暑不二。生杀无渝。则中正之德也。以卦二阳在上。四阴集于下。内有六二。外有九五。恰上其位。以弘其道。适当令。以充其用。其中正之义也。即中庸中以及之德。所认为诚明之本。性道之先也。因此观世界。世界莫不化之。此有孚顒若之象也。大观在上、以立其本。顺巽中正、以推其道。本立道生。诚至明至。则不待观而皆信。有所施而皆化矣。以观下观字。义与施近。言以之加被于物也。犹日月之照物焉。先有其明。而为世界之所观耳。因此观无不化。就己言曰明。就物言曰观。以我之明。成物之观。即施也。即观之见于实用也。因此曰有孚顒若。正如以镜照影。镜中之相。与所照之形。无不孚也。顒若者、喻其孚之至。与化义同。言化众为一。更无不孚。所谓以及之至也。观天之神道如下数句。即声明上观之义。以天之道。见于四季。天之主宰曰神。神道即天道。日月星辰。何非神司之。四季之不忒。神功之见于外者。观以二阳在上。天爻之位。阳在天位。即天神之象。观于四季。即知神道之运用。神者聪明正大而壹者也。阴阳不测者也。大而能化。圣而不成知者也。而观能测之。能知之。且能通而为一。以施于世界。则在乎诚。至诚如神之谓也。四季不忒。神之用也。观于此。则知天矣。按卦象二阳覆被四阴。犹神道之运转四季。观以阴长阳消。去来不休。还本复始、则为临。临观犹年岁也。冷暑也。至临而春。至观而秋。及春而热。及秋而凉。谁实为之。日之用也。日者阳之宗。阳者神之德。天道有阴阳。而阳主阴。神实主天道者。因此曰神道。明阳之为用。为万物生化之本也。是四季不忒。神道也。非神自为。顺乎二气循环之数。因乎寰宇生成之道。然后定为例也。夫神道非玄微也。四季来复。人所知也。二气消长。人多昧焉。苟銮于观临。则可明其因此矣。神道之致用。为成天之生化也。冷暑代迁。年岁递嬗。终生一杀。一荣一枯。岂有他哉。不过成其天道而已经。天道如是。人物末有能背其律者。人物皆天生也。生于天者、顺于天。成于神者、应于神。因此圣人观天道。而立人道。观神道而设教。教者人道之本始。凡所以顺天应神之道。皆教也。而莫大于宗教。宗教以敬天奉神为始。有宗教。然后人道以全。人道既全。人生斯固。则世界无不服矣。服于教。即服于天。服于神。天与神非他。躲于心。发于性。与生俱生。观于心。即知神之所存。观于性。即知天之地址。因此重在自观。自观以知之。外面以用之。则神人同德。天人共道。则世界焉有不服者哉。此所谓化。此所谓孚。此所谓观。大哉观乎。神道之见于四季。人道之着于教。何一非自观成之。彖文略述其概。而释文则详明其义。其勿忽诸。

役夫讲观卦时云。彖辞释文略有错简。应改正下列。

彖曰。观盥而不荐。有争关若。下观而化也。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世界。观天之神道。而四季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世界服矣。

原文本如此。内中尚有阙文。然约稍不差。但就颠倒者改正之。以观有自观外面。而外面分上观下观,上观于天神。则认为教。下观于民物。则以行教。教成而化。则世界咸服。而观用乃毕。彖辞虽大略。仅及盥荐孚顒一义。而释文则引申之。以发杼内外高低之观。及行教化民之精羲。为明圣人立卦作辞之本心耳。盖彖辞重鄙人观而化。化即有孚顒若之意。而何以能化。则由于大观在上。而明天时之序。顺异中正以观世界,而上民物之情。是大观在上,即观天神时序以立教。顺巽中正。即因天道神功。推而致于民物以成化。此高低天人之道。一向本末之用。皆发于彖辞二言语外之意。当细审之。

又彖辞。尚有深义。诚以此节辞旨。关乎教化劈头。而教与宗教。是一是二。人多争辩。教政二者。孰轻孰重。人亦难解。即为教怎样则能化。立教怎样则能久。皆未有大白观点。未知易经观卦彖辞之义耳。因此役夫特揭之以告昆裔。俾皆明确。庶教育之不虚行。而教化之克光大也。

观之彖辞原羲。人多未明。以泥于荐字。遂谓为跪拜之时。而不知不荐云者。正不在祭。所谓心斋是也。心无时不干净。固不在一刻之盥洗。虽曰盥。实以观之用。重在干净,非必真盥洗也。此义必活跃泼地瞅。

又曰观天之神道数语。含有玄义。以教之来自神道。即性道。与中庸修道之谓教、实一义。后人多不明。遂污蔑神道为怪诞。认为圣人假神为教。岂非厚诬前人哉。此义不明。神人之分。亦不成知。而世人疑虽之辞多。实为易道不明之本因。圣人一语。实发明人生劈头。而示教之所由设。观爻辞一则曰观我生。再则曰观其生。与设斧正是一事。惜后人竟不悟也。

象曰:盛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此释观卦象辞。明全卦之用也。观以巽上坤下。盛行地上之象。有登高瞩遥之意。先王因之。省万方。观人民。而设教化。省犹观也。省察方物。观测民情。为设教之本。不然、教弗成也。教所以化民。正如风之行。因此因观然后设教。教乃成。非如一师一徒讲诵于一室。一长一幼指画于一隅之为教也。盖必有法于观。观者神道之见也。日月之明。四季之序。皆天之教化也。因此先王以之成其教化焉。为其大观在上。下观而化。因民之情。适地之宜。而自成教化也。不以日行地上。取火地晋之象。而以风地观为则者。实以盛行速而善变。因时而有方。与为教之道恰相类也。不称圣人正报酬设教之主。而称先王者。实以教行自上。必有其位。天降下民、君即师也。言先王、即赅圣人君子矣。夫观与临异。临起自下。则由内而外。观发自上。则由高而卑。因此称先王。重在位也。临以阳升阴降。上时之盛。观以阴息阳消。历时之恒。恒则安定。德用乃大。因此称先王。重在久也。教者化民成俗。非一日之功也。因地制宜。非暂时之效也。久而弗替。则教化愈遥愈大。时而应宜。则教化愈广愈新。此皆为教要道。而观卦所固有之义也。圣人则之。先王行之。有位以推于下。其势顺。因时致使其用。其道正。此彖辞之所谓也。天且以之成四季之序。为生化之原矣。则人所取以设教者。其固守亦可媲天。此即所谓神道设教。世界咸服者也。神道者天之道也。因观然后着。因此先王之教,亦因观然后大。后人苟欲兴教化民,。亦当取法乎观。大哉观乎。盛行地上。风无时弗成。教无时不立。人天不停之道。实自此启之也。

夫省方观民。为取法观之用。而设教成化。为致成观之功。此固一事。然有本末一向之义焉。盖观固含具此二义。即人己同观内外共绝之道。观于民情方俗。然后有施教之方。因于教行化成。然后致育民之效。二者不上掉其一也。有日之亮光。然后四季成序。有四季之代谢。然后生化告成。人之于教。非如官令之严。亦非如母爱之慈。必兼有之。始可化成无迹。因此为教不难。而行之难。行教不难。而成之难。为教自我。行教自人。成教则人我所共者也。教之成也。如风之行。如雨之润。如日之暄。此天道之见于四季者。若非那时。则皆害矣。久风必窳。久早必枯。久潦必腐。非其地也。亦如之。当夏而冷。遇冬而暖。皆害也。为其时时所致也。人之为教亦然。礼义仁智。有所宜也。地异俗。民殊风。苟非所宜。善亦恶矣。斯教之弗成。行之不可。非不教也。不上教之道耳。此省方观民。实设教之本。而莫不法于四季之不忒耳。因此圣人以神道设教。因于观也。观于天而知立教之义。观于人而知行教之方。观于人己、而知成教之道。教者圣人生成之德。位育之功。其致之于成。乃若此不随意马虎。则由民情方俗之不一也。然不一者。有可一之道。所谓生同性。性者天所予。因性而教之。则无不服。此彖辞特揭神道二字也。神道者止于心。成于性。通于世界。一也。中也。以及也。必先察其众。然后上其一。必先察其偏。然后致当中。必先察其乖。然后导之以及。而必己先克一焉中焉以及焉。即所谓巽而顺。中正以观世界者也。明乎此。足以言神道设教矣。象辞恐人末明。因此以省方观民四字、申释其义。勿谓与彖辞不同也。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此观初六爻辞。言初爻之用也。观以观工本钱。而以巳成人之观为用。人已经同观斯绝观之道。初六处于下位。为阴昧之时。虽能够上观博识。究不上理论之益。比于人之童年。仿于大人。以增其学问。而非由己所悟。接于外物。以助其武艺。非己所谙也。因此曰童观言所观极冲弱。所上极微细耳。如小儿在家庭间。习见习闻。不过日用平凡之事。在乡里间。有交有接。不过俚俗交去之情。则所观者既平居而所上者当卑隘。以其取固不多。而志亦不大。遇固不广。而容亦有限也。盖初六位卑而性懦。时早而心略。其志与情皆如此。则其效果、亦复如是。因此名之童观。而小人用之可无咎也。小人无咎者人以其冲弱昏昧之时。不与深责也。若君子则不宜。君子以观成德。以观达道。而取法因而。其必为另日之侮可知。此君子小人乃指大人与细民言。非以德称。乃以识辨。识之欠缺。如粗俗之夫。主妇之见。与冲弱相类者也。若君子则为有识之士。有学问以加其见闻。有经验以广其材干。大异于冲弱也。则不上用初六之观。吝者悔之始也。取与欠缺为吝。于财然于学亦然。观以立教。教以成学。学之欠缺。即教之不完。观之不备也。因此童观观之最初。童孩之事。小人之学也。所为观者。既无足称。则所用于观。亦欠缺道。而列认为辞者。本爻象之义。重蒙养之教。人莫不始于童。学莫不始于下。由童成人。由下上达。此讲解之阶。人生之度。不上躐也。而有宜不宜焉。小人所宜。以其易也。君子所否。以其陋也。易则易见其成。陋则易蔽其入。因此辞明揭之。使后人知所取决也。夫初6、非最终低贱也。苟观之不已经。由渐以入。则童且壮。下且升。昧且明。小人且为君子矣。辞虽辨于小人君子之用。而其意仍重在观。观以竟其用。则初六之童观。正犹小儿之初学。未来效果。曷可量哉。日吝者。明其不成小取而自吝也。

观以光照四表之义。推为教行万方之用,因此立教必本干观。在蒙卦以蒙以养正为圣功。而观之爻辞。即首曰童观。其羲正同。盖吾国教育。重在提挈性道劈头。即良心良能之莳植发育。使更扩而充之。光大之。以底予成而已经。必因童蒙之时。脾性之正。予以涵养。时以拓荒。如灌概发芽。浚导来源。为之至易。致之至顺。则人天本未不停。诚明终始相成。既非凿方为圆。屈作柳棬之河拟。因此施行如水就下。如风偃草。其事犹指掌也。此观卦本于巽坤之合。盛行地上。风喻其行之速。地喻其化之顺。风言善变而不拘于形。地言能载而莫比其厚。此虽卦义。实为教言也。因此彖辞揭出设教一语。以告世之用观者。其意至深入矣。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此声明爻辞之义。而见童观之非大观也。彖辞明言大观在上。必以天道为观。神道为用。始称大观。意即能通天人之道。达生命之源。而成位育之功。方谓之大观。方克称观之用。而非如童观之微细低贱也。小人道句。言非不成观。徒以其为冲弱小人所宜耳。

六二:闚观。利女贞。

此观六二爻辞也。初六位卑而时早。因此曰童观。六二位虽正、而在内。爻亦属阴。有暗昧之象。因此曰闚观。闚者、由内向外。由暗向明、闚视也。非看重曰闚。含有窃窥之意。然六二居正位。非不上看重。而曰闚者。以在内也。因此字从门内规字。与窥字同。窥从穴内视。闚从门内视。皆有窃伺之意。为六二在内而观外。鄙人而观上。处惨澹之地。观博识之光。其情形正如由门视外。由穴视上也。闚观虽为观。亦非观之正。因此曰利女贞。言此乃主妇所为。非外子丈夫所宜也。称女贞之利。则知外子之倒楣。与初六童观宜于小人、不宜于君子。其意相通。因六二为内中位。女子之所居。女不言外。所闚亦无几。纵有所观。不过妇人女子之道。盖在家门以内。所见多属家常啰唆之事。所接多关戚友交去之人。则所由观而上者。无非家人主妇之道。而非如彖辞所述之大用也。徒有益女贞而已经。女子以贞为利。六二上正位。因此称贞。然六二非恶也。虽闚观欠缺以语大。而女子分所当然。女阴也。居内而治家事。此寰宇间不随意马虎之理。若反之。是将女不女。家不家矣。女子主内。则外子之不宜问内事可知。外子主外。则女子之不宜问外事可知。此阴阳各有其德用。反之者必乱。非不平也。正所以互成其用。因此闚观利女贞。女子之所宜也。

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此声明爻辞之义。而见观之为用。实有最大者在也。可丑非指女子。乃以外子亦如女而闚观。则丑也。外子之观。必亮光磊落。以切合天神。成其位育。若六二之闚观。既非正派。又不只明。斯为道之可丑。而徒主妇之所宜耳。在初六以童观为童骏所宜。在六二以闚观为主妇之利。皆以其乖于亮光磊落四字。即背于大观之则也。以初二两爻皆阴。而鄙人在内。则其为观。仅能及人。而不能成己之观。仅能及近。而不能达遥之观。身居低贱。则不能入接博识。身在暗昧。则不能宣示弘遥。此爻辞所以不取也。丑字有可耻意。言观之为用至大。若限于如此。是可耻也。然人由童然后成人。由家然后治国。由小以大。由内以外。亦人道之挨次。不成不知者。学所致于成。教而达于化。皆当由近及遥。由粗及精。则初二两爻之观。固为观之基也。勿以辞害意焉。

观之为用。有大小本末一向精粗之分。合全卦六爻。则可知其挨次矣。圣人重在成德达道。因此于初二爻。少所应许。然不成不知有此关耳。且必审其上掉。明其好坏。方足以语于大观。因此辞揭其要。而役夫更详阐其义。当细之。

六三:观我生入退。

此观六三爻辞。言本爻之用。及其所观之道也。六三居下卦之终。为人爻之始。卦位为阳。而爻为阴。阴加于阳。有浮云蔽日之象、于工资情欲蔽性之时。蔽则不明。而观不可。观之不可。则贵反观。反观有上。则亮光自复。爻辞曰观我生。即反观也。生者性也。生之本也。人生唯性为本体。为真我。性外之身。物也。身外之物。亦物也。物皆足为性之蔽。不察而辨之。则物我莫分。主客莫定。而将最终昧惑。不上亮光之境。六三先后皆阴。已经有重阴蒙翳之象。而以阳位遇阴爻。又有群阴交蔽之情。此为大观之窒碍。观德之障害者上多。所幸者。以阳位在中。与九五相应。依卦位之数。与上九相孚。而上盲目其晦塞。反观于原先之真。此观我生乃迫于物。而不能不求之性也。困于妄。而不能不索其真也。我生有真。不间诸妄。我生有性。不溷诸物。此观之为用。由事而入于道。由人而返诸天。是亦人道底子光阴。而为观用一向阶梯也。盖我生有本有末。善始善终。个性本也。始也。物欲末也。终也。由本而及末。始而达终者。诚之至。自诚明者也。由末以溯本终以返始者。学之道。自明诚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因其未明。然后反观我生。此讲解光阴。即中庸修道之谓教。教成于观。观回于性。即中庸率性之谓道。生皆有性。性即生。观生即观性。观性即观一切。一切莫不出于性也。唯能观性。乃能观一切。以性为本。一切其末也。不知本。无以明其未。譬喻观水必察其源。观木必察其根。性者一切之本源。不上其真。又安能辨其孰妄。不上其实。又安能辨其孰虚。此观性、原为观一切。性明一切同明。则观我生。直是观世界。一观而万象俱见。万物俱明。因此曰入退。言其高低彻也。入退犹本末一向内外之意。与俗语横竖好歹相类。即一切也。一律也。以我生足以概一切而无余也。

象曰:观我生入退。未掉道也。

此申言爻辞之义也。道字宜小心。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字。亦即中庸率性之谓道。道字。亦即形上之谓道。道字。盖道犹路也。高低升降交去之路也。即爻辞入退二字之所指。入者由此道。退者亦由此道。因此曰末掉道也。我生即道。生而有性。今日性道。生而为人。即曰人道。生而授命于天。即曰天道。生而通诚于神。即曰神道。道一也。以其名名之。此爻辞以观我生入退。而释象则曰末掉道。言末掉所生之道依照云耳。生而依照于道。正如行之由路。行不禁路。将何以行。生不禁道。将何以生。而此道实与生同具者。固不用求于外。但反观我生。则上之矣。我生何以见其为道。则由入退之间见之。即如气之升降。物之去来。天光高低。日月明白较着。皆此道之着也。而我生真实个中。中庸曰、道也者、不成斯须离也。可离非道也。足以证明入退之皆为道矣。夫入退之义。引而申之。则如生之与作古。成之与败。贵之与贱。富之与贫。贤之与愚。强之与弱。皆入与退之例。皆莫不循道以行之。大者如日月去来。小者如草木荣瘁。皆相为入退。一入一退。不差亳黍,此即一阴一阳之道。消也长也。生也化也。莫不与吾生入退同。观其一。知其他。观在我。所知达乎世界。此观我生。为大观之一向。实非童观之止于小人。闚观之止于主妇。可相对于比者也。因此释文以一道字。明其所观、不光为一己也。不光为一事也。不光为一物也。人己事物。皆在道中。观而上道之所一向。则世界无所逃矣。因此观我生。人道也。亦天道也。事物也。亦生命也。而何以必观。则由事物之已经繁。人欲之已经盛。将有迫而掉道之虞。如云雾蔽空。不见天日。烟尘满地。不睹领土。则将何认为道。又何以成其德哉。此反观之必亟也。反观而上。则推之无不上矣。是观我生。乃大学问。观卦唯三上两爻能之。以人顺情之易。而返性之难也。唯圣智知其难。则求其易。知其易。则致之难。因此因六三上九。事物纷陈。情欲充满之时。而感奋以反观所生。寻道之地址。乃不致因物害道。因情害性。性道既上。我生益昭。此观之所认为大也。中以及之德。位育之功。皆因而观中致之。因此未掉道三字。即成道之嚆矢。而亦诚明之枢机也。宜与中庸全书贯穿之。方足以绝其用焉。

观我生。是知止光阴。致诚明。致中以及。皆自此始。素来人未小心。认为与初二爻之观同。实掉前人立辞之旨。课本特拈出之。宜细昧焉。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此观六四爻辞。言四爻之用也。观之大用在参观。上以观日月之光。而明四季发铺珍躲之用。中以观国度之光。而定修齐治平之道。下以观民物之光。而上育化裁成之理。此圣人以参观为贵也。光者譬喻日月之明。草木之华。情俗之见于外者。意志之形于物者。皆光也。而观者亦有前后轻重之取法。为其位与时之所宜。体与用之所合也。观之六四。在上卦之始。迫临九五。上应上九。皆阳也。下联六二。与初六中接六三。皆阴也。本爻又以重阴。居乎此间。有如大臣之职。宰辅之位。上亲其君。而为群下所仰视。因此有观国之光之喻。非复如前各爻所观者、之徒贴近乎身也。观至此。入于大观之用。而为成己以后。成人成物之时。犹明德之及治平。中以及之近位育。内有已经诚之道。外待推其同诚之功。己有既明之德。人正看其共明之教。此君子成道而达德之日。亦即观卦、自观认为人观之时也。观国之光、自观也。亦为人所观也。君子学之末成。先求观于人物。学而己成。则将更作为人物之观。是六四之观。乃以己之有所观。共以整世界之观。己之所上者。不躲于身。己之所知者。不迷诸众。其中庸诚明所致于化。大学诚正而达于至善。实成性之道。己无复人己之殊观。因此但曰观国之光。不别其为工资己也。

夫观必有所见。而光为最。国光、犹国度文物典范。制度威仪之类。而教为最着。以教之化。正如光之照也。人民风俗。中心式样。皆关教化。亦皆国之光也。因此观者察焉。为将以推致其用。成为大观耳。是六四之观。非止于一观而已经。必有所成。则以观成其用。认为国之治平。民之化育。因此曰利用宾于王。言将为王之宾。而助王以成其治平。弘其教化也。不曰臣曰宾者。重在教耳。教重在师资。师尊然后教大。因此不敢臣。而以宾待之也。或者曰宾王犹客卿之例。乃异国遣使参观之象。是固可解。而非原辞之义。盖观卦自初至上、全卦六爻。皆垂在观以成用。以己观整世界之观。如日月之有明。认为世界明也。由童观始。自幼学也。次以闚观。自家境也。入观我生。自成己也。再入以观国光。则由己而及成人也。成道绝性之挨次顺序如是。行教立学之挨次顺序亦如是。有必至之理数也。六四之观。己由而外。由家而国。由己而人。乃观之近于大成也。因此宾王之义。即言为国之师。而若王之宾也。政教合一。则王犹宾。君即师也。政教分行。则王主治、而师佐之。如宾主也。而文义颇含有服官从政之意。即大学较着德之义。必以治平为终极。则观之成用。必以成教宣化为终极。不上徒事于一人之明。而不顾世界之迷。则学成而仕。道成而用。乃个性之常。亦观卦之原义也。因此曰利用。言以此为利耳。民之所看。王之所尊。尚何倒楣哉。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言高低之所尚。而有必宾于王之势。不准其独善而隐居也。以六四逼近九五。阴乐就阳。阳乐求阴。刚柔协以及,有断定尊亲之势。尊则敬至。亲则爱至。暖爱不愆。乃宾主之象。因此辞述之如此。学者须知观之用。在省方设教。而教之设。必由上位。师之所尊。不用位也、则不拘高低。苟有位而兼为师。自无宾王之称。若位至而不克当师。有待于宾礼下贤。以佐王之位。是六四一爻。由下而上、挨次顺序之象。此所以与九五有别。若九五之观。已经在位矣。自无宾主可分。勿泥其文。而污蔑宾王之义。认为前人政教末分。不上有宾主之称。要知政教不分。君师固不同也。不分者。君兼师。非君即师。且君虽兼师。仍不废宾贤之礼。以天子亦有师也。六四指贤人鄙人者言。非指君师。亦非指官吏。乃以观用重在成教。而大家皆有作师行教之责。则鄙人犹能够所观宾于王。而致之于用也。因此利用句。实为六四爻之大用。亦观卦成用由己推及人之序也。

九五。观其生。君子无咎。

此观九五爻辞。言本爻之用也。蓝本观其生。后人误与上九辞错。今改正之。九五居全卦正位。有天子之尊。上位乘时。如乾之九五。乃大观在上之象。正与日月中天相通。居中瞩外。在上俯下。无所不见。无所不照。此九五之观。乃全卦大用胜利之时。即观道前入之日。由上观下。由我观众。人己同明。世界底定。诗所谓缉熙亮光。书所谓光被四表。乃君人之德。照临宇内。而生成万物。致功位育者也。其道虽多。不外乎观。观至则德至。观之所上即为明。此所谓较着德于世界也。因此仍重在观。观其生。其指人民、指万物。指世界一切。而重在观民。辞曰观其生。原不独指民。释文则曰观民。以民先于他物也。其生者。民物之所生。亦其性也。情也。生成之本也。因观而上其道。则立教之所本。因观而行其德。则成政之所本。皆莫离夫明。莫外乎观也。与六三观我生所观同。而人己不同。所明同。而巨细不同。必有其位。始克明其德也。因此以德为本。以位为用。德之不逮。欠缺观也。因此曰君子无咎。以君子既具其德。斯足充其观。而致之用也。君子之德。何由见之。则在曩昔数爻所观见之。既观于童时。复观于家人。更静观我生之本。以识个性之源。又纵观国度之光。以扬师教之烈。则其德之己成。可知矣。因此无咎者。言其非徒骛外面。而好为夸诞者也。内欠缺者。欠缺以言外。己欠缺者。欠缺和人。今欲一人之所上。而为世界之明。通常之所思。而备世界之试。其所负咎。宁易言哉。苟非君子。当难免矣。因此爻辞言君子者。重在内观之已经成耳。

象曰:观其生。观民也。

此声明爻辞之义。提醒九五之观。与前有别而已经。为九五有其德。在其位。足如下观万民。而着其明德。发为政教。以整世界之观。犹日月之为万物明也。

上九。观我生。君子无咎。

此观上九爻辞。言上爻之用也。上九在全卦之终。居上极之地。与前数爻不同。物极则变。变则返其始。观变反为临。则非复观之用矣。而就观言。上九乃大观既成。全用告终之时。犹日月之将西沈。年光韶光之将换取。其德宜退躲于密。其用宜返求诸始。因此爻辞曰观我生。即反观也。与六三之辞同而不同。反观同。而为用不同也。六三反观。先求诸内。将认为外也。先省诸己。将认为人也。上九反观。则因人物已经成。内外并至。知难而退。仍还我素。登位育以后。德至而道凝。仁智同成。人诚而己诚。无为之时。无可为之境。则不复入。而随天道以退休焉。因此曰观我生。重在返本归复。而不徒驰于外。以忘其内。徒重其人。以忘在我也。是与九五恰相对待。九五以己之既成。推之及物。因此重在外。上九以人之同成。返而求己。因此重在内。而皆曰君子无咎者。以唯君子能之也。君子内淑其身。则思外善世界。外成于物。则思内全其神。内外无所不宜。则入退无所欠妥。因此皆以君子称。若非君子。则内有未备。或者急于外达。外若已经行。或者忘于自察。是皆有咎。而难免人己同误。此九五之无咎、重在德。德成然后推及世界。上九之无咎、重在道。道行而仍返葆诸身。其用一也。苟无德者。欠缺以善世。而强为之。宜有咎矣。苟忘道者。欠缺以淑身。而强求之。亦有咎矣。唯九五之外面。在己成德以后。上九之反观。活着界同明德以后。所谓人己同至。内外同绝。乃能无咎也。且上九无咎。较九五哀伤。则有为者易入。功成者难退。九五居可为之时。人皆知朝上入步之上计。因此怀道以迷世者少。上九当无为之日。人或者忘退修为知几。因此背时以遭祸者多。而君子则不然。君子入以道。退以道。道与时行。因时为利。因此来因皆免于咎。此彖辞重在观天时与神道。天时神道。入既有功。退亦有益。功利不掉。认为万物之生成。如春生秋杀。夏长冬消。其道同也。当那时之宜耳。而君子法之。入退皆免于咎矣。

象曰:观我生。志未平也。

此申释爻辞君子无咎之义。而见反观之合道也。上九虽在风致道立之余。而值时穷数绝之际。志虽欲用。势已经不准。唯有体天道之消息。应神遭之退躲而自返求于身。以长葆其道。此所谓志末平者。在人情为末平。在天道则恰上其平也。如谷秋熟。树成材。公平长享荣育之时。乃反遭分裂摧残糟践蹂躏之害者。以人情言。岂非不平之甚耶。而不知天道。功成者退。时至者灭。乃数之所定。理之所宜。虽若不平。实适剂之于平也。君子法之。因不平似求其平。当明德及于世界之时。乃反而求其道于心身生命之内。正所以应消长之数。为递嬗之。因此德行日新。教化日永。而大观成矣。于末平二字。尚细昧其精义哉。

役夫示观卦九五上九两爻爻辞互错。应改正。即九五观其生。君子无咎。上九观我生。君子无咎。一为其字。一为我宇。本讹前作后。与原义辨别。以九五乃在上位。下观众民之生。因此曰观其生。上九乃时位巳穷。极则必反。因此反观我生。与六三同。此因时位所宜。物我所异。或者为内观。或者为外面。观同而所上不同。自初爻至九五。皆由内而外。由己而人。以绝其性之德。而成己成物。至上九知难而退。人己同成。乃又返于内观。常乐我净。此君子能久长安定。如日月之长明。与万物之随时自化者有别。因此爻辞揭明君子也。

且观我生在三与上爻。以三为下卦之终。上为上卦之绝。苟推而反其高低。则三即上。上即三。是皆有反观之机。而上观我生之称也未未清淡字。役夫巳明示其义。人或者有求达。特为申诉之。凡物皆不平。而一向异。始平者终不平。上爻居终。因此与如下各爻异志。犹曰不平居也。言与前各爻不相类。不至关。而独别其志趣耳。正如君子来因不与凡人同。往处不与众人偶。遂能功成身退。以成其反观之行。是所谓志末平。实言君子之所抱。不与平日普通齐。而擭占无咎耳。不然。贪位恋权。不复自返。则同于日常人。而难免高危之咎矣。此因观卦二阳在上。易酿成剥。及时自退。则孚于泰之只平。掉机求入。则蹈于剥之倒楣。此一入一退之别。恰与六三爻辞相应者也。学者审之。

观之与临。一去一复。一反一正。实一卦而为二也。然按之卦象。临为坤兑合。观为巽坤合。同一坤也。而一在上。一鄙人。而临之兑。与观之巽。一为奼女。一为长女。皆阴也。虽有四卦。实祗三卦。即坤兑巽是也。坤统三阴。独阙离者。离与坤合则为晋。晋乃坤之上乾气最中以及者。临观之变。为萃与升。莘与临一几次。升与观一几次。其卦爻之阴阳同。其位则异。同者其体。异者其用。因此临之与萃,观之与升。有相类处。然周易以观次临。而独取其去来交去之气者。为临为有余。观为欠缺。临为刚盛。观为柔胜。临为朝上入步观为入守。其德用恰相反相成也。以临之彖辞言。至于八月有凶则遇观也。气穷则变。临以十二月卦。至泰为春。阳之长也。观八月卦。至否成冬。阴之盛也。阳长则阴消。阴盛则阳伏。此寰宇不随意马虎之之理数也。是观卦代临。应为临之消。阳之替。而八月之时。则阳犹末穷也。观用阴摄阳。以坤遇巽。巽为阴之长日近于坤。其德为其顺。某用为静。亦合于坤此异乎临也临之兑则近于乾。天终生水。泽上阳气之化。如日光蒸为云雨也。因此兑虽奼女而用能孚乾。阳气上伸。以佐行健之道。而协大生之功。此临之备四德有同于乾也。而观则反是。因此用观者。领先知之。观坤与巽合。共四阴爻鄙人。而阳爻在上。恰如人仰观。阳主升而在上。阴主降而鄙人高低不交。各成壁垒。有傍观之象。阳集为亮工夫凝为晦滞。二者对待照亦成美观。如斜阳照云气而成朱霞。霁日映云色而为虹霓亦可观之象也。因此名曰观言有物也。有物则有文。有文则有象。观其象。察其文。明其物。则格致之道也。因此圣人因观而设教。因教而重神逍。神道以明教化以成。而世界咸服。盖莫非由于观。人观于圣。圣观于神。神功运转。天时挨次顺序观天则知日月之明。观地则知山川之利。观人则知生成之道。观物则知外交之礼。观于此者明于彼。观于前者明于后有观始有明。因此圣人尚观以臻于明。佛言止观而生定慧儒言诚而明。其道一也。皆仿于观卦之羲也。因此称大观。有观始知其大。不观。则寰宇犹无物也。况其下者乎。观之二阳在上。正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人之双眼亮光。夜之灯烛煌。皆有可观而能观也。乃能成其用。在天为亮光。在工资伶俐。莫非观之所成。因此观卦以人明神。以神立教。为第一义焉。

夫观卦要义在观。观天则知天时。观人则知情俗。而因观以成观。是谓人己同观。天人共见者也。观天时之行。人物生成之本。观民情之异。风俗习尚所关。则必有以顺循之。导正之。顺循者。因天道以立人道。导正者。因习俗以立民教。合而言之。则彖辞所谓神道设教是也。象辞曰。盛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盖申诉彖辞神道一语。而见示之能化。世界之能服者。非徒教也。必先有其道焉。道者何。即神道。神者何。即天道。天道见于四季。神道着于日月。而人应之。则生命也。性所以承天之生。命所以推神之运。不外二气相遘。刚柔订交。阴阳并行。生化不己之率。因此神道亦犹曰性道而己。人性无不善也。以灵明同于神。神功无不遍也。以虚微赋诸性。成性存存。逍义之门。神道设教之谓也。各正生命。保合太以及。神道设教之谓也。神为阳德之尊。因此主于天。属乎乾。面能翕乎阴。并乎坤。此二气永相随相荡。如师友之商讨。佳耦之倡以及也。唯其相背相成。乃能遂其生化之用。唯其相促相及。乃能其休养之功。此天道神道。举以阴阳消息成其德也。而观着焉。阳少阴多。似有不侔。而阳在上。当消之时,则其气纯而易与。德缓而易以及。与泰否之对待立过火。临之相逼特甚者不同。因此最宜于相生相成之用。而圣人因之以设教焉。教之为用。正如是耳。人性同也。而情各殊。同则易进。殊则难久。必因其善奢掖之。恶者抑之。明者升之。晦者沈之。然后回于一。一者性也。道也。神也。天也。一然后无悖于所生。则有末一者、必使之齐。齐然后一。此化也。服也。是教之用。为以道一民者也。一莫过于神。则教之仿于神道。亦理之必至。数之断定也。

神道之一。即由四季不忒能够见之。所谓至诚无息。长期无疆。天之道也。圣人之教。亦依是而定其则焉。此神道设教云者。非必跪拜礼拜供奉趋跄也。唯法神之一。而致之于教耳。神无不至。教亦无方。神无不通。教亦无类。神高低皆照。教贤愚异化。神体用兼赅。教本未皆备。此神道设教之概也。而最要者。本神之灵。至教之效。师神之德。成教之功。神以无为而无不为。教亦如之。神以体精用弘。教亦如之。神以博识博厚。成其覆载之德。教亦渊源宽敞。达其育成之功。神以消长刚柔。致其不休。教亦深思默契。化于无形。因此神与教。同其用。而一其功也。谓之神道可。谓之人道亦可。盖神非他。性所固有。气所素通。安上目为奇诞。而诋为独特耶。象之以盛行地上四字。喻神道。亦喻教化。观民设教一语。身教化。亦言神功。以神为一切之宗。妙万物而为言。二气之良能。行四季而无改。因此以象教之固守。观之德也。要知天以神道而成天道。因此万物生成。圣人以神道而成教化。因此万民化育。此教并覆载。参生化。而齐寰宇之德者也。若无教则何以副三才之称。而全生命之起源根底哉。然教之所指。乃如上述者。非仅谓师弟校舍之讲习。文宇咿唔之勤劳己也。必有以生成斯民。而同回于性道。阁下神道。而直成其位育。方上为教。方上为神道设教。盖自古圣人所立之教。方足称之。固不问其为宗教否也。宗教之教。果乖此羲。亦奚以名教。非宗教之教。苟合此义。亦奚不名教。易虽不分宗教。实则上古圣人之教。如道儒者。皆是教耳。果宗教乎。果非宗教乎。愿后之读是彖辞者自辨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著《易经正释》【观卦】
周易的智慧 | 风地观卦的人生启示
《易经证释》(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
解读易经(第三十一卦)——咸卦(全部)
行与天下 易经经典语录及翻译
14大有卦原文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