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旅书事】刘战军||​比尔的禅踪——阅读札记五

 


比尔的禅踪

——阅读札记五

刘战军

         

美国人比尔·波特写了一本书,叫《禅的行囊》(叶南译)。他讲述了他的禅缘,以及寻迹禅宗六位世祖的过程。对他来说,这是朝圣之路,还愿之旅。

         
         
在我印象中,外国汉学家一类是华裔,另一类是年纪比较大的外国人。比如,荷兰的高罗佩,英国的李约瑟等人。能够称为汉学家,古汉语造诣应当很高。高罗佩就是这样,他不仅律诗写得好,写书法也自成一体。
可是,美国人比尔·波特只比我大两岁,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禅的行囊》,是他2006年在中国寻迹禅宗以后所写,很有现代感。阅读他的书挺有趣儿,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也让我知道了他是怎样成为汉学家的。
         
         
作为汉学家,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标准。但是,人们介绍他时,都认可是汉学家、翻译家。他写了近20本关于中国的书,用的是笔名“红松”(也有翻译为赤松的),如《空谷幽兰》《黄河之旅》《丝绸之路》《彩云之南》《寻人不遇》等等,无不如此。他还把《寒山诗集》《菩提达摩禅法》等等译成英文出版,在欧美等国家掀起了一股汉学热。
比尔·波特,未曾长久在中国大陆居住。但是,他对我国乡间民俗门清。他没有钱,靠借记卡精打细算预支旅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他随身携带的行李,只有一个三角布袋,只有一套换洗衣服。如若洗的衣服第二天早上没干,他就穿在身上“捂干”。这个“穷老外”在穷乡僻壤,很会讲价雇车寻古,有时候就坐“三蹦子”。可是,他遇见特别残破的古寺,在临走时会留下行囊里所有的咖啡和干粮。
他写的这本游记,发自内心,十分感人。我看了好几遍,写下了感慨的诗文。本文中凡是没标明出处的诗文,都是我执笔所写。
         
禅 踪
         
九皋野鹤悦天鸣①,
汉柏秦松伴老僧。
静悟神机聪睿智,
禅心哲理慧灯明。
(中华通韵 下同)
         
注:①《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1.不顺利的求学路
         
比尔·波特的父亲,是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人。他父亲曾经很有钱,后来家道败落。父亲与母亲离婚后,父亲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
         
         
比尔·波特经常和奶奶在一起。1964年,他21岁,在他第三次辍学时,接到了服兵役令。他应当服两年兵役,如果自愿多服役一年,就可以自选专业、自选服役地点。他选择学习汽车修理,到德国去服役。
这时,传来要到越南打仗的消息,他“擅离职守”逃跑了。他跑到美国的另一边,遇见过坏人、车祸和大雪天。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到当地警察局“自首”。在此期间,他吃尽了苦头,简直生不如死。
遣返回到部队,长官只是问了问他为什么擅离职守,之后让他接受完整培训,又被派往德国服役。1968年,他从德国服役回来,到加州大学学习人类学。毕业以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博士没有毕业,他第四次辍学。
         
2.禅 缘
         
他在读博士期间,偶然遇见一位中国老和尚寿冶。寿冶不会英语,比尔刚刚选学汉语,这使他俩一见如故。他俩以心交流,感觉非常愉悦。很快,比尔学会了打坐修禅。他说,可能禅宗的修行,不需要语言文字就能相通相解。就是这一面之缘,他决定不要博士也罢,而要转向修行。于是,父亲给他买了一张到台湾的飞机票。临别之际,父亲给了他200美元,他自己有13美元,来到台北佛光山学佛。第一年兼学汉语,第二年学习古代汉语,学业出奇的顺利。
他说自己的前世,可能就是中国人。
         
比 尔
         
汉学前世定,
禅路续因缘。
心善修成果,
红松旭日丹。
         
         
3.茶 缘
         
《禅的行囊》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比尔曾经到过江西九江,在一个小街巷“茶缘”茶叶店,买到他特别满意的“铁观音”。这次再度来到九江,却没有找到那个茶叶店。他慢慢回忆,沿街寻找,当他确认了一个店铺,走进去上前一问,得知这里确是茶叶店旧址,可茶叶店搬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他失魂落魄般地在附近转悠,来到了一个小超市,进去以后漫无目的,随手拿了一个酸奶结账。老板娘疑惑地问他有什么事儿?他说了要找的那个茶叶店,老板娘说搬到哪里不知道,但她有茶叶店老板娘的电话。
比尔喜出望外,连忙打电话联系。没过5分钟,超市门口来了一辆车。好巧不巧,茶叶店老板娘的弟弟正在超市附近,就把比尔接到了新店。来到“茶缘”新店,主人热情请他品茶。他想买前次买过的那种茶,可惜那种茶没有了。他又品了几种,感觉都不满意。
老板娘突然想起来,还有一罐那种茶的毛茶。拿出茶来,比尔很满意。问清楚还有1斤半,价格要1500元。比尔囊中羞涩,只住二百元左右一宿的客店,是靠信用卡支付。但是,他咬牙要买下那些茶。店主善解人意,笑着说对他优惠,只收500元。比尔喜形于色,在店主给他包装茶叶时,他说就是想回去喝过这种茶,一定要去干点有意义的事儿。果然,比尔没有食言,遂后决定翻译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集。
         
行者茶缘
         
不惜博士帽,
万里要修禅。
寻迹虔心拜,
清茶再续缘。
         
         
4.禅宗起源
         
佛教禅宗,第一位祖师是释迦牟尼。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有一次佛祖在灵山(即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黯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得到真传,传接下去,形成一宗。
所以,禅宗主要不是靠语言说教,耳提面命,而是以心相传,靠心领神会来悟。此法传给迦叶后,佛祖还说一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观摩敦煌第四十五窟唐朝彩塑,可以看到佛祖释迦牟尼居中。佛祖左手边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弟子是迦叶,为佛祖大弟子;佛祖右手边是佛祖最年轻的弟子阿难。迦叶和阿难,是禅宗第二、第三位祖师。
禅宗在西天佛国传了二十八祖,就到了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到东土面壁十年,悟出了在东土传播禅宗的真谛,成为禅宗在我国的初祖。这样,菩提达摩既是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也是东土初祖。
据史料记载,达摩确有其人,是印度南部人。根据他在我国行踪记载,他面壁修炼不可能达到十年,只是时间较长就是了。而且,达摩不只是简单的面壁,他还依据四卷本《楞伽经》行事。所以,禅宗以心相传,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而想。
         
禅 宗
         
寂静潜山亭,
心恬鸟不惊。
霭平难掩月,
风送晚钟声。
香案楞伽卷,
莲台渐悟经。
清泉听不语,
松柏润深情。
         
         
5.禅宗六世祖寻迹
         
比尔来到五台山,拜祭了启蒙老师、在美国遇见的寿冶法师灵塔。寿冶法师,清朝末年生于无锡,从1936年到1940年,用自己的血写了一部《华严经》,亦称“血经”。后来,寿冶法师在五台山碧山寺圆寂。
         
修 禅
         
无始无终无相来,
无心无镜无尘埃。
东西不辩无南北,
往古来今妙法台。
         
比尔到过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鹿野苑禅窟,是因为禅宗中国初祖达摩到过这里。云冈石窟佛像,开凿制作比较早。佛像起源,是在佛祖成佛后,为母亲做法事三个月,当时天竺有两个国王见不到佛祖,就令人制作佛像代替。开凿制作佛像,由此传续下来。
公元536年,达摩圆寂,被安葬在洛阳熊耳山下的空相寺。空相寺原名是定林寺,更改寺名有其原因。史载达摩“只履而归”,当年有使者从天竺回来,说达摩去世后回到天竺,只穿着一只鞋。皇帝命人查验,人们在这也只见到一只鞋,而没有达摩的肉身,不过是空相罢了,遂名空相寺。
         
         
初 祖
         
达摩面壁悟心禅,
释祖拈花语不言。
古柏苍松天远阔,
清风明月碧流泉。
         
之后,比尔来到邯郸成安县匡教寺,这是禅宗二祖慧可的祖庭。公元487年,慧可生于荥阳。后来,慧可在少林寺见到初祖达摩。为拜师达摩,他长时间站在洞外,不惜断臂。慧可感动了达摩,在公元534年,达摩把衣钵和四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传给了他。
二祖慧可,一生多灾多难,南北避祸,于公元593年圆寂,时年107岁。合肥岳西县司空山下,有一座无相寺。公元550年至577年,二祖慧可在此讲经弘法。无相寺后山有一巨石,相传是二祖讲经之处。也是在这里,慧可把衣钵传给三祖僧璨。
         
         
二 祖
         
慧可心劫南北渡,
缘深断臂悟青山,
楞伽四卷开千智,
钟鼓五台响万年。
         
三祖祖庭,是安徽潜山县天柱山下山谷寺。天柱山,本是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所封五岳之南岳,名为霍山。到隋文帝时,把南岳之名封给湖南衡山。从此,天柱山知名度下降。在三祖跟随二祖学法时,二祖当众对三祖说:汝是僧宝,宜名僧璨。可见,他得到了二祖赏识。公元590年,三祖到山谷寺,公元606年,终于山谷寺。
山谷寺附近有潜水和天柱山,三祖留下一篇《信心铭》,被称为禅宗汉化里程碑。三祖在山谷寺,留有毗卢塔。
         
         
三 祖
         
僧璨听松山谷寺,
铭文弘法慧莲开。
长空皓月擎天柱,
潜水高阳映镜台。
         
四祖道信,公元592年到三祖门下修行,时年14岁。公元601年,接任为四祖。四祖祖庭,是黄梅县双峰山老祖寺。公元651年,四祖在此圆寂。之前,在三祖毗卢塔前,四祖把衣钵传给五祖弘忍。
         
         
四 祖
         
道信守一安祖寺,
双峰弘法敬香坛。
九江浩荡涤尘去,
三界澄清慕树檀。
         
五祖祖庭,在四祖祖庭双峰山东面的马茂山,现在是五祖村的五祖寺(唐代称东山寺)。公元601年,五祖弘忍出生于黄梅县。公元624年,四祖将双峰山老祖寺,办成中国第一个修禅寺院。这一举措使佛教禅修,由个人修炼变为集体修炼。这一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禅宗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集体修炼成为修佛主流之一。
五祖弘忍掌门之后,把马茂山寺院,改称为“禅定寺”。四祖曾把禅修定为“守一”,而五祖则主张“守心”。五祖还有一项重大改革,就是修禅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修禅者要种田纳税。纵观历代灭佛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坐吃供给、不纳税的和尚太多,过于沉重的负担,终至成为百姓和国家养不起的负累。
         
         
五 祖
         
弘忍禅堂聚众台,
同舟共济悯悲怀。
一天不作难食粟,
九刹新经普渡来。
         
六祖在得到禅宗衣钵以后,按五祖要求向南逃去,曾经到过乳源县云门大觉禅寺、韶关大鉴寺,最后停留在韶关南华寺,并以该寺为祖庭。现在,南华寺还保存着六祖当年的衣钵(锡杖、袈裟)。这些信息,皆由比尔多方考究所得。
比尔最后来到广州,是因达摩于公元475年在这里下船来到中国,住在华林寺。比尔追踪而来,拜谒完华林寺,还到了新兴县。因为六祖慧能,就诞生在这里的龙山脚下。
公元707年,皇帝颁诏在此建立国恩寺。公元712年,六祖慧能在此圆寂。至此,比尔·波特寻拜过禅宗六世祖祖庭,也算功德圆满了。
所说这些内容,就在我面前这本《禅的行囊》之中。
         
         
六 祖
         
慧能无物惹尘埃,
尊者有心顿悟来。
沐雨经风荷叶绿,
平湖秀水睡莲开。
         
         
6.惊天大案
         
在佛教中,禅宗六世祖慧能继承大位,一般都是这样介绍:禅宗五世祖弘忍禅师,按照禅宗规矩,要选定继承人,将衣钵(即袈裟和锡杖)相传。当时,众僧认为神秀和尚“少览经史,博学多闻”,在寺时间长,群众威望高,并且是事实上的二把手。由他继承大位,应该顺理成章。但是,弘忍法师提出,要进行公开选拔,让众僧心服口服。于是,让众僧各书一偈,从中进行比较。
题目出来以后,神秀和尚马上写了一个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众僧大为赞赏。
这时,没有想到在舂米房的慧能爆出冷门,说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历史上,对慧能之偈也有这样的记载:“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
因为慧能不会写字,只是由口说出,请别人代写。慧能之偈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众僧议论不休。当天深夜,五祖弘忍秘密召见慧能,将衣钵交给了慧能,并告诉他连夜向南逃命,千万不能回头。
于是,禅宗六祖继承人的问题,成为震动全国的大案,连女皇武则天都过问了此事。
         
         
7.对这桩公案的分析
         
大家普遍认为,慧能继任六世祖,具有很大偶然性,是小概率的事。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其中有三个问题:一是“大家普遍”认为,那么多数人认为是否就能代表正确、代表真理呢?显然不完全是这样;二是大家普遍“认为”,显然“认为”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三是“小概率”的事儿,所谓小概率,不等于零概率,依概率做基本判断没有错,但绝不能无视“小”。因为世界上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就发生在小概率上,所以才能让人感到意外。
也有人认为神秀之偈与慧能之偈差不多,选定慧能继任,有可能是五世祖弘忍法师个人偏好。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这样看。但是,我觉得从神秀和慧能二人之偈,能够分出高下。一是从敬佛的角度看,神秀之偈是“时时勤拂拭”,很勤奋,很虔诚,但他仍然是将佛视为俗物,需要拂拭灰尘;而慧能是打心里敬佛,佛本圣洁,怎能有尘?佛心清静,怎能“染”尘?二是从对佛的理解看,慧能已经把佛上升到神的境界,灵的高度,悟到了佛的真谛。所以弘忍的选择是对的。
那么,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慧能是否真就能成为六世祖呢?历史要比以上概述复杂的多,也残酷的多。因为,慧能拿到衣钵,能否成为六世祖,还不一定,还不是一种“必然”,他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要经过历史的选择。
据说,弘忍当晚把衣钵交给慧能时就告诉他,有人要杀他,让他一直向南逃命。果然,慧能逃跑不久,就有二百来名不服气的僧人追来,要杀他讨还衣钵。
众僧要追杀慧能讨回衣钵,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神秀“少览经史,博学多闻”,而慧能家贫,不会写字,是个文盲;二是神秀出身高贵,而慧能出身卑微(认为他可能是岭南少数民族),慧能后来说弘忍当初就不想收留他;三是神秀能讲许多佛理,已经有了许多粉丝,而慧能寂寂无名,难以服众;四是神秀在寺里几乎是二把手,而慧能仅仅是个舂米工;五是神秀已经在寺修行六年,而慧能入寺才半年;六是最要命之点,慧能当时并没有受戒,是个编外、业余的和尚,连参选的资格都没有。
当慧能跑了两个月,到达大庾岭,众僧追上他。慧能对领头的惠顺和尚说,我可以把衣钵给你,但你要听我说一次法。没有想到,惠顺和尚听后心服口服,竟然“顿悟”得不仅劝退众僧,以后就一直追随着慧能。
后来,弘忍圆寂后,神秀自领禅宗讲经说法,历史上被称为北宗。但是,神秀没有衣钵,资质上有缺欠。再后来,神秀被武则天召到洛阳讲佛,受到武后礼拜,名震朝野,去世后被皇帝赐号“大通禅师”。当然,这里面有深层次原因,就是当时有的佛教徒,暗中助武则天当皇帝,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武则天当然投桃报李,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而慧能则一直默默修行,努力提高自己。他并未张扬自己拥有禅宗衣钵之事,不争这个名。十六年后,慧能在广州听一高僧讲“涅槃经”,他也讲了自己的看法,高僧折服,遂名声大振。直到此时,慧能才正式受戒,成为名正言顺的和尚、领禅宗六世祖,被称南宗,并在青史留名。
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的天枰仍然向慧能这边倾斜,承认慧能的地位。那么,冥冥中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我看最终还是实力说话,还是慧能的学说更能说服人,更符合禅宗本意。我看禅宗核心要义,强调的就是“悟”。慧能与神秀相比,慧能的劣势不足以影响到他的“悟性”。而神秀的长处虽然很多,但也难以掩饰他“悟性”的不足。
这是历史的选择,必然性在起作用。必然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总是通过偶然来实现,不管这个过程多么曲折复杂。
顺便再说两句,一是慧能拥有禅宗衣钵之事,传到武则天那里后,武则天就把衣钵要去,另外制做了两件。其中的一件并没有给神秀,而是给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知道传承衣钵有那么多是非,以后没有敢再传续。而另一件依然给了慧能,慧能也没再传续。禅宗传续衣钵的规制,也就到此为止。二是慧能圆寂后,其弟子神会北上传法,因对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在当朝皇帝支持下,当上禅宗七世祖。至此,禅宗南北两宗对立的局面结束。
在这里,偶然和必然是一对“范畴”。范畴是人类抽象思维一个高级成果,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结构稳定性。在人类整个思维过程中,它就像一个集成电路模块,使人提高了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对于历史的必然性,我们往往认识不足,揭示不够,容易被眼花缭乱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对历史的偶然性,则往往认识的不够深刻。应该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因,就是事物的必然。而事物的偶然,只不过是外在的条件、媒介而已。
         
         
面壁冥思苦,
登楼得道难。
悟空皆智慧,
虚静渡清坛。
         
         
8.跑香和慧能的贡献
         
我一直以为,佛教中的修禅主要是个人修行。看来从四祖开始,修禅就集体化了。禅寺核心之所,最为机密从不对外开放之地,就是禅堂。禅堂中间是佛祖,四周是僧人打坐的蒲团。僧人盘腿时脚心朝上,通常先“坐香”三柱香的时辰,然后再“跑香”一柱香的时辰。比尔这位人高马大的老外,打坐没到一柱香,腿脚就麻木了,看来还是缺少基本功。而在跑香时,他也只能是走香。跑香是围着佛祖顺时针小跑,主要是活动腿脚。
禅宗的基本要义,就是“不语”,靠个人“悟”,心领神会。在五祖之前,认为需要长期修行“渐悟”才能成佛。而六祖则开创了“顿悟”之先河,给众僧带来新的希望。本来,“不语”和“悟”是不需要文字的。可是没有想到,目前禅学的书籍和讲座,在佛教各宗派中最多。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走向原本的反面。
         
         
9.禅的哲理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在远古时期就有玉制蝉,将蝉视为圣洁高尚之物。因为蝉产卵入地,靠吸食树根汁液为生,大部分要经七年才长到成虫,然后出土、蜕壳、上树,入秋就与人世告别。而蝉通禅,古代有高尚品德的人,都禅让王位,比如尧舜禹。其实,禹也是将王位禅让给与他一起治水的“益”,只是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把益赶回了益的封地青州,自己当了王,这是青州又称益都的历史原因。
中国的儒学,继承了古代先贤们对蝉的认识,十分推崇蝉的品德,认为真正的君子,都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炼好自身的品德、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治理一个邦国乃至天下的前提条件。修身往往要在良好的自然环境,打坐静思,吾日三省吾身,深化自己的思维,这就又有了道学成分。
修禅,在古印度并不是佛祖发明,而是与瑜伽同样古老的修为方法,称为“禅那”。佛祖把“禅那”和“瑜伽”兼收并蓄,使之成为修佛的一部分。“禅那”的简称就是禅,与中国古代推崇的禅惊人地相合。由此可以看出,佛学与中国的儒学、道学,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绝非巧合。
正因为如此,佛教的禅宗,在我国为大家所接受,特别引发人们深入进行哲学思考,爆发出智慧的火花,韵味无穷。
         
         
10.禅的智慧
         
唐代的许多诗人,写过许多带有禅意的诗,其中代表人物应当是王维。王维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他早年丧父,兄弟姊妹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而他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据史料记载,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大照禅师,是禅宗北宗神秀弟子。所以,王维兄弟“俱奉佛”。王维,姓王,名维,字摩诘。而《维摩诘》正是一部佛经名,这充分表达了王维的价值取向。
我们来品味王维的诗: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鹿 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
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
惟应见白云。
         
         
王维诗中的禅意,都是不动声色的。所以,清朝沈德潜评价王维的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我们再看: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不仅讲了事物的辩证关系,而且“无”就是“有”,与佛经上说的“法性本空寂,……性空即是佛”相合。所以,人们干脆称王维为诗佛。
         
苏东坡是宋代有名的大文豪,他也很有佛缘,外出经常到寺庙住宿,与许多方丈都有交情。同时,他还是瑜伽爱好者,对瑜伽术有独到见解:
         
题西林寺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形象又深刻地阐述了观察事物的哲理,即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事物展现在你面前的面貌就不一样;置身于一个事物之中,就很难看清楚事物的全貌。这首诗,堪称哲学教科书。
     
   
宋代儒家代表人物朱熹的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的渠,当“他”讲,是指方塘。这是朱熹到福建福山双林寺旁边的武夷堂,讲学时写的诗。他把方塘比作明镜,这在宋代理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艺术性地阐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宋代卢梅坡的诗:
         
雪 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一首只有议论的诗,其含意却远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深刻,而且很有美感。
         
历史上,僧人写诗富有哲理的就更多了。比如,契此法师的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契比和尚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在中国是弥勒佛的原型。从他的思想来看,他也是实至名归。
         
再比如,宋代禅师释绍昙的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在中国历史上,与佛教密切相关的皇帝,可能有不少人。但是,当了皇帝又放弃皇位去当僧人,可能只有清代顺治皇帝(康熙父亲)。当然,顺治帝的归宿说法不一,说他出家了,这可能与他的诗有关:
         
未曾生成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来时欢喜去时悲,
合眼朦胧又是谁。
         
宋代禅师释志璇有一偈:竹影扫阶尘不动。我读到这一句时,为之心动,很是感慨。我的理解是:
         
青松古刹诵金身,
汉柏禅房悟理新。
忽见清风摇绿筱,
才闻竹影去心尘。
         
因为禅是要净化心灵的。
         
禅师释志璇还有一偈:“月穿潭底水无痕。”这一句说得太深刻了。我想:
         
清潭明月照,
玉鉴落泓波。
倩影无痕迹,
渊深自有魔。
         
         
11.生活禅
         
从比尔·波特自己叙述看,他曾四次辍学。可见,他是随心所欲之人。特别是他遇见寿冶和尚,一见如故,决意第四次辍学,“不要博士,而要修行”。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且悟性很高。
他皈依佛门,有“证书”,应当是个正规的和尚。可是,他住在美国,有妻子儿女。当看完他的书,我好像明白了,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他讲禅宗的要义,不是言传说教,而是靠自己“悟”。而这个“悟”,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都可以。无论你做什么事,都可以从中去“悟”。特别是六祖慧能在“渐悟”的基础上,提出了“顿悟”的全新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在禅宗有一句名言,弟子向师傅提问时,师傅并不讲解,只是说“喝茶去”。在喝茶中,你自己慢慢“悟”。因为佛国禅宗28祖达摩,到中国成为初祖,依然面壁10年,才悟出点什么。此外,佛祖创建禅宗时,要求个人修禅、静悟。可是,到了中国的四祖建立禅堂,变成了集体修禅,这是一个变革。到了五祖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讲禅人要种地、纳税。他们过去就是这么做的,只是现在禅寺没有了田地。
比尔一路上,把“寺田”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有的已经有寺田,计划种茶。所以,比尔与他们谈话当中,提出了“生活禅”的概念。并且比尔把自己寻访禅踪的过程,也是作为修禅的过程。这让我想到,西方的基督教徒,在资产阶级登台、生产力提高、生产和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产生了“新教”。就是教徒不再注重形式,“做礼拜”不必非去教堂,不摆十字架,只要心里有,站在那就可以“礼拜”。无疑,这是与时俱进的变革。
基督教新教是在德国产生,而德国也是较早进入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之一,这里是应当有其内在逻辑。当几个和尚提出要到国外传播佛教时,比尔明确指出,一定不要注重形式,而要注重内容,把中国寺庙搬到美国去行不通。所以,比尔正是通过生活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虔诚。生活禅,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这正是:
         
生活禅
         
行路读书观日月,
查今览古鉴天涯。
油盐柴米桩桩事,
顿悟修心处处茶。
         
2023.09.25.于哈尔滨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刘战军,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后被选调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师、军参谋,军营职参谋,军副处长,团副政委、师后勤部政委。任战士期间,在东北“八三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代表沈阳军区参战部队讲用发言。转业至哈尔滨市政府工作期间,荣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单位十多次奖励,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中1990年黑龙江省政府记大功奖励,1992年哈尔滨市政府分别给予记大功、记功奖励,1996年获评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1998年哈尔滨市政府授予特等奖。职任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至退休



【重要提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人可传?佛教禅宗传至六祖慧能,为何之后千年再无七祖出现
六祖慧能开悟的故事-菩提本无树
若不是半路杀出个慧能,五祖弘忍大概会将禅宗的衣钵传授给神秀
神秀和尚和六祖慧能是因为衣钵传承而分裂了禅宗吗?
武则天的一个决定,让禅宗没有了七祖
禅宗发展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