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文⊙豫荷‖踏雪寻梅辨析录

 


踏雪寻梅辨析录

文/豫荷

       “踏雪寻梅”,这四个字,极富诗意,又显高雅,多用诗、画、剪纸、雕塑表达它。城乡普及,甚至恶霸村长在县城的住房的客厅里都有体现,且表达都是一个穿红披风的美女踏雪寻梅。你问这美女是谁,则八成的人叫不出名字,更谈不上清楚故事和典故,看来典故由来,踏雪寻梅的名人有那几个,真需要明白一下了,否则,这文化就是假文化,空文化。

       一、踏雪寻梅典故:灞桥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

      张岱的《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此是文载最早的出处。

       但情节最动人的还是孟浩然襄阳鹿门山踏雪寻得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孟浩然好不容易经人推荐到了京城,有了升迁的机会。但是他不会阿谀奉承那一套把戏,一句“不才明主弃”的自谦话,把唐明皇惹恼了,任凭左右怎么举荐,唐明皇就是不起用他。他看破了仕途红尘,打消了求官的愿望,返回故里,在鹿门山搭间茅屋住下,一则“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与农夫共朝夕;一则寄情山水,在田园寻求佳章妙句。

       襄阳先贤如云,孟浩然最敬仰的是东汉名士庞德公。故乡的山水草木,孟浩然都热爱,但情有独钟梅花。庞德公当年视名利如草芥,躬耕田亩,为避官家礼请,隐入鹿门山采药不返。孟浩然把庞德公的清高与梅花傲骨相联系,意欲吟诵梅花,畅吐心中志趣。回鹿门山的头年把,他写了几首咏梅花的诗,可连他自己也看不中;这些诗尽写梅花怎么开,怎么香,没能品出味来。为了写出象样的咏梅诗句,他决意再三观赏梅花。每逢漫天飞雪的时候,他就骑上毛驴,在苏岭山上来回奔波。

       一天,孟浩然冒雪来到宜城县的一座山岗上,碰见诗人王维。王摩洁哈哈大笑,说:“为了句把诗受这个罪,是何苦呢?老夫子你莫非疯了!”为这事,后人在这儿树了个碑,修了个“孟亭”。

       孟老夫子真像发了疯。

       一年冬天,老北风又吼起来,一阵雪花飘过,又下起光头凌。不一时,苏岭山变成了水晶山。阵阵北风,刮得树枝凌冰咔咔嚓嚓响。孟浩然觉得这正是观梅的好时机,就带上干粮,骑上毛驴,上了苏岭山。雪裹冰封,哪里看得见梅花?可他硬不死心,这个岗上没有,就到那个岗;这道岭没有,就到那道岭,也不知离家有多远了。天黑了回不成,找个窝棚将就一夜,天亮又翻山越岭去寻找。

       老夫子只顾寻梅,饿了吃点干粮,喝了啃块凌冰,可那毛驴又累又饿,有苦说不出。这天,眼看快到一座小庙,那毛驴再也支持不住,—个前蹄打滑,跌了下来,把老夫子摔出老远。这一摔倒好,老夫子卧那儿不起来了。就在他身边,一枝梅花劲溜溜地挺在那儿!老夫子喜不自禁,瞅啊,瞄啊,比封他个官还高兴。庙里和尚跑来搀扶,问他摔伤没有?他答:“不经一番风霜苦,那得梅花清香来!”

       后来,孟浩然咏梅的诗句受到人们的好评,至今,鹿门山下的乡间还流传着几首诗:“雪里寻香乘驴来,踏冰冒雪几徘徊。问起山中梅千株,先生漫笑号狂客,”“忆昔孟老号狂客,寻梅不顾瘦驴疲。雪花梅花共倘徉,情高独得咏梅句。”孟浩然的老朋友王摩洁专画了一幅踏雪寻梅图,在襄阳流传多年。

        二、历史名文人,元代画家王冕《题月下梅花》

       王冕《题月下梅花》:“南枝横斜北枝好,北枝看过南枝老。中有一枝致奇绝,万蕊千葩弄天巧。”

      王冕,自叙“平生爱梅颇成癖”,踏雪寻梅,“冲寒不畏朔风吹”,一旦发现奇绝之枝,即“喜欲颠”,载酒与梅花对饮,他的《墨梅图》配上其亲笔题写《墨梅诗》,堪称歌颂梅花风骨的传世佳作,现收藏于故宫。

        三、杨纪元七绝《踏雪寻梅》

       云南省广西直隶州弥勒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的杨纪元作七绝《踏雪寻梅》一首:

清梦难禁昨夜寒,朔风凛凛雪漫漫。

明知春在梅花上,破晓骑驴仔细看。

       意境真切,影响颇大。

       四、红楼梦薛宝琴踏雪寻梅

       红楼梦第五十回描绘薛宝琴“踏雪寻梅”:

       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不得不赞叹,雪中这一画面美得无法言说,小说中宝琴是带了丫鬟的,丫鬟抱着梅花。这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画“踏雪寻梅”的构图。“踏雪寻梅”不仅是一幅画的构图,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作者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曹雪芹着意塑造“踏雪寻梅”场景,和“泣残红黛玉葬花”、“滴翠亭宝钗扑蝶”、“搏一笑晴雯撕扇”、“芍药圃湘云醉卧”构成了整部书中美轮美奂的五个场景,体现了大观园女儿门美丽、才情、性格、思想的最为完美的美丽画面,当然也体现了曹雪芹本人的一种美学追求。

       五、文人骚客的踏雪寻梅

       有史以来梅诗多多,不胜枚数,粗略统计名人名作达四百首以上,踏雪寻梅者几乎同数,有名影响较大的还有: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

       六、中国今人,梅诗无算,踏雪寻梅者无几…….

       七、踏雪寻梅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美的意境

       有了曹雪芹,不知孟浩然,以红楼梦为主要背景体味一下踏雪寻梅的文化意蕴和美的意境

       ㈠、“踏雪寻梅”,历史文化意蕴深远,一则典故,影响颇大。

       历代文人多有体诗“踏雪寻梅”图。“踏雪寻梅”场景成为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典范,梅、雪在诗人、画家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元代诗人张建曾言:“踏雪寻梅花,雪梅同一色。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可谓其中杰作。中国古代绘画对形的选择非常挑剔,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并不一定随便入画,只有那些具有丰富意蕴的物象才能入画,才能寄托人的生命情思。

       山间桥边,古寺翠庵,旷远静寂,冰天雪地,一束寒梅,傲然兀立,即显示出梅的千般风韵、万种精神,同时,也表现出那些虽身处逆境却又守志如玉的儒生情怀。

       梅的许多自然属性,诸如凌寒独开、俏丽报春、腊月开放等,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把它的自然的特性和人生、人世的变化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物我同构”的想象,或者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内容已经积淀在人们对梅花形象上了。自然之形与人的生命精神的嫁接用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是一种异质同形。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心理与物质的关系,即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机制与自然的物理活动机制具有同一性。梅从实用到观赏,梅的意象从寡淡到丰盛,历经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梅花被人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受到多次的洗涤和塑造.最终形成中华文化圈中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寒梅雪斗新”、“梅花色白雪中明”、“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雪与梅,梅与雪,仿佛天造地设的一对。梅与雪的结合,点与面的勾勒,老梅的屈曲盘旋,雪花的自由徜徉,梅花的含苞欲放、红艳娇美,天地银装素裹的世界,再加上那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图。

        ㈡、踏雪寻梅的空灵之美

      空灵就是,清新灵活;清净。苏东坡论述诗画形神关系时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新所言述的是一种生命的气质,一种超脱的感觉,种清新气质,让人感觉到空灵之美。

       中国人看花,大多比较随意,惟独对梅花是个例外,不但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雪中探梅,踏雪寻梅,自古使然。而且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明人张兹《梅品》中一共列出二十六条“花宜称”:清溪小桥,篱边松下,绿苔铺地,明窗对花;花下或有珍禽为伴,仙鹤为侣,远离尘嚣,别有清境,等等。人们对梅这般另眼看待,自然跟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的隆冬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梅花斗雪凌霜、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高标逸韵,历来为世人所歆慕。

       文人、君子喜欢梅花,是因为文人们守清正之气,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荡之气。再者,中国文人士大夫往往是贬谪的,常有失意之气,如是情怀当然不能与代表富贵之气的牡丹联系起来。他们固守君子品格,不为境遇的艰难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恰与梅花的“凌寒独自开”、“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品格相一致。其三,空灵的画面能给人空灵的心,空灵之心不但能容纳万物,也能使人真气弥漫、心旷神怡。

       ㈢、踏雪寻梅中的人品之美

       红楼梦踏雪寻梅文中“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画图中心人物为宝琴,宝琴披着大红凫靥裘,与那白茫芒银装世界中呈现出这么一抹红,对比鲜明,贾母又说宝琴人品好。《红楼梦》中说宝琴极其美艳,综合素质第一,贾母还有意把她说与宝玉为妻子。曹雪芹深谙这一点,宝琴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理想中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是聚合了大观园中各处众女儿优点的至真、至纯、至美的理想人生的形象。

       薛宝琴这个完美形象是曹雪芹在现实中再造的梦想,他要通过薛宝琴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人性的一线希望,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寄托所认为的女性美的品格“极致”。大观园里有了薛宝琴这个人物,如同一螺淡墨山水画,在山山水水、薄雾浓云之间勾画出隐约层次一样。

       在曹公所构造的大观园儿女中,宝琴如何成为了作者所钟情的一个形象,缘其不仅兼具了大观园中优秀少女钗、黛、湘的优点,而且她跟随经商的父亲走遍了半个天下,见识了许多别人从未见过的事物。她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如果说宝琴的美貌、才情、品性使大家喜爱,那么她的见多识广更被大家羡慕。从外貌来看,宝琴给人的感觉是超凡脱俗。黛玉之美,原是一种病态的美;宝钗容貌美而失之于“富态”;湘云则主要表现为线条美和健康活泼的精神美。只有宝琴不仅有超过众钗美的容貌,更有美的气质,让所有人都为之倾倒,让这样一个形象在灵动、清新的意境中,营造栊翠庵墙外寻梅的场景,可以说是达到了物与人契合为一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薛宝琴“踏雪寻梅”的审美意蕴体现为历史文化意蕴之美、空灵之美和人品之美,三者统一于曹雪芹对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认识和线条构造中,成为后代文人、画家所不断谈及和创作的题材。

      踏雪寻梅香犹在,骑驴吟诗乐无穷,让我们身历其境体味历史,体味自然,写出意境深远的诗,吟出不悖常理的图画吧。 

豫荷其人

       豫荷,本名沈玉民,微信名老沈,一九四三年生,河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学历,六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国营军工企业工作,历任工厂厂长,总工程师等职务,从事生产经营和特品科研的领导与组织。二零一零年起,因身体原因脱离岗位,进入玩的世界,喜旅游,喜赏析音乐、书画、文学,兴趣试笔;经常从事社会文艺创作和演出策划。好朋友,好助人,喜奉献,善为乐。忘记昨天,过好今天,积极快乐,拥抱明天,战胜自己,随遇而安。


展示新时代文学新风采  打造新时代文学新高地 

更多详情敬请点击:新时代文学社公告

关于坚决反对求读求赞求赏求转的倡议书

新时代文学与您同行

主编微信:91714169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雪之美
中国文人七大意境——情趣篇
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卷一:孟浩然《南阳北阻雪》(一作《南归阻雪》)
蝶儿小筑《天生咏絮,贤善才名》
写出一种气息、一种意蕴,散文的滋味就有了
竹的文化意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