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赏读】杨全华||说说容易做到难——读刘同福《换换角度看风景》有感


说说容易做到难

——读刘同福《换换角度看风景》有感

杨全华

这是一篇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的文学作品。作者刘同福政委以摄影为切入点,以拍摄对象、摄影故事为素材,看风景喻看事物,用丰富的事例,深刻的哲理,揭示了全面客观看问题的重要性,其思想已经远远游出摄影之外。我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读后既有共鸣更有收获,深感这篇文章,不仅对于摄影人在摄影实践中的景象取舍、主题确立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看人看物看问题均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赏读这篇文章,我同时想到了北宋诗词大家苏东坡的著名诗篇《题西林壁》。当年苏东坡登上庐山,在大加赞赏了一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纵情写下一首千古名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唐诗重抒情,宋诗重喻理。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被誉为宋诗中至理的代表作。它告诉人们要看清事物的真面目,必须注重多层面多角度。刘政委这篇散文的主题与苏东坡的名诗有异曲同理之意。



事物的表象均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看,难免具有差异性。而这些差异又往往是不存在谁是谁非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应是这个道理。换个角度看风景,意味着要看到差异,承认差异,并在差异中找出更为合理的一面。这样对于我们置身大千世界,认识万千景象,克服自己的不足,理解他人的“片面”,寻找相对合理,制定科学对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换个角度看风景,听起来好懂,说出来不难。但要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及良好习惯,必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辩证的思想方法,丰富的人生阅历,理解体谅他人的意识。就刘政委这篇文章中所涉及的素材看,至少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应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苦衷”。就风景而言,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或许都是美的,但如果相对于与风景有关的其它因素,美的角色已发生变化时,欣赏者及时转换视角,或许能看到更有价值的美景。正如作者所述:在他曾去过的一个边防哨所,那里群山环抱,林木葱翠,山水潺潺,小鸟鸣唱。面对如此仙境般的地界儿,陪同的战友却笑着说,这里的战士戏说这里“山清水秀,谁呆谁够”。怎么会是这样呢?经了解才知道这个驻守在大山深处的小哨所,仅有十来个官兵,“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生活的单调枯燥可想而知。在这个北国边疆,严寒的季节格外漫长,大山里每年有七个月被风雪包裹,常常是出不来进不去,几乎与外界隔绝。哨所的官兵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其实是凭着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热血,凭着对自己肩上神圣职责的理解,从容面对,乐观生活。他们嘴上戏谑地念着那句顺口溜,心底里却流淌着对祖国山河的款款深情。

当作者了解到这些,小小的哨所,可爱的边防战士已替代那里的自然风光成为他眼中的另一番美景。



应用发展的态度看待历史“风景”。拍摄古城古村落等历史风景、人文图画,是摄影人的普遍爱好。但在拍摄这些令人“着迷”的“人文”时,有多少人对既不影响保存“古迹”又能确保当地居民生活跟上时代的发展进步作过思考呢?然而作者却想到了。正如作者在本文中所说:“作为摄影爱好者,我曾多次去江南一些古村镇和水乡采风。那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石阶小巷,古树参天。田野里阡陌纵横,油菜花香,真的是风景如画。来到这里的摄影人,都会有抑制不住的亢奋,长枪短炮竞相亮技。可是,当我走进街巷,进入农户,心里又会生出一些别样的东西。那风格古朴,非常入镜的徽居,却大都窗户窄小,阴暗潮湿,白色的外墙霉迹斑斑,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想来一定不会舒服。那环绕村镇的流水,洗衣洗菜涮马桶,水色灰蒙,绝不像映着徽居倒影的画面那样美丽诱人。以摄影人的视角,似乎越古老越原始,甚至是越落后的景物越有拍头,而从生活的进步看,现代民居,现代环境才是人们更需要的。历史的古朴的传统的美,值得保留,值得记忆,但现代文明的脚步,终究要踏进那些古老的村镇。怎样让这些美丽的地方古韵长存,又巧妙地融入现代气息,勾绘出更加迷人的水彩画卷,真的需要我们确立起新的视角。”

相信摄影人如能怀着作者这样的思想情感去拍摄“古迹”,其作品的取材与主题一定会是与众不同的。记得不知是哪位摄影“大家”曾说过,你的作品就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因为你读的书,走的路,最终都会在你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这或许也是“破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现实注解。同时,本人认为作者这些有价值的思想,更值得那些“古迹”所在地的经营者、管理者们,予以借鉴。



应依据不同人的生活需求,理解不同人对美景的看法。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老百好常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许多在一些人看来不可理解的现象,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十分合理。因为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生活、生存需要,会导致不同的爱好兴趣,甚至会造成几近天壤之别的视角。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讲的在他东北老家遇到的现象,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他说:“我的家乡在大山深处,小时候没有注意到家乡的山山水水是那样的美。这些年,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回到家乡,总能发现令人振奋的美景,只要有时间,都会拿着相机去捕捉那些美丽的画面。对此,山里人不解:‘这山沟里有什么好照的’,我嘴上打着哈哈,心里却对山里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有些不屑。直到那年深秋,我回家住了月余,目睹乡亲们的寻常生活,才有了不同的认识。”作者说,几场秋雨过后,“起伏的山峦渐渐地变了颜色。我沉醉于那片秋色,忘情地徜徉在“五花山”中,而山里人则是另一番的忙碌。他们早早地起来,迎着初升的太阳,背着大筐小篓,趟着凉凉的露水,一头扎进山里去,寻找雨后竞相生出的蘑菇;他们冒着随时有掉下来摔伤的危险,爬到高高的松树上,去采摘成熟的松果。钻进深山,他们的目光决不会停留在色彩斑斓的秋叶上,而只会专注地搜寻那些能够收获的果实,因为这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日暮时分,他们披着晚霞,带着一身疲惫,也带着一脸喜悦,回到各自的院落,袅袅的炊烟旋即升起,山村出奇的宁静。寒霜降临的时节,山里的景色美到了极致,山里人最关心的仍然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他们随时察看田里作物的成熟情况,计算着收获的时间。他们要及时规避霜冻的危害,把大山的馈赠和大地的回报,尽数收入囊中。那些金灿灿的玉米,圆滚滚的大豆,脆生鲜嫩的萝卜白菜,在他们眼里才是最好的景色。层林尽染,壮阔秀美的大山画卷,实在是无暇顾及。不是山里人不懂得美,是他们的生活需求,确定了他们特有的审美视角。”

 

世界是多元的,风景是多采的,人们的生活条件、文化素养也是多层次的。同一处风光确实如同每个人从自己手中的万花筒里所见,千姿百态,多姿多采。我们绝不可强求一致,只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予以理解。

换换角度看风景,是智者的实践。虽然说说容易做到难,但却是社会现实的呼唤,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作为有志于看清事物本来面目,拍摄到人性化、正能量景色的摄影人、社会人,应本着这一目标,努力全面提高自己。这即是本人赏读刘同福政委这篇佳作所产生的感悟。 

2019年8月7日于淄博


作品链接

刘同福||换换角度看风景


作者简介

杨全华 在部队服役30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后转业到地方机关。爱好摄影、文学,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摄影作品、文章曾见诸多家媒体。

展示新时代文学新风采  打造新时代文学新高地

重要提示

1.来稿字数需要300以上,含个人简介方可加注原创标识。

2.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后台自动过滤,费时编辑后将导致无法推送,请自尊。

3.了解“美丽中国”杯国庆70周年征文事宜,请点击征文启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方现代文学】No.70401期[纸刊遴选]G版||海燕 作者/山里人
精彩美景摄影作品精选2023-21 精美风景
【散文】‖ 读《深秋的尼洋河》有感
十冬腊月美景瞅 作者、摄影:张建华
改变摄影视觉,让你看到不一样的美景
《文选》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