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增瑞||走进拉卜楞

走进拉卜楞
作者:李增瑞
主播:苡    子


汽车自兰州出发,沿甘南公路盘曲南驶,透过车窗玻璃,看到的多是连绵起伏、草被稀疏的土山。四个小时过后,车外景致已大相径庭,那里丘陵环列,谷广坡平,流泉萦绕,水草鲜美,遍野都是成片成片的牛群羊群,这就是甘南藏民祖辈栖居的拉卜楞天然牧场了。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座落着号称“西藏第二”的名刹古寺一一拉卜楞寺。为了却我领略西藏风情的心愿,兰州的战友不惜千里驱车,陪我来到此地。

头一次置身佛幡塔影容裏着的梵宫经堂,看鎏金绕玉的瓦栏,听喃喃梵呗的诵经声,对藏蒙人民的佛祖宗风充满了好奇和神秘之感。在拉卜楞,满街都是身披紫红色袈裟的喇嘛僧侣,有脸如核桃的耄耋高师,也有满目天真的幼稚僧徒。据说,这里的藏家男儿从小剃度出家,授法沙弥戒,把进寺为僧作为满家荣光。拉卜楞的僧侣们精勤不懈,终生攻读佛法,深通内典,精持戒律,高僧学者脱颖而出,有不少在佛界享有盛名,地位非凡。如同藏家其他寺院一样,拉卜楞寺的机构完整,组织严密,制度健全,治学严谨。这里的佛律戒规也相当严格,从生活起居到诵经侍佛,都有其恒定的秩序。我们进入拉卜楞寺的那天,适逢寺院举行重大佛事,数百僧侣云集中心经堂,朗声诵经。手持法杖的僧官神色冷肃,气质威严,不时在经堂过道来回巡视,法杖一步一点地面,顿得杖上诸多佩饰哗啦作响。有些精力不集中的僧徒抬眼偷视,但又迅疾闭目捻珠,专心诵经,生怕僧官觉察,惹得罚惩。


拉卜楞僧侣的着装,从色调到样式都有明显的区别,那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级别的显现。据为我导游的寺院小僧告知,这里僧侣修法也都考级拿文凭,他列举了很多佛道文凭的名称,但词义生涩,一时难以卒记。只记得他说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木祥活佛因早年获取“格西“学位而声蜚藏蒙,看来“格西”这个文凭已不算低了。历史上的藏族社会教育均以寺院为中心,僧侣便是藏族社会知识分子。拉卜楞寺不仅是当地藏僧的教育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园地,还兼为甘肃省的佛学院,众多僧侣在这里学习佛法,其学历均为国家承认。为我导游的小僧九岁入寺,潜心修持九年,已拿到了“本科“,目前正日夜苦战,准备考“研"。他声称自已以后还要一直修考,力争在习学佛法中有更高的建树,此所谓佛法无边了。


拉卜楞寺院位于拉卜楞寺小镇西北角,依山而矗,顶接蓝天。那古朴而庞大的建筑群落气势宏伟,在岚光普照下瓦壁生辉,犹如琼楼玉宇落入人间;那一尊尊高大的佛尊菩萨遍矗堂殿,仿佛教化众生度无边苦海之艰辛,入极乐世界之乐趣;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酥油花惟妙惟肖,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一个个来回游动的紫衣僧侣,像滚动着的一团团圣火,使这座千年古刹散发出勃勃活力。还有那径堂佛殿里雕琢精美的艺术品,珠光闪闪、玲珑剔透。那梦幻仙境般的绘画,更是五彩纷呈,美不胜收。难怪历代文人骚客曾留下那么多赞美拉卜楞寺院的名诗佳句。


来拉卜楞,我所期望的并不仅仅是看看这里的梵宇古刹,更希望尽可多地浏览这里的自然风光。领略一下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在来拉卜楞的途中,我就接触过不少田间耕作的藏家妇女,也会见过不少游牧草原的藏家膘汉,在我用眼神用手势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他们都是那样的纯朴憨厚、那样的热情豁达。或许他们久居深山草原,远离现代文明,对我携带的智能设备充满好奇,在打破我们的陌生感之后,一群藏族小孩大胆地要过我的智能相机,稀奇地赏玩着。拉卜楞的藏民勤劳而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工艺品都细密精湛,深得人们的喜爱。你看那满身珠光宝气、琳琅满目的缀饰物,你看那鎏金包银制作精巧的生活器具,谁看了都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在拉卜楞小镇沿街的工艺商店,我一气买下了一大堆铜器和银器,恨不得把所有藏家工艺都背回京都。陪我而来的战友见此不停嘻笑。我说,你身在其地不理解我的感受,我好不容易来一趟西藏,还是多带上一点,也让我身在京城常常体味一下藏家的风情。


当然,来拉卜楞,不可不去草原看看。拉卜楞的草原既宽阔而又十分美丽,每到绿草铺地的春夏,那里牛羊成片,毡包遍地。其中有的是用于游牧藏民居住,有的供给四方游客歇脚。拉卜楞旅游开发后,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偌大的草原人头攒动,他们白天观览寺院,晚上便来到草原宿于毡包。大家燃起篝火,唱着民歌,喝着酥油茶,就那么欢欢喜喜地在夜色笼罩的大草原上嬉闹着,第二日又恋恋不舍地离开。遗撼的是这次我们来得早,草原尚未返青,除了俩尔看到游牧的羊群和马群,再不会领略到那种欢快激悦的场景了。

在拉卜楞短暂的逗留中,我还抽空来到藏家俗子的集居之地,体察那里的民风民情,感受他们独特的文化。我隐隐约约地发现,拉卜楞人的意识和文化都带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相伴。在佛的净土中,有人的世界,有佛的踪影。他们的生活缭绕着佛界香烟,也充盈着凡俗气息。为生计,他们也设摊经商,也讨价还价,也想方设法使来去的游客尽可多地向外掏钱。在牧场,当我邀请几位藏家男女合影留念时,他们竟向我做出捻钱的动作,意思是给他们每人10元钱,他们才可以配合。我诧然于他们的要求,又理解他们的做法。如今商品理念已充盈世界的角角落落,开放后的拉卜楞还能例外吗?然而,拉卜楞毕竟还是拉卜楞,善良朴实是他们的本性,虔诚于佛祖胜过珍惜他们的生命。在寺内,我看到来这里膜拜神佛的藏族教徒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摇着法轮,有的捻着佛珠,面对佛灵虔诚地祈祷。据说藏民生活普遍窘迫俭朴,但敬奉佛祖却毫不吝啬,他们太部分劳动收入都呈奉给了佛寺。在寺院外的黄土大道上,我看到两三个藏族妇女五体投地,一步一匍伏地向前跪行,听人说,她们都是以这样动作从百里之外一步一步赶来,如此虔诚,为的是消灾避难,祈求今生和来世的幸福。出于同样的心愿,众多佛教徒在朝拜佛灵后还围着寺院、佛殿不停地绕转,一个个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而往往是从日出转到日落却不停止。大凡内陆来访的游客,对他们的这番虔诚往往视作匪夷所思的行为,有的斥之为愚昧,此时我却想,人的幸福感觉并无两样,不同的是对幸福对美好的认同角度和追求方式,这些信徒的思想情感已超越了时空和自我,跨越了人间与天堂的鸿沟,他们是在用神往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的善变,用粗犷的呐喊召喚迷离的神灵,用纯朴真诚点燃期盼的光明,如此脱离尘嚣的干净灵魂,谁又不说它是高尚而可贵的呢?

时间过得真快,大半天的游览眨眼就过了,在战友的一次次催促下,我不得不向拉卜楞道一声再见。感受过这里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醉人的乡土气息,领略过这里的人与自然,人与宗教相互渗透的神秘韵致后,对这里,我真有点恋恋不舍了。汽车驶离拉卜楞时,我禁不住再一次隔窗久望,心里暗自发誓,如果有机会,说啥也要再来拉卜楞看看。









【作者简介】


李增瑞,山东东营市人,军旅诗人,大校军衔,专业技术五级,现任军队报刊主编。曾出版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等专著多部,现居北京。

 

苡子,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朗诵协会、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杭州图书馆朗诵团团员。学业职业都浸润着文学,希望诵读的声音能带着文字飞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省交界,高原秘境,一起去这片世外桃源吹风吧~
若尔盖九曲黄河第一湾|索格藏大酒店走进索格藏文化
【原创】走进甘南
(25)中甸噶丹松赞林寺
草原牧民生活习俗拾萃 || 作者 任笃让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难以复兴的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