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南丰后人‖山弄里有着我的乡愁

(散文)

山弄里有着我的乡愁
文/南丰后人
 
国庆期间,天高日烈,我行走在浙西常山与江山交界的一条长长山弄中。
 
这是两座山脉中的峡谷,以前知道它的名字叫“大弄”,“弄”字是由提“土”旁和“弄”组成。可是现在的电脑里却找不到这个合成字,权当一视同仁的“弄”吧,就像古城里巷“弄堂”的“弄”。不过,这条“大弄”委实长,委实宽。长度足有十里多,宽度从二十几米到一百多米不等。
 
狭长的山弄,溪水潺潺,山谷悠悠,有山林面积近万亩。
 


不知道何年何月,山弄里踩出了一条野猫路,然后逐年踩踏维修,从羊肠小道,到机耕路,如今已是平展的水泥路了。路边是宽宽窄窄的稻田,紧紧依随马路的是清流流的山溪。左右的山坡上,多有密匝匝的杉树和毛竹,是全县有名的林业村(以前叫新联村,现在合并为和平村)。山脚与田块的边边角角,都被山里人家开垦为自留地,也是村民千百年来勤劳的象征。
 
犹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月亮之夜,我也曾经在这条山弄里散步。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前行,月光皎洁,树影婆娑,耳边不时传来三两声狗吠,路的前头模模糊糊地坐着一个人影,身旁靠着一把阔板的锄头。一打听,原来是为自家责任田放水的,白天他在乡镇企业里打工,只有夜晚挤点时间管管水。
 

“好在如今大家用水都比较文明。”他说,大弄里青壮年都外出谋生了,村里管水管林很多事都形成了村民公约,所以水利山林的纠纷大大减少,这让我有点羡慕。年少时,每每夏收夏种时节,我跟着父亲夜间到田间放水,田畈上到处有走马灯似的人群,有时等到天亮还等不到。即使按次序轮到放水了,碰到不讲道理的,也经常发生口角摩擦。人弄得精疲力竭不说,邻里不和的关系还要衍及到下一代。
 
今天是一个秋收的季节。走在民宿与稻田之间的马路上,眼见单季晚稻已经收割完毕,我在寂静的大自然中穿梭,俨然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民房前错落有致的水泥坪地上,有三三两两的老农在翻晒稻谷。在一幢红瓦白墙楼房前,是一块几十平米的晒谷场,一位年过花甲的妇女,只见她一个人弯腰弓背在搬扫稻谷,然后用尽力气倒入齐人高的风车上,开始均匀地手摇着风车。看到她扎着头巾,汗流浃背的样子,仿佛就是我的记忆中的母亲。那时候,父亲男劳力在大田里劳作,翻晒风扇稻谷的事情,往往就由老母亲去完成。
 
这风车,这晒谷坪,这农村老母亲的形象……就是我的乡愁。
 


再往大弄的尾段走去,山里越发显得宁静。远处的田野里虽有一两个劳作的人,但我在远处却听不出动静。只能听到我自己行走的脚步声以及树林中不知名的鸟叫声,鸟鸣山更幽哇。在一块石头上写着“黄家”的自然村口,路遇一位挑担的老人对我说,现在年轻人山里呆不住,都到外面攒大钱去了,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聚聚,山弄里几乎就是“8090部队”(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据本村的老同学张先生介绍:这条大弄里生活着500多人,分布在十多个靠山临溪的袖珍自然村,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方言也有三四种。谈起这条深深的山弄,张先生不无自豪:这是一条常山通往江山的古驿道,在原生态的峡谷间,白墙红瓦的小楼点缀在道路两旁,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曾经在此避暑度假的北方客人,住了几天也舍不得走,称赞此处为天然氧吧、人间福地。
 


张先生在外打拼几十年,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建议:利用袁青口到朱家自然村的绿色古道,可以开辟径走赛道或自行车赛道。利用原新联村的办公楼可以创建“三山书院”(即常山、江山、玉山),开设书画、摄影培训班;定期开展书画、摄影作品展览;不定期邀书画、摄影等艺术家来此小驻,让古驿道演变成新时代的文化长廊。
 
傍晚,山谷里吹来了阵阵宜人的凉风,让人心旷神怡。像我这样乡村里成长的生命,年轻时拼命地离开泥土到城里生活,离得久了,反而对乡村有种强烈的回归渴望。眼前大弄古道——似乎也在对城里的乡村生命声声的呼唤着……
 
记得著名作家阎连科说过一句话:当你软弱的时候,就回一趟故乡吧!



 【作者简介】


南丰后人祖籍江西南丰,后迁入浙江三衢,系中国生态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秋日融融石崆寺/南丰后人
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古渡随想》
关于风车的文章_抒情散文_散文_第一文学网
南丰后人:走过都江堰
南丰移民考
晒几件儿时的农村老物件,你认识几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