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从“广播网”到互联网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四十年前的一个傍晚,父亲和哥哥带着满身的疲惫从生产队收工回家了。母亲把晚饭端上了炕,照例是地瓜、苞米饼子、咸菜疙瘩和水煮白菜——这是那时最普遍的饭食了。为了能听清广播,我坐在炕里头吃饭,因为父亲母亲和哥哥们要谈论生产队的事情。而在窗的上方,挂着我家唯一的电器——有线“广播网”。

  所谓“广播网”,也就是广播喇叭,是那个时候党在农村主要的宣传途径,也是农民主要的娱乐工具。那时,城市和乡村建立了有线广播网络,每个县都有广播站(后来叫广播电台),每天早午晚三时按时播音,乡镇有放大站,把信号放大输送给各村。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有线广播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得到了群众的喜爱,大家亲昵地把喇叭称为“广播网”。物质贫乏的时代也意味着精神生活的贫乏,一个偏僻乡村的孩子,十多岁正是渴求知识的年龄,一下子就深深地喜爱上了“广播网”。

  那是怎样的一种物质生活啊!一日三餐,三百六十日一成不变,地瓜或者是瓜干,苞米饼子要算细粮了,而白面馒头只有到了节日才能见到。菜肴呢,咸菜是当家菜,至于青菜,秋冬季节有水煮萝卜或者白菜,到了春夏真是青黄不接了,一把韭菜一棵葱也是珍贵的。菜里没有一点肉星,连油花都少见。即使这样,还有好多的人家吃不饱,家口多劳力少的人家,妇女们时常为一日三餐发愁,年底分配的时候还要往生产队里交口粮钱,欠下一大笔往来账目。人们这样填充着肚子,青壮年们却需要整日在生产队劳动,春种夏管秋收,其余时间便是整大寨田,无论什么地都要整成梯田的样子,美其名曰“战山河”。

  那时我正上初中,买一本本子买一支笔,要等母鸡把蛋生出来,然后攥着热呼呼的鸡蛋去供销社换。这样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可能伴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听“广播网”就是那时最为珍贵的精神享受了。早上,在《东方红》的乐曲中,我睁开眼睛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晚上,在《国际歌》的曲调中,合上双眼进入梦乡。

  在父亲母亲这些从旧中国过来的老人心中,“广播网”是多么的神奇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他们对新社会的憧憬。母亲年轻的时候就听参加革命的舅舅说起过,有一种戏匣子,可以听到人们在里面唱戏说话。现在母亲终于见到了,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匣子”。只是一根铁丝拴上个盘大的圆纸盒子,就能发出各种声音,男人的,女人的,大人小孩的,会说话还会唱戏。

       以我当时的水平,还不能把喇叭的发声原理解释给父亲母亲听,因此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父亲母亲对“广播网”的态度是敬畏的。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笑话:有线广播是没有回路的,每家每户都接了地线。地线常年在外日晒雨淋,难免生锈,线路接触不良,这就使得“广播网”的声音越来越小。父亲就说,看看,来回那么几个人,天天吆喝,都没气力说话了。看样子父亲真为他们担心。

  正是在这个晚上,“广播网”里播送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新闻,播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表示要在农村实行改革。正是这次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序幕,我们的生活从这天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那时十二岁,懵懵懂懂,不太清楚改革开放是什么,但我相信,我们的生活将会一天天好起来。

  “广播网”最先给农民带来了福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广大农村先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广播网”每天都是宣传三中全会精神的内容,哪里哪里包产到组了,哪里哪里包产到户了,哪里哪里的农民收入提高了……我的家乡和全国各地一样,兴奋的农民们先是包产到组,再分到每家每户,生产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了,家乡的面貌也是日新月异起来。

  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就追求起精神生活来。“收音机”是逐渐富足起来的农民最先购买的家用电器。姐姐家也买回了一台收音机,端正地摆在了桌子上,上面还蒙了一块红绸巾。这东西又把我吸引了去,我开始有时间就往姐姐家跑。晚上写完了作业,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姐姐家听新闻,听小说联播,听歌曲。以至于听到很晚都不舍得回家。

       姐夫劳累了一天,想早点休息,就说拿回家听些日子吧。我当然求之不得,让姐姐用红绸巾把收音机包好了,小心翼翼地抱回家。没想到却挨了母亲的训,说这么贵重的东西,万一弄坏了怎么办?训归训,我找到了好节目,父亲母亲也听得津津有味。母亲还学会了开机、搜台,自己在家的时候会找一些戏曲听。这一听就是一个多月,我都忘记了往姐姐家送,母亲催了我好几次,才不情愿地送回去。

  父亲见我这么喜欢听,大概也是自己喜欢,就说等年底咱家也买一台吧。这个时候收音机也很普及了,电台有评书广播节目《岳飞传》《杨家将》什么的。每到晚饭时分,四邻八舍们都把音量开得老大,为的是在院里做活也能听得到,大街小巷里就响起了刘兰芳的琅琅说书声。因为我就要上高中了,要去离家五十多里的县城上学,父亲就没舍得去买一台收音机,把钱留给我上学用,还是听他的“广播网”,在这个时段里“广播网”也会转播评书节目的。

  从偏僻的农村来到县城读书,终于见识了过去只在“广播网”和收音机里接触到的外面世界。我如饥似渴地读一切能接触到的书,千方百计省下几块钱的饭费买书。在这里我还第一次见到了电视机。每逢礼拜六的晚上,同学们一起去附近机关办公室看电视。小小的荧屏前挤满了好奇的人。电视机放在办公室特制的电视厨里,而办公室容不下这么多的观众,人们只好站在外边,从窗子、从门口,观看电视节目,即便是讲座,或是交响乐演出,也看到电视台节目结束。

  八三年,我上高二了。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家乡的农民们生活富足了,便酝酿搞电视村,村里有想买电视的,村集体给予二百元钱的补贴。没想到一发动,有二百多户村民报了名。村委很快就派出了能人从电视机厂买回了电视。记得那是天津产的飞跃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电视村”实在是那个时候的新生事物,当电视机一拉回村子,便轰动了全镇。

       村里多数人家院里都竖起了电视接收天线,讲究的人家是用几根钢管焊接起来,插在磨盘石的洞里(手推磨早被淘汰,磨盘石被派上了各种用场),电视天线高高地用螺丝固定在顶端。找不到钢管的人家会从山上寻一棵笔直高挺的杨树,砍倒修直回家做天线杆子。也有那些随便的人家,随便砍一根小树,把天线头绑在树梢上,就倚在院墙上,这样接收效果不是很好,但可以随时转动天线,以便找到最好的效果。

  因为要供我上高中,进而还要考大学,父亲便没舍得买电视,但他却为失去这次机会感到可惜。好在这时早已成家分开过的哥哥买上了电视,我们比邻而居,父亲母亲可以到哥哥家看电视。上大学后我屡次劝父亲也买一台回来吧,晚上看着还方便。父亲说等你毕业了再说吧。

  等我毕业的时候,村子里已经有人家把黑白电视换上彩电了。除了供我上学之外,经过几年的积蓄,家里攒了些钱。我再次劝父亲买电视,父亲又说等你成了家再说吧。

  然而等我成家不久,父亲便离我们而去了。父亲终究没看上自己的电视,带着遗憾走了。母亲也是风烛残年了,又不喜欢出门,偶尔才到哥哥家看上几眼电视。为了让母亲的精神有所寄托,也为了自己不再遗憾,我用自己的薪水给母亲买了一台电视。这时,恰好村里开始接通有线电视,母亲很痛快地办理了接通手续,调试人员接好了线路,母亲终于在自己家里看到了清晰的彩色电视节目。

  弹指四十年,换了人间。现在,有线广播站早发展成了无线广播电台,“广播网”也早已淡出了农家生活,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脑已经成了普通家庭的必须配置,而互联网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即时知道国内大事,国际风云;通过互联网,我们能随时和朋友交流信息,互传视频;通过互联网,我们在户外即可控制室内电器;通过互联网,我们实现了无货币乘车、餐饮、购物;通过互联网,农村的乡亲父老们可以把自己地里出产的农副产品卖到全国、全世界;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定制可口的饭菜和饮品,并且有服务人员送货上门。

  女儿学古筝,我在网上给她买到了称心趁手的乐器。妻子喜欢去淘宝上淘宝贝,能在网上买到的就不去超市。老家农村里,人人都用上了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通过互联网搜求自己所需的信息,把自己的绿色农产品卖出去。

  四十年前的那次抉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切实的巨变。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我们这一代实现了。四十年前,我们举家倾听“广播网”带给我们的信息,如今点击屏幕,学习生活、天下大事尽握手中。改革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红利。我们参与变革,享受着变革带来的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带领全国人民实践着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期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两个目标。

  如今,党的十九大又为我们规划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建党一百年时,也就是三十多年后,要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三十年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又将是如何一番民族复兴的璀璨光景呢?我们憧憬着,期待着。希望那荣耀的时刻能够早日来临。

文/隋清运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六汪法家庄人,基层劳动者。工余喜读书,不求甚解。偶为文以自娱。

主播/谭学伦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清溪诗社会员。黄岛区灵山卫街道人。为了生活忙忙碌碌,闲暇时候喜欢堆砌点文字,抒发下对生活的感悟。作品散见报刊和网络平台。也有散文和诗歌作品收录于丛书出版。也喜欢朗诵艺术。虽水平不高,仍在学习提高当中,但仍乐此不疲。时常给孩子们录点睡前故事,并以此为乐。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陈    洁

复审:谭学伦

发布:静    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衡阳晚报
江苏广播网——新鲜农村
散文 | 老伍 | 看电影
李明君《遥远的回忆》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讨系列之三:集体成员是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主体
我国农村改革的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