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致敬之旅-------凤阳县小岗村记游

20:00

每 I 晚 I 八 I 点 I 与 I 您

相 I 约 I 家 I 在 I 黄 I 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梨园公社小岗村,分地包干闹得欢。

  在隆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小岗村这块开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大幕的热土。

  十二月二十一日晚,整个凤阳县大雾弥漫。我们下了高速,驱车来到了小溪河镇小岗村。

  村子里静悄悄的,路灯昏黄。路边小店里多数还敞着门。我们踏进了一家旅社,但条件不尽如意。在村委办公室门前,想驻车在牌楼前拍几张照片。遇到小岗村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在他的指点下,我们来到了小岗村北二百多米的小岗村大酒店。这是一座七层楼高的现代化酒店,然而客人并不多。与大堂经理寒暄了几句,知道我们是山东人,她告诉我们她曾在山东打过工,一问还是在胶南的一家韩资企业。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经理告诉我们,酒店承接了凤阳县的一个培训班,客人比较多,要我们早点起来吃早餐。

  去一楼餐厅吃饭,点了四个菜,其中三个已经没原料了。无奈,又返回村子里,问了一家,说是没饭!又进了一家,还好,可以点菜现炒。虽说口味不是很适口,但在这样一个冬夜里,奔波了一个下午带着半晚上,能吃上一口热饭,已经很满足了。这家的主人姓关。二零零八年,胡锦涛总书记曾在这里与大包干带头人关有江等村民座谈。饭厅里还陈列着总书记座谈时的方桌和木凳。

  二十二日早,天下起了小雨。我们来到酒店对面的小岗村游客中心,这里刚刚上班。没有什么游客,只遇到了一位来自南京的老大哥。工作人员为我们办理了票务,乘电动游览车再次来到村里。

  小岗村是国家4A级旅游区,景点只有三个: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和沈浩事迹陈列馆。

  “当年农家”是当年小岗村一组严立华的农舍。四间低矮的草房,房顶的笘草历经风雨,已经压实紧贴在屋脊上,还生出了一些绿色的植被。草房内陈列了几件古朴的农具和简陋的家具。在东侧的屋里,几张长条木凳围着一张低矮的木桌,木桌上陈列着一张黑黄的粗纸,密密麻麻的印着些手印,这是当年立字按印的大包干的发起者们试印揩手的草纸。

  四十年前冬夜的一个夜晚,就在这间低矮的草房里,全村十八农户的十八位当家人,为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在一纸生死协议上庄重地印上了自己的手印。

  严立华和他的乡亲们不知道,正是他们这次大逆不道的私分土地的行为,拉开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

  凤阳县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而出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这首著名的凤阳花鼓戏,传唱天下。相信不少读者朋友读到这句唱词的时候,是用安徽花鼓调哼唱出来的。这首著名的花鼓调,后面的唱词是这样的:“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出了位朱皇帝,然而凤阳人民并没有因为朱皇帝而改变贫穷的命运。凤阳地处江淮两大河流的分水岭,淮河中游南岸,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群雄逐鹿,战乱频仍,加之旱涝灾害频繁,给凤阳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凤阳人在灾难面前,别无他法,只好外出逃荒并形成习俗,“凤阳花鼓”就是因凤阳人外出乞讨而传唱天下的。

  灾难也给凤阳人民带来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九七八年,安徽凤阳再次因小岗村在全国闻名。在当年人民公社盛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极左思潮下,小岗村的十八户村民勇敢地选择了与当时形势背道而驰的“单干”,他们要为自己做一回主,靠自己的力气填饱自己的肚子。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并不亚于“造反”,是要冒很大政治风险的。

  时代的步伐即将翻过一九七八年那一页。在小岗村的当家人们决定分地包干的这个时候,我不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否已经召开,但是,随着春天脚步的渐近,冰冻即将融化了。

  从当年农家出来,我们走进了大包干纪念馆。大包干陈列馆于二零零四开始兴建,于二零零六年六月开馆,占地三十多亩,投资三百多万元。馆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餐厅等,主展厅由《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里,小岗村的故事继续在我们面前呈现。

  一九七八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罕见旱灾,大部分地区十个月没下雨,秋种无法进行。凤阳因受自然环境影响,旱情更为严重。然而,实行“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获得大丰收,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五年的总和,一九七九年的春节,小岗村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

  纸里包不住火,小岗村的事很快被公社得知。“小岗村的牛草贷款、粮种贷款全部被扣下来,不给了,粮农贷款也不给了。”大包干参与者严金昌后来回忆称,“实在没办法,为了吃饱只能走这条路,没有粮食没有种子,我们只能到处去借,硬是度过了难关。”

  “包产到户”很快得到了县委领导的支持,为规避“包干到户”、“分田单干”这些明令禁止的资本主义的字眼,巧妙地称之为“大包干”。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知道了小岗村的事,搞了个文件,要尊重生产队的生产自主权,允许和鼓励社员正当经营家庭副业,归还社员的自留地。

  单干是个吓死人的词。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谁担当得起?人民日报的编辑知道了小岗村的事,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坚决贯彻按劳分配的政策》。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看了,大怒,说:把矛头指向毛泽东思想,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

  当时的中国是种什么形势呢?我们不妨回头看一下历史。

  一九七一年,福建石狮查封了十二家地下工厂,逮捕了五位“新生资产阶级分子”。其中一位吴夏云,是个生产像章的,月收入达三百多元。专案组认为,省里一般干部的月工资为五十二元,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违法收入,这样计算,吴夏云的违法收入七千多元,领导们说,就判他七年刑吧!七四年,石狮小商品市场再度兴起。一九七七年四月,在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指示下,石狮镇被作为复辟资本主义典型收进纪录片《铁证如山》。还抓了收入万元以上的投机倒把分子十一人,万元以下千元以上的一百多人。

  即便是在一九八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左的思想仍制约着中国农村的发展。河北省邯郸市农民冯连印,与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办企业,街道办只负责办理集体企业营业执照,既没投入资金,也不承担风险,不参与经营。冯连印负责筹资、生产和经营。盈利后,冯连印从利润中支取四万七千元归还借款,被以贪污诈骗罪逮捕。一九八四年,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冯连印死刑。冯连印不服,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直到国家工商局发表意见,冯连印才于一九八七年被无罪释放。

  一九八零年第二、三期《农村工作通讯》还连续发表文章,言辞尖锐地向支持包产到户者施压。

  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严宏昌和他的乡亲们为了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铤而走险,义无反顾。这是怎样的一份壮怀激烈,又是怎样的一份生死决绝!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这就是那份生死协议的全文。为吃饱肚子,乡亲们不惜一死!

  万里曾经问一位农家青年,你有什么要求?青年说,吃饱肚子。万里问,还有呢?青年说,把地瓜干换成粮食。

  面对面色萎黄的百姓,面对横加指责的某左,万里对当时的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说,单干也没什么了不起!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说实话办实事是多么的大智大勇和惊世骇俗!

  万里弄了个文件: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粮食分配要兼顾个人利益,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已经收回的自留地如数归还社员。现在这个文件已经收进了《万里文选》。

  一九八零年九月,北京召开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对于包产到户,众书记各持己见,只有四川赵紫阳、安徽万里公开声明在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其余的不是模棱两可,就是坚决反对。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会后,中央出台了一个文件,措辞谨慎,说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即便是上层,也是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

  其实,发端于这年五月份的真理标准大辩论,已经给出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不着太费心思。去问一问那位已经吃饱肚子的农家青年吧。

  尽管阻力重重,以包产到户即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形式的农村改革的帷幕还是拉开了。从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农村土地改革的热潮。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十八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在那所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坐过的小吃店里,我跟朋友说,这次旅行应该叫致敬之旅。没有小岗村的乡亲们,我们可能还要晚几年才能吃饱肚子。

文/隋清运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六汪人,基层劳动者。工余喜读书,不求甚解。偶为文以自娱。

主播/小鱼儿

简介:于全玲,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抱朴守拙,好古敏求。喜文字,修己以敬;喜诵读,修己以安。

每 I 晚 I 八 I 点 I 与 I 您

相 I 约 I 家 I 在 I 黄 I 岛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宋荣芳

校稿:徐德秀

复审:裴   珊

发布:裴   珊

“家在黄岛”主编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大包干
万里说:“我就不相信,有粮食吃,有饺子吃,他还会去讨饭?”
走进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参观记)
我国农村改革的兴起
当年,“大包干”让小岗人不再外出讨饭!
大包干纪念馆门票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