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村里的那两口井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村里的那两口井

  在自来水没有普及的年代,有村落的地方,必有井。每口井都承载着这个村子甚至方圆地区几代人的历史与情感。我的老家柳树底村也有这样的两口井,一口在村的东街上,另一口在西街的胡同里。

  我家住在东街,距离东街上的那口井不远。在我的记忆中,那口井井口是正方体,从井口到井底挺深并且井水清澈,每当下大雨的时候,井里的水就会不断往井外溢出,像一股清泉往上流淌。当时东街那口井的旁边还有两棵树,一棵是芙蓉树,另一棵是镰刀子树。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回来的老少爷们儿,总会很自然地走到井边,用正在井边洗衣服或洗菜的人家的水桶,打上点水来,洗洗脸上的灰尘,解解身上的疲惫。然后坐在树下,抽上一支旱烟,休息一会儿,相互之间拉拉地里的农活,庄稼的长势。

村里的那两口井

  井边也是孩子们放学后玩耍的好去处,他们也学着大人打水的样子,把瓶子拴上绳放到井里,轻轻一摆,瓶子倒在水面上,当不再听到咕噜咕噜的冒泡声,就知道瓶子装满了,带着兴奋的心情,将瓶子快速地提上来,对着瓶口咕咚咕咚地一阵猛喝,那清爽劲爆的感觉并不比现在的冰镇汽水差!现在想想,孩子们当时的做法真是危险,但当时并没有人考虑到这一点,倒也没有孩子掉到井里去,真是万幸。

  夏天的傍晚也是井边最热闹的地方,离井边近的人家,吃完晚饭早早的把井旁边岩石上的泥沙冲洗得干干净净,井旁的树下就成了纳凉的好地方,村里的大爷大娘们你拿着蒲扇,我带着马扎板凳,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的拉着家常,闻着芙蓉树花开的阵阵清香,享受着井水带来的丝丝凉意!

村里的那两口井

  西街胡同里的那口井,就更神奇了,四邻八乡流传着的一句古语,“吃不败的柳树底,烧不败的红岩沟”,说的就是这口井。

  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过关于这口井的几个美丽的传说。话说民国初期,井中住着两条大鱼,是一对夫妻鱼,夫妻鱼在的时候,村里年年都是风调雨顺,事事平安!后来邻村的一个人起了歹心,认为吃了鱼,所有的好运气就都归集到自己身上了。于是在某个深夜把两条鱼偷回家做着吃了,后来那个人没得善终,至于是什么报应,倒也没人提起。

还有老人说,早年间井口上生过一棵灵芝,四邻八乡的人都去取神水治病,据说大病小灾的喝了井水就会见好,后来不知灵芝哪去了,井水的神效也就跟着没了。

以前的农村人是靠天吃饭的,遇到大旱年,颗粒无收、甚至饿死人的事也会发生。每当这时,村民就会淘井,而只要淘井就会下雨,或大或小而已,如此的灵验。而且这口井不管天旱到什么程度,井里的水都旱不干,都能跟得上村里人饮用,水质还特别甜。村里人从来没有为缺水发过愁。

村里的那两口井

  现在,西街的这口井已经被村里做为文物重点保护了起来,虽然没有人再去井里汲水,甚至随着村里搬迁工作的完成,这里也会变得少有人迹,但它和东街上的那口井一起,合成了柳树底村人心里的一股甘泉,滋养着柳树底村人祖祖辈辈的情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因共饮过一井的水,听过共同的传说故事,有着共同的回忆,说着相同的乡音,而依然情系柳树底,根扎柳树底。

  别了,我的柳树底村,再见了,我故乡的井和在井边生活的那段时光!

文/徐孝叶

简介:笔名,小叶子。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70后,出生于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一个爱读书爱摄影爱旅游喜欢文字的农村女孩,用一颗善良阳光的心,发现美,记录美。

主播/王晓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孙莉霞

音频:孙晓飞

复审:裴   珊

发布:宋荣芳

“家在黄岛”主编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家乡的老井
井水苦 井水甜
周明春丨梆子水
消失的故乡的井
民间故事:古井异怪
扬华时光│心头那口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