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仲秋琐忆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沉寂在角落的月饼模具,被节日唤醒,还没来得及揉一下惺忪的睡眼,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倏忽间,月饼模具们如同长了脚,从东家走到西家,从路北辗转到路南。它们短暂停留在每家人的面桌上,尽情品尝着各家各户月饼馅料的味道,感受着节日带给人们的欢乐与离伤。

  村前王大娘家有一个传家宝:梨木制成的月饼模具。沉甸甸的月饼模具,大小适中,由传统手工工艺雕刻而成,内有吉祥花纹,古朴细腻,足见雕刻师的真功夫。用这个模具压出的月饼厚薄均匀,花纹清晰。虽然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模具,但这个模具一度是村里人争相借用的对象。

  老家订了亲的姑娘,有婆婆家中秋节送月饼和羊腿的习俗。这些家里准备送礼的,早早就把这个月饼模具问下了。婆婆手艺的好坏,给儿子挣分多少,模具起很大的作用。

  每年中秋节,孤单独居的大娘的院子里,借模具的人络绎不绝,借者的来往寒暄,为大娘落寞的小院平添了许多节日的热闹。

  模具每次归来,总会给主人带来惊喜,大娘的箥箩里堆满了左邻右舍送的月饼。月饼虽然都是香甜的,但手艺火候不同,馅料的调剂不同,口感各有千秋。大娘端坐炕头,品尝着月饼,不时用衣襟擦拭着眼角。“月圆人团圆”,只有模具知道,主人又在触景生情,怀念那远去的亲人。老伴两年前没说声再见就匆匆离去,从此中秋的圆月再圆,大娘心中笼罩的也是残缺与抱憾。

  团圆节最忙的,还有村北头那盘老碾,你看她青春焕发般神采奕奕,一天到晚咯吱咯吱地唱个不停。炒熟褪皮的花生,放到碾上挤压,又快又省劲。一到节日,碾盘跟前就排起小长龙,大家拿着笤帚,端着花生米排队等待着。有时互相搭把手,你推我扫,忙得不亦乐乎。乡间小路上不时有推着庄稼来回忙碌的身影,人们沉浸在秋收的欢乐中,一路欢声笑语,混杂着花生碾压后弥漫的香气,在村子上空飘荡。

  碾碎的花生拌上白糖或红糖,就成了经典的老味道。即使这样单一的馅,在母亲的巧手中,依然能变成舌尖美味。花生油熬熟,面粉放大锅篦子上蒸熟,冷却之后,与油和在一起,俗称“油面”;用温水和面做成“清水面”;再把清水面和油面放在一起不断按揉,使其完全融合。油面的比例要比清水面少一些,否则做出的月饼不易成形。然后切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皮,包进调好的花生馅儿收口。

  包好的月饼胚子,是小孩子们争抢的对象。为了让我们体验过节的快乐,母亲会耐心地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用模具,教完后放手让我们折腾。

  把包有馅料的面坯放到模具里按得和模具厚度一样平。然后在面团或面板上用力磕几下,一个象征着团圆的月饼就诞生了。轻轻托起仔细端详,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让我们的小手一刻也不愿停下来。一个个月饼转着圈均匀地排列在盖垫上,也串起了圆圆的祝福与思念。

  屋后三婶做的月饼,口感酥脆,入口即化。窍门是做油面时的独出心裁,她不用花生油和面,而是用炼出的脂渣油和面,这种油面和清水面结合,比花生油做的月饼口感更加酥香。

  三婶每年都像做工艺品一样,严格按照每道程序做着月饼,馅里包着满满的思念。儿子在省外工作,好几次说团圆节休假回来,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成行。但三婶每到团圆节,仍会不辞劳苦,烙上一些月饼,翘首企盼,满心欢喜,最终却以怅然失落告终。三婶就把做好的月饼前屋后屋地分享,串门的邻居总能品尝到她的好手艺。

  烙月饼时,母亲只让我们围在锅台边等待观望,因为大大的薄铁锅一不小心就容易烙糊。烙月饼的柴草也有讲究,母亲都是用麦秸秆。母亲说麦秸秆这样的柴草听话,着完了就会停下,而且不会留底火,这样可以灵活控制烙月饼的火候。美中不足的是,着完需要反复地重新点燃。

  母亲弯着腰趴在锅沿边,静观每个月饼的变化,适时调换它们的位置,不住地翻动,待两面烙成诱人的金黄色,月饼就烙熟了。接着再从我们手中一个一个接过下一批月饼坯,继续烙起来。

  烙好的月饼再次归队,幸福铺开了团圆的画卷,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与其说月饼是一种美食,倒不如说是一种艺术品,图案各异、大小不一的月饼,映在眼中,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伴随着视觉美感而来的,是浓浓的节日氛围。

  “烙月饼了吗?”每到中秋节,街头巷尾,左邻右舍们见面的节日问候,更添了节日的浓郁味道。“烙了,今年孩子回家过节,烙了不少。”回答者的欢悦溢于言表。天高云淡的静秋,偶尔夹杂几声秋蝉的鸣叫,一排大雁展翅高飞,开启了南归的行程,大家寒暄着,期盼着。

  烙好的月饼都要先打包送给长辈品尝。夜晚一轮明月泼泄着清辉,院子里堆满收获的玉米、花生、大豆……秋虫隐在不知名的角落不停地呢喃,挂满果实的石榴树投下斑驳的月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时刻,团聚的人们一起赏月举杯,其乐融融。

  “生活要有仪式感”,生活的快节奏终没能冲击掉这一遍遍繁琐的流程,不烙月饼就不称为团圆节的老家,至今仍然保留着烙月饼的传统。唯一不同的是,那个曾经单一的圆形面坯,越来越有内涵:葡萄干、瓜子仁、黑芝麻……有时还奢侈地用蜂蜜代替白糖。烙月饼也不用再忍受烟熏火燎趴在锅台边,烤箱、平底锅各显其能,人们只需悠然自得地享受制作过程,等待美食出炉。

  又到团圆节,村子的上空如约飘起月饼的香气,氤氲着对传统节日的祝福。家的味道,瞬间在归途游子心里蔓延开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且放下追逐奔忙的脚步,静享节日串起的温情,用心聆听她的声音吧……

文/宋荣芳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协会会员。

主播/孙晓飞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喜欢朗诵,愿用朴素的声音表达心灵感悟,在诵读中静心享受自然与恬静。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姜蕴青

校稿:王礼明

复审:姜蕴青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把爱带回家!
【中秋美文】顾汉霞:仲秋思月饼
钟玉武:那年 那月 那月饼
角北《母亲的中秋节》
《行摄生活》-103【神池月饼】
似玉:八月十五月儿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