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这些年的“新衣裳”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听着外孙女咿咿呀呀唱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思绪如展翅的鸿雁飞回了我儿时的岁月。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过年的时候,会有一个奢望是穿一件新衣裳。

  那是上世纪60年代,爹娘天天去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挣工分,年迈的奶奶操持着八口之家的家务。家口多、劳力少,吃不上平均粮,物质极度贫乏。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天天盼着过年,盼那顿丰盛的年夜饭,盼有一身崭新的过年衣裳。

  那时候,春秋时节,我们的衣服也就是刚能盖皮,到了夏天,我们兄弟们几乎天天光着身子晒“日光浴”,成了一条条“黑鲅鱼”。大哥最受优待,因为正月里他要跟随爹娘到亲戚家串门,得从里到外做一身新衣裳。我和老三老四只能捡大哥倒下来的旧衣服。过年前夕,娘和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忙碌着,改衣裳、补破洞、在旧衣服的袖口、裤腿等处各接上一截儿颜色相近的布。那时候的衣裳,真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一件衣服永流传”。

  那时的布料多是白粗布,再染成“灰黑蓝”老三色。记得那时有个同学,她的父亲是“染匠”,常到集市上卖染料,生意很火,而她从不穿染布做的衣服,一件红色的方格上衣不知引来多少女同学羡慕的目光。

  到了70年代,经济开始有了起色,地瓜饼子能吃饱了,我们的过年衣裳终于不用再捡拾哥哥的旧衣了。娘用布票买了一匹白布,在集上找到染匠给染成学生蓝色,下一集再去取回。过了腊八节之后,每天晚上娘都到与她最要好的李姓大娘家,一起商量着给我们裁、缝衣服,经过一连几个通宵,才把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的衣服都做好。

  那时的我还是个学生,穿上带着一个上布袋的学生服,再将一支新买的钢笔插在上布袋里,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个“大学生”了。娘会一边给我整理衣裳,一边笑着说:“穿上了新衣裳可要好好读书呀!”我看着娘熬得通红的双眼,使劲地点了点头。从那时开始娘学会了裁剪衣服,图的就是能省下两块钱。

  由于布票和棉花有限,娘总是给我们几个错开添新棉袄的时间,今年穿上了新棉袄,下年就得穿旧的。新棉袄很难缝制,表是染的新布,里子总是用旧单衣拼起来的。娘将我们平日穿破实在不能再补的衣服洗干净攒起来。到了腊月,就和奶奶一起开始用他们拼棉袄里子,然后铺上棉花卷起来放着,等新袄表一到就附上缝好,一件很有“面子”的新棉袄就做成了。为了使棉袄平整,奶奶将棉袄叠好放在箱子底下压一压。除夕之夜,娘把我们从睡梦中叫起来,每人旁边都放着自己的过年新衣裳,当我们都穿好了,娘总是开心地笑了:“今年总算是给你们几个置齐了。”

  我看着娘那身上还穿着那件洗得发白袖口有些破损的旧褂子,便问:“娘为什么不做新衣服?”

  “娘不上学,也不大串门,穿着旧的就行。娘等这你们长大了,挣了钱给我买新的过年衣裳。”这话,成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一直不敢忘记。

  当时代的车轮到了八十年代时,随着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中国化纤、纺织工业开始发达起来,下垂舒适的涤纶、“的确良”服装开始流行,过年衣裳开始由黑灰过渡到多彩多姿,人们开始追求新颖的喇叭裤、蝙蝠衫、棒针衫等“奇装异服”,已是小青年的我过年时就会“西装革履”的,很是潇洒。

  我师范毕业后,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娘买了一件新衣服,娘特意穿着新衣服走到大街上,逢人就夸儿子孝顺,给她买了一件很贵很漂亮的过年衣裳。我说这是让她平日穿的,过年再买新的,可是娘坚决不同意,说我刚参加工作,工资不多,要省着用。娘平日不舍得穿,只有在走亲访友时才穿上这件“走街”的衣裳,过年那天娘穿上那身衣裳,用笤帚扫了好几遍,看了又看,笑着说:“娘穿这衣裳也很时髦。”

  我结婚后,妻子每年都给我爹娘买上一身新过年衣裳,娘说:“我知足了,跟着儿媳子享福了。”父母为了孩子倾其所有,操碎了心,吃尽了人间的苦,而孩子买的一身衣裳就让他们满足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如今是天天穿新衣服,对过年反而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期待。

  年前,妻子将平日穿不着的一堆衣服挑了出来,寄给了贫困地区,她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穿上一件新衣裳。

文/王玉来

简介:笔名山泉,青西新区铁山街办人。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家在黄岛.王台文学社社长,青岛作家协会会员。坚定于杏坛,寄情于山水,仰慕山的高度,羡慕海的深度,以书为友,笔耕为乐,静心找寻生活中的美和快乐。

主播/陈李

简介: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会员。喜欢朗诵、唱歌、美食,从事外贸行业,人生格言:自心晴朗,则世界妩媚。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尹   芸

校稿:陈   洁

音频:刘泽堂

复审:姜蕴青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泥棺材(2)
雪地里的红棉袄
中国唱诗班·游子吟
把二哈送到乡下奶奶家,奶奶怕二哈冻着,给它套上了大棉袄
不孝之人,报应来临,叫天不应,喊地不灵
其实,你们每一声呼唤我都听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