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辛安大夼香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大夼香,是辛安一带的地方知名特产,有着六十多年的历史传统,其制作原料考究、工艺复杂,深受当地和周边百姓的喜爱。大夼香厂是原胶南县唯一的制香企业。

  2016年,因为参加地方志编写的缘故,我专门走访了大夼社区大夼香制作传承人赵全忠老人,他给我讲述了大夼香的引进过程和传统制作工艺:

  1957年,我们大夼高级农业合作社刚成立时,叫韩家台乡和平一社,我当副社长。那个时侯,社里没有一点副业,可是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有一天下午,我和社员韩传志谈到了合作社的情况,他说:“即墨有个华桥村,常年制作香,听说挺赚钱,如果社里想上这个项目的话,我帮着联系联系,可以过去看看……”我想:逢年过节,丧葬之事,家家户户都要烧香,上这么个制香的项目,说不定还能挣到大钱,对合作社来说是个大好事。当天晚上,我去到社长薛顺山家,把打算引进制香的想法跟他详细地说了一遍。我们二人想法不谋而合,都觉着挺好,决定先把制香这门手艺学回来,再动工开厂。

  几天后,我和韩传志一起去了即墨华桥村拜访了哪儿的村书记,书记又领着我们去了香厂。我一看,作香的设备很简单,工艺也不复杂,就问起作香的成本、原料、销售等具体问题,香厂负责人一一作了介绍。我一估算,这确是个好项目,准能挣钱,就要求村书记帮着弄套设备。书记说:“好啊,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那个时候的人,崇拜革命领袖,干任何工作都是讲究团结协作精神。书记继续给我们介绍:其实,你也不用买整套设备,只买几个铁筒子和出香嘴子就行了,其余的工具,你量好尺寸,回去找木匠制作就行了。”第二天,华侨村的书记领着我俩先到当地合作社里买了几个作香用的铁筒子和嘴子,又到香厂量了作香用的工具尺寸,然后我俩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社里请了木匠,按照尺寸要求制作了木盆、压杠、木桩、布罗、晒罗等,总共算起来也花了1000多块钱。社里又腾出了4间仓库作香厂。我们把买来的和自己制作的那些制香工具,按尺寸要求,费了好大的劲,总算安装起来了。接着又给即墨华桥村的书记寄了一封信,很快他就派来指导制香的王佩全师傅。我们根据王师傅的安排开始购买原料,如木粉、榆木面,辅料如人工麝香、芦荟、八角、茴香等十几位中草药及颜料。木粉和榆木面在当地买不到,社里是专门派人到河南去购买的。

  在王师傅的指导下,我们挑选了韩恒乐、韩恒吉、杨聚英、韩道廷、韩传松、韩美亭、韩恒业、王京卫8名社员当学徒,专门跟着王师傅学制香技术。

  制作工艺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挺难。要先把现成的木粉、榆木面和上碾碎了的中草药料,一样一样地筛箩。筛箩漂起来的粉末非常呛人,人们虽然戴着防护口罩,但不一会儿就成了一个个“面人”。等烧开了水,再就把筛箩好的木粉、榆木面、药料以及开水和上色的颜料按照一定比例兑好,放在木盆里搅拌。然后,由两三个人用脚在木盆里反复踩踏。一直踩成很柔和的面团。等这些面团凉得差不多了,人们就把它做成棒子放在木桩下面压杠底下的铁筒里,进行人工压杠出香。从铁筒里挤压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些“粉条”状的香,人们用手把这些“粉条”状的香摆在布箩上,摆满了就翻在用沙网做成的晒箩上,先放在背阴的地方阴干一段时间,再拿到阳光下晒。

  为了防止香的弯曲,专管晒香的隔一段时间用靠板敲一次箩,即靠箩。这样几道工序下来,人们把晒干的香用手工捆成把,再每5把封成一封,贴上特制的商标。说起这商标,还有些讲究。它是一片紫红色纸,中间竖印”和平壹社”四个较大的字,左竖行印“王佩全记监制”六个字,纸片上方印“胶南县”三个字。当时,制作香全是用手工,劳动强度大,粉末又呛人,一天下来,工人们都累得够呛。

  经过一个冬天,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全部的制作技术,各道工序都能够独立完成。到了年底,我们把制作的第一批香卖出去,一算账,除去购置设备、原料、雇用师傅的费用外,还挣了不少钱。第二年,五星人民公社成立了,迎来了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生产大队抽不出较多劳力来,只是制作了很少一部分香,不过这一年因为不用再雇师傅,也不用购设备,还是挣了一些钱。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2年,大队也顾不上制作香了。大队放权让各生产小队作香。因为制香是一项挣钱的买卖,所以以后每年秋收后利用冬闲的季节,各小队提前做好了准备,安排专人作香。到了年底,各小队都把作的香拿出一部分分给社员作价顶工分值,剩余的又分到户,让各家各户给队里卖香。人们起早贪黑,忙忙碌碌,能赶集的赶集,不能赶集的在家里或捆香或封香,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一个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迎面而来,谁也不敢再做香和烧香了,制香这门为大夼人民带来收入和幸福的工艺中断了,足足10年之久。

  1977年,文革结束,改革的春风率先在大夼吹起。大队派人到辛安工商所办理制香工商登记。工商所给办理的作香许可证在经营范围一栏写得很明确:生产加工销售卫生香。从这以后大夼制作的香就叫卫生香。大包干那年,各小队把作香的设备用抓阄的方法分了,村民们独立或合伙在家庭开起制香作坊,全村有60余户制香户,每户年平均制作1000斤左右,户纯收入达5000元,全村因此一项纯收入达30余万元,制香成为了大夼人致富重要项目。大夼香兴盛辉煌起来,一些曾未制过香的户也纷纷添置设备作起来。为了竞争,各户都选择优质原料提高香的质量。制香户多了,销售就成了问题。于是,人们在销售上找门路,头几年都搞零售,后来像韩道成等户在家里常年作香,搞起了批发。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制作香抛弃了手工压杠,采用了机械,用的辅料又改成了香精,作香的效率成倍提高。而今,不少农户还常年制作香,但已非采用传统制香技艺了。

  大夼香承载了大夼人的过去和未来,也承载了当地的一种“香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作为大夼香传承人的赵全忠老人现已故去。但愿大夼香永远“香飘千里、福泽万家”。


文/韩修文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红石崖街道大夼社区居民。曾任青岛西海岸新区花林小学校长。曾在灵珠山街道文史办工作,任原黄岛文史资料第八辑《黄岛往事》灵珠山街道卷编辑及《灵珠山街道志》编辑。


主播/曹立兵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笔名边城明月,就职于企业,业余喜欢写作,曾在枣庄晚报、北京晚报发表过《抱犊崮游记》《龙门行》《长城游记》等多篇散文,2015年在看书网发表长篇小说《草根奋斗记》。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姜蕴青

校稿:史   新

音频:孙晓飞

复审:王礼明

发布:王礼明

“家在黄岛”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尊老爱幼的事例
玲珑四犯·社里所见
东韩村“第一书记”成蘑菇大王 建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
县域劳动者风采|韩凤香:带领乡亲们种好地、多打粮
【喜剧片】三年早知道(1958)
返乡农民合作社里创业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