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常识

        对联有许多讲究,因此撰写对联也需要训练。

        对联的定义:

        简言之,对联就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组成的独立文本。这仅仅是一个简略的定义,其每一层意思还都要作进一步解释。

        一、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最初的意思是像古代宫中的卫队一样,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对联名称的由来。对仗包括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一致和平仄相对。

        1.字数要相等。

        既然叫对联,就必须字数相等。对联的“对”字本身就包含了字数对仗的意思。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给他送去一幅挽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旁观者问道:“这上联'袁世凯'只有三个字,怎么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撰联者答道:“袁世凯本来就对不住中国人民。”原来是故意用这种违规的不对称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可谓独具匠心。但作为对联的规则,却还应该是字数对称的,例外永远是例外。

        除字数相等外,总字数也大致有要求。对联的字数理论上可以无限多,例如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共有一百八十字,而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长联竟有三百五十字。但字数太对不容易记忆,并且创造难度也太大,故而少见。字数最好也不要太少,太少了不易成句,即使成句,也难显汉语的抑扬顿挫之美。例如明成祖朱棣和大臣解缙所对的这副对联,上联为“色难”,下联为“容易”。色对容,难对易,似无不妥,但读起来毫无趣味。特别是当有横批时,脸的字数最好多于横批,以显结构之美。四字的联,由于和横批字数相同,也不多见。但有些也是非常好的,例如“共产党好,毛主席亲”,从形式到内容都无可挑剔。四字以下的联,多为对仗游戏,已难实用。

        2.词性与句式。

        对联中的单词,上下联的词性要做到以下原则: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只要做到词性相同,句式也就必然保持一致了。

        3.平仄。

        对联的平仄要符合语言抑扬顿挫的规律。中国的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又被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又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这样一来就成了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用现代汉语拼音解释,即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对联的习惯是,上联以仄声结尾,下联以平声字作终,这样读起来感觉顺畅。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上联的”友“为仄声,下联的”家“为平声。但这不是死规矩,有的联不符合这种要求,仍被认为是佳句,例如”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一联,上联平,下联仄,与规矩相反。至于整个句子的平仄相对,也没有死规则。虽然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但这只适用于某些五言、七言的诗体句式。例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联,上联为仄凭你平仄仄,下联为仄仄仄平平,其第二、第四和最后一字平仄相对,完全符合要求。再如最常用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联,对得也十分工整。但大部分对联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是“烟锁池塘柳,炮填海城楼”这样的绝对,也不完全符合,读者可以自己校验。如果将下联改为“炮堆镇海楼”,平仄倒是符合了,但五行顺序与上联不对,而且将第二字“镇”改为“堆”,使得“炮”的威力骤减,意趣也损失近半。再举一例,就是那被世代传为美谈的苏小妹和秦少游合作的“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底天”一联。以今日普通话四声来要求,第二个字“门”和“石”都是平声,可谓美中不足,但这并没有影响这幅联的艺术价值。当然,在评估古代对联时,古音和今音的差异,乃至某些方言的发音,也是应该考虑的。在今天看来部队仗的句子,在古代则未必。再长的句子,平仄就更难协调了。因此,将规则视为一种理想,更为合适。世界上许多艺术杰作,都是不太符合规则的。

        还有一种联称为“串对”,考察其对仗则处处不合,联在一起却妙趣横生。例如苏小妹嘲弄她长脸哥哥苏东坡的“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才流到嘴边“一联,除”去年“与”今朝“词性相同,”泪“和”边“平仄相对外,其他皆不合要求,但这却是脍炙人口的一幅对联。

        二、成文

        对联是一种文体,要表达一定的意思,所以要成文。句子是表达文义的基本单位,所以绝大多数对联由句子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主语和谓语。一个单词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被看作句子,而且必须是实词。所以,对联应该尽量避免只用一个单词作联,特别是一个字构成的词。有的联虽然上下各只有两个字,但却是主谓结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可以成联。例如”月圆“、”风扁“这幅联,上联说月是圆的,下联说风是扁的,意思完整。虽然平仄不很完美,但确已成句。前文提到的”色难“、”容易“一联,也具有这种特征。还有的联谓语是隐含的,但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它,例如”三代夏商周,四诗风雅颂“一联,隐含掉了谓语”指“字。有的甚至连主语带谓语一起隐掉,但读者还是能够感觉到,例如”人们卫士,钢铁长城“,主语分明是解放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也是此类例子。

        对联的历史据说起源于先秦的桃符。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种文体的历史传承深远。本文就对联的定义简述如上,如有不妥之处,敬请留言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对句语法技巧的一些知识(二)
怎样写对联
楹联格律:六禁忌、六要素
楹联基础知识讲义【一】
对联六要素
对联的起源和种类--讲师紫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