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朱建霞作品丨万印楼的光影流年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在山东潍坊市的芙蓉街有一座坐西朝东的青砖二层小楼。小楼古香古色,质朴的青灰色调藏不住内里的大气和厚重。  

这座小楼是清代金石学家、大收藏鉴赏家陈介祺的故居,也是他收藏、考释、研究金石的地方,那就是载誉海内外,在印学界有着广泛影响的万印楼。  

从万印楼的外形看上去,它依旧保存完好,灰砖青瓦,探出的檐台上还立着几个吉祥的神兽。走近,朱红色的大门之上,高高悬挂着的牌匾之上,书写着三个大字:万印楼。  

大门两侧的墙壁上分别刻有“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牌子。上面详尽地介绍着陈介祺故居的建成和开馆日期,以及陈介祺的整理收藏、研究成果以及对金石界的突出贡献。  

这幢清寂的两层小楼,远离通衢大道,隐蔽在闹市的深处,不受时间的纷扰,有如一枚时光深处的朱印,在沉静如水的日子里,波澜不惊,静如处子,任由沧桑入骨,任由白驹过隙,仿佛从来没有做过繁华往事里的主角……

向前,双手轻推,木轴在石臼里转动,古老而坚实的门被轻轻推开。迎面而来的假山、瘦竹以及园中的水池、白莲,无不显示着这里的厚重和静幽。  

万印楼现存面积380平方米,有东楼及南北两厅。南厅主要工作人员办公;北厅,上方悬挂着“十钟山房”的牌匾,主要介绍主人的收藏情况、学术成果;东楼共两层,主要陈列和介绍一些主人收藏过的一些仿古藏品。  

这座始建于1850年的万印楼,虽然只有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是收藏包罗的却是上溯夏商周,下至明清,四千多年的中国古文化精华。  

关于陈介祺,《辞海》上这样介绍: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好收藏古物,又长于墨拓。著有《传古别录》《十钟山房印举》等。近人邓实集录其所藏彝器拓本为《簠斋吉金录》八卷。  

万印楼顾名思义,而是因为收藏金石印钮众多而闻名。  

“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万印楼的收藏岂止万印。仅秦汉古印章就达7000余方,历代帝王王妃玉玺也3000余方,更不用说名目繁多,数量巨大的其它藏品了。  

被历学界、考古界、古文字学界、书法界、收藏界等尊为翘楚的陈介祺,收藏涵盖了青铜器、秦汉刻石、古泉、古兵器、玺印,陶器、造像、碑碣、砖瓦、封泥、古籍、书画、铜器、瓷器等多个门类,所藏精品达两万件以上,真可以称的上富可敌国了。  

仅青铜器一项,经陈介祺收藏过的就达数百件之多,包括毛公鼎、天亡簋、曾伯簠、十钟等346件,其中商周青铜器248件,秦汉青铜器98件,精品重器,玲琅满目。  

收藏之宏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陈介祺及其万印楼,成为金石收藏史上一个至高的坐标,至今仍然无人超越。  

历史把宝贵的点滴印记留给潍坊,不能不说是上苍对这座城市的眷顾。

据说;现在这几间房屋,仅仅是九牛一毛。当时的万印楼占地十五亩,大约一万平方米,东楼二层十间,西侧大厅三间,远不止眼前这寥寥几间房屋。  

我难以想象万印楼昔日的繁荣和规模,除了存留的三处房屋,过去的痕迹几乎荡然无存。  

虽然现在万印楼幸存下来的面积,不及原来的宅院的三十分之一,但小楼铮铮风骨还在,猎猎气象犹存。  

在上万的藏品里打滚,成为陈介祺学问江流万里的源头。《清史稿》尊他为金石收藏研究为“近代之冠”;金石界誉有“南有西冷,北有“万印”的美誉;陈介祺本人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誉为“南潘北陈”。  

鲁迅曾经赞誉:“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郭沫若则认为陈介祺是收藏家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  

陈介祺出生于潍县清代名门望族,官宦世家,父亲陈官俊,历任工部、兵部、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国家副总理)、五部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部长)等要职,还曾经当过道光皇帝的授业老师,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潍坊迄今为止最大的官,陈家家族显赫不只是在潍县,就是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人生的每一步上,每个人都在辨识寻找选择着自己前进的道路。作为名门世家的独子,在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环境中,陈介祺丝毫没有那种纨绔子弟的恶习,勤奋好学,待人谦逊,精确认真的人生态度,紧步前人之尘,二十多岁上就考中举人,三十二岁考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授侍讲学士。  

然而,不管他当过多大的官,写过多少文章,真正标志他的收藏、考释生活的是潍坊,是万印楼。他的博学和智慧,在潍县万印楼的时候,达到他生命的顶峰。  

1854年官至二品的陈介祺,以母丧守孝为借口,从官场上激流勇退,带着多年收藏,回到老家潍县。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热衷于金石文字的收藏与考证中。  

问及万印楼藏品的数量和名称为何在许多年后还如此详细?男子说:万印楼每次得到新品,随得随拓,随拓随释。这给后人留下详尽数量和宝贵的资料。  

这项浩大的工程以及崇古的信仰,贯穿了陈介祺一生。  

在今天的万印楼,虽然我们已经看不到他壮观而又惊人的真品,仅仅是凭着展窗里部分经过精心复制出来的复制品,以及各种书籍记载的收藏奇观,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陈介祺作为史上第一收藏奇人,付出的心血和投入。

不只是印章玉玺,其实万印楼所藏的每一件都是珍品精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毛公鼎、天亡簋、曾伯霖簋、兮甲盘等青铜器。这几件都是国宝级的文物。  

其中的引人注目的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毛公鼎,陈介祺花三年俸禄收入,经过种种波折才收入囊中的。毛公鼎,仅有30.75厘米高,内壁铭刻竟然多达32行497字,铭文字迹清晰工整,笔力遒劲。  

内容是西周时期的毛公写给周王的感谢信。全片一气呵成,这篇迄今发现最初造字时代的经典名作,为世存青铜器之最,而被推为“吉金之冠”。  

智者的视野与大众永远是与众不同的。他的使命仿佛就是要把那些永恒的美,从局限中挖掘出来似的。  

陈介祺耗费数十年精力,对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今人研究两周时期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亡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又名大丰簋、朕簋、聘簋。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断代青铜器标准器,上面有铭文8行78字,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为其父文王举行的大丰祀典,是铸器人对周文王父子的颂辞。铭文押韵,是我国韵文最早的表现形式。  

曾伯霖簋是东周时期的青铜器。陈介祺曾经以“宝簋斋”作为斋号。可见陈介祺对此收藏的重视和喜爱。上面有铭文90字,是迄今铭文最多的青铜簋,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曾伯是曾国的国君,铭文记载的是其与晋文候一起为东周平王征伐准夷,打通江淮铜锡矿输往中原的道路。  

该簋由陈介祺的曾孙媳郭祖珍捐赠国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有毛公鼎,下有兮甲盘”。对兮甲盘,后人的评判甚至高于毛公鼎,各种典籍著录条目竟然达100条之多。兮甲盘内铭刻130字,内容主要简述兮甲(即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猃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而作者兮甲既是军事家、诗人、哲学家,也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有中华诗祖之称。  

光线从木格的窗子透进来,给地面、墙壁,甚至那些橱窗里撒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让那些景物都好像有了生命……  

是陈介祺将这座楼,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收藏史上一个光闪闪的晶体。

在万印楼,我总感觉万印楼的深度无可测量,无可例循,无可分辨……  

藏是骨,研究是血肉。在万印楼,收藏与考释两道光芒交相辉映。  

陈介祺知识渊博,融会贯通。对经史、词赋、训诂、书画、音韵等,有很深的研究。他的鉴古、释古、传古弥补了收藏界只收不研究的不足。  

万印楼是陈介祺“修行”的地方。他认为:“古器出世即有终毁之期,不可不早传其文字”。于是,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对每一件藏品考释和研究,放入器皿上的每一道线条都存有生命的气息,都是前人的叮咛、启示。  

在考其价值,解其释意后,陈介祺写下十多部著作。其中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10卷,与吴式芬合辑)等。仅仅《十钟山印举》一书,就有20部,241册,辑印10000多方。  

陈介祺对片瓦之字的珍爱也让他获得另一个“陶文之父”的美称。在同治十一年,陈介祺在潍县大户于姓手中购得从齐国名城即墨故城遗址出土的带字“瓦器”,经他鉴定为战国时期的陶器文字,这使他欣喜若狂:“三代古陶文字不意祺发之,三代有文字完瓦器,不意祺获之,殆祺好古之诚,有以格今且古,而天实为之也!”  

而后他开始在齐鲁各地大量搜购带文字的古陶器,搜集齐国陶文、秦诏瓦片、汉代陶文等。  

我恍若看见那些简洁疏阔,有着纵横交错的花纹和线条,在器皿上恣意伸展,一点点渗透、灌注到陈介祺的血脉之中……  

为了更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真实还原铭文的真貌。他常与拓工切磋琢磨,共同研究传拓技艺,实践中他采用的多层次捶拓方式和和题跋技巧,用墨浓淡相宜,图稿清润淡雅,效果逼真,极大还原了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金石艺术中最具有典雅之美的流派,他的技术还通过《访碑拓碑笔记》《传古别录》二书稿将捶拓工艺毫无保留的传授后人。

读书校碑无俗情。在对所藏藏品的研究上,陈介祺与当朝金石研究家吴大徵、徐会沣、王懿荣、阮元、许瀚、鲍康、吴云、潘祖荫、何绍基、刘喜海等金石好友书信往来不断,互赠古物拓片,共同考释,探讨学术长期交流鉴古心得,这也为陈介祺成为金石大家奠定了基础。  

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四日,陈介祺致同为金石收藏家的王懿荣书信中曰“真知从笃好中出,笃一分真一分,笃一日真一日,笃在小在偏,真亦在小在偏,不敢谓知不真者之皆好之不笃,而不敢不自益笃所好,以求知之益真,所愧者,仅在古文字,而非古义理,尤愧均未能实致其力。所企君子能之,而固有以启迪我耳,不可以魔障自喜,而自囿也。”笃定、务实、审慎、博学、精细诸般情状,由书信窥得一斑。  

与王懿荣、徐会沣等人的书信往来上,印证体现了陈介祺对研究的求真和谨慎的态度,也因此让他的内心变的丰富、深厚与辽阔。  

也许是因为已经在不同的器物上,长久的探索和寻觅,早已解读出早已消亡和变迁的时光。陈介祺在日夜的探索中,练就了一双“火焰金睛”,他上万的藏品中,竟然无有一件伪品。  

东楼二楼,成为他逗留时间最长,也最有感情的地方,更是他成为一代艺术巨擘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为了专心清净的研究收藏的物件,而不被外人干扰,主人还在二楼自制楼梯,自己控制开关上下。来访者以及门生,只有得到允许者,才能上楼和主人一起品赏研究这些难求的珍品。  

可以想像,陈介祺在小楼上独坐,周围的藏器经过汗水,手泽的浸润和经久的摸索,散发着的幽静而安详的气息,那岂止是赏心悦目所能包容的氛围,而说其思接千载,神通古今当不为过也。  

从恢宏深厚的万印楼出来,身后,一双轻轻掩起门扉的手,仿佛藏匿了一段历史。踏入车水马龙的东风街,思忖着留下陈介祺艺术印记的这座小楼,我像踩错了时空……  

陈介祺之与万印楼共同谱写的互相辉映、无法拆分的辉煌历史篇章,以刀凿斧刻的硬度,垒砌起中国印学文化的重要基石。  

陈介祺与万印楼,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生活,也折射出中国崇学好古的风貌。  

在他的长期渐染之下,齐鲁大地收藏好古者甚众,除了大批帮他搜集、传递、整理、印拓的助手及工人外,仅仅潍坊城里和东关大街上,就有搜古、售古的古董铺十多家。从而带动了当时的收藏之风,造成中国文化史上临摹和刻拓等轰轰烈烈的崇文崇古的风气和独特地理文化情怀。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万印楼的存在,就不仅仅是收藏的意义,而成为一个文化艺术变迁和前行的推动者。  

春雨秋风,消弥了多少桃红柳绿。一百多年过去了,万印楼两万多件的藏品,随着历史的变迁,散落于世界各地,但万印楼的光辉也不会在历史长河里消失。  

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出资重新修缮万印楼,并建立起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并请刘海粟大师题写了万印楼的牌匾。  

斯人远去,金石有声,隔着时空,我仿佛看到了万印楼繁星般的钟鼎器物在闪闪发光。


作者简介:朱建霞,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潍坊市首届签约作家。有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诗潮》《诗选刊》《散文选刊》等处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代金石学家 陈介祺 书法欣赏
印象老潍县丨“毛公鼎”和老潍县的故事
金石巨匠陈介祺的收藏故事
陈介祺的桃花源
陈介祺:齐名潘祖荫所藏两万古物无一赝品
富藏精鉴 宗仰海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