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 • 梅雨墨香】​ 杜京作品 | “活着的贝多芬”——潘德列茨基没有离去

西散原创总编手册 —— 梅雨墨香

安谧幽静的夜晚,我正在专心致志写一篇文章,波兰朋友从华沙发来信息,告诉我原本当日在华沙举办复活节“贝多芬音乐节”开幕式,因新冠病毒影响延期至9月。而每年都是聚焦人物、四次荣获格莱美音乐奖的波兰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在克拉科夫病逝,享年86岁。这一天是2020年3月29日。

此时,发白如银,白色胡须,身材魁梧,风度不凡的潘德列茨基,这位“活着的贝多芬”音乐大师形象呈现在我的脑海,他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伴随着《波兰安魂曲》的旋律,潘德列茨基走进我的心灵。写下这些文字,寄托我深深的哀思……

1、

在我的眼中,波兰不是一个大国,但是一个文化强国。人杰地灵,精英辈出。弗雷德里克·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1849 )是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他是波兰文化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这位杰出的波兰天才钢琴诗人,让全世界从他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认识自己的祖国,肖邦音乐跨越时空,200多年经久不衰,世界共鸣。

我喜欢波兰音乐家及他们的作品,如波兰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卡罗尔·马切伊·席曼诺夫斯基(Karol Maciej Szymanowski 1882年10月6日—1937年3月28日),他是肖邦之后最伟大的波兰作曲家,早年的作品受肖邦和斯克里亚宾的影响,后期创作了一些理查·斯特劳斯风格的作品,后来又转向印象主义风格。晚年他的作品多从波兰民歌元素中汲取创作灵感。我最喜欢他的作品《罗克珊娜之歌》。

再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波兰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他的音乐作品《广岛受难者挽歌》《圣路加受难曲》《耶路撒冷的七座门》,在很多年以前我就聆听过并且非常喜欢。他的音乐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极富感染力,时代脉搏与人文精神融为一曲,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那是2010年的金秋时节,恰逢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10月14日下午,阳光灿烂,秋风送爽。我应邀来到位于北京日坛路1号的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采访著名的音乐大师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会见厅弥漫着咖啡的香味,气氛温馨友好。面对面与这位被誉为“活着的贝多芬”世界级音乐大师交流,感到轻松愉快。潘德列茨基神采飞扬,侃侃而谈,向我讲述了他的音乐创作的心路历程,诉说了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

潘德列茨基,1933年11月23日生于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小城登比察(Dębica),这座城市距离波兰古都克拉科夫(Kraków)约100公里。就在克拉科夫附近,有一处神秘恐怖之地。这里,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死亡之墓”;这里,是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夺取了数百万无辜生命的杀人工厂;这里,是腥风血雨黑暗一页的见证地;这里,是一座祈祷和平远离战争的历史纪念馆……这里,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

我多次出访波兰,曾经三次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来到这里,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寻找历史的记忆,拾起战争的碎片,为早日在地球上消灭战争,捍卫和平,为了用我手中的这支笔写出一个充满爱意的世界而尽绵薄之力。有人说我不愧是“将门虎女”,胆子大,有人说我心理素质好,扛得住。这么残酷可怕、阴森冰冷的地狱,作为一个女性居然有勇气接二连三的三次到这里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它被称为“死亡工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长5年间,奥斯维辛的名字成了被纳粹占领国人民的梦魇。

1939年,波兰军队试图击退德军侵略的“九月战役”失败后,奥斯维辛集中营及周边地区被划为第三帝国的统治区,与此同时,集中营被更名为奥斯维辛。还有些被转运到其它集中营,因此很难统计出具体的数字。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300余万人在这里被夺去生命。集中营内先后共监禁过数百万各国各类人士,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28个民族30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等。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直到1945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时,这里只剩下7000名幸存者……

潘德列茨基的童年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腥风血雨、充满恐怖的阴云笼罩下度过,战争的惨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亲眼目睹一批批犹太人被运走,因此他自幼就对一切剥夺自由的行为非常反感。潘德列茨基成长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教堂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在父辈的影响下,潘德列茨基自幼熟读奥古斯丁和阿奎奈等神学家的著作。父亲塔德乌什·潘德列茨基是一位律师,业余爱好小提琴,从小便带领他走入音乐的殿堂。在战前经常召集乐友在家里合奏室内乐。战后父亲给潘德列茨基买了一把小提琴,并安排正式的小提琴课程。潘德列茨基在少年时的理想并非是音乐家,而是想要做一名画家或艺术史学家,他的父亲打算将他送去美术学院深造,期待依照儿子的意愿,将他培养成为一名艺术家。

1951年,潘德列茨基进入历史悠久的雅盖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学习艺术、文学、哲学和拉丁语。同时,他还随克拉科夫音乐学院的老师学习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54年,潘德列茨基正式进入克拉科夫音乐学院,一年后放弃小提琴专攻作曲。

他的作曲主课老师阿图尔·马拉夫斯基(Artur Malawski,1904-1957)是一位擅长在现代与传统音乐创作之间扬长避短的作曲家,潘德列茨基随他学习了两年半后,马拉夫斯基不幸逝世,在悲痛的情绪中,潘德列茨基写出了第一部大型作品:《纪念阿图尔·马拉夫斯基的墓志铭》。综观潘德列茨基在克拉科夫学习7年,前3年在雅盖隆大学接受系统的人文学科训练,此时相对于音乐圈,他是个“局外人”;后4年在克拉科夫音乐学院接受传统的作曲训练,此时相对于西方现代音乐圈,他还是个“局外人”,这种尴尬边缘化的身份和凭着自己兴趣爱好自主学习的经历,使得潘德列茨基在创作初期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

自1954年,潘德列茨基在第二届华沙青年作曲家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之后,他的作品频频摘冠,连获殊荣,其中包括联合国颁发的大奖。1958年从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66—1968年,潘德列茨基在德国艾森富克旺根音乐学院任教,并着手自己的首部戏剧The Devils of Loudon,该剧在汉堡国立歌剧院首演后大获成功,并在世界各大剧院与观众见面,之后潘德列茨基又推出了《失乐园》《黑面具》《尤布·雷克斯》等三部作品。1973年至1978年又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他留下了最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风格多样的歌剧、交响曲、合唱作品等音乐经典。

1959年在波兰作曲家联盟青年作曲比赛上,年仅26岁的潘德列茨基提交的3部作品包揽了前三名。《为广岛受难者所作的挽歌》创作于1960年,年仅27岁的波兰青年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用52件弦乐器而作,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杰出的创作技法、深邃的人文精神而为人重视与喜爱,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

自1960年,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为参加在波兰卡托维茨举办的作品比赛而作,但从此却深刻地改变了音乐史的方向。在写下这部作品之前,潘德列茨基已经是波兰音乐界人人都在议论和赞许的青年音乐家了。1962—1965年创作《路加受难曲时》时,潘德列茨基曾说道:“如何形容这部作品并不重要,说它是传统的,是先锋的,都不重要。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的真情流露,这就足够了”。1980—1984年创作的《波兰安魂曲》都是潘德列茨基重要的代表作。他独具匠心创作,把战争的恐怖、人心的震撼和哀悼的静穆,以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再传承下去,让人们永远记住历史,远离战争。

潘德列茨基,被世界媒体称之为“活着的贝多芬”。他是20世纪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微分音乐,但从1970年代末期起,他的音乐创作转向了保守的、带有浪漫主义特征的风格。他开始探索大胆尝试,并说,“我对自己前半生的作品开始有点怀疑。” 潘德列茨基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强烈的丰富情感。不少电影曾借用他的作品作为配乐,例如2007年的波兰电影《卡廷惨案》,音乐直击心底,家喻户晓。

英国《卫报》曾经称潘德列茨基为波兰在世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从他的成名作《广岛受难者挽歌》到后来的《圣路加受难曲》《第二交响曲“圣诞”》《第七交响曲“耶路撒冷七道门”》《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变形”》等,他的每一首作品都包含着对人生与社会的深沉思索。

2、

提起潘德列茨基的名字,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绝对不陌生,他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早在1998年,潘德列茨基就在北京担任过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指挥,那也是他第一次将自己作品的“冰山一角”展现给中国观众。此后他经常到中国访问演出,并担任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他曾经与上海交响乐团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多次合作。

用潘德列茨基的话来说“中国是我最喜欢的国家,北京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虽然与其他国际大都市一样时常会发生堵车,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北京,它与我15年前第一次来相比,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

在2010年那次采访中当我问道:“此次您到中国演出,创作的初衷是什么?”潘德列茨基爽快的回答:“在我的创作中,运用了中国和德国的诗歌元素,用乐器去模仿和诠释中国的声音。今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我创作的声乐套曲是根据肖邦的朋友写的诗歌而作,在创作中,融入了我对肖邦的热爱和对肖邦音乐的理解,我也希望通过我的音乐创作,让人们更加热爱肖邦音乐和波兰文化。肖邦不仅是波兰的,也是世界的,他指尖里跳跃的每一个音符,都会永远流淌在我们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民心中。”

在创作之外,潘德列茨基还是一位涉猎广泛闻名于世的卓越指挥家,他站在中国舞台上不仅指挥过海顿、贝多芬、舒伯特、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交响作品,还对中国风格的音乐表现出强烈兴趣。

2016年深秋时节,第五届北京波兰文化节交响音乐会在中山音乐堂举行。演出前一天,我又一次见到了潘德列茨基先生及夫人潘德列茨卡女士。长途的飞行,加上倒时差,看上去先生有些疲惫,见到我他依然热情地和我交谈起来。当我们的话题谈到了音乐会上的奏的曲目时,他立马精神矍铄,眼里光芒四射。他说,我依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和满腔的激情来到北京。《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弗雷德里克·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作品21》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尽管这些曲子我非常熟悉,但是我依然要像一个小学生那样,特别认真去完成好作业。  

孟冬时节,皓月当空,晚风习习。11月12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了第五届北京波兰文化节交响音乐会。这场演出是流淌着中波友谊美妙音符的和谐之声。音乐会中国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兼团长助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副教授、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夏小汤担任本场音乐会的指挥。音乐会上演奏了波兰著名音乐家潘德列茨基的作品《广岛受难者的挽歌》,这部作品非常独特,没有节拍、没有音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音乐效果的作品,颠覆了我们传统对音乐的理解,52位音乐家全部采用特殊的演奏法,来模拟空袭来临时人们的尖叫等诸多战争场景。

音乐会非常成功好评如潮。知名乐评人这样评论,《广岛受难者的挽歌》是声音主义的手法从萌芽走向成熟的转折点,甚至可以被认为是现代音乐与当代音乐的分水岭;但即便抛开这些音乐史上的论断不提,仅仅是这部音乐作品本身带给人们的思索,就已经足够让它被永远铭记。

潘德列茨基兴奋地说,音乐会的成功, 再次印证波中两国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国人对波兰的兴趣已不仅局限于肖邦,当代波兰作曲家亦将作为中国乐坛的永恒部分,被中国观众铭记。

2016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万名观众共同欣赏一位被国际上公认、誉为“活着的贝多芬”、“20世纪最后的作曲大师”、欧洲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波兰国宝级音乐大师、指挥泰斗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执棒,来自波兰贝多芬艺术节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精彩献艺。第21届人民大会堂北京新年音乐会,在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的生民》中拉开序幕。

有人说,在全世界,每一分钟都响彻着贝多芬的音乐,因为他是当之无愧的乐圣、交响乐之王。而在我身边这位年过八旬的波兰音乐大师,怀揣着对贝多芬的崇敬,在引领乐团演奏贝多芬音乐的过程中,让观众感受到潘德列茨基对乐曲富有个性的诠释,别有韵味。他以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同样为中国观众带来震撼,感动和温暖。

2017年是贝多芬逝世190周年。第21届北京新年音乐会特邀著名作曲家执棒贝多芬艺术节交响乐团,携手著名旅法钢琴家、享有钢琴“金手指”美誉的吴牧野,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为万名观众奉献了一场最传统、最纯粹,致敬贝多芬的交响音乐饕餮盛宴,迎接新年的钟声。

贝多芬一生仅写过两部芭蕾音乐,第一部是1791年在波昂完成的《为骑士的芭蕾音乐》,本辑的《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是贝多芬在其创作成熟期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作于1800至1801年間。芭蕾音乐《普罗米修斯的生民》就是描述由于人民愚昧无知,于是品格个性崇高的普罗米修斯传授人民礼仪、习俗、道德,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普罗米修斯的生民》以特殊的感染力,传达出贝多芬音乐中跳跃的节奏感与欢快的情绪。

整场音乐会曲目以贝多芬的作品为主,来自波兰的艺术家们演奏了贝多芬《B大调第四交响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A大调第七交响曲》。潘德列茨基对我说过《A大调第七交响曲》是他最喜欢的贝多芬作品之一,他的指挥颇具独特的“潘德列茨基 ”艺术风格。

还记得,在演出前一天,我与潘德列茨基见面时,当我们谈到中国的交响乐《红旗颂》,当他得知这部作品是当时年仅36岁的中国作曲家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作曲家以充满激情的笔触赞颂了象征革命的红旗,讴歌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时,他连声称赞:这位中国作曲家真了不起,《红旗颂》很有中国气势,很有中国味道,非常棒!

北京新年音乐会上,指挥大师潘德列茨基执棒,率波兰艺术家经典演绎中国交响乐《红旗颂》。波兰艺术家们以分三部演奏《红旗颂》,乐曲从引子开始,嘹亮的小号奏出国歌元素的号角音调,小号声伴以长笛,短笛、双簧管吹奏出明丽的颤音,小提琴则以滚动的平行七和弦音型为之衬托,展现出彩霞满天,红旗如海,人群如潮,气壮山河的美丽壮景。台上台下气氛热烈,将北京新年音乐会推向高潮。《红旗颂》作为历届人民大会堂北京新年音乐会必演的保留节目,潘德列茨基率贝多芬艺术团全新演绎,融入波兰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曲毕,潘德列茨基也用充满惊喜的“安可时间”回馈中国观众的厚爱,出其不意奏响了中国名曲,万名观众随着欢快的音乐,打起了节拍,波兰艺术家们演奏中国民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共享喜悦与美好,辞旧迎新。演出结束后,潘德列茨基动情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虽然我多次来中国演出交流访问,但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执棒新年音乐会,对我而言,还是音乐人生中第一次。

3、

转眼到了2018年,这一年恰逢波兰重获独立100周年。波兰,在近代历史中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从被邻国列强三次瓜分,到1918年正式重获独立,再到二战的腥风血雨。波兰这个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一直在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不懈的抗争。白鹰是波兰“不折之鹰”的象征。为庆祝波兰重获独立100周年 “安妮-索菲·穆特与波兰华沙交响乐团致敬大师潘德列茨基85岁生日暨波兰重获独立100年纪念音乐会”,于10月17日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        

金风送爽,秋色宜人。10月16日上午,我应邀出席波兰驻华大使馆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及世界主流媒体记者到场。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此次音乐会的主角、即将度过85周岁生日的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著名的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波兰华沙交响乐团总经理雅努什·马利诺夫斯基共同出席。

再次见到潘德列茨基,他风采依然,与中外媒体和几位殿堂级艺术家就“文化交流”的话题,沟通交流,深入探讨。85岁高龄的潘德列茨基说,我很高兴在金色的10月,和著名的小提琴家穆特、华沙交响乐团一同到中国进行巡演。我将亲自指挥等德沃夏克《第七交响曲》,期待与观众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相会。他表示,自己多次来到中国演出,特别喜欢中国,也非常期待此次的生日音乐会,音乐没有边界,艺术不分国界。这次来华首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不仅是2018年中国演出市场的重要项目,更是肩负着促进波中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

著名小提琴家穆特在接受我采访时高兴地说,我非常开心,再次来到中国,演奏两首潘德列茨基优秀的小提琴作品,第一首是小提琴协奏曲《弗丽娅舞曲》第二是小提琴协奏曲《变形》,这两首曲子都是他为我写的,我们将携手波兰华沙交响乐团一同,庆祝波兰重获独立100周年,为伟大的潘德列茨基先生致敬庆祝他85岁生日。期待着与中国的观众见面。

10月17日晚,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座无虚席。2018年度“醇· 萃古典”系列音乐会又一场重磅演出拉开帷幕。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潘德列茨基和著名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以及指挥家马切克·特瑞克同台,携手华沙交响乐团,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人心的音乐会,为潘德列茨基大师的85岁生日献上祝福。

与中国结缘二十年,潘德列茨基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虽然已是耄耋老人,他站在音乐厅的指挥台上,执棒波兰华沙交响乐团演奏了德沃夏克《第七交响曲》,风采不减当年,依然精准独到,台风稳健大气,将乐曲纯美的东欧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那场音乐会的独奏家,一直以来,安妮·索菲·穆特在乐迷心中的地位都堪比“女神”。音乐会的下半场,指挥马切克·特瑞克接替潘德列茨基,身穿一袭宝蓝色长裙的安妮.索菲·穆特优雅登台。从卡拉扬时代至今,穆特早已成为“传奇”的代名词。“我很早知道了穆特。”潘德列茨基说,“她14岁和卡拉扬大师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时候,我就听过她的演奏。”此后,潘德列茨基一直关注着穆特,而他著名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变形”》也是专门为穆特所作,1995年首演轰动一时。为表达对潘德列茨基的敬意,穆特把这首作品带到了音乐会上。“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还需要用心去解读乐曲中蕴含着的许多深刻哲思。可以说,‘变形’给我的人生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此外,穆特还演奏了潘德列茨基另一首、由她本人首演于2013年的小提琴独奏曲《弗利亚舞曲》。这部独奏作品体裁为传统舞曲“弗利亚”的形式,旋律风格颇具当代特征。在演奏中,穆特展现出的非凡技巧令全场观众折服,她将作曲家用到的现代音乐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具有民间舞曲特征的乐曲旋律和节奏起伏有着精准演绎。

两首乐曲结束,穆特的精湛琴技折服全场,掌声经久不息。潘德列茨基再次上台,与马切克· 特瑞克、穆特共同向观众致谢。对于潘德列茨基给予自己的赏识和肯定,穆特一直心怀感激。她说,“我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师的《波兰安魂曲》首演,我在现场被它前所未有地震撼了,从没有哪一首古典乐作品给我带来的触动有如此之深,真是改变我人生的一次体验”。

演出结束后,几百名观众唱着《生日歌》,伴着轻柔温馨的旋律,一个鲜花装点的精美蛋糕,由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送到了指挥大师潘德列茨基面前,祝福他85岁生日快乐!站在他身旁的著名小提琴家穆特,马上拿出相机拍下围绕四周的热情观众和大师惊喜的表情、和蔼的笑容。潘德列茨基高兴地说,“今天我的85岁生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度过,身边还有那么多观众和我一起过生日,令我终生难忘”。 

我眼前的一幕,是北京那个秋天最美的舞台风景。直至今日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演出。我和许多人一样,记忆犹新。好友昱彤发来信息,“难忘那夜在国家大剧院,潘德列茨基和穆特尔携手谢幕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成功的女人。这话很有道理。在潘德列茨基大师身后就站着一位贤内助。我和他夫人相识也有10多年了。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她,阳光暖暖地洒在会见厅,身穿粉色上衣,银灰色短裙,一头金发飘逸动人,深邃灰蓝的双目中透出迷人的目光。她,就是“北京—波兰文化节”创始人、路德维格凡贝多芬协会主席(President,Ludwig van Beethoven Association)艾兹别塔·潘德列茨卡(Elzbieta Penderecka)女士。

每一次见到潘德列茨卡,都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端庄高贵、美丽优雅极富魅力的女人。潘德列斯卡女士出生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她的父亲毕业于音乐学院,后来担任克拉科夫国立音乐学院的教授。潘德列茨卡女士从小就学习钢琴,对音乐有极高的天赋,她所就读的亚隆盖大学成立于1364年,她在学校学的是物理专业,品学兼优,深受老师的夸奖与同学的喜爱。

1965年,在潘德列茨基艺术生涯创造了许多殊荣的同时,音乐让这位艺术大师结识了一位美若天仙、亭亭玉立的女大学生,当时她正在克拉科夫亚隆盖大学物理专业学习,在一场精彩的音乐会谢幕之后,这位对大师非常崇拜的漂亮姑娘走到后台向潘德列茨基表示祝贺。之后,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书写着动人传奇。当年,走到后台祝贺大师的这位姑娘如今正是坐在我面前的潘德列茨卡女士。聊到这段爱情,她的目光闪烁,面色红润,脸上露出少女般的羞涩与含蓄。

音乐让他们相识相伴,潘德列茨卡大学毕业后,与潘德列茨基结为夫妇,从此她一心一意当好贤内助,陪伴丈夫奔走在世界各地演出,除了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还要为他当好“秘书”、“保姆”、“管理员”和“保健医生”。儿子和女儿两个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她都得操心,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她打理。她总是默默无闻地支持着丈夫的音乐事业,付出的辛苦不言而喻。

作为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的妻子,艾兹别塔·潘德列茨卡,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她陪伴着丈夫一路走来,两颗纯真执著的“音乐之心”永远地连在一起,正如潘德列茨卡所说,“音乐把我们连在一起,音乐是我们共同的生命”。

在与担任路德维格凡.贝多芬协会主席和“北京—波兰文化节”主任,双肩挑的潘德列茨卡女士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位看上去非常温和贤惠、聪明美丽的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有责任感,而且在事业上有着执著的追求。她说,我的性格就是,要想做好一件事就是碰到再大的困难也决不退缩,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连续“作战”。看得出她的做事风格:直至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才善罢甘休。

1998年,她随丈夫潘德列茨基第一次来到中国,就与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管弦乐团合作,多次成功举办了波兰文化推广活动及音乐会。从此,她和丈夫一样,爱上了中国。潘德列茨基夫妇已经是连续20年,每年都到中国来推广波兰文化、进行艺术交流。潘德列茨卡女士兴奋地说,我和丈夫非常荣幸能够在中国向广大观众,介绍丰富多彩的波兰文化,我认为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波兰文化占有重要的部分,波兰文化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我们有责任向中国人民推介波兰文化中的精品,增进波中友谊,促进文化交流。

还记得,2012年9月,我应邀赴波兰参加“华沙之秋”音乐活动期间,潘德列茨卡女士和我们一起在华沙老皇宫欣赏波兰古典音乐后,她邀请我共进晚餐时,与她聊天,谈艺术、谈人生,从交谈中我感受到了潘德列茨卡女士身上透出的波兰女性的智慧与魅力。

我很喜欢潘德列茨基的作品,历史与现代,古典与流行,美妙旋律的音乐完美融合,如清泉涓涓流淌直入心底,带着情愫和忧伤,美轮美奂轻柔安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自由的渴望。潘德列茨基被世人誉为“活着的贝多芬”。是的,正如他赋予自己的音乐评价,有着一种当今少有的优雅,往往让人从感受到柔情抚慰的温暖,鼓舞人心的力量。

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从1959年参加华沙青年作曲家大赛至今,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潘德列茨基辛勤创作了145部严肃音乐和120余部为电影、戏剧创作的配乐,为人类留下了宝贵丰富的音乐经典文化遗产,他的作品和精神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世界乐坛,镌刻在人们心中。

“活着的贝多芬”——潘德列茨基,没有离去。

作者简介:杜京,祖籍山西,出身军人家庭。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新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曾担任过宣传干事、教师。先后任编辑、记者,文艺副刊部主任编辑、北京日报时事政治新闻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访波兰指挥泰斗潘德列茨基 │年过八旬坚持伏案创作,指挥成了最好的运动
视频:回顾当代贝多芬“老潘”的一生,还有他长久以来的“中国情缘” | FantasticClassics
潘德列茨基85周岁生日音乐会,向大师致敬!
“当代贝多芬”,怀着悲悯记录苦难
古典音乐究竟是如何传递一个故事?
「当代贝多芬」潘德列茨基今日病逝,他是小提琴女神穆特的忘年交、中国文化的爱好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