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王念平作品 | 704 厂

      作者简介:王念平, 陕西洛南人。文字见于《广西文学》《东方剑》《芒种》《红豆》《青春》《黄河文学》《散文选刊》《华夏散文》《厦门文学》《文学港》《草原》《当代小说》《南充文学》《辽河》等刊物。现为上海报业集团《新闻晨报》新闻编辑、记者。 


     我之所以回忆、记述704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还曾经是我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一块精神上的圣地。

         ——题记

“ 三线建设”,是中国特殊年代的国家战略,是人们心中的一份特殊记忆。704厂就是“三线建设”时期留给故乡的一份珍贵礼物。

20世纪60年中期代,704厂从东部沿海迁到陕西洛南县,地址就在县城北部洛河边的尖角公社鹤眼岭大队和樊湾大队。 听父亲说,704厂当时属于国防企业,能制造一些尖端的军工产品,而之所以选择在洛南建厂,是因为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当年,704厂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尤其以山东、四川、陕西人居多。704厂大门口的厂牌上写的是国营华电材料厂,邮政地址是陕西洛南65号信箱,但人们口头上都喜欢叫它的另一个名字:国营第704厂,或者704厂。到了上世纪80年代,704厂开始“军转民”,逐步转向民品生产,但仍保留部分军品生产任务。这时候是704厂的鼎盛时期,职工达3000多人,医院、商店、招待所、幼儿园、储蓄所、灯光球场应有尽有,向世人宣示着它的庞大与兴旺。

      704厂的富足与气派,简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人间天堂。对于704厂周边千百年来按部就班地日出而作,放牛喂猪、养鸡种地的庄稼人来说,许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念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后辈有朝一日能进入这样气派的大厂当上端铁饭碗的工人。不过,他们心里也很清楚,他们的后代几乎是没有资格的,他们自认命运已经注定他们世代都要在这块土地上摸爬滚打,这才是他们最现实的归宿。既然命里没有这种好运气,那么能在704厂附近有块风水宝地造房子造房安家,沾点光也是不错的。于是住在厂区附近的村民,只要有建新房的机会,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找门路,希望把新房尽量造得离大厂近些,更近些。那些如愿的村民,拿到准建证后就快马加鞭地大兴土木,生怕夜长梦多,把房子建起来心里才会踏实,不能如愿的人,只能是望厂兴叹一阵子。704厂就像一块磁铁,用无边的魔力吸引着人们关注它、惦念它。

       既然当不上大厂端铁饭碗的工人,能在厂里谋一份出苦力的差事,对村民们来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说是苦力,其实活儿并不苦,不但不苦,而且比种地简单、轻松,得到的回报也比种地丰厚十倍百倍。要是哪个村子里哪家有男人在704厂当临时工,那会让人羡慕死。当临时工不但能按月按时领到工资,而且家里老婆孩子在吃穿用方面明显要比在地里刨食的人家强许多。那些有门路在704厂当临时工的庄稼汉,干的苦活无非是搬运杂物、给发电厂的锅炉上煤之类的正式工不愿干的活儿,这点苦对他们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因此,他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舍得出力气,力气用尽了睡一觉还会来,舍不得力气丢了工作那才是最大的损失与耻辱。当年,我二舅宏顺就是704厂发电厂的一名上煤工,一天三班倒,工作8小时,种地务工两不耽误,闲时还可以发扬他的中国画的爱好,也算是怡然自得了,外婆家和我家中堂墙上年年换的猛虎上山图,一直都出自二舅之手。要是没有这份临时工的工作,二舅就要外出寻活路,也就没有这份闲情雅致了。

      704厂以它博大的胸怀,以它富庶、宽容而惠泽着附近的乡人。每天清晨,四面八方的村民肩挑车拉着他们的出产,来到704厂生活区大门外两边的马路集市上摆摊设点,换取生活的希望与快乐。马路的两边,坐在菜摊前的乡人们,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工厂大妈大婶大伯们来选购自己的商品。“王老太太,买我的菠菜吧。看,多水灵,包你满意。”“李婶子,要不要再来点黄花菜?给你优惠。”“张家大娘,瞧,我这可是正宗洛南豆腐干,便宜点卖给你……”卖的诚恳,买的高兴,互惠互利,互相谦让,互相体谅,不少乡人还因此与他们眼里的公家人在这种朴素、简单的交易中加深了理解,增进了感情,交上了朋友。

       我的父亲就在这个简易的交易市场卖了几十年年豆腐,是靠704厂谋生的受益者。父亲跟厂里不少大婶大伯交上了朋友。他们一见到父亲,老远就“小王、小王”的喊,热情得像好久不见的老朋友,事实上父亲跟他们中不少人年纪差不多,他们叫父亲小王无非是在表达一种亲切之情。父亲的豆腐担子,一到厂门口就被大妈大婶们围住,近百斤的豆腐很多时候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光了。跟父亲一起卖豆腐的同行,都眼红得一见面就对父亲说:“你个老不死的,运气怎就都偏向着你哩。那些老太太老头子总把你的豆腐买完了才来买我们的,你究竟在豆腐里弄了什么鬼,把他们迷得团团转?嘿,你这死鬼,哪天响个炸雷,一定叫霹雷劈死你。”话粗得不得了,但说的时候都是笑呵呵的,脸上也显着媚态,让父亲一点脾气也没有。其实,父亲的豆腐卖得好卖得漂亮,除了人缘好,主要还是货品出众、童叟无欺的缘故。那些年,父亲隔三差五就能从704厂带一些好东西回家来,有时候是糖果饼干,很多好吃的我和弟妹从来没见过没听说过,有时候是衣服,有男孩穿的,也有女孩穿的,都是半新的,款式更是比过年时大人给我们做的绿军装的年衣好看百倍。还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父亲从704厂带回来一条喇叭裤,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对着镜子一照,嗬!屁股绷得紧紧的,走起路来两条裤管还呼啦啦地随风摆动。起初我不敢穿出去,怕被小伙伴们笑话。可是,喇叭裤的诱惑太大了,只犹豫了一天,我就勇敢地穿上它上学了。

记忆最深的是,我读初二的一天,父亲跟几个乡亲从704厂抬回一个大衣柜(现在还放在我家老屋里,虽然已经很旧了,但质地仍很牢实)的情景。大衣柜很气派,一抬进我家门,左邻右舍呼啦一下都来看新鲜了。父亲得意地说,大衣柜是厂里一个姓雷的老太太送的。要是从家具市场买的话,少说也得1000元钱。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1000元对任何一个农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父亲说:“做人要懂得感恩,来而不往,是大不敬。既然人家看得起咱,咱也不能太不够意思。”为了表示感谢,父亲特意挑了十多斤黄花菜和核桃,在那周的周末带上我去雷老太家去登门感谢。那天早上,父亲挑着豆腐担子,我肩扛一蛇皮袋黄花菜和核桃跟在后面,到了704厂大门口,父亲放下豆腐担子,带我直奔雷老太家。我当时十分不情愿进去,主要是害怕遇见班上里那些家在704厂的男女同学, 害怕他们笑话我的父亲的苍老和老土,笑话我没见过世面的畏手畏脚。无奈,父命难违,我最终还是低着头跟着父亲到了雷老太家。雷老太胖胖的,慈眉善目,见我扛着东西,已经猜到了我们的来意,就对父亲说:“我说你这个小王啊,你这是干什么嘛,还带孩子大老远地来给我送东西,真是让人难为情哟。”当雷老太看到我们送的是黄花菜和核桃时,感动得不得了,因为这些土特产在她眼里就是最好的宝贝。雷老太慈爱地夸了我几句,又从厨房里拿出油条、糖果往我手里塞。离开前,雷老太又问父亲家里还有几个孩子,听说我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时,就又拿出许多好吃的,装了一大塑料袋让我带上。谢天谢地,那天因为时辰尚早,我并没有遇到一个熟悉的同学。当我低着头拿着雷老太送的礼物走出工厂家属区后,狂跳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那年月乡村还没有电视,夜生活十分枯燥,幸亏704厂每隔两天就放一场电影,这极大地丰富了周边乡人的夜生活。704厂放电影并不是只对本厂职工,厂里允许附近的乡人购票进厂观看。放电影的地点在厂家属区一个能容纳千余人的大广场。每逢放电影前,广场上的大音响里先放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放得最多最久的是《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优美的旋律一响,人们就知道704厂要放电影了。放电影的幕布很气派,是我们教室里的黑板的三倍。看电影的时候,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绝对都能满足视觉需求。在电影未放映之前,广场上人声鼎沸,气势如同县城河滨路的交易市场,待音乐停止后,广场上的大照灯就暗了,广场顿时安静下来,大家期待的电影开映了。在这露天电影院里,人们屏息欣赏着电影,看到精彩处,场子里会突然爆发一阵巨大的声响来,有时是叫好声,有时是咒骂声,有时是哀叹声,银幕上的人物的命运在牵动着人们的心啊。硕大的露天电影院里,人们带着感情看电影,那种千人同喜同悲的场面,不少人在很多年后还会念念不忘、津津乐道。

对很多乡人来说,美中不足的是看电影要买票。票价最初是一角钱一张。事实上,卖一角钱的电影票不是704厂的本意,卖票并不是为了赚钱,卖票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进场人数。试想,如果周边村庄几千号人晚上同时涌进去厂里,那哪里坐得下,岂不要乱了套?可是电影票要卖一角钱一张,一角钱在当时能买好两个鸡蛋,能买一个月的盐,很多乡人舍不得花这一角钱啊。于是,有一阵子造假电影票便蔚然成风了。造假的人中就包括我们这些学生。704厂发行的电影票跟以前的粮票大小相仿,不过纸质没有粮票地道,跟作业本的纸张一样,设计也简单,抬头是“国营第704厂”几个字,中间的“入场券”三个字稍大一些,没有正规电影院的票面上标注的几排几号和日期,造假的成本非常低廉。我也曾经造过假电影票。过程是这样的:买一张真的电影票,撕下作业本里的纸张,裁成电影票大小,然后把小纸片放在真电影票上,用三角尺压住,用墨水钢笔照猫画虎,三五分钟就可以复制出一张以假乱真的电影票来。最初,我们用假票看电影还战战兢兢,后来胆子渐渐大起来,一次能造假十多张,邻里乡亲人手一张,都能靠假票顺利地进入电影院。不过,物极必反,后来造假现象大面积蔓延开来,704厂渐渐发现了苗头,于是开始增加人力查验,一些村民因为用假票看电影露出马脚还被关了“禁闭”。“杀鸡儆猴”的效果很明显,电影票造假现象戛然而止。如今想来,当年我为了让亲友们能进704厂看电影而伪造电影票的经历是多么让自己脸红。

       从小学到初中,粗略地算下来,我在704厂的露天电影院看过很多经典的电影,印象最深的有《闪闪的红星》《万水千山》《大渡河》《小街》《苗苗》《四个小伙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英俊少年》《少林寺》《人生》等等。这些经典的影片,对当时处于最佳记忆年龄阶段的我而言,都深深地烙印在了脑海中。这些电影也陪伴着我成长,陪伴着我做梦,它们给了我深切的感动,也是影响我的人生观的一种无形精神食粮。

       后来,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那种四乡八邻的乡亲在夜晚相约去704厂看电影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704厂的老冰棍是最能填补少年的我们空虚的味蕾的一种美味食品。这种老冰棍最初一根只要五分钱,价钱便宜不说,个头也比乡间货郎卖的那种用糖精水做的冰棍大。老冰棍是用纯白糖水混合绿豆或者红豆制作的,味道纯正,吃多了也不会上火。大人们在哄爱哭的小孩时往往都会说:“宝贝,不哭了啊,不哭了,妈到704厂给你买老冰棍吃。”小孩一听说有老冰棍吃,往往就不哭了。读小学那几年的夏日午休时间,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常常偷偷溜出教室,几个人把零用钱凑合在一起去704厂买老冰棍。冰棍买到以后,要赶紧往学校赶,我们就一边小跑一边吸吮着流着浓汁的冰棍,等跑到教室前,如果冰棍还没吃完,就咔嚓咔嚓一阵猛咬,狼吞虎咽地把它消灭,因为老冰棍是千万不可带进教室的,要是被老师发现了的话,肯定要按逃课处理的。虽说704厂的老冰棍很便宜,可是对于乡间的少年来说,如果每天用去五分钱,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们辛劳的农民父母远没有大方到每天给我们五分钱买冰棍打牙祭的程度。所以,隔几天能吃上一次这种香甜的老冰棍,就该谢天谢地了。到我上初中时,这种老冰棍涨到了一毛钱一根,加上农村经济开始起步,冰棍的销量也大起来,很多时候还出现了限购的局面。704厂的老冰棍,在我的记忆里,是绝对值得记叙一笔的。

我之所以回忆、记述704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还曾经是我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一块精神上的圣地。

      从我们马渠向北走十几分钟,就到了鹤眼岭第四村民小组最北段的那面黄土高坡,这里是欣赏704厂的夜景的一个绝佳观景点。我上中学那些年,常常在周末不上夜自习的夜晚独自来到那面黄土高坡,找一个隐蔽的制高点,或站或坐在苍穹之下,尽情地欣赏着704厂的夜的美景。我陶醉在那流光溢彩、如梦如幻的夜景里,我的心儿仿佛插上了翅膀,很快就飞向遥远的地方。

在乡村还在点煤油灯照明的年月里,夜的704厂就是我们眼里的小香港。天一擦黑,704厂的舞场、体育场里的歌声、欢呼声就飘出高墙,震荡着人们的耳膜,丰富着人们的想象,使沉闷的乡村不再沉寂,空气中似乎也飘荡着一种活气。那时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幸福观”,我打心里向往704厂职工的那种充满活力的生活。在我读书的班级里,有很多704厂的工人子弟,他们在穿戴、举止、精神风貌上都要比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显得优越、优雅,我们似乎跟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我们面对他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萌生一种自卑感。我在这里并不是说704厂的工人子弟们看不起农家子弟,我想说的是,我欣赏他们优雅的风采,我的梦想就是想靠自己的努力以后能过上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的生活。这就是我喜欢在不上学的夜晚来此欣赏704厂的夜景主要原因。每当欣赏夜景的时候,我又开始思考我未来的人生之路了。我的心里一会儿升腾起一种信心和勇气,一会儿又充满着矛盾,甚至许多时候还是悲观的。我想,假如以后704厂给当地人提供招聘机会,那前提一定是需要大学学历的,因此,要想得到机会,我必须考上大学才能看到希望。可是,我的理科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数理化成绩搞上去,否则以后上不了大学的话,理想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在这种憧憬与忧愁交织的矛盾心态的纠缠下,我憋足了劲,暗下着功夫,但最终理科成绩仍无起色。这就意味着,我考大学是根本没有保证的。憧憬着那美好的理想,又联想到“前途”的渺茫,于是每次在欣赏704厂的夜景时,我就是在这种喜忧参半的情状下折磨着自己的心灵,折磨着自己的意志,这种折磨一直到离开故乡才告终结。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想起这段经历来,704厂都是我的一个无法绕过的心结。

       到外地求学、工作以后,我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有关家乡的信息多是通过电话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当然这些信息也包括与704厂有关的内容。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704厂搬迁到了咸阳。记得的父亲当时在电话里说,704厂搬迁的主因是洛南山区交通条件太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父亲说,搬迁的时候,厂里很多人都哭了,附近的村民也舍不得厂子搬走。704厂从1965年在洛南建厂,已经在当地扎根30多年,两三代职工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他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这里山青水绿,民风淳朴,农产品丰富,他们舍不得离开是人之常情。有一年,父亲在电话里还告诉我,704厂搬到咸阳以后产品质量下滑得很厉害,加上管理不善,工厂人心已经涣散,很多有技能的人才都跳槽去了珠三角、长三角,厂子再也不像在洛南时那么红火了。我清楚地记得,在谈话中,父亲的语气是担忧的。我知道,父亲对704厂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父亲还说,704厂搬迁后,附近村民买菜很不方便,要挑着担子翻梁下坡去县城,却还卖不上好价钱。父亲感叹:“当年704厂没搬的时候,只要你种的菜足够新鲜,把菜担子往厂大门口的马路边一放,三不五时就能挑着空担子回家了。唉,当年厂里那些好人,也不知道日子过得怎样?世事无常啊!”

       后来,704厂宣告破产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大企业,几乎一夜之间就倒下了!当年,父亲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嘴巴里还发出一声叹息。

       如今,704厂留给家乡的那个大摊场仍然闲置着,当地没有财力雄厚的企业收购,外面的企业又不愿来投资,拍卖自然是卖不出去的,所以只好任由它在风雨中默然沉寂、荒芜和飘零了。那废弃的厂房、高高的家属楼,那纵横交错的管道,还有那扎根在房顶、在风雨中摇曳的荒草,它们都在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与荣耀。

      往事如风,但记忆永恒。每次回故乡,看着704厂遗留下的那一大片破旧荒凉的风景,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少年时代的我站在黄土高坡上,深情凝望它如梦如幻的夜景而放飞梦想的情境……


办刊理念:高品位  大格局  上档次  推原创  出精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以忘怀的洛南“三线”厂
一张电影票
职工俱乐部:回荡着三线建设的激情和赞歌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洛南豆腐
【洛源豆腐干】
吉水:村民高速哄抢辣椒 一老太被撞当场身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