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易尤凤作品 | 感恩食物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半亩书舍

半亩书舍——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半亩书舍——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半亩书舍——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我曾经挨饿三天,第一天忍受住了,总算平安度过;第二天感觉身体无力,饥饿感越来越强烈,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情,晚上无法入眠,满脑子幻想着好吃的东西,饭菜的味道真香啊!如果此时有饭吃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想到肉味忍不住咽口水,辗转反侧,无法睡着;第三天难以忍受了,到处找东西吃,不管好歹,只要能吃就行,吃什么都是美味,这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世界上最好吃的是‘饥'”。  

食物是我们的生活源泉,是我们继续生存的能量来源,使我们有力量继续生活,继续劳动,继续创造,继续学习。在生产食物、制造食物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工序,需要付出很多劳动,才能最终变成我们碗里的食物。在食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尝试和创造,神农尝百草,冒着生命危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饮食丰富,父母亲为了养活孩子,用尽心力筹集食物,吃下每一口食物当思劳动者的辛劳,感恩制造食物的辛勤劳动,感恩提供食物的人们,感恩食物的救命之恩。俗话说得好,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在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将一生的精力用于寻找食物,用于养家糊口,用于维持生计。祖祖辈辈田间地头辛勤耕耘,日日月月悉心栽种粮食作物,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收成遭到损失,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孩子多的人家无力养活,饿死人的悲惨情景时有发生。饥饿离我们并不遥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刻骨铭心。 

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饥饿。七十年代初,我们举家搬迁到陌生偏远的小山村,亲历了度日如年的饥饿,目睹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愁苦,盼望过年吃肉的漫长等待,小小年纪参加粮食生产和食物制作的艰辛和无奈,爱惜食物、同情劳动的情感那时便在心中滋长。  

小山村耕地十分有限,在规定的土地里种一年的地养不活一家人,当时严禁其他谋生方式,人们经常吃不饱饭,处于半饥饿状态。村里长辈说更苦的日子你没见到,你没过过苦日子(他们统称1959年—1961年为“苦日子”),那几年经常有人饿死。满贯、二狗、大有、贵生……他们在你这个年纪正是吃饭长身体的时候,没有东西吃,饿得直不起腰,肚皮贴到背脊骨,后来变成了驼子,幸好捡了一条性命。怪不得村里那么多驼背青年。年老体弱的、生点病的人眼睁睁饿死。长辈说她饿得全身无力,抬不起脚,连门槛都跨不过去,她的老头子就在那时饿死了。开始的时候大家把粮食和锅碗瓢盆都交公家,实现共产主义,全村人都吃食堂,大家一起出工种地,没等粮食成熟,食堂的粮食吃完了,后来吃谷糠、吃野菜、吃野草。吃谷糠后拉不出来就用剥桐籽的铁勾抠,那才叫难受啊!有点体力的人到山里挖蕨根、挖葛根。将挖回的葛根、蕨根倒进水沟洗掉泥沙,放在石板上,用棒槌打碎,用布过滤,将得到的淀粉水沉淀一个晚上,从水中分离出淀粉。淀粉熬汤充饥,味道腻涩,还能嚼到沙子。一般来说淀粉需要沉淀漂洗超过半月,味道才能变纯变好,可是没有人能等待。那几年附近的青草都吃完了,到后来吃真土,真土没法消化,没法排泄,不少人得了黄肿病,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没有劳动力埋葬饿死的人,都是就近掩埋。小时候特别怕鬼,听说某处埋了人,都绕道躲开,不敢在附近玩耍。向大富的父亲本来看好埋在桐子坡,可是棺材抬到半路上大伙走不动了,于是就在路边刨个坑埋下,棺材方向放反了,也没力气掉转头。棺材的常规埋法都是头朝里脚朝外,而他的头部朝外放在路边。上学路上,每次走过那段路心跳得不能呼吸,唯恐踩到死者的头,唯恐死鬼扯脚,小伙伴们内心充满了恐惧,都是跑着跳着飞过去。当时听大人们说,路过那个路段感觉特别饿,叫做饿死鬼缠身。  

到了七十年代,粮食接不上的时候也用葛粉和蕨粉补充,武陵山区,野生葛蕨较多。寒冬腊月我曾跟随父母一起挖蕨根,那可需要超强的体力和耐力啊!深知艰苦不易。冬天的蕨根才有淀粉,春天到了,淀粉上树,需要供植物生长,也就不能挖了。  

挨饿的记忆深深刻在长辈们的骨子里,孩子如果掉饭菜,他们十分怜惜,甚至会捡起来吃掉。母亲说,过苦日子时候,十余岁的表叔投奔我家,本来人多家口重,表叔吃不饱,小孩子掉下的每一粒饭他都捡起来吃掉,碗里残留的饭菜也要检查一遍舔干净,恨不能连碗吃下。我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在苦日子中饥饿加生病先后夭折。七零年缺粮,家中断粮几天,爷爷饥饿难耐又不想拖累年轻人自缢而亡,往后每想到爷爷的死,内心就无比沉痛,一家人都感到深深的愧疚。  

有一次地理课上,老师说非洲还有一半人处在半饥饿状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处在半饥饿状态。我们的中学食堂一个学期只供应一餐肉,吃肉的那天,同学们激动得没法专心上课,脑海里全是吃肉的幻想。食堂利用洗碗水一年饲养两头猪,一学期杀一头,多了养不活。  

记得小时候快过年了,老家来了一个讨年饭米的中年男子,穿着棉花破裂的棉衣,畏畏缩缩、战战兢兢站在门口,那背着背篓的佝偻身影,那卑贱羞怯的讨米声音几十年来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人生的一面镜子,使我羞愧于奢侈浪费。他家孩子多,生产队按月分的粮食接不上火,以至于年关度不过去。母亲看到故人如此凄惨,噙着眼泪回屋取了一升粮食给他,我家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家徒四壁,一看便知。当时讨米要饭是政策禁止的行为,只能悄悄为之,跟做贼一样。

胡适曾深有感触地说过“人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们终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进他们的幸福”。小时候我留在家守屋,父母清早出工天黑放工,饥饿的双眼总盼望父母早点回家。猪栏里饿得发慌的猪坐立不安,站立起来趴在猪栏边对外嚎叫,我内心十分不安,心有戚戚焉,但小小的我束手无策,多少次做梦梦见饥饿的猪朝我嚎叫。  

面对随意丢弃的食物内心总是生出怜悯和愧疚,怜悯那些辛苦劳动的人们,愧疚那些饥饿甚至饿死的生命。总想那些多余的食物有最好的用处,可以养活其他生命,供给猪狗鸡食用,或者提炼工业能源。我曾将餐馆用剩的较好食物打包送给路边乞讨者,希望能缓解他们的饥饿。  

生活越来越美好,食物越来越富足,人们再也不用为了食物而忧心忡忡。但无论怎样富裕,都不要浪费。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勤劳的人们为我们源源不断提供食物来源,我们可以专心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我们摆脱了饥饿的威胁和煎熬,感恩创造食物的人们,感恩没有饥饿的时代。


作者简介:本人易尤凤,女,1965年出生,自由职业,业余爱好写作、摄影。写过散文、游记、古体诗歌等发表在自媒体平台,是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订阅《西部散文》已经三年,很喜欢贵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原创散文】我朝着造物主磕了三个响头
饥中有道
非洲拥有世界上如此肥沃的土地,可为什么非洲人还总挨饿?
【每天老照片】-1万-3342- 战争后的饥荒:英国军官把食物丢给了难民,但他下一刻便后悔了
“被食物包围却饿死”:这些科学家们,不惜牺牲自己守护种子粮食
马丁·卡帕罗斯:关于饥饿,你知道的不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