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马芊芊作品 | 千年古今潭柘寺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1

沧桑尽览的千年古刹里,充满神奇色彩的帝王古树正冷眼观看人间繁衰;祛灾除病的摸石鱼和灰白肃穆的塔林遥相呼应,启示着世间没有永恒,即使大师也终归离去;大雄宝殿前香雾缭绕,络绎不绝、磕头如捣蒜的虔诚香客和痴男信女,让这座皇家寺庙生生不息……

这就是北京著名的潭柘寺。

老北京有句民谚:“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可见潭柘寺在北京人心里的位置。

我和潭柘寺的“缘份”源自我的心血来潮,就像冥冥之中总有安排一样。那时刚开始工作,有段时间心里压力特别大,工作生活处处不尽人意,情绪很是低落。朋友便建议∶去潭柘寺进香祈福,说不定万事皆顺了。我当时抱着出去散散心的心态,和朋友一拍即合,约好周末早上九点潭柘寺见。

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东南部的潭柘山麓,隶属于北京西山风景区。距市区40余公里,但这并不能阻挡我的兴致。周末早上天刚亮就出发了,还在地铁途中看了日出。记得那天微风不燥,湛蓝的天空上云一朵比一朵白,温度也刚好。云蒸霞蔚,风光无限。好天气也让人变得明朗起来,三个多小时旅程并不觉漫长。

为了更好地了解潭柘寺的历史背景,我们俩花了50元雇了一名导游,让她带领我们一起熟悉这座千年古刹的“前世今生”。

2

潭柘寺在京声名远播,无人不晓。这一切都源自于它的“出身”。它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几经易名。初名"嘉福寺",唐代时改名龙泉寺。清康熙帝又赐名为岫云寺,但终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有一种地方,叫时光旅程。潭柘寺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时光书,引人一读再读。其外观气派,加之建在西山,曲径通幽,更增添一种神秘感。

它规模很大,内外占地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到121公顷以上。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北京故宫内有房9999.5间,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999.5间房,是故宫占地的十分之一,这俨然就是故宫的缩影。另外,潭柘寺也是佛教传从外地传到北京后最早的佛教场所。

说起潭柘寺兴盛还要从武则天(通天年间)说起。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潭柘寺开山建寺,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潭柘寺就成为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的宗派寺院,也得到了兴盛。

后因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和权臣李德裕的怂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国排毁佛教,一夜之间杀光所有和尚,潭柘寺也因此由繁华走向颓废。

五代十国后唐时期,禅宗高僧重启寺院,“师携徒千人讲经”,潭柘寺宗风大振,从而又兴盛起来,当时潭柘寺也是从华严宗教改为禅宗。

明代200多年间,明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未果;清乾隆皇帝,更是把御笔心经和自己手书诗篇赐给了潭柘寺。从此潭柘寺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1929年蒋介石来北京时,曾专程到潭柘寺进香。解放后1950年北京市园林局接管了潭柘寺,整修后,作为名胜古迹向游人开放...

3

那一日的青山碧水间,我耳听导游侃侃而谈古刹风雨,目睹斜阳金色的光线穿过寺院古树映照在大雄宝殿之中,柔和的光投在诵经的僧人们红袍之上,竟没来由地痴痴发呆起来……

忽听一僧连敲木鱼数声,高声诵经,声音洪亮,猛把人从虚空拉回现实世界。细瞧,其气宇轩昂不凡,眉间英气逼人,赤足盘腿端坐于蒲团之上,一手执经,一手木鱼,仿若翩翩活佛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手持经卷祈念苍生。

无上智慧的佛祖

为我双亲做了福田

我今日舍离亲友

只为斩断轮回的姻缘……

我蓦地打了个冷战,强行把目光转向潭柘寺的外殿。

潭柘寺布局是坐北朝南的,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段。山门外是一座三楼四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古松两株,每到夏日,枝叶茂密,犹如天棚,遮天蔽日,清幽静心。

在南侧寺外约300米处,是上下两座塔林。

这塔林是寺内圆寂的大师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塔林以灰白两色为主,参观塔林后便可从山门入寺,寺内中轴线上分布着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左右有梨树院,行宫院等。

每到阳春四月,潭柘寺便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浴佛法会","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各种佛门圣会到来时,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成千上万,如风如云。

“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京城的一项民俗。不过还好,我去时已临近中秋,正是观大雄宝殿后侧“帝王树”的最佳时节。

这株帝王树实则是一株千年古老银杏树,叶子片片金黄饱满,可见得到寺里僧人的“特殊”照顾。传说这株树的每一个枝叉都是在每一位清朝皇帝登基时长出来的,故而得名"帝王”树。

帝王树再往北侧,有一阁名∶毗卢阁。阁前有一株二乔玉兰,每年春季三月紫白双色花开,引游人驻足无数。“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艷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再往里走是观音殿。游人排着队都是为了慕名妙音公主那块“拜砖”而来。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父赎罪,到潭柘寺出家,后终老于寺中。

由于她每日在观音阁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儿铺地方砖磨出两个深深的脚窝。

妙严公主的这份虔诚不知有没有感动到佛祖,元世祖忽必烈的亡灵在九泉之下是否得到了安息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块“拜砖”被世代供奉在了观音殿,也是我们后辈对妙严公主孝心的崇敬吧!

观音阁西侧是龙王殿。龙王殿前有一石鱼,看似铜实为石。击打可发五音,传摸其可祛病祈福,但排队人数之多,我们只好作罢。

潭柘寺的“潭”,说的便是东北侧后山的龙潭。每到秋天,山上红叶遍野,热烈奔放,不亚于香山红叶观赏区。

“庭院碧苔红叶遍,粉塘烟水澄如练。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只要上山走上一遭,片片相思便扑面而来。

4

北京烧香拜佛的寺庙多如牛毛∶如二环内雍和宫,法源寺,卧佛寺,白云观,大觉寺,北京八大处等,但若干年来,我一直对这潭柘寺“情有独钟”。

只因那一年,有一僧入眸,那一刻,三丈红尘内便有一人入了戏。且不知适从,不知来处,亦不知归路。

红尘纷纷扰扰,对错成谜。我来此处亦不知是爱上听经还是讲经之人,就像庄周与蝶。亦真亦幻。但唯一答案,来这里我可以心静如水,可以抛却心中纷繁杂念,这一去便是三年。

入寺,我便是那佛前一弟子,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在香雾缭绕里听诵经中的箴言。我抚摸摇动所有的经筒,祈祷触碰心里那份安然。匍匐叩拜每一次,感受天地万物赐予我的温暖。

出寺,我便是游荡在街巷里为生活奔波的路人,在跌跌撞撞中生活,期待下一次与你相见……

时过境迁,白云苍狗,转眼悠悠十年。我已长成中年的模样,那颗迷茫的心也随过往经历逐渐安然。夕阳下,那个曾经听经,虔诚祈祷的“少年”已不在场,但潭柘寺的钟声依旧,香火旺盛依旧。

感谢它曾在市井中洗涤过我的思想,我虽身不向佛,也当它是我一生的朋友。


作者简介:马芊芊,原名马晓红。北京漂泊二十余载的东北人。有诗歌、散文发表在《文艺轻刊》《西散原创》《乡土文学》《潮头文学》等各大报刊,其中散文《三月花开又逢君》获2020春卷最唯美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04.12 北京 门头沟 潭柘寺
北京行记(十)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千年古刹*潭柘寺
夏游京郊千年古刹潭柘寺,在皇家第一寺院清凉避暑
山东作家‖【潭柘寺遇狐记】◆杜德堂
途经途观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