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黄隆旆作品 | 火舌舔过“年”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进入腊月,本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时光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后,快节奏犹如脱缰野马拉着乡村也狂奔起来,本来农闲下来,慢悠悠的田园生活也彻底乱了套,过年的铺垫随之暗淡下来。行走乡间,感受毫无氛围的腊月,往往令人兴趣索然,茫然之感油然而生。

自懂事伊始,我就一直以为,火,该是一个动词。她的热情,她的灵动,她的奔放,曾经毫不犹豫地释放过农民辛劳一年后的激情。腊月的那些场景那些事情刻骨铭心,终究难于释怀。

那是令所有60后、50后、40后,甚至30后们萦绕脑际的腊月。平时只点燃炊烟的火,陡然频繁出现在乡村低矮的土坯房,温暖原本寒冷彻骨的时季。

“起油锅啰!”赣南客家乡民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阡陌山径,相互寒暄中,这是个逃脱不了的话题。炸烫皮、花生、味骨子、糖骨子……整炒米,切姜糖,蒸米果,打黄元……朔风中昏暗沉沉的乡村鲜活起来,整个村庄氤氲芬芳,香味四处扩张漫溢。

这个时候,火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让家让山村在萧瑟中生动而鲜活。火上浇油是客家妇娘子的拿手好戏。即或是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朝代,客家妇娘子也没有裹足,一双大脚板踩得大地颤颤巍巍,勤快灵巧就这样一脉相承下来。

吃过早饭,各家各户的妇娘子将早就洗刷干净的门板,置放于条凳上,加盐(糖)释水揉米面,几番巧施暗力揉搓,米面就劲道十足,再用竹子制就的米筒反复碾压,厚薄一致的面板摊开,妇娘子往往麻利操起菜刀,分类各自切开,装入米筛,小心翼翼地撒上些许米粉,双手震颤,米粉似雪纷纷扬扬,飘落门板,一根根长短大小,几近复制一般的味(糖)骨子不再粘合,彰显客家妇娘子的心灵手巧。

此时,灶膛内的火哔哔啵啵,继而呼呼欢笑起来,热情地与妇娘子打招呼。火上浇油的好戏在逼仄的灶下上演,妇娘子将油倾入锅中,时不时瞥一眼,看似慢不经心,其实掌握火候才是至为关键的环节,火候不到炸不松脆,火候过了立马炸烧(糊)。妇娘子全凭经验,见油面有烟袅娜腾起,她往往取一条味(糖)骨子扔进油锅,试炸一下,见火候一到,味骨子或糖骨子就全部倾进油锅,咝咝的声音激动锅底的火,红红旺旺的。

过不了多久,用油篓子在油锅搅动的妇娘子,会俯身从灶膛中抽出一、二根柴,生怕火势过猛,把东西炸烧了。火在灶膛不间断地伸着舌头,调皮地舔舔锅底,映得整个灶下都灵动而富有韵味。妇娘子手操着油篓子搅拌着,味(糖)骨子嗞嗞冒着泡,释放期待新年的喜悦。

待炸得黄爽爽的,妇娘子便熟练捞起,倒入一旁的插箕,摊放一会,等味(糖)骨子完全凉了,拿一条放入口中,咔嚓咔嚓,松脆可口,唇齿生香,令人回味无穷。

奶奶和母亲就是这样炸年果的。

在那个(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少不更事的蒙童更对年节充满渴望。起油锅的日子无疑是个好日子,理所当然成了我们少年儿童的节日,个个都欢天喜地。

家中起油锅,奶奶和母亲忙里忙外,陀螺般在小厅堂和灶下之间旋转,而我则带着弟弟妹妹在门口禾坪上玩耍。那份芳香的诱惑,激动我心,久不久地,我一溜烟窜进厅堂灶下,看看进程,也看看灶膛的火舌红红的,灵活而机动地舔舔墨黑的锅底,那情景和感受真可谓妙不可言。

微笑着的母亲见我碍手碍脚,一声嗔骂,我立即蹦蹦跳跳而去,想想即将入口的美食,心中充盈喜悦。

一旦母亲捞起炸好的东西,她立马找一个碗,盛放好金灿灿的味骨子等年果,供奉于灶头,口中念念有词,恭请业已仙逝的先人们前来享用。

弟弟妹妹还小,往往不敢造次,我则未等冷却,偷偷朝装着炸年果的插箕伸过手去,在母亲的嗔怪声中,拿上三几根,嬉笑着一溜烟跑出去。出来屋外,往往并不急着吃,手指擒住黄爽爽芳香扑鼻的油炸年果,我先戏弄一下弟弟妹妹,再在左邻右舍的伙伴们面前炫耀一番,自豪得如同是自己的“杰作”,幸福不可言喻。如此显摆一通,炸年果也就完全冷却,各给弟弟妹妹一根,自己也拿一根放入嘴里,咔嚓有声,松脆油腻,满嘴生香。对于平素缺衣少食的我们而言,这无疑是绝味佳品。

再次进入灶下,想顺手一些出来,母亲往往微笑着劝导:少食多思味呢。然后象征性地分给我们兄弟姐妹几根,迅速将完全冷却的炸年果送上楼去,装入瓶头瓮斗。奶奶也会再三告诫:食多了,会生病打针的。当然,她老人家会急忙用饭碗拾掇一些味(糖)骨子,不忘吩咐我给左邻右舍送去,我自然屁颠屁颠地上家进下家出。主人眉开眼笑,我也乐呵呵的。

每每这样的好日子,晚上睡觉前,我有一个功课是必须做的,从水缸中舀一碗山泉水,咕咚咕咚灌进肚里,那些生病打针的麻烦事就不敢招惹我了。

炸年果虽然好吃,却不能多吃。现在想来,无非基于二个原因,一则吃多了上火,二则家中备的年果,多为过完年招待亲朋好友的。

炸完年果,整炒米熬姜糖(谷芽饴糖的天然制作)……灶膛里的火忘记了作息时间表,一整天都是红通通的,火舌机灵地舔着锅底,宛若要舔出“年” 的味道。

搞“压粽”和蒸笼米果别有一番情状。

秋收之后,客家妇娘子除了上山割芦箕,准备来年阴雨绵绵的春天柴火,还要找寻米柴子、粗须藤等黄元柴,并将刚砍的黄元柴活生生地烧成灰,以作备用。又是腊月,打黄元蒸蒸笼米果的时候到了。客家妇娘子将黄元柴灰请了出来,布袋装好,灌开水滤制成灰水,灰水黄中见褐,虽有颜色却也显得异常清明,没有其它任何杂质,淡淡地散发迷人的天然芳香。

灰水不但可以用来造色,还可以给年果年糕添加自然的香味儿,甚至是一份上好的天然防腐剂。用灰水浸泡后的糯米色泽金黄,停歇有些时日的石磨的好运来了,一圈一圈,一天不停地转动,米浆细嫩丝滑,清透的黄沿石磨槽淙淙流淌。

一等磨完,妇娘子将米浆倒进早就用草木灰垫底的布上,让米浆的水分缓慢渗透下去,就这样停歇一晚,米浆由液体变成固体。早饭过后,这些黄色固体倒入缸中,鼓捣的力气活自然该交给家中男人,只见他紧握拳头不断朝缸中间周边擂下去,中间的黄色固体陷下去,缸四周的黄色固体浮凸上来,便将它们再次扳入中央擂打,如此再三,没有粘性的黄色固体便韧性十足。

就在男人鼓捣之际,妇娘子也没有闲着,洗刷大蒸甑,将浸泡过后的箬叶一张张摆放在蒸篓里,只等男人擂揣到位,将黄色固体摊进,再用手碾压平整,二人端进大蒸甑。迫不及待的火呼呼欢笑,一大锅的水已被火舌舔得乳雾升腾。

待三二个人将大蒸甑抬上灶头,轻放锅中,妇娘子不会忘记拿菜刀过来,压在甑盖上,据说这样可以不受任何邪气侵袭,硕大的蒸笼米果才蒸得熟蒸得透。整个灶膛红红火火,火舌更为活跃。水与锅底下的火遥相呼应,沸腾一锅笑声,火与水竟达成默契,在农家灶下相互兼容,年的序曲便巧添一节韵律。

即使水和火不断挑逗,蒸笼米果仍旧沉稳,呆在甑中思索成熟的整个过程。不一会儿,白茫茫的雾气弥漫整个灶下,严冬中氤氲出家的温馨,并朝窗户门口悠悠飘然而出。

每逢家中整年糕,自己不但可以一饱口福,还加深了对年的企盼。年的意味日益浓郁。

一九八二年,高中已毕业的我摒弃了书卷气息,在犁耙辘轳拉格子的生产劳动中,与子叔与村民的关系润滑而顺溜。

那年腊月,寒风狗叫,昏沉沉的日子居多,但村民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年的序曲铺陈得很不错,腊味、炸年果、打黄元混合的芬芳迎面扑来,云水河低吟浅唱,都是妙不可言的欢乐歌。

择一时日,邀五、六个子叔前来相帮,打黄元的重头戏再次闪亮登场。子叔踏进门坎,将随身带来的黄元棍置放于盛水的桶中。我忙提出温好的冬至水酒,每每斟给他们一碗半碗的,就着桌上的炸年果,大家边吃边喝边聊。

灶下内,火舌在灶膛呼呼地笑,似乎热情地打招呼,柴火铆足干劲,甑中的大禾米深受鼓舞,缓缓舒展自己的身体,欢娱接受蒸汽桑拿,不断催促自己快点成熟。待大禾米蒸熟蒸蔫,俩人抬起大饭甑,朝大厅飞奔,将甑中的大禾米悉数倾入大厅中的石臼。

大家头一仰,酒穿喉而下,随即放了酒碗,拿起黄元棍操练起来。石臼柱在厅堂中间,不动的,人却一会儿顺时针,一会逆时针慢慢蠕动,手中黄元棍铿锵有力直指着大禾米,手腕倾扭搅动拌和,原先一粒粒的大禾米,慢慢地全部粘合一块。一——二——三!大家随着节奏,一起操动黄元棍将粘合的大禾米高高擎起,倏地,将它重重地摔打于石臼里。

如此反复几次,大禾米均匀韧软地揉合,就该趁热分团做黄元了。我自然不会置身事外,放了黄元棍,学着将木梓油(山茶油)蘸在早就准备好的门板上,迅速捈抹开去,再沾点木梓油反复在手掌抚摸均匀,拿来大禾米团揣揉起来。做黄元最难的,不外乎将不断或扁平或圆形揉擦的米团,揉成天衣无缝的椭圆(子叔曾告诉我,这叫做做得夹合。米团凉了,做不夹合;油过多,做不夹合;力道不到位,做不夹合)。随后将椭圆形的米团,缓缓地反复前后暗使阴力揉搡,一根二头稍大呈圆形,中间如圆柱的黄元米果摊放门板上,终于大功告成了。

黄元做得差不多了,手巧的子叔往往揉一、二个鲤鱼之类,取二粒黑豆嵌入鲤鱼头部为眼,一条金灿灿的鲤鱼就活灵活现了。家中小弟就手后,一脸骄傲,爱不释手,舍不得咬上半口。

灶膛的火舌当然还不到休息的时候,蒸饭,炒菜,温酒,奶奶和母亲笑容满面地忙碌着。黄元米果全部完工,一桌丰盛的菜肴也就端上了桌面。

有了火舌的逗引,腊月的山村飘溢着令人唾涎三尺的清香,经久不散。年,也许闻到了这特别的气息,踩着序曲的节拍,翩翩而至。爆竹忍俊不禁地骚动自己的心思,炸响整个山村的喜悦。每家八仙桌上方正中,都倒入一杯甘醇浓烈的冬至水酒,冥冥之中,历祖历宗那些先人们似乎纷至沓来,热热闹闹地参与这人间盛筵。

毫无疑问,这是因为火舌激情迸发的一首诗,舒展在乡村,刊印在每个客家人的心中,可以沟通天地,可以对话先人,乡民们乐此不疲。

意味团圆的年夜饭过后,灶膛火舌像孩童一般有些调皮,笑着再次红火起来。妇娘子洗刷收拾完毕,用荷叶包用腊肉等为馅的荷包胙。一家人聚集灶下,火舌则依旧左舔舔右顶顶大锅底,灶下温暖如春。

荷包胙在通红火焰的关心下,一股别致的清香弥漫。大家一边守岁,一边聊些关于明年的话题。往往荷包胙蒸好不久,新年的钟声悠然敲响,顿时,东西南北的爆竹呼啦啦地响应号召,隆重点燃山村的新春序曲。

本来携带中原文化,毕路褴褛万里迁徙的赣南客家人,甘愿索居群山,开荒垦土,硬生生在旮旯山村弄出一个激情四射,让火舌舔过的年,并延绵不息,一直传承下来,让我辈后人无不感恩戴德。

无论燧木取火,还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火为人类所认识,与人类结缘进而广泛利用,促使人类的重大转折,正式开启人类文明史,其功不可没!于我而言,童年少年镌刻的烙印,火舌舔过的年,充满欢乐也充满可期的希望。不用联想就知道,60后,50后,40后,30后的脑海深处一定蕴藏着这份简单纯朴的美好。个中况味,值得我们再三思忖度量。

如今的腊月,村民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想方设法去赚取心知肚明赚不拢的钞票。飘香的腊月莫非真的随朔风远逝了?冬阳灿烂的日子,我再次走村串户,四处睃巡,蓦然发现不少屋顶的竹杆上,阳光小心呵护的板鸭、香肠、腊肉……一串串的,依然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清香。

然而,没有火舌舔过的年终究缺乏铺垫,没有了序曲,年就显得突兀,总觉得缺少一点耐人寻味的东西。睿智的古圣贤总结出一个成语:返璞归真。要返成怎样的璞才能真正归真呢?是有袅袅炊烟的人间烟火吗?


作者简介:黄隆旆,笔名山夫,赣南客家人,农民,系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柴火的记忆
嫁娶周堂
商代的人在死后会得到一个“日名”, 所有商王都用, 至今是个谜
选择吉日方法之六:周堂择日
0064.嫁娶周堂图
妇忙奥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