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吕鑫作品丨小城的冬天(外一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小城的冬天,干冷干冷的,大概北方小城的冬,大多是如此吧。

小城不大也不小。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四十多万人口,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春秋介子推割股奉君,“寒食节”由来传承至今;北宋名相文彦博文韬武略,出将入相五十载,忠烈千秋;东汉名士郭林宗,善论谈、美音制,“海之明珠”、“鸟之凤凰”,淡泊名利,桃李天下。书香绵延不绝,书声犹在耳闻。

汾河岸边,绵山脚下的小城,四季分明。古老的方言里长满了故事,外人听不懂,本地人说不腻。无论走到哪里,七缭八绕的乡音只要一开口,便知是故乡人。

扯远了,就说冬天吧!

小城的冬天,除了正午的阳光,天空多数的时候都是灰蒙蒙的,让人打不起精神。风,是干的。土,是干的。空气,是干的。就连说话吐出的气息都是干的。干冷干冷,不带半点含糊。户外如此,室内却又是别样的景象。家家户户都通暖气,暖暖的居舍再搭配几盆绿植或是盛开的小花,真是别具情致!这是北方的小城与南方城市的冬不一样的地方。室外冷的干脆,回到家里却可以温暖如春。暖气充足的家里,甚至可以穿上背心短裤,感受夏日的舒适。小城的冬天,来得迟缓,走得也不利索。以每年的十月下旬作为分界岭,大约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让小城的人从秋衣,到毛衣,再到棉衣,逐个穿个遍。偶尔也会有颠三倒四的气温,中午热得发狂,晚间又冷得哆嗦,没几天,就会在人们的叫骂声中规规矩矩地正经冷了起来。冷也不过是三四个月的样子,气温会在公园或者广场逐渐增多的人群中聚集起来。不知不觉中,人们又从棉衣,回到毛衣,再到秋衣,然后就是春暖花开,骄阳普照了。想要感受冬,也就成了下一年的滋味了。

对小城的冬,谈不上喜欢,也不反感。习惯了户外的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也习惯了回到家里暖气扑面而来的舒心惬意。换好睡衣,沏上一壶茶,懒懒地坐在沙发上,美美地喝上一杯,转头再去看看窗外路灯下忙碌穿梭的各色棉衣棉服,确是美的享受!小城的冬,最怕的就是一早从家里出来,不论多迷糊,只要一出门,保准清醒无比。哪哪都是冷的,手冷脚冷脖子冷,坐在车里都恨不能缩成一团。在暖风和空调开始工作之前,只有咬牙捱着,忍着,嘴里还要骂着,直到暖和起来,看着窗外的风景,听着舒缓的音乐,心情才又变得美好起来。小城的冬,其实,也挺美哈。

小城的冬,就在这一冷一暖,一怒一笑中反反复复地交织着,重叠着,一路走来又一路走去。三贤故里也好,古老乡音也罢,小城的冬,就是这么平平淡淡地来来回回。既没有南方沿海城市冬天的深刻,也没有西北大漠戈壁冬天的狂躁,该来时就来了,该走时就走了。告别了棉衣,基本上,冬,也就即将走远了。这个天然的“大冰箱”,也就成了炎炎烈日下人们的渴望了。

小城的冬天,干冷干冷的。

习惯了小城的冬天,

也就习惯了小城的生活。

不急不缓,

不骄不躁。

慢慢悠悠又个性极强。

拖拖踏踏又守时自律。

一个鼓点,

从年末敲到年头。

一段声律,

从远古传颂到今天。

离不开这小城的冬,

离不开这小城的音,

更离不开这小城的人。

麦场

从小生活在大西北。师部到182团,过了哈拉玛盖公社首先进入的地界就是182团十一连。十一连的麦场是在连队西北面,隔着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对面就是连队的马号。走出连队的小石桥,左边不远“干打垒”围起来的一个占地约五六亩地的“围城”和一溜平方,那就是麦场了。记忆中去麦场次数不很多,那是收粮食,晒粮食,储存粮食的地方,很神圣的,大门紧锁。大人们都管着我们孩子们不让去那玩。即使这样,在童年的记忆中,麦场仍旧是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曾记录下最幸福,最美好的生活片段,美得心醉,令人难以忘怀。

夏日的夜晚总是迷人的,特别是黄昏的时候,蟋蟀不停地叫,暖风轻轻地吹,再加上沙枣林传来的阵阵清香,总是令人惬意舒畅。父亲在麦场值班的那一年那段时光的那些日子,我七岁。麦场平房的房顶上,帅气的父亲盘腿而坐,手里正拉着一把二胡,我依偎在他的身旁,寂寥的星空下,一段又一段优美的旋律传遍了整个温馨的夏夜,回荡在连队上空。美妙的曲调和着孩子放声的歌唱,幸福的时光如同一杯杯陈年的美酒把人醉得一塌糊涂,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童年的记忆之中,永远定格在了梦里。连队的灯光次第亮起,星光璀璨,曲声悠长,父子俩一个拉着二胡一个放声歌唱,中间还时不时地传来欢快的笑声,和谐甜美,仿佛是一卷浓彩重墨的水墨画。怎能不让人珍藏一世,无论如何也是终生难忘的。父亲乐感极好,从山西农村走出来的他,高小文化程度,没上过什么像样的学,但从小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感,一把二胡拉得随心所欲,出神入化,完全是自学成才。而我也似乎遗传了父亲的音乐天赋,只不过悟性太差,最多是一把口琴吹得还算像模像样,算不得继承。记忆中,父亲高兴时就会拿出二胡来上几段,一曲《赛马曲》拉得那叫一个美!长大了,听过很多的二胡曲,但总觉得都没有父亲的《赛马曲》拉得好。或许是父子心息相通,每一个音符都从心底涌出又汇流而成吧。记得,夏夜麦场的那个夜晚,父亲一首接一首拉了很多曲子,除了《赛马曲》《二泉映月》,还有《人说山西好风光》《新疆好》……而我也纵情忘我地偎在父亲身边,和着二胡声一首接一首听着,唱着,幸福了整个夏夜。

记得十一连的麦场,除了夏夜美好的记忆,就属那年的冬天了,大约也是在这一年。也不知从哪里飞来一拨又一拨漂亮的小鸟,有麻雀大小,各个都是五颜六色的羽毛,美极了。一开始,人们没太在意,不知谁从麦场逮了几只拿回家,一下子就在连队传来了,人们都开始接连不断地往麦场去,看这些美丽的不知名的小鸟,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整整一个冬天,快乐得比小鸟还小鸟。不是看这家逮的小鸟多好看,羽毛色彩有啥不同,就是看那家逮了几只,放在哪里,怎么养。说也奇了,这些五彩斑斓的小鸟,身上的羽毛各个不尽相同,至今我也不知道它们叫什么。也是怪了,自那个冬天后,这些鸟再也没来过,我也再没有见到过,而后几十年也只是在梦里见过那么几次。由于麦场场地很大,又有粮食,所以这些小鸟很好逮,从小到大真正见过的逮鸟,就是在十一连的麦场,捕捉的流程大致是这样:先是在麦场雪地扫出一片空场地,然后找一个大箩筐,用木棍支起来,筐子下面撒上些麦粒,木棍拴一根长长的细绳,细绳用雪埋起来,人就远远地躲藏起来。别出声,用不了多久,美丽的小鸟儿就会三三两两从天空落下来。先是警惕环顾四周,小心谨慎踱步走到麦粒旁,瞧一瞧周围,听一听动静,再瞅一瞅麦粒,有胆大的抵不住诱惑,低头缩脑快步钻到大箩筐下面啄麦粒。这时候,就听砰的一声,绳子一拉,箩筐一扣,小家伙就被逮住了。记得那年的冬天,麦场的小鸟儿是整个连队最热闹的话题。这些美丽的小鸟,除了自己养着观赏,还有好多被当做礼物送到了团部还有其他连队。大约热闹了三四个月,或许是这些美丽聪明的小精灵看穿了人们的套路,亦或是天气回暖,鸟儿们有了更多的吃食,不用再偷偷摸摸拿生命去冒险。反正从那以后,小鸟们再也没有来过。麦场也就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也就再也没有了像样的故事和回忆了。


作者简介:吕鑫,笔名翔石。爱好文学,孜孜不倦。曾任职企业报编辑,省报特约记者。企业破产,下海经商。多年来,发表过一些不成气候的小文章。热爱生活,记录美好。整理成册《寂寥的天空》随笔录一本。唯愿:岁月静好,人生无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麦地边散步
(原创)易碧: 聆听小鸟的鸣叫
狠心的后娘
子欲孝而亲不在
【小鸟天堂二胡曲谱】
董永传说:武陟十月二十大会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