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梁厚能作品丨苗儿滩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红岩溪与猛西河从高山峡谷咆哮奔流而来,见面后,来了个恋人般的亲密相拥,于是成就了洗车河这座千年古镇,这河流自此获得了洗车河的大名。河流在这里作短暂歇息后,又依依不舍地与古镇作别,舒缓地向南流去。当走到惹巴拉时与靛房河汇合,沿岸烂漫的土家人再赋予了一个很诗意的别名——捞车河。捞车,为土家语“捞尺车”的略称。捞尺意为太阳,捞车河即为太阳河。千百年来,捞车河一路泥沙俱下,走走停停,在沿河两岸留下了一块块带状的冲击平坝,最后在隆头投入土家族母亲河酉水的怀抱。

当捞车河走到坝嘴这个地方时,遇到一座小山的阻挡,由于水流无休止的冲击,于是形成一口大深潭,河流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环,随水而来的泥沙在东岸边沉积,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偌大的沙滩。沙滩北、西、南三面环水,成为一个半岛。

在沙滩边的深潭里有两巨石,酷似一对猫的耳朵。丰水季节猫耳没入水中,枯水季节便露出水面。犹如一头活灵活现的水中神兽。

于是,当地土家人根据这一自然景观,将此地取名为猫儿滩。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一小地名越叫越响,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慢慢地便成为这一带的大地名。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觉得猫儿滩地名听起来不雅,于是将其改为苗儿滩,这一叫,就叫到了现在。

考古已证明,这捞车河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猫儿滩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河滩。因为它们的存在,孕育了苗儿滩,乃至湘西地区的千古文明,成为土家族的发祥地之一。

2003年和2006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曾先后两次在坝嘴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夹土红陶、黑皮陶、可辨器形有罐、尖底器等。同时,在捞车河流域,还发现瓦场、龙洞湾、油坊岭、苗圃、宝塔、渡船口、下街、扎竹拉、仓库堡等十余处商周、汉及隋唐遗址。考古专家认为,这是湘西地区极为重要的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遗址之一。并进一步认为是古代璞人遗存。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本地人),这些原始土著后裔经过漫长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这古代璞人很可能就是土家族的先民。因此,坝嘴遗址为解答湘西地区古文化及古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五代以后的八百多年,湘西地区一直被彭氏土司管辖,封闭落后。清改土归流后,“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禁令被废除,汉文化开始在土家族地区传播。苗儿滩一些有远见的土家人,在捞车河畔一个叫庙溪地方,利用玉皇上帝庙的庙舍,开办私塾,从外地延请汉族知识分子授课,捞车河两岸及比邻村寨的土家人纷纷将子弟送到这里读书。自此,尊师重教兴学之风便延续下来,经久不衰。

由于重视教育,苗儿滩的土家山寨人才辈出。民国时期,这里就有人考入黄埔军校,后成为国军高级将领。还有一些学子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更是人才辈出,捞车河畔的一批土家子弟成为国家栋梁之材。2020年高考,叶家寨的叶锐洋摘下湖南省理科状元桂冠,叶静也考出优异成绩,双双昂首走进了清华园。有叶德书、叶德政、胡炳章、舒志武、叶立双、王先述等众多在学术界颇有建树的知名专家教授。同时,还有州长、县长、局长处长等四十余位中高级领导干部在各自岗位上为国为民尽责。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县仅有两所农村完全中学,苗儿滩就占其一。来自全县各地的学子云集于苗市民族中学。1983年秋,我就读的四中高中部被调整撤销,成为一个失学青年,落魄无助的我与一同学跋山涉水来到这里,通过插班考试录取为苗市民中的在册学生。虽然后来因故转往他校,在这里未上过一天学,但这段人生小插曲,给我留下了难忘记忆。苗儿滩是我的福地,至今令我感恩其曾经对我的接纳。

因捞车河(洗车河)贯穿苗儿滩镇全境,作为县境内唯一可通航内河,在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苗儿滩便成为重要的河运码头,上行可达洗车河、红岩溪,下行可达隆头、里耶、保靖、王村、辰州(沅陵)、常德等地,由此可辐射到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北半县大部分乡镇的桐油、茶油、药材、桑麻、生漆、五倍子、木材等土特产品要经过这里运往外地,而外地的食盐、布匹、五金、瓷器、日用百货又经过这里运至洗车河、红岩溪,再分运到北半县各乡镇。

便利的水上航运和沿河两岸的大片肥沃土地,使苗儿滩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在苗儿滩的民间流传着一个称泥定县城的传说。说是雍正七年(1729)清廷“改土归流”始设龙山县。在定县城时,县太爷派人到全县各地调查摸底,发现新田堡、苗儿滩、桂塘坝三处地方风水都不错,适合建县城,但最后定夺时县太爷犯了难。于是,他学习古时一些地方的做法,称泥巴重量为据。哪里泥巴重,县城就定在哪里。本来苗儿滩的土地大多为河滩地,比重大,若修县城就会占去大片土地,苗儿滩人心疼土地,不想县城建在那里。故在装泥巴时,趁称泥官不注意,偷偷与新田堡的泥巴调换,这样,因新田堡的泥巴重些,县城就定在了新田堡(今县城)。称泥定县城,地方志没有记载,这个传说的真伪我无从考证,但作为传说中的县城备选地,从侧面说明苗儿滩是一块风水宝地。

苗儿滩,现在是龙山县下辖的一个建制镇,有17个行政村 1个社区,两万多人口。自清雍正年间龙山设县以后,在苗儿滩始建乡级政权,在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中,先后有过捞车里、隆道乡、苗市乡、苗市公社、苗儿滩镇等称谓。1950年,龙山刚解放,县城兵力薄弱,为避免土匪骚扰,同年4月25日,县人民政府机关从县城迁往苗儿滩,到年底迁回,这里一度成为全县的政治中心。

苗儿滩还有个响亮的别名叫苗市。为传说中龙山县的三个直辖市之一。龙山民间流传一个段子:有个到北方一大城市当兵的龙山伢儿,闲聊时与人吹牛皮,说我们龙山县大着呢,管着苗市、召市、贾市三个市呢。

其实,此市非彼市也,此市为水陆码头形成的集市。作为捞车河畔重要的商业码头,苗儿滩的墟场自古以来就非常繁荣。老街有两三公里长,清一色石板街,沿街店铺鳞次栉比,有青瓦木板房、吊脚楼、窨子屋、封火墙。每逢农历?赶集日,方圆数十公里的土家山民,带着山货或水产品,乘船赶水路,或翻山越岭走山路,来到这里交易。老街上商品琳琅满目、人头攒动,买东卖西,讨价还价,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近些年,当地政府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老街上的商家大多搬到新街上去了,繁华了数百年的老街于是冷清下来。辛丑清明时节,我与本地人凯哥一道踏访老街,只见石板街已被过往车辆碾压得稀巴烂,难以落脚,沿街残存的商铺东倒西歪,摇摇欲坠,封火墙也只剩下残垣断壁了。

面对这萧条、破败景象,我只能在凯哥绘声绘色地描述中,来想象老街当年的辉煌,这不由让人产生许多感慨来。我想,老街的由兴到衰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吧。

苗儿滩,是土家族人聚居区,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成年人大多能讲土家语,年轻人大多能听得懂土家语。平时,村民之间的交往基本上都用土家语交流。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苗儿滩也成为武陵地区土家族文化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地区。捞车河流域也就获得了土家族原生态民俗博物馆的美誉。2002年湖北民族学院将这里定为土家族文化田野调查基地。2006年7月,又被吉首大学定为土家民俗实习基地,此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也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作暑期土家文化田野考察。

作为土家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仍保存了土家织锦、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咚咚喹、哭嫁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一批国家及省州级非遗传承人。

苗儿滩,是闻名全国的土家织锦之乡。千百年来,捞车河畔的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土家山寨一度出现“家家有织女,夜夜忙织锦”的繁荣景象。

土家人将土家织锦称为西兰卡普,是土家先民从结草为衣,到织绩为衣的发展过程中完善的,是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民族工艺品。典籍早有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阑干细布,织成文锦”,宋《太平御览》称“五色斑布,似丝布”。清代得到普及。有首流传下来的《竹枝词》写道:“土家妇女善持家,月上东山夜织麻,莫笑姑娘年纪小,机床学织牡丹花。”

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西兰卡普便成为记录、传承本民族记忆的物质载体。有人说,它的色彩、图饰、纹案等就是土家族人的“文字”。土家织女用这些“文字”书写着对自然、社会、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理解。

在苗儿滩土家织锦的传承中,劳苦功高者当数叶家寨的叶玉翠。叶老妈妈自幼家贫,没有上过学,但天资聪颖,九岁起随母学织,十三岁技艺超群。她一生历经坎坷,却对织锦技艺的追求矢志不渝。在晚年,她走村串户搜集120多种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并起早摸黑把这些作品一件复制出来。特别是她将失传多年的《老鼠迎亲》和《土王五颗印》挖掘出来,再经过加工改造,将土家锦的内容、主题、色彩表现升华到童话的境界。

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的作品,构图完美,想象奇特,色彩明快,形成了鲜明的叶氏风格,代表作有《开发山区》《鲤鱼跳龙门》《老鼠嫁女》《迎亲图》等,她亲自动手,或者指导的作品有150多种。1957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好评。1989年,时任总理李鹏将其作品作为国礼赠给美国总统布什。此后,又在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还有《张家界》《岳阳楼》等作品,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叶玉翠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在叶家寨开班授徒,捞车河畔的两千余名土家姑娘媳妇先后进班学习,此后她被县织锦厂聘为终身顾问,又培养了150多名高徒。她因在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事业中作出的突出贡献,1988年,八十一岁高龄的她被轻工部授予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织女星”。

叶玉翠之后,苗儿滩的土家织锦传人,也是人才辈出,1996年2月,叶玉翠的嫡传弟子、侄孙女叶水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此后又被授予第五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6月,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近些年,她有上千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馆等收藏。成为继叶玉翠之后,土家织锦的又一集大成者。还有刘代娥、叶菊秀、刘代英、叶英、黎成凤等先后被授予“土家织锦大师”称号,成为国家和省州级非遗传承人。

捞车河是苗儿滩人民的母亲河,沿河两岸,山水田园风光旖旎,各具特色的土家族古村落依山傍水,星罗棋布。

捞车古村,由捞车、惹巴拉、梁家寨三个自然村落组成,位于靛房河与洗车河交汇处。东北靠比寨山,西靠笔架山,东南靠董补山。以前,三自然寨村民来往过河要靠拉拉渡,近年当地政府建修了长288.8米“Y”字形的凉亭桥,把三个自然村落连接起来。这样全村就形成三山套三河、三河绕三寨、一桥连三域的总体格局。

捞车古村,历史悠久,是苗儿滩镇土家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之一,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保护性传承基地。土家织锦、土家摆手舞、毛古斯、土家梯玛、打溜子、咚咚喹等,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传承。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给这个古老的村寨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含量和恒久的魅力。

在现在很多地方传统村落被现代建筑取代的情况下,捞车河村仍保存有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时期建筑34栋,以及287栋具有特色的窖子屋,四合水屋,主要有冲天楼、老油房、摆手堂、彭家大院 、周家大屋 刘家大屋 向家大院等,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这些古民居建筑,特色鲜明,风格明快,工艺精湛,有很高的历史、人文及建筑艺术价值。2011年1月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地理》杂志记者到这采风后赞扬捞车村是“武陵土家第一寨”。

树比古村,位于苗儿滩镇东北部,是该镇最偏远的土家族村寨。有九个村民小组285户1300余人。古村在三山两河的护佑下形成绝美的峡谷河泽风光。多且山、喜莲寨山、雪地豹(岩山),三山拱卫;靛房河、山泽沟,两河泽润。前朱雀翔舞,后玄武垂头,左青龙蜿蜒,右白虎驯服,绝妙的地理环境,使古村成为一块风水宝地。

古村依山傍水,溪河纵横,古木丛生,全村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柞木、金弹子、楠木、青岗木、椤木石楠、黄连木、任豆、朴树、桂花、火棘等,百年古树不计其数,千年古树零散其间。

树比历史悠久。近年考古发掘的明代窑址的陶片显示,自明代以来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也许是地处偏远的缘故,外来文化对这里影响较小,村民平时交流都用土家语,土家织锦、腊肉、霉豆腐、糖糁、糍粑粑、拉拉渡、鱼俗、猎俗、转角楼建造技艺、土家山歌、哭嫁、摆手舞、汉戏、阳戏、土家年、四月八、拔龙船、民间崇拜、丧葬习俗等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在这里原汁原味地得到保存。

让树比闻名遐迩的是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土家冲天楼。

规模宏大的冲天楼,全楼为纯木建筑,立于半山之上。冲天楼由正屋、石阶沿、岩平坝、排水沟四部分构成,占地十余亩。建筑结构复杂,按前堂后厅的规制建造。前为堂屋,五柱八棋;后为厅堂,四柱八棋;正屋后为拖步,左右侧为偏刹;拖步与偏刹连接处为磨角;正屋左右配有转角楼;有天井两个,大小房间四十余间。

冲天楼面阔七柱六间,进深正屋四间,拖步两间;分左右两区,天厅平整;地基前低后高,设计出了前高后低两个堂屋。左右两个分区。前堂与后厅由青石台阶相连。前堂后厅设有神龛,上供家先牌位。神龛和厅堂上悬挂有 “三槐世第”“竹苞松茂”“光纬重辉”“武库维新”等匾额。

后厅为冲天楼子,楼子的顶部是两个并排的阁楼,有两层,高达十余米,高高耸立,直冲天宇,“冲天楼”就因此得名。单层冲天楼,在湘西及武陵山区其他地方,时有发现。而多层冲天楼,仅树比独有!

在苗儿滩一带有个民谣“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树比有座冲天楼,半截升到天里头。”民谣虽有些夸张,但把冲天楼的雄伟高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冲天楼天厅内侧吞水面约四百平方米,雨季排水靠冲天楼子和天井屋檐的棬槽排向左右偏房瓦面。排水系统采用了八卦构造,取阴阳轮转之势,绝妙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冲天楼子除了增添楼宇的气势和壮观外,透光纳凉,吸气排浊是它的主要功能。

冲天楼为王氏家族的祖屋,于康熙年间,由王文胜主持建造,已承袭了十五代,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由于其拔楼俊美的外观形象和复杂精湛的建筑工艺以及所包含的土家建筑形制,因而被建筑、文物、民俗专家称为经典的土家建筑范本和 “活化石”。

在这穷乡僻壤为什么有如此壮观的冲天楼呢?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经调查得知,这是因为历史上这里曾出产鸦片、油桐,建有窑厂,制造陶器,在交通上通过树比河把这些物资运往靛房河码头,进行频繁的水上贸易,因此曾富甲一方,为建造冲天奠定雄厚实的经济基础。树比130栋现存传统民居,除了冲天楼外和土家最长民居巴列长屋(15排14间,右配转角楼),还有21栋转角楼、两栋望月楼、一栋四水屋,以上这些便构成了树比古民居建筑群。

树比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奇特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土家古建筑群,成为一块土家秘境,受到了专家、学者、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及摄影、绘画爱好者的关注,纷纷前往探秘。2016年11月,该村被住建部等部门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苗儿滩镇有特色的古村落,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捞车河畔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土家山寨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为苗儿滩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捞车河的上游,在县里的高度重视下,投入巨资在捞车村建设了一座影视城,成功打造了惹巴拉旅游品牌,使之成为网红景区。以此为龙头,苗儿滩镇的乡村旅游业风生水起。2020年,苗儿滩镇跻身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行列。

苗儿滩的乡村旅游可谓刚刚起步,其内在开发潜力巨大。凯哥是土生土长的苗儿滩土家人,二十多年前,他辞职下海在长沙创业,现在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幕开启,他回到家乡,意欲在乡村旅游上有所作为,回报桑梓。他把目光投向捞车河下游庙溪口至隆头这段高山峡谷水域。清明节期间,我受邀与其乘船对这段水域的旅游资源举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感觉其旅游开发潜力不可估量。

这段水域以前是洗车河水上运输的惊险水道。由于水流湍急,礁石密布,险象环生。从洗车河下来的商船、木排,船老板要在庙溪靠岸在庙里烧香叩头求得神灵保佑后才敢继续下行。现在由于下游碗米坡电站抬高了水位,这段水道已成高峡平湖,波澜不惊。沿岸森林茂密,峭壁危悬,溶洞暗连,温泉毖涌,自然和人文景观衍生出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与沿岸自然景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更增添了土家之乡的无穷魅力。

晴好时节,沿岸景物倒影在翡翠般的河水里,船行期间,犹入仙境。村民说,有三个长沙人在此游览后,发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捞车河山水甲桂林!”的惊叹。

若按凯哥描绘的蓝图,将这段峡谷水域与入口处的庙溪圣境和出口处的千年古镇隆头这两颗明珠连缀起来,文旅融合,整体开发,那么这将成为苗儿滩镇内继惹巴拉之后,又一耀眼旅游品牌,为乡村振兴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梁厚能,湘西龙山人,苗族,在职研究生文化,国家公务员,现供职于湘西自治州某国家机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西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第10期学员,吉首大学张家界客座教授。1994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湖南文学》等20余家报刊。曾获湘西州“五个一工程”奖,著有《书法湘西》《那年那月》《一方水土》等。《钩心的火岩》一文入选中国作协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苗族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年过六旬的土家族奶奶,用织女的巧手将2000年前土家族工艺再现
捞车古村 镶嵌于武陵深处的明珠
惹巴拉[龙山县苗儿滩镇景区]
绝美——走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二)
土家族的赶年
土家吊脚楼----世界建筑艺术的奇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