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孩子的高考作文,没有十年之约
userphoto

2022.06.13 广东

关注

文丨图欢 审核丨春辞

排版丨络牙

柯洁又被语文GANK了。

上一次还是在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明明0比3输给了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结果还要被国家请去录制节目,向全中国的学生朋友们细细讲述自己是怎么输的,输的时候在想什么,并且要以此来告诫学生朋友们。

怎一个公开处刑。

而这一次的语文高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中,作文题目则以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为引子,为高考学子们设下难关,柯洁本人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动态中评论了高考题目。

不出意外的,柯洁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大量出现了讨论此事的声音。只是这次,讨论的声音变得相当抽象。

作为文字工作者,情报姬的编辑们惊讶于在这些讨论中不同的视线和焦点与我们参加高考的年代相去甚远,又感叹各种作文题目即便是我们拿到手,也不能短时间内切出一个好的立意与结构,感叹出题老师在他的位置上是怎样做出这些的题目的。

但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走到这里,未来的作文题目也会在虚拟和现实生活中继续不断拉扯,我们想说点什么,可思来想去觉得无论说什么,都难抒胸臆。

那就来聊聊中国的高考语文作文这十年吧。

  一  

十年前是2012年。

再往前数三年,一部名叫《2012》的美国灾难电影在全球各大院线上映。影片里的末日景象和神乎其神的所谓玛雅人の预言让一个普通的年份被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而对于高考,尤其是高考作文的命题人而言。来自2012年的压力更多的似乎并不是“末日”下浮躁的人心,而是外界舆论对于高考作文选题愈发死板的套路和浮华化的表达方式的批评。

2011年的高考作文无疑是上述诟病的集大成者,从北京卷的“对世乒赛金牌数量”的思考到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眼见出题老师们的所谓“文人气息”愈发一览无余的倾泻在了试卷上,网民们也不含糊,用无穷的创造力便表达着内心里的那股不屑。

“拽什么啊,出题之前你自己能不能先看看你自己会不会写?”

(讽刺笑话也是永不过时)

针对这一问题,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当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达的要更为直接一些。

“功利化的训练方式,败坏了学生对语文的胃口,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出题要走出应试作文,多多考察学生的思辨力,高考作文才有意义。”

压力也因此来到了2012年各省的高考出题人手中。

这一年的考生收到试卷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不一而足。但实事求是的讲,2012年高考作文的主旋律的确是称得上耳目一新。而这也有可能是被《2012》所传染的互联网的末日心态所影响,细细品味倒也有几份劫后余生的反思之感。

这一年,作文题写下的思辨多了,而更多的,却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人文与社会素养。

这一年的高考题,与2011年相比,无论是哪个省的思路都几乎是推翻重来。没有矫情的无病呻吟,没有套路化的自我拉扯。更多的开放与理性变成了2012年高考作文选题的不约而同,广受好评。

那一年,北京卷的材料选取了一位平凡的铁路巡视员老计,日复一日的单调巡视工作,与经过列车的互相行礼致意,以一个最日常最普通的瞬间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行文作答。

四川卷则多了几分宏观叙事,通过“在手心的一滴水”以点带面的引到人生话题。水中自有乾坤,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失手也足以让其无影无踪。这样的选题放在2012这个以讹传讹的末日穹顶之下,也无疑为其平添了几分莫须有的悲情色彩。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重庆卷,如果说四川卷还是借物抒情,那么重庆卷就是彻彻底底的开门见山。通过“拯救冷库工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传递真善美,希望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作答。

只有身临末日,才能反思自我。这一点,重庆卷的选材不可不说一个切题。

年年都让广大网民大呼“看不懂”的江苏卷却出人意料的在2012年选择了保守。但也意料之中的切合了2012年的末日背景,用生命之广囊括爱意之深,用三种大爱概括浮世人间,落子“忧与爱”,让考生写一篇命题作文。

上海卷也一扫去年“过不过得去”的自我辩证怪圈,用哪怕是一模一样的“灵光一现”为切入点,让考生自由理解为什么普通人放弃的灵感会在多年后于天才的作品中出现。材料通俗易懂但又透露出几分思辨性,令人浮想联翩。

但论思辨性,2012年真正饱受好评的却是广东卷与天津卷。

虽然均以人为切入点,但一个聚焦人的社会背景一个聚焦人的日常生活。“你到底希望如何生活”和“你能否注意到每一天的不可或缺”在这一刻与朴素的哲学意义有机结合了起来,给了考生足够的讨论空间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完美迎合了新课改对人文素养的要求。

显而易见的,2012年无疑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高光时刻,甚至高光到让象征教育部导向的,以“甩掉多余的顾虑”为命题的大纲卷居然荣膺网民票选的“最无聊选题”。虽说是我们今天将它单拎出来也算可圈可点,但当思维的碰撞在冥冥中成了这一年的共同话题,材料过于直接的保守反而成了减分项。

广大网民对这次命题的满意程度也就可见一斑。

甚至在这一年,哪怕是对于高考作文调侃的段子都缺少了几分讽刺性,足够深刻但又富有多样性与人文主义的选题让所有乐子网民的攻击性都化整为零,真正开始尝试认真的讨论高考作文背后的价值。

但好在,这一年我们最终没能等来世界末日,2012年的高考也不是最后一次升学的机会。太阳照常升起,人们日落而息,世间一派祥和。

人们也在期待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又一个高峰。

  二  

2004年,教育部正式在全国十一个省市推行各省自主命题。

这是一个早有端倪的趋势,早在1979年,以苏步青为首的四位大学教授便开始呼吁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并改革现行高考模式。在长达六年的呼吁下,1985年,教育部决定在上海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并在1988年,第一次采用了本市独立命题的考试形式,开课改之先河。

(1979年上海考试院全体合影)

14年后的2002年,北京也在春季高考卷中首次试水自主命题。更多的灵活性给了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的空间,将许多契合课改要求的全新概念加入到了试卷当中,继上海之后再次获得了还不错的社会反响。

舆论的好评也给了上面更大的信心,希望借自主命题来给各省足够的机会,用因地制宜的出题方式为本省考生量身定做最适合的考题,为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开一个好头。

但事实上,当时教育部仅在北京卷试水两年就匆匆上马自主命题的背后似乎还有另外一层隐情——波及近半个中国的2003年高考试卷被盗案,让难度极其变态的备用卷让当年无数考生泪洒考场。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黑天鹅事件”也倒逼教育部开始重新思考全国一张卷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最优解,也基于此,自主命题在分散风险方面的优越性逐渐显现,从而加速了自主命题方案的落地。

对于这一点,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答记者问时也并没有刻意隐晦。

只不过,问题也来源于此,与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正式铺开同时发生的,却是接连不断的指责。内忧外患之下,各省内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注定了出题人在编写试卷时要兼顾过多的实际因素:卷子出的太简单拉不开区分档次,出的太个性化又会在无意间堵住欠发达地区考生的升学之路。

最后只能心照不宣的被迫将出题套路固定下来,直至变成外表五颜六色但内在换汤不换药的千篇一律,而这也是广大学校所乐见的,用规律化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回归了应试教育的本心。

这无疑与教育部的初衷相去甚远,但更大的不满却来自于社会因素。

甚至有些省份在试卷上出现的特色地区文化题也招致批评,出题人本意是考验学生课下积累,但舆论却认为这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更别提思辨二字。

“我们要让我们的年轻人了解中国和世界,你却想问他所处地区的政治和经济,这对他走向社会又有什么用呢。”

在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一意推行所谓“解放学生思想”的高考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似乎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当老师和家长都只想让你求稳,所谓创造力也就不过沦为了少数人的特长。至于更多的考生,却只能在中间区域祈求几分上天怜悯,颇具讽刺意味。

这也是2012年高考作文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面对天马行空的选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却似乎只有暗骂而非理解出题人的苦心。而这也在无意中悖离了所有人的初衷,落了个两边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比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广东卷,虽然收获了包括文艺界人士在内的社会舆论一众好评,但到盘点数据上的反馈却是惨不忍睹。这一年的高考,广东省“喜提”37.8分的近年来最低的作文平均分的背后,是1670篇零分作文和仅15篇满分作文。这题到底是在为谁而出,也变成了当年广东教育界被反复提及的伤疤。

“地区壁垒”“不透明不公平”“表面功夫”,当一顶顶大帽子向高考自主命题政策砸来,受伤的不只有每年的出题人,还有当年倾力支持的教育部。以全面发展为初心的创新之举竟变成了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所有寄希望于这项政策的人不愿意看到的。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但增加省份的数量和范围还没有明确。而在《意见》问世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其中高考改革的内容进行了一次网络公众调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

就是在这项被调查者中接近九成受过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其中也逾九成是孩子已经经历高考或即将面临高考的家长的问卷中,有80.1%的人为高考“全国一张卷”投下了赞成票。

  三  

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跟独立命题说再见了。

民众的支持或多或少加速了改革的进程,2015年高考,江西卷与辽宁卷率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到了2016年,实施独立命题的省份更是只剩下了六个,较15年直接减少了七个省份。

在这剩下的几个省份中,最坚挺的还是要数江苏卷。作为每年舆论两极分化的唯一指定牺牲品,虽然每年都有很多人拿到卷子之后大呼看不懂,但江苏卷的出题人似乎也不在乎,每年岿然不动的向着文艺二字一路狂奔,宛如一朵奇葩横亘在中国高考命题的历史上。

(文章《从此再无“江苏卷”》也无心插柳的变成了当年爆款)

哪怕是最后一年拥有命题权的2020年,江苏卷也没打算有所收敛。用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为自己16年的命题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似乎想说点什么,但是想了想又憋回去了。

一个个省份的退出,无疑拉开了“后自主命题”的高考时代。而在“价值观”变成了命题的重中之重的今天,命题者的出发点也更加贴近学生和时事,致力于用最简单的道理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从国家,到历史,再到我们的息息相关,他们似乎在希望用一种最经济的方式考察考生对于个人与社会的看法。当大局观下的思辨变成了保留节目,对于高考作文的戏谑声也在逐渐减小,取而代之的是舆论的肯定与支持。

人们在逐渐理解高考作文,而不是一味的是非曲直辩论。

有意思的是,今年高考作文中独树一帜的却是天津卷。当同行们都在回顾2022时,天津卷却另辟蹊径的选了“烟火气”这个极其平凡的材料命题。夹在一众“大道之行”和“所感所悟”中间,显得格外醒目。

有人说这题目简直是送分题,跟隔壁的“大观园”和“柯洁附体”比起来简直是良心到爆;有人却说这才是大家当下最想聊的话题,在这个疫情当下,被封在家里连开门都能算旅游的2022年,一个最简单的“烟火气”也许才是打开考生们话匣子和文笔源泉的那把钥匙。

一直以来,语文都是高考中受大众关注最高的科目,而语文作文一次又一次的牵动着无数学子与外界的目光,这背后的原因简单却重要。

因为语文承载着文化,承载着家国情怀的厚重,也是新时代年轻人们表达自我与外界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让年轻人们用作文的形式去剖析去表达去思考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种种现象,或许就是让年轻人们走向世界,让未来走进我们的土地。

或许这是一场梦,或许也是一场约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难度如何?上110分能算优秀吗?
名师点评2011高考作文:一种名为
2016高考你将使用哪套试卷?全国卷如何备考?
26省使用全国卷:为什么这么考?
【高中语文】从各地一模试卷看2021语文新高考趋势
千呼万唤始出来!高考作文题出炉,谁家送分谁家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