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莱阳一贡生在“癸未邑难”中的逃生经历

在胶东半岛范围内,“薛家岛薛氏”(薛家岛村现在青岛西海岸)可称望族。其家族不仅在明代有封侯之赏(阳武侯薛禄),且支派众多。其中,莱阳照旺庄镇河马崖村的薛氏,就属于薛家岛薛氏的分支。

对此,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道:薛氏,贡氏(士?)焯之族,其先薛家岛人,初居三区薛村,后再迁河马崖村,崇祯末有贡士塽。

这里所说的“贡士”,指的并非会试之后、殿试之前的学子,而是“贡生”。在明清时期,“贡生”一般也称作“明经”。同样是在《莱阳县志》当中,一篇专门的传记在提到薛塽的时候,称呼就是“薛明经塽”。

贡生,虽然也已具备做官的资格,但与进士、举人还是有明显差距。因此,县志通常很少收录贡生的传记,除非他有特殊的事迹。而贡生薛塽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主要与他在莱阳“癸未邑难”中的一段感人而又惊心动魄的经历有关。

所谓“癸未邑难”,指的就是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二月莱阳县城被清军攻破而蒙难之事。此前在崇祯十五年,皇太极命阿巴泰率军入塞劫掠,北直、山东众多州县都遭受涂炭。实际上,在当年的闰十一月,清军就曾攻打过一次莱阳。由于城内军民坚守不屈,对方只能悻悻而去。但转过年之后,清军纠集重兵,卷土重来,城内力不能支,莱阳最终沦陷。

根据记载,薛塽及家族成员原本居住在乡间,崇祯十五年清军侵扰莱阳时,他们临时迁入城中躲避。本以为有城池掩护相对安全,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清军就打了进来。

当时,薛塽的兄长已经去世,他的嫂、侄则跟他一起在城中躲避。在城陷之前,其嫂见已有不支之势,就提前安排了后事。

她告诉薛塽,一旦城破,自己就将投缳守节,可放心不下只有十岁的孩子,如果薛塽有机会逃生的话,希望能带着孩子一起。

薛塽闻后,含泪答应。要知道,他的膝下也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在兵荒马乱之中,带着一个孩子脱身就已非易事,更何况两个孩子一起。换句话说,薛塽在答应带走侄子的时候,心中已经决定“舍弃自己的孩子”。而做这种决定,显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崇祯十六年二月初六,莱阳城破,薛塽之嫂随即自缢(注:县志通篇并未提及薛塽本人妻子的情况,是早逝?还是殉节?还是在外躲避?不得而知),薛塽则带着侄子踏上了逃生之路。而在离开住处之前,他的孩子曾在一旁哭泣。薛塽狠了狠心,无奈地说了一句:“没法管你了(不能携汝矣)。”然后带着已成孤儿的侄子离去。

按照常人的思路,城破之后自然要往城外跑,而要出城,自然需要经过城门。如果敌人从东门进攻,那就从其他的门出城。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城门及周边街道往往会人流涌动,成为招致敌人追击的大目标。以此方式逃生,往往难以成功。

而薛塽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反其道而行之,出门之后并没有跑向城门,而是带着侄子躲进了一座衙门(县志所谓“官司驻节所”,未必即县衙)当中。

在攻城战中,官衙、军营等机构,往往被人视为最危险的地方。但最危险的地方却也最安全,可能清军也没想到会有人“自投罗网”,因此对这座衙门的搜查并不太严格,薛塽和侄子在里面一直隐蔽到晚上,始终没有被发现。

入夜之后,劫掠一天的清军进入营帐开始休息,一方面是在获胜之后放松警惕,一方面也没有久居莱阳之意(甲申之前,清军多次入塞,主要目的是劫掠财富,消耗明朝方面的人力物力,而非直接占领土地),当夜他们在莱阳城内并没有安排严格的巡查岗哨。薛塽趁此机会带着侄子离开衙门,来到了城头。

接下来,就像很多古装剧中的情节那样,薛塽在城垛上系了一条绳索,攀援而下,以此跟侄子一起逃出生天。

待到清军退后,薛塽的经历逐渐被人知晓,人们既感动他的大义,又佩服他的机敏,因此多将其比喻为晋代“弃子救侄”的邓攸(字伯道)而称颂。县志中收录的传记,就是由明末清初莱阳著名文士宋琏亲自执笔。

在传记的末尾,宋琏感叹:“人传其事,咸谓伯道再世。顾伯道终无儿,天不可问;而塽复多子,人又以信天也。”

就以上记载来看,薛塽在后来又生了好几个儿子,可谓“好人有好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南阳镇台衙门:远逝的神秘与威严(2)
战争中的妇女/佚名
【燕赵联话】一副新发现的史可法楹联及其背后的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松江府城隍李待问——清代南汇县志系列《李待问传》述评
张遇留与新泰抗清之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  第八十一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