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雍正年间鳌山卫在与即墨县合并之际,还有多少家当?

明代建立之初,在胶东半岛设置了大量卫所。到了清代,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卫所的功能逐渐淡化,因此朝中屡有裁撤之议。在顺治朝之时,就已有合并举措;而到了雍正朝,众多卫所,要么改建新县,要么合并至邻邑,基本上一扫而空。

在雍正朝的政策调整中,原析自即墨县的鳌山卫、浮山所和雄崖所就都被裁撤,又重新合并到前者辖区内。
区划合并,不单单是改个称呼这么简单,相关的人、财、物都要登记造册,以备交接。以上三者当中,鳌山卫级别较高,名下的人财物也比较多。本文就以史料(时任莱州府知府严有禧的奏议)为依据,简要盘点一下鳌山卫在合并之际的家当。

1、军屯地
卫所制度的初衷是“寓兵于农”,节约国家养兵的成本。因此,卫所除了“卫城所城”之外,还管辖着相当数量的军屯地。
按照今天的地理观念来看,这些军屯地其实都属于“飞地”,距离“卫城所城”都很远,中间还要跨越其他州县的地盘。很显然,在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效率并不高。这也是清代要裁撤卫所的原因之一。
根据记载,当时鳌山卫直辖的军屯地共有十八处(不包含浮山所和雄崖所),散布在即墨、平度、胶州、莱阳四州县辖区内。其中距离卫城最远的军屯,在二百九十里之外。
2、钱粮收入
军屯地是卫所钱粮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合并之际,鳌山卫每年的钱粮征收额为七百七十八两。
这个数据比起灵山卫(一千七百五十二两)要少很多,这主要与鳌山卫直辖的军屯地规模较小有关。
3、库存情况
卫所通常都设有专门的官仓,鳌山卫的官仓,额定储量为七千九百八十余石(合并时的实际储量暂时没有查到)。

4、在编(武职)人员
明代的卫所总体上实行“世官”制度,一个卫中设有大量职务,如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经历、千户、副千户、百户等,并且普通军人也是父子相继,在理论上他们都属于卫所在编武职人员。
而到了清代,世职改为流官,多数军户虽然在籍贯上仍然挂在卫所名下,但实际上已经与普通百姓没有太大差别,因此编制数量有所减少。
根据严有禧的统计,在合并之前,鳌山卫的在编人员(武职)大约在七十多人的规模,其中把总一人,马步兵丁合计七十四人(分散在鳌山卫辖下各海口,真正驻扎在城内的只有十多人)。除此之外,卫城中还设有三十名民壮(辅助人员)。
5、合并之后的人财物流向
在卫所合并中,“物随地归”、“就近安排”是两项主要原则。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鳌山卫的军屯地都就近合并到了不同的州县,相应的钱粮征收额也划分给对方。而统一设在卫城的官仓,也要将存粮登记造册,按照比例(军屯地分布比例)交给相应州县处理。由于粮食运输不便,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先将粮食卖钱,然后再分给各个州县。

至于人员安排,卫所虽然合并,但编制数量似乎并未减少太多。单独就城内人员来说,严有禧甚至建议增加,理由是“卫所城池未便虚悬,宜添移文武,以资捍卫也。”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后世也并不鲜见。机构看着是精简了,但领俸禄的人数却未明显减少(清代之初的卫所人员精简,主要与改朝换代有关)。正应了民间那句话:“编制就相当于铁饭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代的卫所制与鳌山卫 张方纲
《武职选簿》中的镇番许鳌卫指挥使及其家世
明朝初期即墨移民初探
寻根问祖乌撒卫
小云南到底在什么地方??
雄崖所:抗倭前线古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