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即墨“七级”有“浮屠”,参观“中间埠”有名的清代双塔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所谓“浮屠”,就是“塔”的意思。
巧合的是,在胶东半岛,有个叫做“七级”的地方,而“七级”这个地方,也的确有塔。
这个“七级”,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的西部。它原本是个乡镇的名称,不过现在已经合并到了移风店镇。但民间在习惯上,还是把原“七级镇”的范围统称为“七级”。而本文要介绍的塔,就在原“七级镇”辖区内的中间埠村。

准确来说,中间埠的塔是两座,正式名称为“中间埠双塔”。它们是在清代建造,如今已列为山东省级文保单位。
“中间埠双塔”虽然有名,但笔者此前却没有去过,而此次的参观也算是无心插柳之举。前段时间,我们从龙湾头去往田横,导航推荐的线路正好从中间埠附近经过,看到了一处风格古朴的建筑群。下来一看,原来就是“双塔民俗文化园”。择日不如撞日,于是我们下车进园,参观有名的“中间埠双塔”。
在介绍双塔之前,还是先看看“七级”和“中间埠”地名的由来。根据《即墨县地名志》的记载,七级有东西两村,其中西七级建村较早,相传明永乐年间,孙、曹、袁、贺四姓迁来此地,据称因村后有七级浮屠而得名“七级”,后与东七级区别,改称西七级(古代史志中也写作“七及”)。不过,地名志对“七级浮屠”之说也存疑,认为可能与“綦家”的谐音有关。
而中间埠则是明末建村,因地处青冢埠(青中埠)和桑家埠之间,故名。在清代,中间埠曾属胶州。双塔建造时的铭文,就提到过这一点。
现如今介绍中间埠双塔的资料,基本上都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即墨县志》为参考。志称:
双砖塔坐落于七级镇中间埠村南,大塔建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小塔建于1886年。两塔东西排列,相距约20米,均为墓葬塔。
大塔为陈处女塔, 连同基座共九层,高15.4米。基座系八角台体,周长17米,高2米, 砖石结构,平台八边均略伸出如檐状的石板,正面嵌有额为“大清圆寂陈处女塔铭”的石碑。
小塔为马道士墓葬,建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小塔为七层, 格局、结构均仿照大塔,第二层正面石额上镌有“一心普渡”四字。因两塔近在咫尺,并列而存,故称“双砖塔”
其中,大塔在民间一般称作“陈仙姑塔”,它的背后有很多关于“陈仙姑”的神话传说。
在传说当中,陈仙姑本是天上的仙女,后下凡投胎到中间埠一户陈姓人家。长大后,他与母亲、兄嫂相依为命,遇到了不少神异之事,比如洗衣时遇到河里漂来两个桃子,吃了之后好像变了一个人;又外出挖野菜时,天上有祥云罩在她的头上。咸同之际,捻军进军胶东,半岛西部无险可守,百姓大多四散躲避,但陈仙姑一直安坐家中,却也平安无恙。再后来,家中给她定了一门亲事,她始终拒不成婚,在二十多岁时仙逝。
因为种种神异之事,当时的乡民不敢怠慢,对她相当崇敬,就集资建造了这座“陈仙姑塔”。

在“陈仙姑塔”东侧的亭子下,有一座石碑,上面记载的应该就是建塔的由来。可惜字迹有些模糊,看不清楚,也没有查到完整的内容。

总体来说,“中间埠双塔”保存都比较完好,而当地“敬塔”的民俗也从清末延续了下来。如今,不仅以双塔为基础,建起了这座“民俗文化园”,还开办了“七级双塔”民俗文化节(过去称七级双塔庙会),为即墨西乡民间一大盛事。
以下图片均为“中间埠双塔民俗文化园”的场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青岛中间埠双塔
青岛即墨徐仙姑塔
巡双塔(外二首)[七绝(新韵)]
即墨马山慧觉禅师塔(刘仙姑塔)
登即墨区最高峰——四舍山
走进海南古村落发现别样的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