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元斋前竹影斜 | 魏启后画竹艺术赏析
竹影     

一直以来,竹子一直为文人墨客所钟爱,他们爱它的坚贞不屈、折服于它的凛凛气节,他们写下的无数咏叹竹子的诗篇,让人顶礼膜拜。

魏启后先生是一位书画双绝的艺术家,人们对他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在书法之外,其绘画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妙的境界。据他自己讲,早年在北京求学之时,结识了京城名家溥心畲、溥雪斋、启功诸位先生,受他们的陶染,更专心于对国画艺术的探索。从他流传的画作来看,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题材广泛,特别是人物、走兽的造型准确,显示出扎实的造型功底。他爱竹,赏竹,种竹,画竹,一生留下画竹的作品无数,并以竹自喻,与竹同化,彰显君子之风。


画史上画竹的画家,代不乏人。据记载唐代的吴道子、萧悦都是画坛圣手。北宋时期苏轼、文同等人倡导文人画风,以枯木、怪石、瘦竹为题材,标新立异地在院体画风之外,独树一帜。至元代画竹更盛,先后出现了柯九思、赵孟頫、高克恭、李衎、倪瓒、吴镇等一大批画家。到了明代,更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画家夏昶、王绂,书家宋克都是画竹高手。清代的郑板桥、蒲华两人,画竹名扬大江南北,各自代表着“扬州八怪”和“海派”的两大绘画阵营中的翘楚。

魏启后先生自称喜欢元代的柯九思和倪瓒两人画的竹子,而厌弃清代的郑板桥。曾自作诗“平生偏爱柯九思,不从众说是偏知。偏爱无需求公允,愿把蘑菇当灵芝。”晋元斋壁上也挂一帧倪瓒的《梧竹秀石图》图片,朝夕相晤,彼此感应。

竹子被文人画家们反复吟咏和描绘,是以竹喻人,以竹比德。苏轼有诗句“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吴镇也有诗云“此君不可一日无,才著数竿清有余,露叶风梢承砚滴,潇湘一曲在吾庐。”借竹抒怀,以标高节。

魏启后先生的前半生过得并不称意,后半生特别是退休以后,他的书画作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方得扬眉吐气,心胸畅快。在以自娱自乐的挥毫濡墨间,过着“我厨鱼肉窗间竹,逐日临池弄小虫”的自适生活,写雨后新篁,竹梢鸣禽,借以生发心底的凌云之意。因为是业余作画,在选择题材、风格样式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从心所愿。“独持己见,一意孤行。”

魏启后先生的画竹艺术,有瘦、湿、松三个特点。

一、瘦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赞萧悦的画云:“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由此来看,画竹艺术自形成以来,就有瘦竹和肥竹的分野。特别是当下,有很多画家画肥粗的竹竿。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有一幅《毛竹丰收》的画作,是当时国画界的几个顶尖级画家的合作。因其权威性和时代审美的被迫,此画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纷纷效仿画起了肥竹,时风披靡,趋之若鹜。郑板桥有诗句“冗繁削尽留清瘦。”在画竹艺术上,肥竹与瘦竹并存共进。

瘦竹也是一种审美选择。甚至赏石也以瘦为美。更有甚者“古道西风瘦马”,“人比黄花瘦”,瘦马、瘦人本是一种病态,反而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魏启后先生画的竹子,也是清瘦可人。细枝散叶淡淡疏疏,自成面目。为了纪念魏启后诞辰100周年,山东省魏启后书画艺术馆出品的作品集下册中,选录了四幅早期画竹小品。其一为《对盆景写生》,新篁嫩箨,形状如伞,取倪瓒笔法。其二为《以意写之,似有真趣》,数枝左出,枝瘦叶茂,颇似吴镇笔意。其三为《效柯九思老枝》,一枝右斜,锋散墨枯。其四为《湖边新绿》,丛生聚散,似竹若苇,章法也似吴镇。四件作品虽然题目有别,但都是拟元人笔法,可证其师承源流。竿瘦叶稀,笔轻墨重,扶摇直上,左右成势,表露出创作时的匠心与从容。作于1975年的《盆景写生》(见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魏启后书画集》p4),横幅,两竿细竹夹石而生,竹竿细长,一枝浓墨,一枝淡墨,立地擎天,横枝左右伸展,欲直还曲。竹叶浓淡叠加,肆意舒展。片石以折带法写成。整幅作品犹如倪云林《梧竹秀石图》的变体。作于1989年的《幽涧寒枝图》(见1992年山东美术出版社《魏启后书画集》p69),竖幅,也是两竿细竹顶天立地,生于巨石幽涧之中,一枝焦墨,一枝浓墨,交叉伴生,数枝横斜,自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浓淡叠加的竹叶,墨气淋漓,裹雨挟风,枝叶铺漫。巨石危立,更显其细竿铁骨铮铮。用八大山人法写石,以自家笔墨画竹,轻快活泼。画面下半部分用草书题诗款:“幽篁出深涧,百尺上青云。高风临高节,日日对此君。”完全是一幅自我的写照。


二、湿

所谓湿是以破墨法画雨竹,有湿漉漉的感觉。清初的石涛、清末的蒲华都擅长此法。作于1982年的《雨梢远岫图》(见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魏启后书画集》p17),竖幅。两竿竹枝自左上角斜入画面中心,一浓一淡交叉重叠,干湿浓淡相破,笔墨交融,浑然模糊,浑沌中层次依然。特别是竹梢出叶,如风荡雨洗,轻摇微颤,风姿绰约。画面上半部分一抹远岫,旷远辽阔。加上题款,使画面上实下虚,大面积的黑白对比,更加突出了雨竹的精彩。“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虚实处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笔墨质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魏启后诞辰100周年的画集下册中,还有两件作品,其一为横幅,作于1983年夏。写湖畔雨竹,枝叶一体,叶掩枝条,笔笔生发,挥挥洒洒。在画面上部,一笔横穿,画出湖的水平线,与斜插的竹丛构成远近视野,给人增添了无边的遐想。其二为斗方,作于同年秋天,枝竿挺立清晰,竹叶错杂迷蒙。笔爽墨湿,水气润蒸,宛若雾里看花,难辨细节。这种笔墨处理最难,也最见功夫。“墨汁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郑板桥语)。虽为小品,已达极致。


三、松

松,即用笔松活。作于1988年冬天的《竹梢图》(见1992年山东美术出版社《魏启后书画集》p59),竖幅。画面上部分二分之一画竹梢,下部分二分之一题满了诗款。题苏轼诗一首,自作诗一首。竹的枝叶用草书的笔法画成,与款书高度一致。在历代画竹名家中亦多有善书者,据记载文同、苏轼、吴镇、蒲华、郑板桥都善书,作画时以书作画,凌空取势,落纸即开。郑板桥有诗云:“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由此可知书画之间的相互渗透。画竹采用书法笔法,是为了畅神,忽略形似。画到尽兴时连竹节都可以不分,一笔冲出,取势如破竹的快意。作于2003年的《忆写什刹海一隅》(见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魏启后书画集》p38),画湖边竹丛,有二鸥远视。竹竿交错,直笔写出,不似常法一节一节地画,只在竿上略勾几笔,以示竹节。在由浩雅斋编辑的《心无挂碍》画册(2011年由山东省美术出版社出版)中也选录了一幅作于1981年的《湖上两枝》作品,用淡墨画竿,无节直下,只求其势,不缀细节。此种画法,画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苏轼兴到即画,一笔上去不分节,米芾问他怎么回事,苏答:“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元代的倪瓒也有言,“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这种舍形求意,避俗求逸,以书入画的艺术主张,道出了文人画竹,超然物外的精髓。


在纪念魏启后诞辰100周年的书画集下册中,还有一幅《高呼文与可》的小品,横幅。一半画一半字,未署年款。树叶低垂漫展,枝叶难分。用笔跳宕,涂抹随意,三五几笔,即得神韵。恰如郑板桥题画诗云:“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画题“高呼文与可”,点明了对文同的心仪。苏轼曾评价文同“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正是具备了这些艺术素养,文同所画的竹子才能卓尔不群,成就一代绝响。仰慕文同,临摹文同,呼唤文同,正是他心底的呐喊。在这本纪念画册的最后一幅作品,没有款识,一看便知是临摹文同的作品。与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魏启后书画》p33的一幅相比较,如出一辙。类似作品我还见过数张,不一一列举。画上题了文同的诗“冈原草木秀,溪谷云霞媚。君笔谁所传,独解吐和气”。同时还题记了回忆十年前于启功先生家见过日本的原装原大影印本,质感极佳,据手头影本忆写的长跋。在中国文联出版的《魏启后书画集》中,有一幅作品于1991年的《戴胜竹枝图》,这是他常画的题材,画起来成竹在胸,得心应手,笔速快捷,一蹴而就。逸笔草草的洒脱,恣肆欢快的笔调,摇曳多姿的情致,汇聚成满纸云烟,舒卷自如。这就是一种松活的状态。


总览魏启后先生的绘画题材,涉及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各具其美,而画竹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可与古今画竹名家齐肩。其笔下墨竹所散发出来的清芬,将永久地缭绕在中国画坛上。最后借用清代诗人张船山的一首诗作,来形容魏启后先生画竹过程中的况味。“胸中萧散无成法,况是新秋被酒时。遥想先生窗纸上,雨痕风态一枝枝”。

2020年11月2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墨竹画论
郑板桥,信手拈来都是竹!
墨竹史
竹林深处有高士
普及 | 成竹在胸,物我合一
纸上的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