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世界】袁荣丽:肩扛的父爱
中州作家文刊
立足中原沃土,放飞文学梦想
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肩扛的父爱

河南邓州  袁荣丽

父亲的背驼了,当我把一件带毛领的黑色棉袄穿在他身上时。才发现他的背像骆驼的驼峰一样,把棉袄顶成一个大包—— 在那个承载了八个儿女成长岁月的背部,突兀现出,扎刺得我的双眼酸酸的。      

89岁的父亲终于步入老迈的人生阶段,一改往日健步如飞,满院满坡忙碌的情景。终日躺在床上,静静的,无声无息地。当我每次回家推开那虚掩的房门,父亲总在沉睡。眼窝深陷,脸颊塌陷,早已脱落掉牙齿的嘴巴大张着,消瘦的下巴很显眼地上翘着。我总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凝视着他的胸脯有节奏地上下起伏时,悬着的心才从嗓眼落到肚里······

一个多病妻子和八个儿女的家,都是父亲已经驼了的背扛起来的。他背过沉重的石头,扛过麦包 ,勒过拉绳,背过犁耙,伴过星星和月亮。 还用背和肩挑起了二姐的生命之光。

在那灾荒的年月里,因为没有可吃的东西,二姐已经八岁了还不会走路。饥饿让她连脖颈都直不起来,终日目光滞呆地歪着头瘫坐在地上。“再不想法子我这二女子可要饿死了。” 父亲在向我们讲述时,满眼酸楚。    

他找到大队管事的,说只要让二姐在这儿吃上饱饭,他负责全队百十号人吃水。管事的看到父亲宽厚的肩膀,就把他领到大食堂的墙角,指着一副大木桶说,明早来吧,五点准时。  

天不亮,父亲把身边的二姐穿好抱起,到食堂把二姐安顿到大锅前的柴堆上,扒个窝让二姐坐在哪儿。几口大锅正冒着热 气,熬着野菜碎米粥。

父亲挑着大木桶就去一里外的老土井里挑水。两只桶在他年轻的肩头下左右摆动着,溶入浓重的晨雾里。    

揭开锅,好心的大爷就把热气腾腾的馍先递到二姐手里。二姐坐在那里,不时接过送到她手里的黑馍白馍菜窝窝。吃着吃着,二姐的脖筋硬了,眼睛也灵动起来。第五天的时候 ,已经在食堂的大院里跑了起来,上前伸手去接父亲从红肿的肩头卸下的钩担。就两只空桶都三、四十斤重,装满水一百多斤。父亲挑水的小路从早到晚都是湿漉漉的 ,大木桶里溅出的水洒了一路。      

当四姐和我都明白事理的时候。王庄大坝修水库,在我们这个多女户的家庭里,只有父亲坚持了两年拉土方的苦力。

那时大姐二姐也 在工地上搭把手,毕竟是女孩子。只是隔三差五去帮一下。家里有三姐四姐和我都在上学。娘,常年卧病在床,大姐 二姐既要照顾家里,又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父亲就一直住在水库。修水库的活是上面摊派到每户的,必须出劳力参加,还要算成工分。有工分才能分集体的粮食。父亲在挣女儿们的口粮。        

一日,我随三姐来到水库 ,方圆几百亩地已经变成一个大大的天池  ,只在西边留下个大豁口 。从河底挖起来的土用拉车一点点拉上来,堆成了高高的堤坝。坝堤已经有二十层楼那么高  ,整个水库都遍布着劳工。坝底蠕动着如蚁的人群,也像蚂蚁搬家一样忙碌着。

那时没见一样现代工具,只在堤坝顶部装个滑轮,系一根长长的钢丝绳。从坝顶直直延伸到坝底,紧挨钢丝绳是一溜趟缓缓上移装满土的拉车。扶着车把的都是强壮的劳动力。每个人弓着背,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坝顶移动。缓缓移动的钢丝绳承担了拉车的大部分重量。上堤的陡坡被压得明晃晃的。拉车的人每走一步脚底必须稳稳当当扣牢地面,不然脚下一滑,连人带车就会从几十米高的陡坡滚落砸向坝底,后果惨重。因为钢丝绳的突然磨断,死伤了无数人。周围的村民常在风高月黑夜听到凄惨诡异的怪叫,人们说那是鬼魂在哭号。

我站在高高的堤坝 ,眼睛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搜寻了好一会儿。在那一溜爬坡的拉车中间,父亲的腰弓成了虾米,背带绳深深勒进肩胛的肌肉里,脸憋得通红,喘着粗气一步一步走向坝顶,腿上的青筋根根暴露······

当父亲看到我们时,脸上舒展着笑,弯腰接过我递给他的包裹,那里面有几件衣服和娘烙的面饼。我真切地看到他右肩头红红的勒痕,夹杂着乌紫的瘀血。那时父亲的背是挺直的,健壮的胸肌上泛着发亮的古铜色,我仰着头,感到父亲像山一样耸立着。

双胞胎弟弟的降生给这个多子女的家带来了喜悦,同时也加重了父亲肩上的担子。为了这好几张嘴能吃上饱饭,父亲经常出苦力,用一辆拉车穿梭在杏山的山梁间拉石头,和夜游的大军往湖北卖烟叶,还养几头纯种的南阳黄牛,不仅能犁地,还用卖牛的钱支撑娘的医药费和我们的学费。

当最小的妹妹降临到这个苦难的家庭时,家里起了不小的风波。望着包裹中似小猫哀鸣的弱小生命,已出嫁的大姐二姐坚持要把小妹送人,父亲抱着小妹,怜爱的目光舍不得离开。

父亲的亲弟弟参军复原后分配到南阳市委工作,只有一个儿子在上高中。当婶婶拿着几套小妹衣服和一些补品踏进家门那一刻,父亲就一脸乌云,蹲在墙角一根接一根吸着自制的烟卷,黑着脸一言不发。

婶婶把一件粉色小裙套在妹妹身上时,已经三个月大的妹妹,桃花小脸上荡着欢乐,忽闪着大眼对众姐姐报以甜甜的笑······婶婶爱不释手。

父亲把手中的烟头在地上使劲按灭,低沉而坚定地说:''你们每人剩个碗底也够你妹吃了。”撂下这句话,头也不回地起身套犁耙上地了。父亲转身的一刻,我看见他眼底的雾水。

欢笑的人群瞬间安静,只有这场面的主角……小妹,还是一脸灿烂地笑着。

留下来的小妹经常坐在父亲的肩头骑大马。日暮收工回来,扎着羊角辫的小妹仰着小脸娇憨百态地要父亲抱抱,疲惫的父亲一扫满脸的困倦,喜悦从心底升腾,他蹲下身来,轻轻托举着小妹在院子里转圈,洒下一院的欢声笑语。

有人说,要孩子是为了欣赏,我想此刻父亲正是这样的心情。

鬓发苍苍的父亲依旧用他已经变驼的背,为小妹铺设人生的舞台,那时的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

父亲对生命的珍爱,对命运的不屈和抗争,在潜默移化中感染着儿女们,使我们终身受益。

娘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午夜,终于走尽了她病痛折磨的一生。守灵那夜,父亲独自坐在娘的床头,摩挲着娘的枕头,长久地坐着。当我们来到他跟前时,父亲一开口就泣不成声:“你娘虽躺在床上,可我心底扎实,一切事务都是她安排我跑腿······苦一辈子啊。七岁被拐卖到咱家当童养媳,又养你们姊妹这么多,没过一天好日子······”

娘走后的日子,父亲像一只孤雁,头发全白了,经常蹲在门口抽烟卷。心,没有了安放的地方。

一日,父亲收拾弟弟进电料时扔下的包装绳,都是韧性很好的塑料条。他灵机一动,从打麦场里抱回一捆脱过粒的麦秸杆,把麦秸杆在水塘里浸泡一夜后,拿三五根束成一绺,用扁平的锥子凹槽把削尖的包装条来回传递,使麦秸杆像垒墙一样扎成半球状馍篓,人们在做饭时,盖上它,能把馍馏得喧软热乎。

父亲的巧手总能把馍篓扎成优美的弧状,把各色包装条巧妙搭配,深得周围村民的喜爱,关键是秸杆能吸气哈水,馍如刚蒸出时一样爽口······      

 一次,父亲肩背馍篓进城送给我,被一个少妇看中他的手工品,非要买了去。父亲就来了兴致,琢磨着在馍篓上加个盖,在底部用细竹片交错铺平,便于放馍。状如圆型的小金鱼缸,很美观。城市小户型居多,馍篓直接放在钢精锅上馏馍就行了。

每隔半月,父亲进城一趟,双肩上披挂着七八个馍篓,用塑料绳一头拴一个,左右肩一搭,便于上下车。

佝偻的父亲,肩上披挂的馍篓,倒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往往下车不到两个站牌,馍篓就被抢卖一空。在车站附近,阿姨们都知道有个老头儿扎的馍篓既美观实用又便宜还结实。

昏黄的灯光下,父亲坐在小凳子上弯着腰,一锥子一锥子扎着,一扎就是二十年。直到前年儿女都心疼他太辛苦,才不得不停下来。一个馍篓只卖一包烟钱,父亲花两三天才扎好。父亲有股韧劲,每天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点活不离手。他说干惯了,人总是要活动的。

如今,父亲老成一把枯柴,凸现的骨架外贴着多皱的皮肤,粗糙干裂如老枣树。我握住他的手,似握住了我整个世界,怕以后的人生没有了来处······父亲的手依旧是温软的。虽然父亲的虚弱和枯竭在我眼前一点点扩大,我只想抓住这点生命的迹象。

作 者 简 介

作者:袁荣丽

河南邓州人,70后,网名:雾锁残秋。现在花洲实验高中附近私立学校任职,闲暇时光总喜欢在唐诗宋词中寻找寄托,总想把岁月沧桑用文字记录下来,感动自己。


中州作家文刊

立足中原沃土   放飞文学梦想



主编:张静
执行主编:魏新征   郑江涛 

主编微信:cgzjingjing

作者须先关注《中州作家文刊》微信公众号。凡投稿者视同作者授权发布,来稿必须是原创首发。作者校对后再投稿,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母亲过节
建国前老电影《大团圆》1948【超清版】
【小年息】香菜有学名:芫荽
这样美丽的地方,你敢去么?
民间小调歌词
后来,我们都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