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州散文】一家人的顶梁柱 ——记我可亲可敬的大舅

No.239

一家人的顶梁柱

——记我可亲可敬的大舅

河南周口    张俊萍

大舅是我妈妈的大哥,今年已经九十一岁高寿了。他们兄妹四人,依次是:大舅、大姨、二舅和我妈。

听我妈说,姥爷在村里也是极有名望的,曾做过解放前的甲长(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进位制,在实行“新县制”时采取了有弹性的办法,规定“甲之编制以十户为原则,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在我的记忆里,姥爷留着白胡子,高高的、瘦瘦的,拄着一柄龙头杖,穿着深色的衣服,不苟言笑。

大舅身材偏瘦结实,微黑的脸庞,是村里的能工巧匠,担任泥工组的组长,还做过村里的大会计。不但能写会算,而且口才也好,一直担任村里的白事“老董”,(注:在农村办白事是极讲规矩、礼节的。譬如:三拜九叩、二十四拜等,礼仪流程是有固定动作标准的,所以,主家对全面管事的老董在说话、办事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是要求很高的。)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能人。

二舅是当时难得的文化人,在公社里是民政干事。他中等身材、面庞白净,单看外表就是一身公仆气质。因人品、相貌俱佳,和其他三名同龄人,被广大乡亲誉为“四大美男子”,退休前是镇上农村信用联社的主任。

大舅和二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姥爷争光,让姥爷在四里八乡都很有面子。

我的大舅当了一辈子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凭着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善良、淳厚,无怨无悔、不辞辛苦的劳作,不但养育了自家众多的孩子,还自愿赡养叔叔婶婶。

从新中国初解放到八十年代初期,历时三十年艰苦又贫穷的漫长岁月,大舅虽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做过的每件事,却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做到的!我妈的回忆,让我觉得大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农民!

大舅出生在一九二八年,是一个典型的老式中国农民。从他二十岁结婚后,大舅就以一个大人的身份,在姥爷的帮衬下成了当家人。(大舅和二舅一共有九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我姥爷、姥姥和二姥爷、二姥姥四位老人,最多的时候家里一共是二十余口人。)

那时,国家还相对贫穷落后,城市是按人头定量发放各种票证,凭票购买或领取生活必需品。和城市相比,农村的物质就更匮乏了。

别说现在孩子们吃的零食、买的玩具了,即使是家里喂几只鸡,下的蛋也舍不得吃,要攒着招待家里来的客人、给生病的老人补充营养、拿到集上卖掉给上学的孩子买个铅笔本子啊等等,家里小孩过生日时,吃一个煮鸡蛋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吃肉就更是奢侈的事情,也可能一年到头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

农村人最关注的就是最基本的吃饱、穿暖,没有别的办法,就只能披星戴月、埋头苦干,从土地里刨食养活一家老小。

“都这么难了,为什么大舅还要养二姥爷和二姥姥啊?”我妈回答说,二姥爷家中只有一个闺女,结婚后随军到了湖北十堰。因为我表姨的个人原因以及二姥姥精神上又出现了问题,所以,赡养他们二老的担子,也落在了大舅肩上,就连二姥爷和二姥姥的养老送终也是大舅一手操办的。

听我妈简单的描述,我们不一定能真实的体会到当时生活艰难的场景,我举一个一九七五年河南境内发洪水的事例吧。由于数月干旱后老天连降特大暴雨,河水波涛汹涌迅速冲破防护堤,导致我们老家方圆几百里地一片汪洋,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重大洪涝灾害。

接到防洪通知后,大舅第一时间先把二姥爷和二姥姥一一背上河堤,还按照两位老人的请求,把他家喂养的一头猪也赶上了河堤。但是由于时间太仓促了,洪水不等人啊!等大舅把一家老小全部安顿好后,吃的粮食一粒都没来得及带出……当时已经十岁左右的三表姐,亲眼看着大舅难过的用头撞树,却没有对任何人抱怨、发脾气。

二舅是公家人,按照那个年代干部的觉悟,肯定是要先干好公家的事儿,自己家里的农活只能是抽空干;大妗、二妗还要养育孩子,不可能像壮劳力一样多挣工分;虽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表哥、表姐们从小就会帮大人干活,可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干的活计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孩子一个个长大,为了以后有个好前途,大舅又会想方设法供养孩子们上学读书,有机会能走出农村,到更好的地方挣个前程,算是大舅的唯一心愿了。大舅作为一家子的顶梁柱,既要想办法多挣工分、多分粮食,保证一大家子吃上饭、吃饱饭,还要身体力行拼命多干活!

算来算去,常年累月、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要靠大舅一个人!究竟大舅为了生活,想了多少办法?作了多少难?操了多少心?下了多少力气……估计除了大舅本人,其他人看到的、听到的,也只是一部分吧?!

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狠命的劳作,如果不是作家写成了书,谁又知道中国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是怎样为了小家和大家拿命在搏?

现在的大舅,虽然生活还能自理,但是,毕竟年纪大了、耳朵背了、眼睛花了,脚步蹒跚,记忆力衰退。我故意引导他说一些过去的事情,他也会兴致勃勃的认真回忆。只是说着、说着就会停顿一下,努力深思片刻,要么接着往下说,要么像个孩子似的,抿嘴一笑极干脆的说:我忘了,想不起来了。

看到这个场景,我脸上虽然带笑,但心里却溢满了眼泪。岁月不饶人,我的大舅也不可避免的老了……

其实听我妈还说过大舅很多事情,例如:大舅村里在一九七五年发过洪水后盖的窑洞房,就是大舅带领村民盖的。当时还专程到漯河郾城五里庙和许昌禹州参观窑洞房,和许昌禹州临汝镇请来的十五名技术员一起,经过五年多一砖一瓦的建设,使村里百分之七十的村民都住上了窑洞房。窑洞房冬暖夏凉,直到现在,还有大约五分之二的村民依然住着四十多年前修建的窑洞房。(注:这件事是记载到村史里的,有凭有据。)

有些事情,过了那个时代,过了那个特定的环境,当代的人也可能只是当个故事听听。别人的反应不重要,只要我们这些至亲的儿孙能知道,大舅就会很欣慰的。

就像今晚,我问大舅,你做的这么多事情,应该给我们都讲讲。大舅说,有啥说的,都是应该干的,说出来就成“表功”了,不能说。(注:“表功”是老家方言,和邀功的意思相近。)

看着大舅脸上认真的表情,我只想说:可敬可爱的大舅,儿孙们祝您平安康健!虽然现在大舅、二舅家已经开枝散叶人数增长到了七十六位,但在我们心中,您永远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

作 者 简 介

作者:张俊萍

张俊萍,女,祖籍周口西华,现居漯河小城,为私企员工。从学生时代就喜爱写作文,平时也常写日记练笔,工作期间班组博文排名市公司前茅,多篇文章被收入省公司博文集,信息报送每月均能获奖。作为七零后,母亲大人安康,孩子懂事成长,爱人平安顺遂,亲人喜乐康健,也算是我最大的心愿!


中州作家文刊编辑部
顾问:刁仁庆   徐文
主编:张   静
执行主编:郑江涛  刘  娜
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
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鲁光芬
 
团队:赵红俊 范荣振 陈立娟
        王华伟 杨乐才 曾权伟 
        陈朝晖 肖绍柱 贺保双 
主编微信:cgzjingjing

作者投稿时,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士敏|​“大家”里走出的小脚女人
春节故事:经历1968年的姥爷怎么过年?
济南市园林绿化政务网
第782篇:二舅(1)
慈母三周年祭 || 作者 牛克仁
亲情:苦命的姥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